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富有兴趣的东西都能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学习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谈谈本人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一、 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实验证明,教师演示好每一个新奇的实验,能够产生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能够很有效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而且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导出教学重点。所以,我们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比如,在学习“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时,教师先演示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装片,紧接着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显微镜观察装片,观察蚕豆叶结构。当有几位学生都没有观察到的情况下,大家都感到奇怪,议论纷纷。这时笔者趁热打铁,提出问题:你们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吗?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会吗?这时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再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看书学习。另外,为了避免学生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为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 搞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观察和分析的好机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实验条件,尽可能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也能从实验条件中,利用各种感官,多方面、多层次地认识事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指向性。例如:在“观察河蚌”的实验中,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取一只河蚌,观察它的外部形态特征,辨认钝端和尖端,哪是前端,哪是后端?想一想,贝壳起什么作用?然后,把河蚌放入水底有泥沙的玻璃缸中,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它是怎样运动的?如果震动一下玻璃缸,河蚌有什么反应?想一想,河蚌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才能运动?最后,用解剖刀打开贝壳。观察里面的珍珠层,用解剖剪剪去一侧的外套膜,对照河蚌的内部结构图。看一看,河蚌的腮有几片?斧足有几个?思考:河蚌和鱼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它们的呼吸器官一样吗?河蚌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特点?由于学生参与,气氛变得宽松、活跃,学生在仔细、认真观察的同时,也关心同伴,互助学习,在互相交流、讨论中得出结论。这样,通过学生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爱学、乐学。
三、 利用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外设计一些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家庭小实验,很自然地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而且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学生对实验的趣味性就会更加浓厚,就会使学生继续探索、继续攀登,从而喜欢生物学习、热爱科学。例如:利用课余时间,到草丛中捉几只蝗虫(或蚱蜢),放入透明的玻璃瓶中,随即拧紧瓶盖。(在捕捉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要发生意外伤害。)之后,把蝗虫放在纸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特征。看一看蝗虫身体分为哪几个部分?摸一摸它的体表,有什么感觉?数一数蝗虫有几对足?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哪一对足比较发达,适于跳跃?数一数蝗虫有几对翅?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头部,看一看头部有什么结构,找出它的复眼和单眼,各有多少个?再找一找蝗虫咬食植物叶的口器,对照“蝗虫结构图”进行学习。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尽可能地多做一些有意义的趣味小实验,这样不但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做中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利用实验解答习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的习题教学,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途径。学习兴趣的激发,只靠一两次有趣的实验是不够的。因此,为了进一步使学生的兴趣逐步深化,形成稳定的兴趣,就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得到灵活运用,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在解答习题时学生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教师可用实验解答习题,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花的结构时”,可取一朵桃花,观察它的形态,辨认花瓣的颜色、数目及雌蕊和雄蕊,用镊子由外向内依次摘下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将观察结果写在表中。之后,再做习题,学以致用,培养兴趣,增强学生实验的能力及学习生物的兴趣,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善于动脑,就能创造出更好的办法,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过程和结果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和探索,引发它们丰富的想象和积极地思维,从而不断扩展知识,开发智力、增强能力。将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 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实验证明,教师演示好每一个新奇的实验,能够产生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能够很有效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而且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导出教学重点。所以,我们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比如,在学习“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时,教师先演示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装片,紧接着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显微镜观察装片,观察蚕豆叶结构。当有几位学生都没有观察到的情况下,大家都感到奇怪,议论纷纷。这时笔者趁热打铁,提出问题:你们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吗?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会吗?这时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再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看书学习。另外,为了避免学生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为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 搞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观察和分析的好机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实验条件,尽可能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也能从实验条件中,利用各种感官,多方面、多层次地认识事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指向性。例如:在“观察河蚌”的实验中,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取一只河蚌,观察它的外部形态特征,辨认钝端和尖端,哪是前端,哪是后端?想一想,贝壳起什么作用?然后,把河蚌放入水底有泥沙的玻璃缸中,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它是怎样运动的?如果震动一下玻璃缸,河蚌有什么反应?想一想,河蚌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才能运动?最后,用解剖刀打开贝壳。观察里面的珍珠层,用解剖剪剪去一侧的外套膜,对照河蚌的内部结构图。看一看,河蚌的腮有几片?斧足有几个?思考:河蚌和鱼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它们的呼吸器官一样吗?河蚌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特点?由于学生参与,气氛变得宽松、活跃,学生在仔细、认真观察的同时,也关心同伴,互助学习,在互相交流、讨论中得出结论。这样,通过学生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爱学、乐学。
三、 利用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外设计一些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家庭小实验,很自然地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而且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学生对实验的趣味性就会更加浓厚,就会使学生继续探索、继续攀登,从而喜欢生物学习、热爱科学。例如:利用课余时间,到草丛中捉几只蝗虫(或蚱蜢),放入透明的玻璃瓶中,随即拧紧瓶盖。(在捕捉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要发生意外伤害。)之后,把蝗虫放在纸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特征。看一看蝗虫身体分为哪几个部分?摸一摸它的体表,有什么感觉?数一数蝗虫有几对足?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哪一对足比较发达,适于跳跃?数一数蝗虫有几对翅?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头部,看一看头部有什么结构,找出它的复眼和单眼,各有多少个?再找一找蝗虫咬食植物叶的口器,对照“蝗虫结构图”进行学习。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尽可能地多做一些有意义的趣味小实验,这样不但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做中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利用实验解答习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的习题教学,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途径。学习兴趣的激发,只靠一两次有趣的实验是不够的。因此,为了进一步使学生的兴趣逐步深化,形成稳定的兴趣,就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得到灵活运用,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在解答习题时学生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教师可用实验解答习题,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花的结构时”,可取一朵桃花,观察它的形态,辨认花瓣的颜色、数目及雌蕊和雄蕊,用镊子由外向内依次摘下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将观察结果写在表中。之后,再做习题,学以致用,培养兴趣,增强学生实验的能力及学习生物的兴趣,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善于动脑,就能创造出更好的办法,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过程和结果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和探索,引发它们丰富的想象和积极地思维,从而不断扩展知识,开发智力、增强能力。将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