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学技能及其功能
所谓导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状态,主动地发现、运用和探索恰当的学习方法的一类教学行为。导学技能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教学过程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存在的,只有通过“学”才能体现教师“教”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认真考虑教法,更要细心研究学法,积极主动地渗透学法。这样举一反三,日积月累,学生掌握了系列的语文论文学习方法,就能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主要是学习者个人的事情。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学法,将有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并受益无穷。
二、导学技能的类型及其范例导思维之路
就课堂教学而言,学生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学生的思维也在教学活动中发展,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法。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不仅要考虑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怎样进行思维的训练。
捕捉思维火花。因为学生的思维方法直接受教学方法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到哪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哪些方法有利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怎样的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状态之中。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重视各种反馈信息,善于抓住学生表述的每一个思想认识,不放过任何一个启发思维、提示某种新东西的机会,不断开拓学生的思路,把学习引向深入。
引导思维途径。即思维指向要明确,明确“想什么”和“怎样想”,克服思维的盲目性。比较、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综合、概括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给这些方法,有系统地、有侧重地训练学生,有助于他们思维质量的提高。如“比较句子,体会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的训练,就要告诉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分辨句子之间的内在差别,在比较中获取知识。
导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多观察思考,寻找运用知识的规律。布鲁纳说:“教育的经济法则,需要学生记住事(信息量)愈少,而掌握的学习方法(规律)愈多就愈经济,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提示学习规律。”
因此,要注重从个别事例出发,从特殊的课例中引出一般的结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之目的。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第四段时,教师引导阅读,然后总结出阅读方法:看图——找出课文的对应段落——画出 与 第 三 段 不 同 的 地 方——朗读——说出老黄牛不借尾巴的原因。在教学第五段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这样,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了“会学”的目的,学以致用,效果颇佳。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学习能力当然也就提高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知识的能力是指导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是思考和记忆之母。”很多新知识是在观察世界、探索事物中获得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丰富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就可让学生捉来小蝌蚪用玻璃缸养着,认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写上观察日记。如教《一粒种子》,就可让他们种一粒种子,仔细观察其发芽的过程。语文论文这种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获取知识的能力。
导学生质疑问难。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答疑,还应善于激疑,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的思维引 向峰 回路转的知识道口,促使他们动脑筋,提问题。如一位老师教学《草地夜行》最后一段时,有意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提出疑难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这一段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一次加引号,而后一次不加引号呢?
2.这一段开头写了风大、雨大、天黑,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一段的第七句是不是前后矛盾?既然是“无边的黑暗”,又怎能“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
4.前面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休息过,也没有吃东西,怎么能“迈开大步”走呢?
看得出,学生提出了!
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包括标点用法、环境描写的作用、句子的特殊含义、内容是否前后矛盾等方面,思维的触角也伸向了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没有对课文内容全面的、整体的把握,是提不出这些问题的。因此,质疑问难,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三、导学技能的运用原则
整体性原则。主要表现在: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教”是“学”的前提,“学”是“教”的结果。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教法与学生采取相应的学法紧密配合,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运用导学技能时,既要考虑教法,又要考虑学法,做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学生掌握方法的过程是观察、思维等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活动的过程,两者的发展是互相促进的。因此,运用导学技能时,要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与同步。
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加强对个别的指导。
主体性原则。导学的真正内涵是引导学生积 极主动地去掌 握知识,领悟自身在有效地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会学的本领。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去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主导性原则。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要求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掌握知识,又不能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它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把握学生的现状,把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之间的转化条件,进一步创造有助于这种转化的环境,在引导、指导、诱导、疏导上下功夫,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
所谓导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状态,主动地发现、运用和探索恰当的学习方法的一类教学行为。导学技能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教学过程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存在的,只有通过“学”才能体现教师“教”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认真考虑教法,更要细心研究学法,积极主动地渗透学法。这样举一反三,日积月累,学生掌握了系列的语文论文学习方法,就能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主要是学习者个人的事情。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学法,将有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并受益无穷。
二、导学技能的类型及其范例导思维之路
就课堂教学而言,学生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学生的思维也在教学活动中发展,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法。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不仅要考虑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怎样进行思维的训练。
捕捉思维火花。因为学生的思维方法直接受教学方法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到哪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哪些方法有利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怎样的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状态之中。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重视各种反馈信息,善于抓住学生表述的每一个思想认识,不放过任何一个启发思维、提示某种新东西的机会,不断开拓学生的思路,把学习引向深入。
引导思维途径。即思维指向要明确,明确“想什么”和“怎样想”,克服思维的盲目性。比较、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综合、概括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给这些方法,有系统地、有侧重地训练学生,有助于他们思维质量的提高。如“比较句子,体会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的训练,就要告诉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分辨句子之间的内在差别,在比较中获取知识。
导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多观察思考,寻找运用知识的规律。布鲁纳说:“教育的经济法则,需要学生记住事(信息量)愈少,而掌握的学习方法(规律)愈多就愈经济,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提示学习规律。”
因此,要注重从个别事例出发,从特殊的课例中引出一般的结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之目的。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第四段时,教师引导阅读,然后总结出阅读方法:看图——找出课文的对应段落——画出 与 第 三 段 不 同 的 地 方——朗读——说出老黄牛不借尾巴的原因。在教学第五段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这样,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了“会学”的目的,学以致用,效果颇佳。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学习能力当然也就提高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知识的能力是指导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是思考和记忆之母。”很多新知识是在观察世界、探索事物中获得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丰富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就可让学生捉来小蝌蚪用玻璃缸养着,认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写上观察日记。如教《一粒种子》,就可让他们种一粒种子,仔细观察其发芽的过程。语文论文这种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获取知识的能力。
导学生质疑问难。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答疑,还应善于激疑,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的思维引 向峰 回路转的知识道口,促使他们动脑筋,提问题。如一位老师教学《草地夜行》最后一段时,有意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提出疑难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这一段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一次加引号,而后一次不加引号呢?
2.这一段开头写了风大、雨大、天黑,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一段的第七句是不是前后矛盾?既然是“无边的黑暗”,又怎能“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
4.前面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休息过,也没有吃东西,怎么能“迈开大步”走呢?
看得出,学生提出了!
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包括标点用法、环境描写的作用、句子的特殊含义、内容是否前后矛盾等方面,思维的触角也伸向了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没有对课文内容全面的、整体的把握,是提不出这些问题的。因此,质疑问难,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三、导学技能的运用原则
整体性原则。主要表现在: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教”是“学”的前提,“学”是“教”的结果。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教法与学生采取相应的学法紧密配合,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运用导学技能时,既要考虑教法,又要考虑学法,做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学生掌握方法的过程是观察、思维等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活动的过程,两者的发展是互相促进的。因此,运用导学技能时,要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与同步。
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加强对个别的指导。
主体性原则。导学的真正内涵是引导学生积 极主动地去掌 握知识,领悟自身在有效地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会学的本领。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去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主导性原则。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要求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掌握知识,又不能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它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把握学生的现状,把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之间的转化条件,进一步创造有助于这种转化的环境,在引导、指导、诱导、疏导上下功夫,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