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化管理成为高校提高学生资助工作效率必须面临的选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目前需要解决的课题。文章在分析高校学生资助信息化的现状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学生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1.重视形式,忽视内在
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综合应用。从表现形式上看,应包含但不限于硬件设施、软件系统等,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许多高校已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差,一些高校比较注重外在硬件设施的添加和相关工作网站的建设,忽视了与之相配套的内在的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充实,从而造成了软件资源缺乏、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2.分工不明,缺乏联动
由于工作分工的原因,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模式多以“条”为主,不同部门、科室各自牵头、独立建设,为实现某一业务信息化,单独开发系统,单独采集数据。比如,学生资助工作内部就可能有勤工助学管理系统、助学贷款管理系统、奖助学金管理系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系统等,与之相关联的外部系统还有财务、教学、党务系统等。这种以“条”为主导的建设模式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导致系统数量多而杂,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容易造成信息“孤岛”现象。
3.重资助,轻育人
信息化管理在“助学育人”的过程中更多体现了助学,而没有反映高校的育人过程和学生的成才结果。目前的高校助困信息管理系统体现的更多是国家、省市和学校层面资助制度的实施情况,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高校资助政策最终是希望实现育人的目标,能否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获得学习性发展是重要指标。评价高校资助工作成效的标准应该包括贫困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发展,贫困生所拥有的权利是否得到彰显,贫困生的社会竞争力是否得到提升。因此,如何通过资助管理系统实现学生学业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1.因势而新,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
信息化的成败,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因此,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建’好就收”,必须设計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从制度上规范管理行为。 由“一把手”、分管领导和业务负责人组成决策团队,统筹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和业务工作人员组成管理团队,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业务工作,把握设计、开发、维护三个阶段,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2.上下联动,搭建一个信息平台
信息平台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保障。高校应梳理和整合与资助工作相关的各种信息化资源,包括硬件设施、工作网站、应用软件和业务系统等,充分运用网络、数据库技术,适当引入短信、微博、QQ 等新媒介,搭建一个集申请、审批、记录、查询、统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平台。
3.目标明确,强调育人目标提升贫困生学业和职业能力
资助信息化平台可将学生的学业、就业情况与奖助资格挂钩。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可从课堂表现、学术活动参与率、学习成果三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状态,重点考查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情况。具体来看,课堂表现可由任课教师在网上定期录入课堂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学术活动参与率可由班主任定期录入参与学术讲座情况、参与学科竞赛情况、发表论文或参与科研课题情况,学习成果可由班主任录入学期挂科课程、学习成绩排名、评奖评优情况、学科竞赛获奖情况、科研成果等。这些指标既能够验证学生资助与学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有助于他们成长成才。
[1]陈绵水,付剑茹,施文艺.国家奖助学金资助制度绩效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廖述平,张丽红.基于学生发展的高校资助绩效评价研究[J].高教探索,2016(4):21-25.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学生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状况分析
1.重视形式,忽视内在
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综合应用。从表现形式上看,应包含但不限于硬件设施、软件系统等,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许多高校已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差,一些高校比较注重外在硬件设施的添加和相关工作网站的建设,忽视了与之相配套的内在的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充实,从而造成了软件资源缺乏、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2.分工不明,缺乏联动
由于工作分工的原因,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模式多以“条”为主,不同部门、科室各自牵头、独立建设,为实现某一业务信息化,单独开发系统,单独采集数据。比如,学生资助工作内部就可能有勤工助学管理系统、助学贷款管理系统、奖助学金管理系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系统等,与之相关联的外部系统还有财务、教学、党务系统等。这种以“条”为主导的建设模式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导致系统数量多而杂,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容易造成信息“孤岛”现象。
3.重资助,轻育人
信息化管理在“助学育人”的过程中更多体现了助学,而没有反映高校的育人过程和学生的成才结果。目前的高校助困信息管理系统体现的更多是国家、省市和学校层面资助制度的实施情况,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高校资助政策最终是希望实现育人的目标,能否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获得学习性发展是重要指标。评价高校资助工作成效的标准应该包括贫困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发展,贫困生所拥有的权利是否得到彰显,贫困生的社会竞争力是否得到提升。因此,如何通过资助管理系统实现学生学业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对策分析
1.因势而新,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
信息化的成败,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因此,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建’好就收”,必须设計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从制度上规范管理行为。 由“一把手”、分管领导和业务负责人组成决策团队,统筹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和业务工作人员组成管理团队,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业务工作,把握设计、开发、维护三个阶段,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2.上下联动,搭建一个信息平台
信息平台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保障。高校应梳理和整合与资助工作相关的各种信息化资源,包括硬件设施、工作网站、应用软件和业务系统等,充分运用网络、数据库技术,适当引入短信、微博、QQ 等新媒介,搭建一个集申请、审批、记录、查询、统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平台。
3.目标明确,强调育人目标提升贫困生学业和职业能力
资助信息化平台可将学生的学业、就业情况与奖助资格挂钩。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可从课堂表现、学术活动参与率、学习成果三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状态,重点考查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情况。具体来看,课堂表现可由任课教师在网上定期录入课堂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学术活动参与率可由班主任定期录入参与学术讲座情况、参与学科竞赛情况、发表论文或参与科研课题情况,学习成果可由班主任录入学期挂科课程、学习成绩排名、评奖评优情况、学科竞赛获奖情况、科研成果等。这些指标既能够验证学生资助与学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有助于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陈绵水,付剑茹,施文艺.国家奖助学金资助制度绩效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廖述平,张丽红.基于学生发展的高校资助绩效评价研究[J].高教探索,2016(4):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