陕北汉画像石《牛耕图》美术赏析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陕北绥德王德元墓出土的《牛耕图》画像石进行美术赏析,梳理了汉画像石的造型方法、审美意趣和艺术风格,归总了汉画像石对后世绘画和民间美术的影响。
  关键词:牛耕技术 “模块化”工艺 造型体系 艺术影响
  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民间工匠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石刻艺术品。工匠们以砖石为纸,以刀凿代笔,形成了画像石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研究汉代的建筑、雕刻、绘画具有很高价值。汉代画像石作为雕刻艺术形式,上承先秦青铜艺术,下开两晋南北朝雕刻艺术的先河。
  20世纪50年代,在画像石的核心分布区之一陕北出土的汉画像石,数量多,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艺术表现力强,地域特色鲜明,在全国同类文物中占突出地位。其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见证,对后世的绘画和雕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汉画学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1952年绥德王德元墓出土的《牛耕图》画像石(图1)就是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一、农耕发展水平的珍贵形象资料
  牛耕技术的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定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
  汉代是牛耕技术的普及发展期,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比西汉有所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更为普遍。铁犁和牛耕技术的结合形成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了两汉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使两汉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社会经济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农耕生活是汉代人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王德元汉墓门柱石右边的《牛耕图》中,耕者一手高举长鞭,一手扶铧犁耕地;在牛耕人物左上方,映衬着一幅盘曲大树;画像下方是一片粗壮的庄稼,低垂着沉甸甸的谷穗,寓意耕耘后的丰收景象,堪称人勤牛壮,五谷丰登。令人叹服的是画面没有牵牛之人,可见在当时耕牛已经被养得十分驯服,耕者的驾牛技术也已非常熟练。《牛耕图》画像石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田间耕作的情景,印证和展示了汉代牛耕技术和农业生产的进步。它对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做了很好的描述,成为反映陕北地区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珍贵形象资料。
  二、分格分段的“模块化”工艺处理
  陕北画像石采用分格分段的布局表现形式,把画面分成大小不等的方格,然后在方格内把要表现的内容巧妙地布于石面,刻绘出各种内容的画像。这种形式使每个画面主题突出,构图独立完整,在汉代画像艺术中独树一帜。这种结构布局,既适合砖石的材质结构,又便于工匠民夫的搬运安装,更适于工匠们的分工协作和刻绘加工。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汉代,沉重坚硬的石块的搬移加工并非易事,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日,对大件石材的加工安装若不借助机械,几个壮汉恐也束手无策。聪明的古代工匠,依据材质特性和实际需要,灵活设定构件尺寸,将笨重的石材加工分解成预设构件,便于分工协作加工和人力搬移安装。这应该是中国古代先民发明发展的以标准化的零部件组装物品的先进“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体系的反映。这种大量预制零部件,并且能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迅速装配在一起,从而用有限的常备构件创作出变化无穷的单元的“模块化”工艺手段和社会化规模生产运作体系,在人类科技文明发展史上也是空前的创举。
  纵观汉代画像石的出土遗存,这种分格分段的“模块化”工艺形式极其常见。它打破空间观念,将不同的诉求内容通过分段分格的布局来处理,表现为几幅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画面,产生了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艺术效果。这种造型处理手法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达作者的艺术构想和设计匠心。
  三、独特的造型体系
  陕北画像石具有独特的造型观念、视觉思维、审美意趣和创造方法,构成了独立的造型体系。这种来自民间的无拘无束、大胆的造型方式,赋予了陕北汉画像石浓重的、返璞归真的艺术气质。
  1.剪影式的造型手法
  根据对形象的特殊认知,汉代工匠形成了朴素的具有意象表现特征的剪影式造型手法,利用线条对造型物象只做简单的轮廓造型,通过剪影式的身姿、体态等去表现某一种动式、某一种气氛或某一种情绪。整体造型简洁、流畅、自然,概括性极强。虽然看不到五官、表情、服饰细节,却可以发挥个人想象去体味画面的情景内涵。《牛耕图》画像石表现牛耕场景,以浅浮雕刻画出情态轮廓,删略了形体内在的一切细节,给人以深厚拙朴的美感。
  2.时空平面化的造型手法
  陕北汉画像石对时空的表现有着独特的造型手法和审美价值,表达出汉代人对时空、对自然最纯真的感受和理解。古代民间工匠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物体与事件组合在同一画面,表现了事物的多层次、多角度与多瞬间。
  在同一块画面上打破空间维度的观念,将不同的诉求内容通过分段分格的布局来处理,表现为几幅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画面,产生了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艺术效果。这种造型处理手法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达作者的艺术构想和设计匠心。
  王德元汉墓的《牛耕图》画像石,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一天的农作生活。并用夸张与装饰的手法,把要表现的事物刻画在方格子式的构图里,形成相对独立的画面。
  上方画面,匠心独具地刻画了一头耕牛和扶犁的农夫的剪影,农夫一手扬鞭赶牛,一手扶犁耕田,悠然自得。牛在前面拉着铧犁,后面以树为景。画面主体的人物、耕牛和桑树均用阳刻法雕出形象,只有伸出边框的耕牛的犄角和颜面,巧妙地用阴刻法雕出轮廓,农夫那只高高扬鞭的手臂的外轮廓,也采用同样的手法刻画。工匠只用这点睛般的妙笔,就突破了边框的限制,顿时产生出三维空间的效果,也使画像石的边框与画中的人和牛融为一体,扩展了画面的视觉空间。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大,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属于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涉及到的所有环节都需要技术提供保障。其中植保工作作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必须要避免因防治病虫害而带来的化学农药超标问题,才能够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助力经济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植保工作;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作用  为了能够让人们吃上真正的无公害农产品,则需要从环境、水
摘 要:近年来,北部沙区栽植的灌木林绝大多数都已迈入成、过熟期,开始老化、枯死,为改变北部沙区生长周期短、容易老化、经济效益低等弊端,有效地提高造林的效率、丰富生物多样性,防止二次沙化,榆林在各大生态修复工程中对树种的选择与配置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树种;选择与配置;分析  一、榆林沙区生态环境面临突出问题  榆林沙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北部,是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凹地,属
摘 要:林业领域的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下,是一项关键课题。为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维护环境,避免环境污染的持续发展,避免资源匮乏,只有做好绿化树的移植栽培作业,才能够保证林业栽种质量得以提升。因此文中将对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展开思考,为实际的移植栽培作业提供依据。  关键词:林业绿化树;移植栽培技术;技术要点  林业发展与当前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关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日趋恶化,资源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无人机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应用的优势,接着分析了无人机应用于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原因,最后对无人机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无人机;森林病虫害;防治;应用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对无人机的应用提起高度重视,充分考虑各环节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现实开展情况,将无人机的监测等各职能有效发挥出来,以达到促进森林病虫害防治工
摘 要:森林经营分类和森林培育工作是森林工程中的重点内容,为实现森林工程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得到重视。为此要做好森林的经营分类管理和培育工作,保证生物的多样性,预防水土流失、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发生。文章主要介绍了森林经营管理的原则和主要作用,重点研讨了森林培育工作的具体做法,以便更好的发挥森林的功能效益。  关键词:森林经营分类;原则;森林培育;方法  森林的经营分类是森林
摘 要:园林景观设计能够让人们生活环境更为舒适美观,可以打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而且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当代人价值观念,文化经济水平以及景观设计理念。此文针对就园林景观设计和生态关系的论述,对栽种与养护间的关系展开论述,分析研究了园林绿化苗木种植及养护技术方法。  关键词:园林景观;绿化苗木;栽种;养护;技术方法   一、园林景观设计和生态  生态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间是存在密切联系的,我国的
摘 要:园林绿化科学发展,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作者经总结多年施工经验和研究探索萧县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一些成果,园林绿化科学发展是尊重科学、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发展理念。  关键词:园林绿化;科学发展;尊重科学;顺应自然;保护生态  一、园林绿化科学发展是新形势下的发展新要求  1.园林绿化科学发展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