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激活多元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er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关注度高、覆盖面广。本次会议筹办期间就受到极大关注,先后共有340余人报名参会,并收到摘要290余篇,实际到会人数268人,发言人数177人,其中报名人数、收到摘要篇数、以及发言人数均为历史之最。此外,在地域方面,本次年会汇集了来自全国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参会人员,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苏独玉教授和来自台湾的施德玉教授也全程参加了此次会议;在学术领域方面,覆盖了传统音乐与当代表述,传统音乐在乡村、城市、学校,传统音乐与国学,中国民族音乐学家及人物研究,楚音乐文化研究以及新研究六个方面。
  2参会代表的年龄跨度大,且学者呈现年轻化。就发言者来看,最年长学者已七十有七,最年轻者年仅十八,年龄相差近一甲子。仅就参会人员年龄分层来看,25岁之前有55人,26~30岁有47人,31~35岁有48人,36~40岁有43人,仅40岁以前的参会学者就占到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且其中绝大部分为高校在读的本科、硕士、博士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学科队伍结构不仅年龄跨度大,而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3突出以个案辐射关怀学理的研究。从发言来看,以一个地方乐种的调查研究来辐射关怀音乐文化研究等学科专项在发言学者中占有很大比例。如潘妍娜的《广州粤曲茶座中的粤曲传承与社会认同研究》即是通过回溯粤曲歌坛的历史,展现当下歌坛存在状态,提出支撑这个传统的音乐文化空间存在的机制是音乐需求、情感需求和交往需求的观点。
  4研究者在研究事物本身的同时开始介入文化建构。从发言的情况来看,本届年会开始出现一批学者在研究的同时参与融入到研究对象当中,使得自己在研究的同时成为被研究的一部分,这一现象在江浙一带学者的发言中尤为明显,如陈娅玲的《审视与解读:越文化与越剧的关系》,杨曦帆的《民俗的演变与意义》,刘跃华的《苏南山歌演唱的变迁》等。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所拥有的庞大文化事象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全民族而言,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对于中华文化的复兴和当代文化建设而言,它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和丰厚资源。[1]本次年会中,学者打破了局内人与局外人的界限的同时又参与到传统音乐文化的建构当中来,焕发出了传统音乐研究的活力。同时,可喜的是,此次年会,90后的参会代表有近50位,如此多的年轻人参会发言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对于传统音乐的重视,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音乐在当代传承和发展的希望。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乔建中在开幕式中提道:“面对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生存状态的起落和传统音乐整理研究的进退,我们既不会因为它一时的凋落衰微而悲观,也不会刚见活跃复苏就盲目乐观,而始终相信久远不息的文化传承精神才是中国传统音乐生命力的根本保障。这样的传承精神,源于古代千千万万民间艺术家和有担承品格的文人士大夫,传于当代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歌手、乐手和有志于中国传统音乐学术研究的学者。”而这种传承精神,就是我们中国传统音乐能够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根源所在。
  纵观传统音乐研究的历史,每一个时期,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和研究都鲜明地镂刻着其时代的烙印,这一现象在现在尤其是此次年会中突出得更加明显。现代学者在传统音乐的研究过程中已经能够紧紧把握并准确使用当前时代最前沿的科技和文化,同时还能够对其作用进行精准的分析,这些更加多元化的研究方式已经越来越被研究者所接受并使用着。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八届年会无论是从组织运作上,还是在发言讨论上都是一次成功的学术会议。学者们对于传统音乐及其继承与研究的讨论,体现出了植根于音乐学学者心中的传统文化传承精神。此次会议,是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与新媒体结合而相互影响的一次成功的案例,其中研究者融入研究对象成为被研究者这一现象的逐渐增多、传统音乐研究者的年轻化也使得传统音乐的研究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兼顾传承与多元的同时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上升一个台阶的新的基石。
  会议最后的闭幕式,新任会长乔建中宣布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九届年会的承办单位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臧艺兵教授与内蒙古大学的杨玉成教授进行会旗、会徽交接之后,本届年会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参 考 文 献]
  [1]乔建中中国传统音乐年会第十八届年会开幕词[C]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4(07)
  [2]李宝杰,袁建军谋区域音乐研究之路 促多元共处和谐篇章—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七届年会综述[J]人民音乐,2012(11)
  [3]袁建军多元并进 求同存异——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七届年会综述[J]交响,2012(09)
  [4]黄虎中国传统音乐年会纪事[G]西安音乐学院,2012
  (责任编辑:魏琳琳)
其他文献
谭仲池先生一直在走着心境跟情境迥然不同的两条路:从政与从文。从政——最初从县委宣传部长做起,然后是县长、电影制片厂厂长、市长,及至后来做了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从文——小说、散文、诗歌、影视剧本、文艺评论、歌词、书法等多个文艺门类均有涉猎,且涉足的每个领域都硕果累累,出手不凡。  从政与从文并举的谭仲池先生,心中始终怀着一腔大爱。正如著名作曲家徐沛东为他的作词歌曲选《阳光乐章》所撰序言评介的:
期刊
[摘要]  乐器自古以来就是劳动人民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的器具。人类把它们当作表达或交流思想的感情工具。乐器中的旋律是以旋律中所表达的情感作为媒介来体现人们情感的传递。而这种情感往往是一个民族最值得珍藏的历史民族文化。  一、壮族民间啵咧  啵咧,壮族民间双簧单管气鸣乐器。别称“别咧”(BieLie)。壮语“啵”和“别”意为“吹”,“咧”是“管”的意思,意为吹管之意。长期以来流行在我国广西龙州、宁明
期刊
[摘要]  随着钢琴演奏者对四手联弹重视程度的提高,研究价值及其意义也在不断的提升。本文以储望华创作的《中外钢琴四手联弹18首》为例,对四手联弹的演奏方法展开深入研究。文中对四手联弹的历史源流进行了文献梳理,并对音乐作品创作进行归纳总结。从弹奏的准备阶段、掌握读谱要领、合奏的技术技巧、踏板的运用、培养相互倾听、作品风格的把握六个方面,对储望华先生创作的钢琴作品进行演奏方法的分析,为钢琴演奏者在实践
期刊
[摘要]  乔羽是我国当代词坛泰斗,他以其独特的词风寻求音乐文学(主要指歌词)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感的最佳结合点。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摭谈乔羽歌词,即从艺术的视角发掘乔羽歌词中由意象美、情境美、格调美和语言美建构的“青青世界”;同时以思想的尺度把握乔羽歌词中由时代性、大众性、感染性与民族性熔铸的“斑斓情怀”。其中,具体分析评价了乔羽歌词的艺术审美魅力和社会传播效应,激发人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期刊
[摘要]  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的音乐主旋律直接取自其声乐作品《流浪者之歌》,而此钢琴作品完美地诠释了“流浪者”的内心世界,且给人无限遐思。鲜明的音乐形象通过浪漫主义特色的和声织体在钢琴音响中生动而有诗意,同时又让人领略到了那种崇高的孤独。  引言  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钢琴作品中奏鸣曲居多。在他的创作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他经常引入自己创作的歌曲旋律作为音乐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国家教委提出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为宗旨,从准确与清晰性、生动与鲜明的形象性、丰富多彩的音乐性以及强烈的情感性等四方面,重点阐述了声乐艺术语言的艺术特征,声乐艺术只有通过规范的咬字与吐字——“字正腔圆”、遵循依字行腔的艺术规律、掌握清晰的字尾归韵与收声,才是开设声乐艺术语言课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所在,才能达到声乐艺术美之最高境界,并阐明声乐艺术语言课在高等教育声乐基础理论教
期刊
[摘要]  本文根据合唱钢琴伴奏的现状进行分析,论述了培养交响音乐思维的重要性,分析了交响乐思维的含义以及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希望对钢琴合唱伴奏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作用。  一、合唱钢琴伴奏在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我国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音乐学理论和知识掌握扎实,特别是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较强的音乐教育人才,具有能够在中小学校进行音乐教学和教学研究,能够进行社会音乐
期刊
[摘要]  对于音乐音响中表现对象的分析,历来是以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和阐释的。笔者认为将音乐音响置于符号学的范畴内来阐释其表现对象的内在意义不失为一种新颖的尝试,而且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符号系统组成的一部分,音乐音响符号蕴涵的意义和价值也是值得重视的。本文并不旨在对符号学理论提出新的观点,而是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以符号学的视角结合音乐实践对音乐音响的表现对象予以分析,借此丰富符号学的相关研究并为音乐音
期刊
[摘要]  歌剧《运河谣》是国家大剧院精心打造的具有民族气韵的“中国歌剧”新作,它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形式,汲取民族民间的音乐元素,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既区别于西洋歌剧又不失中国气派的优秀剧作。而“水红莲”作为剧中的女主角,她的形象如何塑造和把握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本文以《来生来世把你爱》这首咏叹调为例,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词曲分析和演唱诠释等方面进行阐述,力求更好地演绎这一角色,在演唱的过程中带给观
期刊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20世纪电子音乐所采用的素材与技术,归纳20世纪电子音乐语言特点,以寻找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时间上属于“过去时”的电子音乐在音乐语言当中所蕴含的精神与技术根源,探讨其对当今电子音乐发展所起到的基础作用,以及对未来电子音乐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  电子音乐;模拟合成器;算法作曲;调性;节奏;表现主义;未来主义  一、绪论  电子音乐成为20世纪后半叶实验性音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