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听力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目前的听力教学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在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实践中的经历和教学实例,初步探索了对外汉语听力策略的内容及其教学方法。
关键词: 对外汉语 听力策略 听力策略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第一语言或母语听者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听者都不会意识到自己使用了何种听力策略;但是,对于第二语言来说,有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听力水平与他使用听力策略的能力相关。听力策略即是人们在聆听时所使用的方法或途径。若方法或途径得当,则可能提高聆听效率和效果;反之,则可能降低聆听效率和效果。听力策略教学即通过各种不同的训练,使学习者有意识地使用各种有效的听力策略,提高听的能力。
一、选择目标,把握重点
聆听时,在很短的时间里,大量讯息会接踵而至甚至同时涌进听者的听觉器官。对于听者来说,各种讯息的价值并非相同,而是有主有次。这时,有计划或有选择地聆听便十分重要。听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关键讯息上。只有把握了重点讯息,聆听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举个简单的例子:
糟糕,我的手机让妹妹拿走了,可以借你的用一用吗?
对于听话的人来说,说话者的手机哪里去了并不重要,对方要求借用自己的手机才是主要讯息。因此,只要听懂了说话人主要目的是想借用手机,便完成了主要的听力任务。把握重点的策略不但适用于短句聆听,更适合于较长篇章的聆听。听一句话是要抓住重点,在听一段较长的语料时,听者更要留意将注意力集中于主要讯息。否则,不分主次地听,不但听不清,反而会适得其反,误解说话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二、自我监控,调整表现
在聆听过程中,有人遇到了困难会中断聆听,而有的人则能够“虽然遇到困难,但是继续听下去,以求解决”,后者便有效使用了“自我监控,调整表现”的策略。听者需要在聆听过程中不断评估自己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聆听行为。
三、义在音先,得意忘言
聆听时,听者会遇到中文的某些语音听不清或分辨不出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可能是因为:在口语里许多音本来就不必发清楚,或者听者本来就不需要听清楚每一个音。况且,中文中还有大量的轻声或轻读音节,以及音节脱落等情况。例如朱自清散文《匆匆》开头一段,其中,黑体字是重读音节,加线的部分是轻声音节: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在开的时候;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些轻读音节往往发得模糊不清,甚至完全脱落,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来。听者如果想听清楚其中的每一个音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聆听主要是为了听懂说话人的意思而不是为了辨析说话人的语音。从这一思考出发,我们可以对聆听过程中的辨音情况作出新的理解。也就是说,有必要使用一定的听力策略协助辨音,甚至可以依靠上下文的含义或语法关系确定一个词的发音,即“义在音先”。
四、前后贯通,跳越障碍
在聆听过程中,有些词语可能一时没听清或听懂,即所谓在聆听时遇到了“障碍”。最常见的障碍是生词,即没学过的词,此外还可能是语音、习惯表达法及文化因素,等等。遇到这种障碍时可以利用上下文和前后语义进行推测,即使用“前后贯通,跳越障碍”的策略。
由于很多听力障碍通常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特定的上下文和语境之中,所以,作为一种听力策略,听者可以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帮助越过这些障碍,使其不影响理解。例如:
上个周末,我们单位组织了一个联欢晚会,大家痛快地玩了一回。
其中的“晚会”或者“联欢晚会”对于听者可能是个生词,而且是个关键性生词。表面看,听不懂这个词应当会影响理解全句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听者有可能就会根据上下文或更大的对话情境猜到“晚会”大概是“party”、“carnival”或“concert”那样的活动。只要猜到这个大概的意思,就可以跳过这个障碍,继续聆听。
五、预估内容,听者先行
预估是根据已知的内容或知识,对尚未出现或未能听清的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测。比如下面这段有关购物的对话语料:
女:先生想买什么呀?
男:我想挑一件浅色的衬衫。
女:您看这件怎么样?白底灰色,又大方又绅士。
男:这是什么面料啊?摸着怪粗糙的。
女:这您就不懂了。这是麻纱的,今年最流行了,穿在身上特别凉快,而且透气,夏天穿着最舒服了。
男:凉快是凉快,可是很容易皱啊,还得经常熨。
女:现在衬衫您哪能不熨就穿呀,费不了多长时间,两三分钟就熨好了,穿上特挺。
男:可是……
以上这段对话,有一定先备知识的听者,从前后文或开始的一两句话已经可以估计到:这是售货员与顾客之间有关购物的对话。接下来,听者的已有经验足以预估到这位男顾客和女售货员之间大概会有怎样的对话。
六、听后模仿,重现讯息
在认知策略中,“模仿”和“笔记”是两个十分常见的听力策略,它们都是为了保留讯息而使用的。听后模仿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对于听清了发音但是尚不理解意思的字或词,可以通过听后模仿来留住,有利于稍后有机会去处理;第二,模仿刚听到的重音、语气等,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在第一层含义下,如听到:
这本书是在琉璃厂买的。
其中,“琉璃厂”是生词,听者已经可以根据前后文和语境大概知道“琉璃厂”可能是个地名或者书店名称。但是,听者如果可以模仿出来,必要时便可以进一步问说话的人:“琉璃厂?”或“琉璃厂在哪儿?”便增加了理解和处理这个词的机会。在第二层含义下,如听到:
这事连小孩子都知道。
如果一时没有听懂这句话,但只要能模仿下来,特别是模仿出“连小孩子”的重音所在,则有助于获取讯息,理解全句的语义。
记录的方法根据听者自己的特点和习惯各有不同,如可以使用文字、数字或各种符号,等等。但是要注意,第一,不能记得太长,只需记下要点;第二,记下的内容要方便快速辨认。例如,可以分行记录,每行只记一个要点;或分组记录,方便回头查阅;或者使用自己熟悉的符号,甚至可以使用母语文字记录;数字要用阿拉伯数字;并注意写在适当位置,等等。
有必要说明的是,听力策略并非万能的。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听力学习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有效使用听力策略仅是其中之一。如果一个人中文知识薄弱,或者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了解甚少,那么,单凭听力策略去克服听力困难,其效果也是有限的。因此,听力策略虽然有助于听力理解,但是不能代替其他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关键词: 对外汉语 听力策略 听力策略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第一语言或母语听者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听者都不会意识到自己使用了何种听力策略;但是,对于第二语言来说,有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听力水平与他使用听力策略的能力相关。听力策略即是人们在聆听时所使用的方法或途径。若方法或途径得当,则可能提高聆听效率和效果;反之,则可能降低聆听效率和效果。听力策略教学即通过各种不同的训练,使学习者有意识地使用各种有效的听力策略,提高听的能力。
一、选择目标,把握重点
聆听时,在很短的时间里,大量讯息会接踵而至甚至同时涌进听者的听觉器官。对于听者来说,各种讯息的价值并非相同,而是有主有次。这时,有计划或有选择地聆听便十分重要。听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关键讯息上。只有把握了重点讯息,聆听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举个简单的例子:
糟糕,我的手机让妹妹拿走了,可以借你的用一用吗?
对于听话的人来说,说话者的手机哪里去了并不重要,对方要求借用自己的手机才是主要讯息。因此,只要听懂了说话人主要目的是想借用手机,便完成了主要的听力任务。把握重点的策略不但适用于短句聆听,更适合于较长篇章的聆听。听一句话是要抓住重点,在听一段较长的语料时,听者更要留意将注意力集中于主要讯息。否则,不分主次地听,不但听不清,反而会适得其反,误解说话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二、自我监控,调整表现
在聆听过程中,有人遇到了困难会中断聆听,而有的人则能够“虽然遇到困难,但是继续听下去,以求解决”,后者便有效使用了“自我监控,调整表现”的策略。听者需要在聆听过程中不断评估自己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聆听行为。
三、义在音先,得意忘言
聆听时,听者会遇到中文的某些语音听不清或分辨不出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可能是因为:在口语里许多音本来就不必发清楚,或者听者本来就不需要听清楚每一个音。况且,中文中还有大量的轻声或轻读音节,以及音节脱落等情况。例如朱自清散文《匆匆》开头一段,其中,黑体字是重读音节,加线的部分是轻声音节: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在开的时候;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些轻读音节往往发得模糊不清,甚至完全脱落,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来。听者如果想听清楚其中的每一个音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聆听主要是为了听懂说话人的意思而不是为了辨析说话人的语音。从这一思考出发,我们可以对聆听过程中的辨音情况作出新的理解。也就是说,有必要使用一定的听力策略协助辨音,甚至可以依靠上下文的含义或语法关系确定一个词的发音,即“义在音先”。
四、前后贯通,跳越障碍
在聆听过程中,有些词语可能一时没听清或听懂,即所谓在聆听时遇到了“障碍”。最常见的障碍是生词,即没学过的词,此外还可能是语音、习惯表达法及文化因素,等等。遇到这种障碍时可以利用上下文和前后语义进行推测,即使用“前后贯通,跳越障碍”的策略。
由于很多听力障碍通常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特定的上下文和语境之中,所以,作为一种听力策略,听者可以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帮助越过这些障碍,使其不影响理解。例如:
上个周末,我们单位组织了一个联欢晚会,大家痛快地玩了一回。
其中的“晚会”或者“联欢晚会”对于听者可能是个生词,而且是个关键性生词。表面看,听不懂这个词应当会影响理解全句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听者有可能就会根据上下文或更大的对话情境猜到“晚会”大概是“party”、“carnival”或“concert”那样的活动。只要猜到这个大概的意思,就可以跳过这个障碍,继续聆听。
五、预估内容,听者先行
预估是根据已知的内容或知识,对尚未出现或未能听清的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测。比如下面这段有关购物的对话语料:
女:先生想买什么呀?
男:我想挑一件浅色的衬衫。
女:您看这件怎么样?白底灰色,又大方又绅士。
男:这是什么面料啊?摸着怪粗糙的。
女:这您就不懂了。这是麻纱的,今年最流行了,穿在身上特别凉快,而且透气,夏天穿着最舒服了。
男:凉快是凉快,可是很容易皱啊,还得经常熨。
女:现在衬衫您哪能不熨就穿呀,费不了多长时间,两三分钟就熨好了,穿上特挺。
男:可是……
以上这段对话,有一定先备知识的听者,从前后文或开始的一两句话已经可以估计到:这是售货员与顾客之间有关购物的对话。接下来,听者的已有经验足以预估到这位男顾客和女售货员之间大概会有怎样的对话。
六、听后模仿,重现讯息
在认知策略中,“模仿”和“笔记”是两个十分常见的听力策略,它们都是为了保留讯息而使用的。听后模仿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对于听清了发音但是尚不理解意思的字或词,可以通过听后模仿来留住,有利于稍后有机会去处理;第二,模仿刚听到的重音、语气等,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在第一层含义下,如听到:
这本书是在琉璃厂买的。
其中,“琉璃厂”是生词,听者已经可以根据前后文和语境大概知道“琉璃厂”可能是个地名或者书店名称。但是,听者如果可以模仿出来,必要时便可以进一步问说话的人:“琉璃厂?”或“琉璃厂在哪儿?”便增加了理解和处理这个词的机会。在第二层含义下,如听到:
这事连小孩子都知道。
如果一时没有听懂这句话,但只要能模仿下来,特别是模仿出“连小孩子”的重音所在,则有助于获取讯息,理解全句的语义。
记录的方法根据听者自己的特点和习惯各有不同,如可以使用文字、数字或各种符号,等等。但是要注意,第一,不能记得太长,只需记下要点;第二,记下的内容要方便快速辨认。例如,可以分行记录,每行只记一个要点;或分组记录,方便回头查阅;或者使用自己熟悉的符号,甚至可以使用母语文字记录;数字要用阿拉伯数字;并注意写在适当位置,等等。
有必要说明的是,听力策略并非万能的。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听力学习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有效使用听力策略仅是其中之一。如果一个人中文知识薄弱,或者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了解甚少,那么,单凭听力策略去克服听力困难,其效果也是有限的。因此,听力策略虽然有助于听力理解,但是不能代替其他方面的学习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