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强调民族大繁荣、大团结的时期,本文通过对杜尔伯特地区的蒙古族草原音乐进行研究,尤其从这种音乐的区域文化入手进行重点分析,这对进一步发掘少数民族区域文化和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在于促进社会对杜尔伯特草原音乐当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知,吸收其中的积极部分用于构建当代民族音乐文化的社会体系,同时继续发扬相应的文化精神,提高当代民族文化价值的内涵。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杜尔伯特草原音乐;区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2-0046-02
一、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杜尔伯特草原区域音乐
所谓民族音乐学就是比较音乐学的衍生。它属于民族学和音乐学的交叉学科,按照伍国栋学者的理论支持,本文认为民族音乐学的内涵是“文化下的音乐”。杜尔伯特的草原音乐的区域文化具有独特性,通过研究发现,许多少数民族的区域文化自成体系,具有强大的聚凝力和向心力。他们的音乐和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价值紧密相连。因此,研究民族音乐,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音乐,如果在民族音乐学的视角下进行研究,是十分可行的。
《民族音乐学概论》(伍国栋,2012),这篇文献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去分析少数民族的音乐内容、形式及价值,论据和论点较为突出,具有公认的权威性。他从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发展俯瞰了我国民族音乐学理论的演变过程,并且通过总结归纳,提炼出了自己的一套研究方式,他认为要从现场——田野乡间去调查取证,积攒资料和经验,利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将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最后的案头工作。可见他总结的这个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实践调查。这种和社会学、民俗学相同的工作研究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和认知民族的集体特征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就可以对音乐或者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构建、传播、演化进行规律和特点的说明。
民族音乐学的视角下,杜尔伯特蒙古族的草原音乐主要具备了民族性和音乐性两重关系。从民族学视角看,杜尔伯特地区的蒙古民族当中的草原音乐反映了民族文化内涵。这些文化传统通过有形的实践活动去执行,去体现,这样就构成了草原音乐的民族性质。从音乐学视角看,少数民族的草原音乐作为重要的区域音乐,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族音乐的文化范畴,拓宽了音乐实质内涵,提高了民族音乐的审美层次,延伸了民族音乐的思考意向空间。
本文认为,对草原音乐这种独特领域的研究必须在民族音乐学的视角下展开。在当前多元文化盛行的现实中,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面临着消失或者瓦解的现状,少数民族音乐当中的许多方面,像草原音乐作为少数民族音乐的主要部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去分析少数民族草原音乐,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一种补充,对政府所提倡的民族复兴战略的响应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团结的促成也具有实践意义。
二、地理区域下的杜尔伯特草原音乐
从地理区域来看,不同民族由于地理的自然音响特征不同,所创造的音乐区域性也不同。拿日本音乐来看,许多日本音乐都模仿自然区域的音响,比如海鸥、潮水等自然区域声音,著名的五轮真弓有一首《海鸥》歌曲,充分展现了自然区域的音响特征,这种特征就反映在音乐当中。杜尔伯特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草原上,他们对草原上的自然音响,大雁、马蹄声等等都耳熟能详,再自然不过,因此他们的音乐也就反映了这一特征。这是地理区域文化的间接证明。杜尔伯特草原地区牧民的音乐中大多是前八后十六分音符,是奔跑的马蹄节奏。杜尔伯特蒙古族民间音乐也不乏这种前八后十六分音符的民歌,事实上这正是自然音响的写照。参见谱例1。
除了区域性质的自然音响特征,草原音乐还体现在自然景观的特征方面。草原上的自然景观和其他地区相比,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地形开阔,光照足,风景优美,画面粗线条。这种自然景观造就了草原人民宽广的胸怀和外向的气质。因此,草原音樂大多都很悠扬,音响力度大,旋律大开大合,和弦明亮色彩丰富,音调以四五度为主,起伏大,音阶也跳跃感十足。因此给人一种奔放豪迈的音乐气概和感觉。比如《金花》就是这么一首音乐作品。在谱例当中,它的旋律起伏很大,线条很宽广,但始终保持在四度和五度的进程当中。参见谱例2。
最后,区域文化对草原音乐的演奏器乐也有影响。如传统的琴弦在生产蚕丝的地方多使用丝弦为主,而在杜尔伯特地区,则多使用羊肠、马尾来制造琴弦。流传在杜尔伯特地区的潮尔和四胡的琴弦及弓弦全部都是用马尾来制作。
三、民族民俗文化下的杜尔伯特草原音乐
我国杜尔伯特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民族历史越来越灿烂多样,杜尔伯特区域的草原音乐就是其中的一种文化传统。大多数杜尔伯特少数民族都属于阿尔泰语系,通过他们的语言保留下了许多民歌,这些民歌当中蕴含着本民族甚至是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痕迹,同时也展示了音乐文化的特征。一般来说,这些民族音乐文化主要体现在诞生、寿辰、婚葬等活动当中。不同的活动所采用的音乐形态也不同,这是民族特征所导致的。
草原音乐是杜尔伯特蒙古族文明的一大进步,无论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民俗是个人的生活礼仪在民族或者社会群体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民俗活动的仪式和内容随着民族信仰和生活信念的改变而改变,婚俗音乐就是杜尔伯特蒙古族的草原音乐的主要体现。
杜尔伯特地区的蒙古族有许多民俗方面的歌曲。图林道(正歌)就是这种再现。杜尔伯特地区的蒙古族在婚礼等重大场合的时候对新人通常会进行祝福,以演唱的形式表达本民族的精神信仰和传统。正歌是一首长调歌曲,它的含义是健康、吉祥。在杜尔伯特蒙古族婚礼的过程当中,还会演唱《婚礼歌》,新人的长辈对新人演唱,表达亲情的关怀;朋友对新人演唱,表达真挚的友情;新人彼此对唱,表达相互爱慕和祝福;新人反过来对长辈演唱,表达感谢;同辈之间演唱,含有娱乐、戏耍的色彩。另外还有《送亲歌》,就是亲人在婚礼时演唱的草原音乐。
这首婚俗民歌采用了长调和短调相织的方式进行演唱,是我国杜尔伯特地区少数民族草原音乐的珍宝之一。
我们发现歌词当中许多词语都富有草原区域的特殊元素,比如马驹、燕子、草原、弓等等,充满了鲜明的草原区域特色。当然,除了婚礼习俗外,在其他方面,杜尔伯特草原音乐也具有区域文化的特征,本文在此不一一举例。
结语
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是杜尔伯特地区的蒙古族草原音乐得以被认同和认可的重要民族音乐依据。通过区域文化入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杜尔伯特草原音乐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是悠久漫长的,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地理等区域文化背景,目前杜尔伯特草原音乐正处在激烈的社会变革当中,民族文化也很有可能面临着解构和重构。本文认为通过民族音乐学的视角,用动态的眼光去分析和研究杜尔伯特地区的少数民族草原音乐具有典型性,可以从根本上抓住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本要素,从而更好地为杜尔伯特少数民族草原音乐乃至其他民俗音乐的研究提供理论支点和参考坐标。
[参 考 文 献]
[1]冯光饪.地域文化与蒙古族民歌[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0(02).
[2]王华.内蒙古科尔沁地区萨满教活动与安代歌舞的考察研究[J].人民音乐,2000(10):24—27.
[3]包达尔汗.论“安代”歌舞与蒙古博教音乐间的亲缘关系[J].中国音乐学,2001(04):67—78.
[4]伍国栋.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术思想的转型(上、下)[J].音乐研究,2001(01).
[5]波·少布.独特的杜尔伯特蒙古族人生礼俗[J].民间文化旅游,2001(02):59—65.
[6]李小兵.民族音乐学的旨归[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7(01):61—65.
(责任编辑:李璐)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杜尔伯特草原音乐;区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2-0046-02
一、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杜尔伯特草原区域音乐
所谓民族音乐学就是比较音乐学的衍生。它属于民族学和音乐学的交叉学科,按照伍国栋学者的理论支持,本文认为民族音乐学的内涵是“文化下的音乐”。杜尔伯特的草原音乐的区域文化具有独特性,通过研究发现,许多少数民族的区域文化自成体系,具有强大的聚凝力和向心力。他们的音乐和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价值紧密相连。因此,研究民族音乐,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音乐,如果在民族音乐学的视角下进行研究,是十分可行的。
《民族音乐学概论》(伍国栋,2012),这篇文献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去分析少数民族的音乐内容、形式及价值,论据和论点较为突出,具有公认的权威性。他从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发展俯瞰了我国民族音乐学理论的演变过程,并且通过总结归纳,提炼出了自己的一套研究方式,他认为要从现场——田野乡间去调查取证,积攒资料和经验,利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将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最后的案头工作。可见他总结的这个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实践调查。这种和社会学、民俗学相同的工作研究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和认知民族的集体特征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就可以对音乐或者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构建、传播、演化进行规律和特点的说明。
民族音乐学的视角下,杜尔伯特蒙古族的草原音乐主要具备了民族性和音乐性两重关系。从民族学视角看,杜尔伯特地区的蒙古民族当中的草原音乐反映了民族文化内涵。这些文化传统通过有形的实践活动去执行,去体现,这样就构成了草原音乐的民族性质。从音乐学视角看,少数民族的草原音乐作为重要的区域音乐,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族音乐的文化范畴,拓宽了音乐实质内涵,提高了民族音乐的审美层次,延伸了民族音乐的思考意向空间。
本文认为,对草原音乐这种独特领域的研究必须在民族音乐学的视角下展开。在当前多元文化盛行的现实中,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面临着消失或者瓦解的现状,少数民族音乐当中的许多方面,像草原音乐作为少数民族音乐的主要部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去分析少数民族草原音乐,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一种补充,对政府所提倡的民族复兴战略的响应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团结的促成也具有实践意义。
二、地理区域下的杜尔伯特草原音乐
从地理区域来看,不同民族由于地理的自然音响特征不同,所创造的音乐区域性也不同。拿日本音乐来看,许多日本音乐都模仿自然区域的音响,比如海鸥、潮水等自然区域声音,著名的五轮真弓有一首《海鸥》歌曲,充分展现了自然区域的音响特征,这种特征就反映在音乐当中。杜尔伯特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草原上,他们对草原上的自然音响,大雁、马蹄声等等都耳熟能详,再自然不过,因此他们的音乐也就反映了这一特征。这是地理区域文化的间接证明。杜尔伯特草原地区牧民的音乐中大多是前八后十六分音符,是奔跑的马蹄节奏。杜尔伯特蒙古族民间音乐也不乏这种前八后十六分音符的民歌,事实上这正是自然音响的写照。参见谱例1。
除了区域性质的自然音响特征,草原音乐还体现在自然景观的特征方面。草原上的自然景观和其他地区相比,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地形开阔,光照足,风景优美,画面粗线条。这种自然景观造就了草原人民宽广的胸怀和外向的气质。因此,草原音樂大多都很悠扬,音响力度大,旋律大开大合,和弦明亮色彩丰富,音调以四五度为主,起伏大,音阶也跳跃感十足。因此给人一种奔放豪迈的音乐气概和感觉。比如《金花》就是这么一首音乐作品。在谱例当中,它的旋律起伏很大,线条很宽广,但始终保持在四度和五度的进程当中。参见谱例2。
最后,区域文化对草原音乐的演奏器乐也有影响。如传统的琴弦在生产蚕丝的地方多使用丝弦为主,而在杜尔伯特地区,则多使用羊肠、马尾来制造琴弦。流传在杜尔伯特地区的潮尔和四胡的琴弦及弓弦全部都是用马尾来制作。
三、民族民俗文化下的杜尔伯特草原音乐
我国杜尔伯特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民族历史越来越灿烂多样,杜尔伯特区域的草原音乐就是其中的一种文化传统。大多数杜尔伯特少数民族都属于阿尔泰语系,通过他们的语言保留下了许多民歌,这些民歌当中蕴含着本民族甚至是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痕迹,同时也展示了音乐文化的特征。一般来说,这些民族音乐文化主要体现在诞生、寿辰、婚葬等活动当中。不同的活动所采用的音乐形态也不同,这是民族特征所导致的。
草原音乐是杜尔伯特蒙古族文明的一大进步,无论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民俗是个人的生活礼仪在民族或者社会群体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民俗活动的仪式和内容随着民族信仰和生活信念的改变而改变,婚俗音乐就是杜尔伯特蒙古族的草原音乐的主要体现。
杜尔伯特地区的蒙古族有许多民俗方面的歌曲。图林道(正歌)就是这种再现。杜尔伯特地区的蒙古族在婚礼等重大场合的时候对新人通常会进行祝福,以演唱的形式表达本民族的精神信仰和传统。正歌是一首长调歌曲,它的含义是健康、吉祥。在杜尔伯特蒙古族婚礼的过程当中,还会演唱《婚礼歌》,新人的长辈对新人演唱,表达亲情的关怀;朋友对新人演唱,表达真挚的友情;新人彼此对唱,表达相互爱慕和祝福;新人反过来对长辈演唱,表达感谢;同辈之间演唱,含有娱乐、戏耍的色彩。另外还有《送亲歌》,就是亲人在婚礼时演唱的草原音乐。
这首婚俗民歌采用了长调和短调相织的方式进行演唱,是我国杜尔伯特地区少数民族草原音乐的珍宝之一。
我们发现歌词当中许多词语都富有草原区域的特殊元素,比如马驹、燕子、草原、弓等等,充满了鲜明的草原区域特色。当然,除了婚礼习俗外,在其他方面,杜尔伯特草原音乐也具有区域文化的特征,本文在此不一一举例。
结语
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是杜尔伯特地区的蒙古族草原音乐得以被认同和认可的重要民族音乐依据。通过区域文化入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杜尔伯特草原音乐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是悠久漫长的,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地理等区域文化背景,目前杜尔伯特草原音乐正处在激烈的社会变革当中,民族文化也很有可能面临着解构和重构。本文认为通过民族音乐学的视角,用动态的眼光去分析和研究杜尔伯特地区的少数民族草原音乐具有典型性,可以从根本上抓住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本要素,从而更好地为杜尔伯特少数民族草原音乐乃至其他民俗音乐的研究提供理论支点和参考坐标。
[参 考 文 献]
[1]冯光饪.地域文化与蒙古族民歌[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0(02).
[2]王华.内蒙古科尔沁地区萨满教活动与安代歌舞的考察研究[J].人民音乐,2000(10):24—27.
[3]包达尔汗.论“安代”歌舞与蒙古博教音乐间的亲缘关系[J].中国音乐学,2001(04):67—78.
[4]伍国栋.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术思想的转型(上、下)[J].音乐研究,2001(01).
[5]波·少布.独特的杜尔伯特蒙古族人生礼俗[J].民间文化旅游,2001(02):59—65.
[6]李小兵.民族音乐学的旨归[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7(01):61—65.
(责任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