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培育文學新芽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zw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閱讀是探索世界的一扇窗戶,閱覽借鑒前人故事,可引領讀者感受不同的經歷與人生,開闊視野;把閱讀融入生活,讀者將能發掘身邊故事,回顧歷史腳步、思考未來前途。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既有對中華文化傳統的堅守,亦有對西方文化的涵化,多年來居民共同經歷的重要時刻,構成了一個又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值得世代發掘和頌揚。
   致力深耕澳門文學,推動文學之火傳承,才能說好澳門故事,由澳門基金會和澳門日報合辦的“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是本澳其中歷史最悠久的文學比賽,至今已舉辦二十四屆,多年來持續為本地文學的發展注入源源不絶的動力。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在本屆比賽的頒獎禮上勉勵參賽者:“你們都是在特區成立之後出生的一代,也就是澳門特區下一個二三十年的棟樑大柱。作為長輩的我們,固然有責任把澳門的城市精神通過言傳身教傳承給後輩;而作為後輩的各位參賽者和獲獎者,你們也有責任在中華文化的光照下,把澳門的本土文化發揚光大,把屬於大家的澳門故事世世代代傳頌下去。”
  創辦之始營造社會閱讀風氣
   “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見證著澳門文學在過去四分一世紀的蛻變和成長。首屆的讀後感徵文比賽於1995年由澳門基金會及澳門日報聯合舉辦,當時的比賽名為“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前澳門日報副刊課主任、澳門作家湯梅笑曾講述舉辦比賽的目的:“因為經過八十年代內地的經濟開放改革,澳門經濟騰飛,大專教育和文化研究、社會研究以及文學創作都取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出了一批成果。賽事要求參賽者閱讀澳門出版的書刊,鼓勵市民閱讀澳門出版物,從而關心澳門,認識澳門,並促進澳門出版事業的發展。”首屆比賽的對象為社會各界,分設公開組和中學組,其後兩組俱分設“文藝類”和“社科類”,以豐富閱讀書籍的種類。
  幾許變遷提升學生閱讀創作能力
   在舉辦六屆“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後,主辦機構有感要讓澳門文學薪火相傳,首要培養學生閱讀及寫作的興趣,遂於2001年將第七屆比賽調整為“澳門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其後,為著力提升中學生的閱讀及寫作能力,比賽發展為“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分設高中組及初中組,重點發掘和栽培文學的幼苗。
   除了調整比賽對象及優化賽制外,主辦機構於第七屆比賽起,擴大了參賽者閱讀的書籍範圍,不再限定於閱讀本地出版的書刊,學生們得以在更廣闊的閱讀天地裏自由探索;而至第十屆,主辦機構開始為每年的比賽設定不同的主題,希望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對社會、文化、生活的城市,甚至對生命的價值作更深入的思考,正如吳志良主席所言:“希望引導學生通過主題閱讀,建立起積極和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加深對國家歷史文化的認識,提升學生在物質世界中的分辨能力和免疫能力。”
  薪火相傳培養澳門文壇中堅力量
   經歷幾許轉變,“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已成為澳門學界的年度盛事,曾參加比賽的學生、社會各界人士接近10,000人,得獎作品更有機會獲推薦參與外地文學比賽,包括“滬、港、澳、新中學生閱讀報告比賽”及“全球華人中學生閱讀報告比賽”等,讓得獎者可一登世界舞臺,與來自不同地區的華文中學生交流創作心得,提升自身閱讀寫作水平,開拓屬於自己的創作之路。
   二十多年來,一批又一批的中學生參加了徵文比賽,體會到閱讀和寫作的樂趣,一些得獎者更一直努力不懈,堅持寫作,終成為了“澳門文學獎”的得主。他們的成功又激發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走向文學創作之路,令澳門文學的隊伍不斷壯大。不少“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的得奬者已成為澳門文學界的活躍分子,他們現在更擔起徵文比賽評委的工作,繼續為培養澳門文學力量作出努力。
  走進校園作家分享心路歷程
   深耕總結前人經驗,可令文學幼苗茁壯成長。主辦機構為擴大活動的成效,自第二十屆起,舉辦“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延伸活動——“閱讀寫作講座”,邀請澳門知名作家走進校園,分享在創作路上的二三事,透過與學生們的近距離交流互動,提高學生對閱讀和寫作的興趣,亦令學生對本地作家及其作品有更多認識瞭解,至今已舉辦接近120場“閱讀寫作講座”。
   有參與走進校園的澳門作家陳志峰就曾與學生分享如何將閱讀得來的史料融入文學創作當中。他認為多閱讀才會增加創作的動力:“如果不常閱讀,創作的文章會不夠深度;但如只閱讀而不寫作,就沒法將閱讀的精髓和感悟與人分享,所以閱讀和寫作同樣重要。”
   此外,由今年開始,主辦機構增辦“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公開展覽,向市民大眾展示學生們的優秀作品。
   時光荏苒,歲月流轉。“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舉辦至今已將文學之火傳承四分一世紀,比賽令一棵又一棵文學界的幼苗長成參天大樹,亦令一個又一個澳門故事得以傳頌發揚。文學創作工作需要愛好者抱守熱情、堅持創作,亦需要社會各界齊心協力、攜手推進。
其他文献
5月7日下午,澳門公共行政改革統籌委員會在政府總部舉行全體會議,行政法務司陳海帆司長主持會議時表示,行政長官在2019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大數據在政府治理、城市基礎設施、經濟發展、社會民生等領域的應用……”。對此,有讀者認為,目前社會對某些政府部門的亂象應該要強化市民的監督作用。甚至有一些基層官員,雖不貪不占,但也不為不幹,對上級任務推三阻四,對群眾疾苦不聞不問……此類“微腐敗”行為,如同惡
期刊
今年3月,市政署發出新聞稿,提及西灣湖沿岸優化工程,計劃包括沿民國大馬路在湖邊加建一條寬約五米、長約一千米的內湖木步道。該消息本月再度引起社會關注。城市規劃師林翊捷表示,西灣湖不只是集體回憶,西灣古堤更是受到法律保障的文物,直指上述構思基本違反文化局提出的文物保護方向。直選議員李靜儀在書面質詢中指出,有關構想的出發點,是為了完善市民的活動空間,有市民認同計劃有助優化運動和休憩環境、增加遊樂空間;但
期刊
內地男聯同四同夥涉兌碼巨額詐騙被捕  8月16日,案中疑犯以高額配兌碼作招徠,吸引29歲內地事主以七十萬現金換得一百五十萬籌碼,並聯同四名同夥陪同事主在路氹城某娛樂場賭博。期間事主贏得二十二萬六千元,要求李某友人將籌碼兌換成現金,但卻遲遲未收到現款,款項亦未存入貴賓會的帳戶,其後更失去蹤影。41歲內地李姓疑犯以各種理由拖延,引起事主懷疑,遂向娛樂場內的司警報案。  調查期間疑人拒絕合作,但司警透過
期刊
新監獄工程自2010年動工至今,延期超支不斷,且一再延後,當局最新公佈至6月完工。近年本澳治安問題日趨嚴峻,坊間持續關注新監獄何時完工?以及質疑新監獄是否“大白象”、預算開支逐年上升等的批評聲音不斷。   有見及此,本期時事辯論欄目聚焦澳門監獄,特別邀請澳門懲教管理局程況明局長、澳門城區發展促進會陳德勝理事長、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陳溥森會長、大律師麥興業共同探討澳門監獄存在的問題、未來發展。議題圍繞
期刊
今年,澳門藝術節邁入第三十個年華,與去年一樣,大部分表演節目門票開售不久便被一搶而空,好在主辦方反應快,迅速加開多個場次,以滿足觀眾需求。即使演出門票銷量好,但並不表示口碑好。從今年藝術節的預算來看,總數2,400萬,比去年增加200萬。整個藝術節二十二套表演節目中,近乎一半非本地表演節目,真正以“澳門”為主題,真正能夠打響本地知名度的劇團更是少之又少。既然大量的外來節目被冠以“國際性”的包裝來充
期刊
炮竹業於百多年前曾是澳門的四大產業之一。本澳繪畫大師廖文暢以獨特的水彩畫風格,精準地還原出炮竹的16個製造階段,畫中描述生產過程中周圍的人事物,揭露當時十分艱難的生活環境。本展覽既是重演和見證一個特定時代和現象,除了增強觀眾對澳門炮竹業的記憶,更是對先人的一種致敬,意義尤為深遠。  主辦:氹仔城區文化協會 日期:至10月5日  地點:氹仔舊城區藝術空間時間:12:00-20:00  地址:氹仔木鐸
期刊
為促進國際社會認識旅遊業的重要性,世界旅遊組織自1980年起把9月27日定為“世界旅遊日”,當日旅遊局將舉辦連串經典活動,包括傳統托盤比賽、致送紀念品給幸運旅客及“世界旅遊日”晚宴等。傳統托盤比賽於下午舉行,參加者會穿上特色服飾從大三巴牌坊出發,托著啤酒穿越街道,跑到議事亭前地,過程刺激有趣、氣氛熱鬧。  日期:9月27日 地點:大三巴牌坊
期刊
5月中政府公報刊登特首批示,委任林金城兼任都更公司董事會主席為期三年,並可續任。消息傳開,坊間嘩然,事關都更公司成立不足一月,在社會上尚未對都更公司有所加深認識之下,就急急公佈主席人選,且這位新主席擁有知名地產發展商、行政會委員、澳門基金會信託委員、澳門大學校董會主席多重身份。難怪坊間紛紛質疑(都更主席)為何又是他? 針對社會上對此意見紛紛,行政長官崔世安回應,是根據林金城的經驗、能力、在澳門的服
期刊
5G大時代的來臨,是全球化的新一輪角逐,而中國在這一輪競爭中掌握了先導優勢,5G帶有增強移動寬頻、低時延、高可靠和大規模物聯網業務的特點,將進一步實現“萬物聯網”的形態,進一步改變產業發展生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未來5G將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影響,它對應用端、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形態、日常生活、通訊傳播等帶去怎樣的改變?無論是在內地、台灣,包括香港都在5G發展的趨勢中積極佈局,期待惠及多種產業經濟領域,
期刊
自2018年開始,中美貿易戰已經成為網路上、媒體上尋常可見的字眼,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其上任後一直強調美中存在強大的貿易逆差。所以近幾年圍繞著貿易逆差,中方與美方也多次進行談判,達成相關的協議,比如說中國大量採購美國的波音飛機、農業產品,加大投資等以平衡現有的貿易逆差。   但事實上自2018年的中興通訊事件到近期的華為事件,我們可以發現原來美國所盤算的並不在於經濟價值面的貿易問題,在美國總統眼中,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