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提高城镇用地效率、完善城镇功能、推动城镇转型发展为核心目标的城镇建设用地整治——城乡土地整治,将成为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以及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工具。土地整治是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國家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多年来,随着土地整治的持续推进,土地整治范畴不断扩大、方式不断创新,其对于国家城乡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
关键词:城乡统筹;土地整治;政策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3-0009-02
引 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城镇迅速发展,城乡差距居高不下,截至2015年,城乡可支配收入比仍为2.73,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景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展,而农村土地整治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
土地整治最初是为了改善农林生产经营条件及生态环境、保护景观,促进农村发展。从16世纪欧洲的德国和瑞士的实践开始,其在世界各国被不同程度的运用,其核心都是对前期土地利用问题进行调整和纠正。虽然各国开展土地整治的时间差距较大,但从不同阶段土地整治所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达成的目标来看,各国土整治的任务与方向普遍经历了“服务农业生产”“改善生态景观”“城乡一体化综合整治”3个主要阶段,土地整治的范畴也从农业地区逐步向城乡土地区扩展。土地整治中权属调整和土地利用布局重划等理念被广泛引入对城乡地区的改造,以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1 土地综合整治
1.1 土壤改良
土地平整工程会破坏土地结构,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因此,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可使用一些物理改良措施,如深耕与深翻、表土剥离与回填;适当使用农艺和生物措施,如施用农家肥、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耕作层地力;配合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性,改善耕作层土壤理化性状;农田整治过程中,需将土地平整项目、农田水利项目以及农田防护工程相结合,及时灌溉排水,保持土壤肥力。如湖北宜昌秭归县“移土培肥”工程及配套坡改梯项目,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的表土剥离、测土配方和化学灭菌项目,不仅提高了耕地数量和质量,还改善了土壤理化结构,提升了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改善了片区生产生态环境。
1.2 水资源
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根据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调结合的要求,进行水源工程建设;根据灌溉与排水并重、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并进的要求,推进灌溉排水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沟畦灌、水稻控制灌溉、管道输水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如湖北沙洋县南水北调汉江沿线工程,改善河段的生态、灌溉、供水条件;四川巴中市上八庙镇土地整理项目,新建蓄水池截蓄地表水,整治灌排渠,渠道引水,完善路、沟、渠、池、涵等配套建设,尽可能就地取材,减少过度硬化,使得渠系“旱能灌,洪能排”。
1.3 植 被
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态化和景观化的方法理论,因地制宜建立休闲绿带景观,提升区域的美观性和舒适性;植物景观种植采用规则式种植,形成整齐大方的景观廊道,选用暖色系植被种植,提升景观的吸引力。如北京市顺义县赵全营镇、北石槽镇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分析项目区优势景观空间、景观节点、重要景观轴线和功能区,识别各林带的景观建设需求,并从树种季相、色彩和高度3个方面考虑景观植物设计,北京密云县高岭镇提出生物护坎、污染源隔离、河道生态防护等工程技术,实现农田景观安全格局。湖北广水市生态整治试点项目中,将项目区用地的覆盖类型、坡度、坡向、水体缓冲区域、高程及地貌等评价因子按不同重要性进行加权叠置,得出现有生态的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等级及周边情况分为生态控制区、生态协调区、生态恢复区,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形成“一轴、四廊、四区、多点”的结构布局,建立生态廊道,进行林地单一性重塑、道路林多样化、池塘生态化等。
1.4 乡村景观
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开展宜居农村生活环境建设;保护传统村落特色和历史文化,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建设本土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如湖北广水市杨寨镇打造美丽“桃园”建设,湖南安仁县永乐江镇构建“稻田公园”建设,安徽省池州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均提出农村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联动,彰显了区域特有的乡村特色,充分体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突出生态和谐良好的乡村生态文明。
1.5 生物多样性
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要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按照“斑块-廊道-基质”格局优化模式,建设农田斑块工程,适当保留农田中的人工林地、草地等斑块;建设生物廊道工程,适当保留道路、田坎、农渠两侧的防护性树篱廊道,为动植物提供稳定的栖息空间和生存环境;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为物种提供生境。如浙江省嘉兴市七星镇将生态板、生态孔、生态岛屿和生态边界等规划设计运用于土地整理项目,湖北省广水生态项目将生态沟渠、生态孔、生态池塘、道路林护岸林多样性等运用于项目设计,从而有效地保护和维持了整治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2 土地整治政策选择
2.1 城市土地整治政策保障
作为政府指导的活动,有必要科学定位政府在监管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①完善科学的土地规划制度,推进城市土地管理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②要科学布局城市土地的结构和产业布局,循序渐进地进行土地改良;③严格保障城市土地的经济集约利用;④以经济为支撑,构建多元化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⑤加强对城市地籍现状的管理,完善城市土地估价制度;⑥制定充分合理的土地补偿标准,做好居民搬迁工作;⑦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注重保护城市生态系统;⑧完善城市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严格监督执法;⑨建立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⑩加强城市土地管理的后期评价和管理。 2.2 农村土地整治政策保障
(1)城市近郊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的政策保障
综合考量城市扩展给郊区土地所带來的影响是城郊建设用地综合治理的前提与重点。①编制城乡综合土地运用计划,严控城市发展。②全面实施公共参与机制,聆听农村群众的意见。③编制科学的土地补偿指标,保证农村群众在整治地区的权益。④构建全新的就业服务与农民培训体系,健全社保与就业保障机制。⑤增强新城镇生活环境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⑥健全户籍机制变革,保证农民工利益。⑦优化土地架构,增强农村土地流转管控,推动个性化农业发展。⑧明确城郊土地所有权,构建城市和乡村平衡的土地市场,健全土地权益分配体系。
(2)城市远郊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的政策保障
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繁杂的项目,依据国内农村土地运用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推动土地整治的政策举措。①依据农村经济增长情况,编制乡村发展计划与土地整治计划,保证依照有关法律开展整治工作。②应当按照一定规律实施村级整治,防止产生无序问题。③增强基层乡村管理者领导水平建设,构建乡村土地改进绩效考评体系。④增强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素养。⑤增大土地整治与传播力度,调动农民群众主动性。⑥将土地使用权登记制度加以完善健全。⑦将群众搬迁补偿机制落到实处,提升土地管理收益水平。⑧增强农村基建,改进农村风貌,改进生活环境。⑨增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乡村龙头公司发展。⑩增大公共产品供给力度,提高社保水平。
2.3 生态整治政策保障
土地整治不仅保证了土地的经济功能,也为人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①加大土地生态保护体系建设;②建立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系统;③推进土地生态保护,大力推进生态农业;④加大土地生态投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⑤建立土地改良生态评价体系,定期进行土地生态评价;⑥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⑦加大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的力度。
3 结束语
我国区域的自然环境、高和低水平的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率、土地管理不能以点带面,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模式,通过以上相应的土地整治措施和政策将会增加土地效益,提高土地供给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发展步伐,当然,土地整治的战略目标将进一步深化,土地整治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相应的土地整治模式和政策也将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信桂新,杨朝现,魏朝富.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模式与实践[J].农业工程学报,2015(09).
[2]张 勇,汪应宏,包婷婷.土地整治研究进展综述与展望[J].上海国土资源,2014(09).
[3]叶剑平,宋家宁,毕宇珠.土地整治模式创新及其权益分配优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09).
[4]申树云,朱 宇.基于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要求的土地整治模式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3(09).
[5]李侃桢.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J].焦点,2018(02).
收稿日期:2018-7-9
关键词:城乡统筹;土地整治;政策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3-0009-02
引 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城镇迅速发展,城乡差距居高不下,截至2015年,城乡可支配收入比仍为2.73,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景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展,而农村土地整治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
土地整治最初是为了改善农林生产经营条件及生态环境、保护景观,促进农村发展。从16世纪欧洲的德国和瑞士的实践开始,其在世界各国被不同程度的运用,其核心都是对前期土地利用问题进行调整和纠正。虽然各国开展土地整治的时间差距较大,但从不同阶段土地整治所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达成的目标来看,各国土整治的任务与方向普遍经历了“服务农业生产”“改善生态景观”“城乡一体化综合整治”3个主要阶段,土地整治的范畴也从农业地区逐步向城乡土地区扩展。土地整治中权属调整和土地利用布局重划等理念被广泛引入对城乡地区的改造,以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1 土地综合整治
1.1 土壤改良
土地平整工程会破坏土地结构,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因此,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可使用一些物理改良措施,如深耕与深翻、表土剥离与回填;适当使用农艺和生物措施,如施用农家肥、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耕作层地力;配合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性,改善耕作层土壤理化性状;农田整治过程中,需将土地平整项目、农田水利项目以及农田防护工程相结合,及时灌溉排水,保持土壤肥力。如湖北宜昌秭归县“移土培肥”工程及配套坡改梯项目,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的表土剥离、测土配方和化学灭菌项目,不仅提高了耕地数量和质量,还改善了土壤理化结构,提升了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改善了片区生产生态环境。
1.2 水资源
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根据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调结合的要求,进行水源工程建设;根据灌溉与排水并重、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并进的要求,推进灌溉排水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沟畦灌、水稻控制灌溉、管道输水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如湖北沙洋县南水北调汉江沿线工程,改善河段的生态、灌溉、供水条件;四川巴中市上八庙镇土地整理项目,新建蓄水池截蓄地表水,整治灌排渠,渠道引水,完善路、沟、渠、池、涵等配套建设,尽可能就地取材,减少过度硬化,使得渠系“旱能灌,洪能排”。
1.3 植 被
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态化和景观化的方法理论,因地制宜建立休闲绿带景观,提升区域的美观性和舒适性;植物景观种植采用规则式种植,形成整齐大方的景观廊道,选用暖色系植被种植,提升景观的吸引力。如北京市顺义县赵全营镇、北石槽镇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分析项目区优势景观空间、景观节点、重要景观轴线和功能区,识别各林带的景观建设需求,并从树种季相、色彩和高度3个方面考虑景观植物设计,北京密云县高岭镇提出生物护坎、污染源隔离、河道生态防护等工程技术,实现农田景观安全格局。湖北广水市生态整治试点项目中,将项目区用地的覆盖类型、坡度、坡向、水体缓冲区域、高程及地貌等评价因子按不同重要性进行加权叠置,得出现有生态的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等级及周边情况分为生态控制区、生态协调区、生态恢复区,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形成“一轴、四廊、四区、多点”的结构布局,建立生态廊道,进行林地单一性重塑、道路林多样化、池塘生态化等。
1.4 乡村景观
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开展宜居农村生活环境建设;保护传统村落特色和历史文化,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建设本土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如湖北广水市杨寨镇打造美丽“桃园”建设,湖南安仁县永乐江镇构建“稻田公园”建设,安徽省池州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均提出农村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联动,彰显了区域特有的乡村特色,充分体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突出生态和谐良好的乡村生态文明。
1.5 生物多样性
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要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按照“斑块-廊道-基质”格局优化模式,建设农田斑块工程,适当保留农田中的人工林地、草地等斑块;建设生物廊道工程,适当保留道路、田坎、农渠两侧的防护性树篱廊道,为动植物提供稳定的栖息空间和生存环境;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为物种提供生境。如浙江省嘉兴市七星镇将生态板、生态孔、生态岛屿和生态边界等规划设计运用于土地整理项目,湖北省广水生态项目将生态沟渠、生态孔、生态池塘、道路林护岸林多样性等运用于项目设计,从而有效地保护和维持了整治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2 土地整治政策选择
2.1 城市土地整治政策保障
作为政府指导的活动,有必要科学定位政府在监管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①完善科学的土地规划制度,推进城市土地管理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②要科学布局城市土地的结构和产业布局,循序渐进地进行土地改良;③严格保障城市土地的经济集约利用;④以经济为支撑,构建多元化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⑤加强对城市地籍现状的管理,完善城市土地估价制度;⑥制定充分合理的土地补偿标准,做好居民搬迁工作;⑦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注重保护城市生态系统;⑧完善城市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严格监督执法;⑨建立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⑩加强城市土地管理的后期评价和管理。 2.2 农村土地整治政策保障
(1)城市近郊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的政策保障
综合考量城市扩展给郊区土地所带來的影响是城郊建设用地综合治理的前提与重点。①编制城乡综合土地运用计划,严控城市发展。②全面实施公共参与机制,聆听农村群众的意见。③编制科学的土地补偿指标,保证农村群众在整治地区的权益。④构建全新的就业服务与农民培训体系,健全社保与就业保障机制。⑤增强新城镇生活环境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⑥健全户籍机制变革,保证农民工利益。⑦优化土地架构,增强农村土地流转管控,推动个性化农业发展。⑧明确城郊土地所有权,构建城市和乡村平衡的土地市场,健全土地权益分配体系。
(2)城市远郊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的政策保障
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繁杂的项目,依据国内农村土地运用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推动土地整治的政策举措。①依据农村经济增长情况,编制乡村发展计划与土地整治计划,保证依照有关法律开展整治工作。②应当按照一定规律实施村级整治,防止产生无序问题。③增强基层乡村管理者领导水平建设,构建乡村土地改进绩效考评体系。④增强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素养。⑤增大土地整治与传播力度,调动农民群众主动性。⑥将土地使用权登记制度加以完善健全。⑦将群众搬迁补偿机制落到实处,提升土地管理收益水平。⑧增强农村基建,改进农村风貌,改进生活环境。⑨增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乡村龙头公司发展。⑩增大公共产品供给力度,提高社保水平。
2.3 生态整治政策保障
土地整治不仅保证了土地的经济功能,也为人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①加大土地生态保护体系建设;②建立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系统;③推进土地生态保护,大力推进生态农业;④加大土地生态投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⑤建立土地改良生态评价体系,定期进行土地生态评价;⑥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⑦加大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的力度。
3 结束语
我国区域的自然环境、高和低水平的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率、土地管理不能以点带面,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模式,通过以上相应的土地整治措施和政策将会增加土地效益,提高土地供给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发展步伐,当然,土地整治的战略目标将进一步深化,土地整治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相应的土地整治模式和政策也将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信桂新,杨朝现,魏朝富.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模式与实践[J].农业工程学报,2015(09).
[2]张 勇,汪应宏,包婷婷.土地整治研究进展综述与展望[J].上海国土资源,2014(09).
[3]叶剑平,宋家宁,毕宇珠.土地整治模式创新及其权益分配优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09).
[4]申树云,朱 宇.基于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要求的土地整治模式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3(09).
[5]李侃桢.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J].焦点,2018(02).
收稿日期:20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