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顾名思义,桂林市農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在公益性、公平性、公开性的文化机构和文化单位中为农民提供各种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关键词] 桂林市 农村 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E223
一、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全国性建设大潮流中,桂林市积极配合国家行动,深入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开展一系列活动建设本地公共文化服务。笔者在对桂林市文化局有关部门采访得知,桂林市现已建成12个图书馆、18个县级艺术馆、133个乡级文化站、280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同时桂林市也建立了覆盖全市的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其主要包括电子阅览室,每个县、乡镇、村都配备,县级阅览室配备电脑20多台电脑,乡镇级配备10台电脑,村级配备投影仪,通过电脑和远程传输共享全国的信息资源。
二、桂林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
2.1.组织机构有序,初步形成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桂林市形成了一套由市、县、乡、村四级组成、自上而下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硬件配套方面,市级建设有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县级建设有县图书馆、县文化馆,乡级建设有文化站,村建设级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在软件配套方面,建成市共享工程支中心、县共享工程分中心、乡镇共享工程服务点、村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硬件与软件的有效结合,为这套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2.结合当地旅游和民俗特色,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桂林风格”
旅游是桂林的一大支柱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同时桂林民族风情浓厚,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已打造成为桂林旅游的一大特色,阳朔渔火节、兴安米粉节、资源河灯歌节等节日不仅丰富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也深化了桂林旅游的民族文化特色。桂林市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时依托这些丰富的资源,深度发掘民族文化遗产,建设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及娱乐形式,从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建筑风格上体现各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打造出特有的风格。
2.3.公司与社区共建,形成特色“东岭模式”
“东岭模式”是 桂林市阳朔县东岭村社区和桂林阳朔航空公司共同创办的新颖独特的文化共享模式。它通过公司集资、政府出资、会费收取等方式维持老年人协会的正常运转,真正的实现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相对完善的协会中心不仅是老年人娱乐休闲的场所,也是公共文化传播的良好平台。“东岭模式”的开创,建设和完善丰富了当地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使得社会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三、桂林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较低
笔者在桂林市文化局采访中了解到桂林市各区、县、村级公共文化服点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3年12月前,桂林市建成131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即每212平方公里范围之内有1个村级服务中心;桂林市现有总人口560万人,市区人口62万人,相当于每40000人享受1个村级服务中心;桂林市一共有1654个行政村,这也就表示所建的131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在所有的行政村里,所占的比例也不过是7.9%。由此可知,桂林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覆盖率还是很低的,达不到把桂林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应用于农村中去的目标,也不能真正增强公共文化的共享性和平等性,更无法让惠民政策落实到桂林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的心头。
3.2.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转存在困难
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工程,每个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统筹各级政府建设资金32万元,由于物价上涨、中心建设规格等原因,部分服务中心甚至出现动工难的问题。初期投入小、后期无投入,一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无法真正利用和运作。因财政体制改革,省直管县后市级财政对各县不再配套建设资金,且各县区建设项目多、财政紧张且需资金多,导致部分县区配套资金迟迟不到位或配套资金不足,初期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由于后续资金的缺乏,工作人员的工资难以保障,公共文化中心的日常运行存在困难。
3.3.群众认识不足,参与热情不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为的是满足村民的不同的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为百姓提供更为丰富的娱乐生活。然而事与愿违,在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群众的舞台却缺少了群众参与的身影,书架上崭新的书籍渐渐布上了灰尘,球场中偶然响起孩童零星的击球声。
究其根本,宣传的不到位、群众联系不足是问题的主要原因。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作风上的具体体现,村委干部应该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落到实处,让更多的村民共享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成果。从大环境来说,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村委干部和村民的认识不足,需不断完善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宣传工作,让更多人们群众参与其中。
四、桂林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对策
4.1完善组织架构,树立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全覆盖的目标
计划目标是一切工作实施和完成的前提,在建设桂林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树立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全覆盖的最终目标、以明确的目标指引未来行动,使整个过程有章可循。完善组织结构架构,即专事专办,分工明确,相互协调,权责统一,共同前进。完善政府部门结构设置,设立专案办公室,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强职能分工,在分工明确中各专职人员间相互协调工作。
4.2.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提高公民参与度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农民群众,要顺应到全体农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让更多农民群众参与其中,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例如政府机关宣传栏、学校黑板报、社区展览栏等都可以用来进行宣传,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信息传递到农民群众中去,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度。
4.3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特色,建设符合群众口味的公共文化服务
桂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壮、回、苗、瑶、侗等多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8.5‰左右,因此农村地区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应该是“一揽子”工程,应根据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差异性,建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五个一”工程 ,充分调动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和引导他们不断挖掘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少数民族文化得以有力的发展和传承。差异化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既可以丰富艺术舞台,也可以活跃农牧民族的文化娱乐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富君.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5-28.
[2] 孔进.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府的作用[D]. 山东大学, 2010-04-07.
[3] 张波.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创新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04-01.
[4] 荆晓燕. 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路径研究[J]. 行政论坛. 2013(04).
[关键词] 桂林市 农村 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E223
一、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全国性建设大潮流中,桂林市积极配合国家行动,深入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开展一系列活动建设本地公共文化服务。笔者在对桂林市文化局有关部门采访得知,桂林市现已建成12个图书馆、18个县级艺术馆、133个乡级文化站、280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同时桂林市也建立了覆盖全市的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其主要包括电子阅览室,每个县、乡镇、村都配备,县级阅览室配备电脑20多台电脑,乡镇级配备10台电脑,村级配备投影仪,通过电脑和远程传输共享全国的信息资源。
二、桂林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
2.1.组织机构有序,初步形成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桂林市形成了一套由市、县、乡、村四级组成、自上而下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硬件配套方面,市级建设有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县级建设有县图书馆、县文化馆,乡级建设有文化站,村建设级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在软件配套方面,建成市共享工程支中心、县共享工程分中心、乡镇共享工程服务点、村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硬件与软件的有效结合,为这套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2.结合当地旅游和民俗特色,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桂林风格”
旅游是桂林的一大支柱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同时桂林民族风情浓厚,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已打造成为桂林旅游的一大特色,阳朔渔火节、兴安米粉节、资源河灯歌节等节日不仅丰富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也深化了桂林旅游的民族文化特色。桂林市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时依托这些丰富的资源,深度发掘民族文化遗产,建设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及娱乐形式,从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建筑风格上体现各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打造出特有的风格。
2.3.公司与社区共建,形成特色“东岭模式”
“东岭模式”是 桂林市阳朔县东岭村社区和桂林阳朔航空公司共同创办的新颖独特的文化共享模式。它通过公司集资、政府出资、会费收取等方式维持老年人协会的正常运转,真正的实现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相对完善的协会中心不仅是老年人娱乐休闲的场所,也是公共文化传播的良好平台。“东岭模式”的开创,建设和完善丰富了当地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使得社会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三、桂林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较低
笔者在桂林市文化局采访中了解到桂林市各区、县、村级公共文化服点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3年12月前,桂林市建成131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即每212平方公里范围之内有1个村级服务中心;桂林市现有总人口560万人,市区人口62万人,相当于每40000人享受1个村级服务中心;桂林市一共有1654个行政村,这也就表示所建的131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在所有的行政村里,所占的比例也不过是7.9%。由此可知,桂林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覆盖率还是很低的,达不到把桂林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应用于农村中去的目标,也不能真正增强公共文化的共享性和平等性,更无法让惠民政策落实到桂林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的心头。
3.2.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转存在困难
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工程,每个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统筹各级政府建设资金32万元,由于物价上涨、中心建设规格等原因,部分服务中心甚至出现动工难的问题。初期投入小、后期无投入,一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无法真正利用和运作。因财政体制改革,省直管县后市级财政对各县不再配套建设资金,且各县区建设项目多、财政紧张且需资金多,导致部分县区配套资金迟迟不到位或配套资金不足,初期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由于后续资金的缺乏,工作人员的工资难以保障,公共文化中心的日常运行存在困难。
3.3.群众认识不足,参与热情不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为的是满足村民的不同的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为百姓提供更为丰富的娱乐生活。然而事与愿违,在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群众的舞台却缺少了群众参与的身影,书架上崭新的书籍渐渐布上了灰尘,球场中偶然响起孩童零星的击球声。
究其根本,宣传的不到位、群众联系不足是问题的主要原因。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作风上的具体体现,村委干部应该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落到实处,让更多的村民共享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成果。从大环境来说,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村委干部和村民的认识不足,需不断完善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宣传工作,让更多人们群众参与其中。
四、桂林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对策
4.1完善组织架构,树立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全覆盖的目标
计划目标是一切工作实施和完成的前提,在建设桂林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树立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全覆盖的最终目标、以明确的目标指引未来行动,使整个过程有章可循。完善组织结构架构,即专事专办,分工明确,相互协调,权责统一,共同前进。完善政府部门结构设置,设立专案办公室,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强职能分工,在分工明确中各专职人员间相互协调工作。
4.2.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提高公民参与度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农民群众,要顺应到全体农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让更多农民群众参与其中,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例如政府机关宣传栏、学校黑板报、社区展览栏等都可以用来进行宣传,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信息传递到农民群众中去,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度。
4.3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特色,建设符合群众口味的公共文化服务
桂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壮、回、苗、瑶、侗等多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8.5‰左右,因此农村地区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应该是“一揽子”工程,应根据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差异性,建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五个一”工程 ,充分调动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和引导他们不断挖掘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少数民族文化得以有力的发展和传承。差异化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既可以丰富艺术舞台,也可以活跃农牧民族的文化娱乐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富君.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5-28.
[2] 孔进.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府的作用[D]. 山东大学, 2010-04-07.
[3] 张波.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创新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04-01.
[4] 荆晓燕. 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路径研究[J]. 行政论坛.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