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观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价值理念。人的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认识,是评价理性成果的集中表现。具体说,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各种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评价,如对自由、幸福、自尊、诚实、平等、金钱、家庭、朋友等,在心中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主次的排列,则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由于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或社会的各时期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参加社会实践不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纵观历史,人类价值观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一、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1.在价值观形态上,大学生的价值观从一元向多元转化。经济成份的多元化发展、各种文化交流的增进、各种价值观的“实际效用”的示范效应等因素作用促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向多元转变,出现了“民主政治”、“个人权利”、“个性自由”、“实用主义”和“利益至上”等价值取向。
2.在价值取观向上,主体本位从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他们在利益的权衡上表现得更为现实,常常把自己作为一个经济人的角色,进行“成本核算”,在处理问题上更多地应用市场经济原则,而不是道德原则:利己则做,反之则回避。他们很注重个性,要求社会承认和尊重个人的需要和利益,部分大学生在个体和社会之间,其价值主体更多地向着自我。
3.在价值观评价方面,由单一向多元和宽容转变。与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向出现的现实相随的是大学生对价值观评价标准日趋多样化。大学生思想较为开放,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在接受新事物,他们的价值观评价标准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对一些新事物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宽容。
4.在价值的实现上,由共同奋斗向自我拼搏转化。与个人本位相适应,在校大学生以较为功利的人生观取代了高尚的人生观,更多地思考自己今后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是他们学习的根本动力。未来激烈的生存竞争现实使他们认真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问题。他们把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
二、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目标
1.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在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一方面使他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所在:它是科学真理。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勃勃生机。正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就失去了指路明灯,就会迷失方向。在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要达到的另一个目的是使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清事物的本质,认清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把握政治方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理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这要求大学生不仅在情感上,而且在理性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并树立为之奋斗终生的决心和信心。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与全体社会成员凝聚在同一旗帜下,才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拼搏进取,建功立业。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在大学生中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形成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可以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使他们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他们为国家的繁荣而奋斗的责任感。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融入时代精神,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内在要求,它要求大学生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各个方面。它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为人们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规范。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更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全。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途径
1.要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要动员社会、学校、家庭方面的力量参与育人过程,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不断增强影响大学生思想培养的正面效应,努力减少负面效应。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空间里,社会意识、社会风气、社会言论、社会信息都是大学生的教本,都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构建大学生的价值观,必须建立社会、学校、家庭联动的机制,三方面共同负起育人的责任。对政府层面来说,要致力于公平正义社会建设,优化社会环境,改良社会风气,增强大学生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要强化机制保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各项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用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社会道德生活,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长效机制。对家长来说,要加强思想修养,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子女,在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上要率先垂范,要保持与学校的沟通,协助学校教育子女。
2.高校要加强机制的创设。建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机制,形成育人的合力;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风气,使学生在友好的师生关系和人格得到尊重中接受价值观的教育;要特别重视教育软环境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
3.要重视社会实践这一育人环节的组织。价值观的建立既是一个理性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情感培养的过程,而且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惟一途径,也是检验自身价值观正确与否的试金石。西方社会的“义工”制度,其目的是多重的,其中之一便是倡导公民、青年学生通过服务社会来体验奉献的乐趣,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因此,我们要告诉大学生在构建价值观时,必须到社会现实中去,在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中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规范自己,通过实践把观念中的价值标准客观化、具体化,在社会实践中展现人生价值,检验、巩固和强化价值成果。要倡导和推动学生更多的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三下乡活动、帮贫扶贫活动等,把价值观的构建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由理论转向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
(作者单位: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一、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1.在价值观形态上,大学生的价值观从一元向多元转化。经济成份的多元化发展、各种文化交流的增进、各种价值观的“实际效用”的示范效应等因素作用促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向多元转变,出现了“民主政治”、“个人权利”、“个性自由”、“实用主义”和“利益至上”等价值取向。
2.在价值取观向上,主体本位从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他们在利益的权衡上表现得更为现实,常常把自己作为一个经济人的角色,进行“成本核算”,在处理问题上更多地应用市场经济原则,而不是道德原则:利己则做,反之则回避。他们很注重个性,要求社会承认和尊重个人的需要和利益,部分大学生在个体和社会之间,其价值主体更多地向着自我。
3.在价值观评价方面,由单一向多元和宽容转变。与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向出现的现实相随的是大学生对价值观评价标准日趋多样化。大学生思想较为开放,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在接受新事物,他们的价值观评价标准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对一些新事物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宽容。
4.在价值的实现上,由共同奋斗向自我拼搏转化。与个人本位相适应,在校大学生以较为功利的人生观取代了高尚的人生观,更多地思考自己今后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是他们学习的根本动力。未来激烈的生存竞争现实使他们认真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问题。他们把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
二、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目标
1.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在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一方面使他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所在:它是科学真理。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勃勃生机。正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就失去了指路明灯,就会迷失方向。在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要达到的另一个目的是使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清事物的本质,认清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把握政治方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理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这要求大学生不仅在情感上,而且在理性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并树立为之奋斗终生的决心和信心。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与全体社会成员凝聚在同一旗帜下,才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拼搏进取,建功立业。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在大学生中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形成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可以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使他们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他们为国家的繁荣而奋斗的责任感。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融入时代精神,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内在要求,它要求大学生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各个方面。它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为人们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规范。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更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全。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途径
1.要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要动员社会、学校、家庭方面的力量参与育人过程,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不断增强影响大学生思想培养的正面效应,努力减少负面效应。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空间里,社会意识、社会风气、社会言论、社会信息都是大学生的教本,都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构建大学生的价值观,必须建立社会、学校、家庭联动的机制,三方面共同负起育人的责任。对政府层面来说,要致力于公平正义社会建设,优化社会环境,改良社会风气,增强大学生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要强化机制保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各项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用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社会道德生活,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长效机制。对家长来说,要加强思想修养,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子女,在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上要率先垂范,要保持与学校的沟通,协助学校教育子女。
2.高校要加强机制的创设。建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机制,形成育人的合力;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风气,使学生在友好的师生关系和人格得到尊重中接受价值观的教育;要特别重视教育软环境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
3.要重视社会实践这一育人环节的组织。价值观的建立既是一个理性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情感培养的过程,而且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惟一途径,也是检验自身价值观正确与否的试金石。西方社会的“义工”制度,其目的是多重的,其中之一便是倡导公民、青年学生通过服务社会来体验奉献的乐趣,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因此,我们要告诉大学生在构建价值观时,必须到社会现实中去,在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中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规范自己,通过实践把观念中的价值标准客观化、具体化,在社会实践中展现人生价值,检验、巩固和强化价值成果。要倡导和推动学生更多的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三下乡活动、帮贫扶贫活动等,把价值观的构建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由理论转向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
(作者单位: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