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提出了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并就其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进行论述。
关键词 林业生态工程;原理;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 S71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0-0356-01
1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其不仅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2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2.1.1结构的有序性。一个系统既然是个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独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由2个或2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子系统)。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了复杂的水平分离和垂直分离。
2.1.2系统的整体性。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一个组分发生量的变化以后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林业生态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整体结构的建造以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功能。
2.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都会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因此,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十分重要。
2.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所食,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被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2.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建设一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农业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林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一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3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现代林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森林生态环境意义的加强。针对这种形势,大多数国家的林业发展都在做出新的选择,进行深刻革新。无论是提供林产品、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还是发挥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无论是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还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经营管理,都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使人类的利用和干扰保持在森林生态系统可容忍的限度内。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发展了水土流失控制的工程措施和快速的工程绿化技术,致力于形成以森林为主的流域治理森林工程体系。其发展趋势是:生态环境治理与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合理利用相结合,以充分发展水土资源的生态、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生态安全与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森林的多目标经营已成为各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领域的研究虽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并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学术水平,但从林业生态工程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还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随着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林业生态工程学科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是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二是干旱地区林木水分生理,植被土壤水文生态过程;三是区域森林植被建设适宜度与生态用水的关系;四是抗性植物材料的选择和繁育;五是区域性防护林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经济评价。我们科技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想法设法处理和解决这些难题,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 林业生态工程;原理;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 S71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0-0356-01
1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其不仅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2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2.1.1结构的有序性。一个系统既然是个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独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由2个或2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子系统)。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了复杂的水平分离和垂直分离。
2.1.2系统的整体性。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一个组分发生量的变化以后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林业生态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整体结构的建造以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功能。
2.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都会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因此,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十分重要。
2.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所食,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被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2.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建设一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农业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林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一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3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现代林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森林生态环境意义的加强。针对这种形势,大多数国家的林业发展都在做出新的选择,进行深刻革新。无论是提供林产品、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还是发挥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无论是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还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经营管理,都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使人类的利用和干扰保持在森林生态系统可容忍的限度内。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发展了水土流失控制的工程措施和快速的工程绿化技术,致力于形成以森林为主的流域治理森林工程体系。其发展趋势是:生态环境治理与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合理利用相结合,以充分发展水土资源的生态、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生态安全与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森林的多目标经营已成为各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领域的研究虽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并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学术水平,但从林业生态工程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还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随着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林业生态工程学科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是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二是干旱地区林木水分生理,植被土壤水文生态过程;三是区域森林植被建设适宜度与生态用水的关系;四是抗性植物材料的选择和繁育;五是区域性防护林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经济评价。我们科技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想法设法处理和解决这些难题,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