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和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sang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内涵的结晶,因此,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好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深入贯彻文化强国的战略布局,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施行。从两个文件中就能找出非遗的本质特征: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相传的,具有历史性和传承性;2.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贯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保护和传承的始终,所以传承人群是非遗的存活之基;3.非物质文化与周围环境、社会需求不断互动碰撞,在被传承与实践中持续性地再创造,从而融入当下的生活中,为广大群体提供认同感和归属感;4.过去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后的传承中,仍是多样和富有创造力的。
  笔者从2018年至今一直在做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开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的纪录片拍摄工作,该项工作主要是将传承人对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与自身掌握的精湛技艺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保留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现已经完成对43位陕西省国家级传承人的纪录片拍摄工作及16位陕西省省级传承人纪录片拍摄工作,目前正在拍摄的有4位国家级传承人。在此项工作中,笔者与传承人本人、传承人徒弟、传承人周边人员进行多次沟通访谈,对传承人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并将该项目的传承体系和民俗脉络进行梳理,还与项目专家及当地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深入探讨本地非遗传承和保护情况。经过几年的实地走访,对全省国家级非遗项目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次调研主要以实地访谈的方式为主,电话访谈为辅。共访谈77人,其中实地访谈国家级传承人38位,电话访谈国家级传承人21位、相关专家及工作人员18位。
  一、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深入开展非遗普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等方面,建立了实物、电子档案以及数据库。
  (一)底蕴深厚,特色明显
  陕西省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代最长的省份,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丰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一望无际的陕北黄土高坡上,飘荡着激动人心、大气磅礴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兵家必争之地的八百里秦川——关中,秦腔、皮影戏、剪纸、泥塑精彩纷呈;地处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风景秀丽、气候舒适潮湿的陕南,因受南方文化的影响,又形成了风格迥异的碗碗腔、花鼓、陕南民歌等文化结晶。
  (二)内容丰富,分布广泛
  陕西省现有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项目共87项,涉及10个大类。共有78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去世21位,57位在世。
  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大类别陕西省都有项目在列,其中传统音乐、戏曲、曲艺、美术、技艺、民俗、文学类别项目数量比较突出(图1),传统音乐、戏剧、美术、技艺获批的传承人的人数相对较多(图2),非遗项目内容涵盖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分布在全省各个地域(表1)。
  (三)传承人年龄偏大,学历较低
  陕西省目前在世的国家级传承人有57位,其中50岁以下的仅1人,占比不到2%,而70岁及70岁以上就占63%,80岁及80岁以上有17人,占比30%(图3)。年龄整体偏大,身体协调性、机能等有所下降,影响传承人对该项技艺的演艺、传承和保护。
  传承人大部分都是长期居住在农村,从小生活条件艰苦,没有入学条件,调查显示,将近85%的传承人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大多数传承人学艺都是以养家糊口为目的,学习方式也大多通过口传心授,对技艺的传承、保护、创新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
  (四)经济效益低迷,难以为继
  中国经济的不断腾飞,使得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涌入,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而非遗项目大多经济效益低迷,入不敷出的现实使得年轻人难以将精力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钻研与传承创新中来。非遗项目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要在经济社会中立足,需要传承人、政府、企业全方位的努力探索。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传承保护该项目的经费完全依靠政府救济补贴的有31人,部分靠政府救济补贴的有16人,不靠政府单凭自身项目的营收就能保证项目传承的有10人,但靠自身项目营收维系该项目传承保护的,大多数也只能够维持现状,传承和创新多无力顾及。(表2)
  二、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问题
  从全省范围来看,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认知不足,对其涵义、分类等不清楚。普通群众不清楚当地国家级和省级的非遗项目目录,对非遗传承保护政策不了解,更无从谈及非遗保护意识。对文化专职部门来讲,全民普及宣传不到位,对外宣传展示无力,没有促进形成崇尚热爱当地非遗的文化氛围。
  (二)传承人有关问题
  1.传承人无力应对,后继无人
  目前掌握一定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已屈指可数,大多年事已高,生活困难,传承工作艰难,有人甚至刚评上还没来得及公布就已经去世(例如陕西省洋县佛教音乐的传承人黄学儒)。大部分传承人文化素质比较低,虽然手艺精湛,但对技艺的传承不能很好地阐释,缺乏挖掘研究创新的能力。非遗作品工艺粗糙,包装简陋,在传承过程当中往往只注重技艺的传授,忽略了项目承载的非遗文化的内涵。
  非遗传承基本都是口传心授的传授模式,传授时间长、出师慢、投入大、产出小,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也不符合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理念。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时间、空间,但这恰恰是保护传承之路上最为欠缺的。例如:架花烟火项目由于工艺复杂、规模庞大、经济效益不高、市场前途不广、环保审批手续复杂等因素,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杆秤、楮皮纸制作技艺这类项目因机械化、电子化之后,无市场需求,技艺只能束之高閣,无人问津。   2.法定传承人认定滞后
  陕西省共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7项,传承人有78位,去世21位,在世57人。共有38个项目没有法定传承人,除去因刚刚公布的第五批1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还未来得及开展传承人评定工作外,仍有25个项目没有法定传承人。法定传承人须是资历深、学识广、领导力强,技艺高超,在理论研究方面对该项技艺符号代表的含义、风俗、历史传习、民俗脉络、传承的历史文化了解的最多的人,对整个项目的传承和保护起到领头羊、带路者的重要作用,空缺显然会造成传承不畅、组织涣散等不利影响。
  3.传承人知识产权意识不足,不重视文化内涵
  传承人绝大多数都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忽视相关技术保密,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有部分传承人有知识产权的意识,开始将项目的资料整理汇总写书出版,但大多数都只能将项目概况、传承人情况、曲谱唱词等汇总,未能将本地项目放到全国整个项目的大环境中,进行对比,道明本地项目的独有特色,不能把项目与地域环境、当地风俗、背后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说明历史流传和现代加工改造的情况。例如剪纸,全国各地都有剪纸项目,为何陕西的剪纸能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因为陕西剪纸的种类、特点、符号多于其他省,内涵更丰富,变化更多元,在行业中处于领头的地位。陕北剪纸的民俗符号——抓髻娃娃背后的文化历史知识才是该项目的文化支撑。
  (三)缺乏专业的非遗保护人才
  调查显示,非遗保护中心多设在文化馆内,一班两用,人员、办公地点没有划分不固定,特别是县区非遗工作都由文化馆工作人员兼任,缺乏专业人才。非遗保护是综合性、多部门协作、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的。全省非遗具有地域广阔、方言多变、种类丰富的特点,采集工作体量大,人员、技术、资金很难保障。特别是缺乏摄录、文字整理、音响资料剪辑制作人员,使许多资料不能有效开发、保护和利用。现如今大多数保护中心都建立了非遗数字库,并基本完成了非遗档案文献的数字化工作,接下来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对数据库资源进行补充更新。
  (四)传承保护资金尚缺
  珍贵纸质资料、实物的征集和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刻不容缓,很多项目的传承因缺少资金扶持而面临断层,老艺人生活窘迫,平时仅能维持生计,根本无法带徒授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展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实地走访过程中,传承人保存的照片、纸质资料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遗失状况严重,对非遗资料库而言是重大损失。
  (五)项目发展不平衡
  非遗项目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例如凤翔泥塑,经济效益非常高,传承人胡新明有很强的市场商业敏锐度,善于营销,他的泥塑作品因为在2003年作为全国羊年新年吉祥物和生肖邮票而名声大噪,传承人突出文化内涵,在自建的研习所内,开展学术研究、办培训班、举办传习活动、设立体验厅,既是非遗传习所,又是对外宣传的项目点。但有的非遗产业只能靠传承人独自支撑,如汉调桄桄李天明、剪纸大师库淑兰、合阳跳戏党中信。这些项目产量、销量均较低,普通老百姓需求少,且机械化生产后将失去项目魅力。
  三、对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保护的建议
  (一)因项制宜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对非遗进行有区分、有分类措施、有步骤的保护和传承。参考国家的定级,依据定期普查的结果,对每一个项目传承保护的实际情况,实行针对性保护,制定专属的非遗保护措施。以实际传承工作的开展情况来认定保护单位,避免单一认定当地非遗保护中心为项目保护单位,如商洛花鼓、镇巴渔鼓、秦腔等项目的演出、传承、保护,实际上都是由当地的演艺团体和戏曲研究院来承担传承重担,这些项目需要通过舞台走进群众,所以应将其认定为项目保护单位,确保项目经费运用到位。
  (二)丰富保护方式,注重文化内涵
  1.学习同类项目发展状态好的经验做法,结合自身,积极改变应对,形成以兴旺项目引领保护濒危项目的氛围。2.设立本省非遗保护基金,作为非遗产业化扶持的引导资金,重点扶持濒危项目及生活困难的重要代表艺人、优秀传承人和传承单位。3.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手段,依靠同行的力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到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开发中,帮助传承人打开营销思路,多方合作,寻找生机,例如开发非遗旅游线路。
  (三)注重提升传承人的相关技能
  开设专门的非遗培训班,培养传承人本人的记录技能,倡导传承人和项目保护单位一起,利用手机、摄影器材等长期地记录技艺的保护传承情况。每年底,以视频和照片的形式提交本项目整年情况,由非遗保护中心统一整理提交省非遗保护中心保管。如此,全省非遗项目的资料库的资料是不断更新的,不会出现断点,这样才能留存好珍贵的历史资料。
  此外,传承人的认定也需简化提速。对于没有法定传承人的项目,如果项目够国家级资格,传承人群却达不到认定资格,应着重协助其快速成长。如果集体项目没有法定传承人,技艺出众的人数多,难以挑选,应从传统技艺传承能力水平、民俗掌握的情况、团队组织领導能力、配合非遗保护中心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综合挑选一位。例如:洋县架花烟火项目的传承人梁忠民去世后,他的三位得力助手分别掌握扎花、炸药、造型技艺,缺一不可。但是三个人中有一位对项目整个流程比较熟悉,对背后的技艺故事比较熟悉,熟悉其他两项技艺,有领导力,就可以作为传承人的候选者。在流程申报和审核时间上应简化缩短,尽量实现网上审批。
  (四)配备专职人员
  1.建议明确非遗工作编制,配备热爱非遗工作、对地方特色文化有研究的专职人员,确保人员的专业性和稳定性,从而发挥非遗保护中心职能;2.对非遗专职人员进行分类别培训,培养音乐、民间美术、戏剧等专业骨干,以鼓励和帮助传承人带徒授艺,帮助传承人对项目背后的历史文化进行梳理保护;3.引导民间艺术家协会等社会团体,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支持传承人在题材创新、开拓市场上下功夫,使一些具有较大生存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4.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制定长效的传承人培养制度、监督管理制度、评价反馈机制,尤其对濒危的重要项目要制定传承计划,最大限度地保证项目延续性。
  (五)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拓展非遗项目发展方向
  1.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利用节日,在公共场所和旅游景点举办展演和展览,建设非遗主题街,如最近较热的延安万达红色小镇,将非遗和旅游及现代商业开发相结合,促进非遗项目纵向发展;2.创造“非遗+”联名的形式,寻找文创多端口,把文化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如2021平台的网游竞赛,就用陕西皮影刻画出游戏的人物、道具、场景,现场异常火爆,“皮影+网游”的结合让皮影再次惊艳亮相;3.在挖掘保留非遗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以现代传媒技术加以呈现,充分利用互联网直录播,将举办的展演展览搬到网络上,让非遗更快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提高广大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使全体人民群众成为非遗的创造者、传承者、宣传者和保护者。
  (六)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摒弃排斥企业、怕出纰漏的闭门思想,遵循非遗扎根于人民的规律,将传承、保护、宣传的工作形成政府监管、企业服务的模式。非遗保护中心充当规划、监督、审核角色,在合理范围内允许企业营利,拓展思路,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深圳市文化馆仅仅三人就把深圳的数字文化馆做大、做好、做成精品,就是采用文化馆出场地,其他一切由企业买单的方式。政府协调有意向的企业,鼓励热爱非遗的企业家,开发当地的非遗产品,使非遗融入企业的庆典、演出、展览、产品中。陕西省已经有企业正在筹划陕南非遗集体汇演的大型活动,将公司业务融入其中,绽放非遗光彩,提高自身名气。
  四、总 结
  在文旅融合、新媒体流行、经济高速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当下,必须紧跟时代,转变思路,认真学习和交流,实现跨领域合作,增加宣传推广渠道,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大发展。
  (陕西省文化馆)
其他文献
我叫刘珍卿,今年64岁,家住在旬邑县湫坡头镇芝村。作为县级刺绣传承人,五十年的绣龄,使刺绣早已深深地融入我的生命里。  我从小就爱刺绣,但我的学习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家是书香门第,家里人大都擅长书画,父亲希望子女能够学习琴棋书画之类,不希望我做针线活。但我的母亲一直支持着我。在我小的时候,母亲的刺绣就已小有名气。母亲帮别人做陪房、鞋和面花,我就坐在母亲身边学。有一次我自己尝试着绣了朵梅花,
期刊
二、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在完成内战准备后,以22万人悍然进攻鄂豫边境的中原解放区。其后,国民党军向其他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对人民革命力量来说,战争初期的形势相当严峻。  在军事方面,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约430万人,其中正规军约200万人;解放区人民军队总兵力只有约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双方总兵力对
期刊
6月8日上午,群文学堂“漢调桄桄的艺术特色与欣赏”在汉中市群众艺术馆举行。主讲人为二级编剧、文化学者、原南郑区汉调桄桄剧团团长张昌文。活动以讲座为主,其间分别穿插汉调桄桄老中青三代演员的唱腔。讲座热情洋溢、精彩纷呈,分享环节增强了直观性和互动性。  这次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与群文学堂相结合,内涵丰富、形式灵活、别具特色,既反映了近年来汉调桄桄的保护成果,也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陕北民歌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讲,发展的水平还不是很高。本文从陕北民歌的现状出发,探究陕北民歌发展创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就陕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提一些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陕北民歌;传承;保护  陕北民歌是陕北的文化瑰宝,2008年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遗项目名录。经过十多年的保护,陕北民歌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讲,发展的水平还不是很高。如何进一步提升陕北民歌的保护能力,推动陕北民
期刊
摘 要:奥尔夫乐器主要指的是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在日常所运用到的各类乐器,这些乐器都是奥尔夫为了探索出一系列的乐器教学方法而研制出的乐器。奥尔夫乐器大致可以简单划分为有固定音高乐器以及无固定音高乐器這两种。奥尔夫在研究音乐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全新的教学途径。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们而言,学习奥尔夫音乐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们音乐节奏感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们要重点关注奥尔夫乐器的具体应用方法
期刊
兴平地处关中腹地,东接咸阳,西邻武功县,南傍渭河与周至县、鄠邑区相望,北靠蟒塬与礼泉、乾县接壤。兴平古属雍州,是周、秦、汉、唐四王朝的京畿之地,是通往西南的重要官道。有“汉风唐韵 人文兴平”的美称。  兴平属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地貌可分为南部渭河阶地区、北部黄土台原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是农业发展潜力较大地区。新石器时代就有先人居住,已发现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四处,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
期刊
时间:远古时期。  地点:赣北平原。  人物:  彭 蠡——大力士,鄱阳湖的开湖英雄。  方士架——彭蠡的助手。  蜈蚣精——绿头蜈蚣,长十余里,腰围百丈的巨型怪物。  酉星官(雄鸡)——天庭星宿,司晨报晓。  王母娘娘——女仙之首,主宰阴气、修仙的女神,也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  太白金星——天上的星宿,玉皇大帝的特使,传达各种命令。  观音菩萨——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之神。  玉皇大帝——
期刊
摘 要:本次研究以纪录片为主题,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传播策略。具体探讨中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先对新媒体环境进行简要解读;然后,分别从品牌定位与受众群体定位两个角度对其传播策略展开具体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纪录片;传播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冲击,经过一系列改革,传统媒体又以其“后发优势”快速占领了“舆论高地”。作为真实性与艺术性资源融合程度相对较高的纪录片,在这股改
期刊
小时候我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挂面,既实惠又美味,锅里一煮就能吃,比现在的方便面更可口。后来看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才知道吴堡的手工空心挂面最负盛名。当观看电影《一把挂面》时,那大锅煮挂面的场面又将我带回童年的时光,特别是电影里动听的歌声,飞转的旋律,这些歌曲不仅很好地烘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还诉说了人物的叹息和无奈,都深深打动了我的心。音在画中,韵在心里,我从电影里寻找到自己的往昔,张井却想通
期刊
4月21日上午,宁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基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强羌族刺绣传习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强羌族木刻版画技艺传习所”授牌仪式在北关小学举行,这是宁强县成立的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基地,标志着宁强非遗有了新的传承场所。  宁强县文旅局局长唐小军、副局长丁伟、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程文徽等出席了活動。北关小学聘请程文徽主任为学校“羌文化传承特邀顾问”并颁发聘书。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