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一篇作文的命题为例,分析了在当下作文命题过程中存在的伪深刻现象,并对这些命题中隐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醒命题者在命题时切记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
【关键词】作文命题 伪深刻 现象分析
一、从一道作文题说起
某市的一次联考中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生活中,真正的自信者必须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又往往与自己的怀疑和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天才都并非自信的人,相反倒是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于是奋起自强,有了令人吃惊的成功。
周国平《智慧与人品》中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相信,天才骨子里大都有一点自卑,成功的强者内心深处往往埋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请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以“感谢自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这是一道命题意向很清晰的作文题,要求学生写的是自卑对人生的积极作用。乍一看,这一观点很有道理,但细细推敲一下,自卑对人生真的有积极作用吗?我们真的要“感谢”它吗?
且看一个学生的习作片断:
她始终浸没在自卑中,直到那一天,她惊奇地发现那开花的地方结出了一枚青的小巧的果,她视若珍宝,觉得任何珍珠玛瑙都比不上那颗果实,那是她的寄托,她的信仰。面对那些同伴的白眼嘲笑,她在心中暗下决心:她一定要将自己的果实变得比谁都漂亮,尽管并不那么硕大。从此,她奋力地吸取土壤中的营养,享受阳光的爱抚与雨露的亲吻,她奋力地将精华源源不断地输送给那唯一的一颗果实,慢慢地,她竟然发现那些自卑的藤蔓全都萎谢了,变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一直推着她向上……
这篇习作写一棵小苹果树在同伴的白眼嘲笑中自卑,在自卑中觉醒,在觉醒后进取、成功,所以她感谢“自卑”。在记叙文中这种思路很典型,写的正是自卑对人生的积极作用,因而也是切合题意的。但推敲一下上面这段记叙中的关键情节,小苹果树的成功是因为自卑吗?“她竟然发现那些自卑的藤蔓全都萎谢了,变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促使她成功的应该是那股“强大的力量”吧?而这力量恰恰使“自卑的藤蔓全都萎谢”,也就是说,这力量是战胜自卑的力量,而不是“自卑”本身,我们要感谢的应该是这力量,而不是“自卑”。
是这位学生自己理解错了吗?不是,是命题错了。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是自卑。陈家麟、郭亨杰主编的《高中心理教育辅导》中给自卑下了如下的定义:“自卑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的偏低的评价,是自己瞧不起自己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常常有三种表现:一是自惭形秽,二是自暴自弃,三是丧失信心。
可以说,“自卑”无论如何都不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它只能使人消极颓废。至于自卑后却获得成功的例子当然很多,但这成功不是来自于自卑,而是来自于自卑后的清醒、冷静、反思、奋起,如果没有了这些,自卑永远是自卑。其实,这一命题的错误在文题前的辅助材料中已经露出了马脚:“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这是自卑;“又不肯毁于弱点,于是奋起自强”,这不是自卑,相反,这是对自卑的超越,而这才是“有了令人吃惊的成功”的真正原因,否则只能永远苦恼下去、自卑下去。周国平的话则由于省掉了从自卑到成功的中间途径,有人便误解成了是自卑造就了成功,从而得出要“感谢自卑”的结论。如果照这样的简单逻辑推论的话,我们岂不是要感谢灾难?汶川地震后全国人民伸出了援助的手,让世界看到了我们民族的力量,是不是我们就该由此感谢这场地震?结论肯定是荒谬的。
这则作文命题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自卑”和“自我认识”两个概念,冷静、正确地认识自我可以促进我们反思、奋起、走向成功,但自卑不能。
学生在这样的命题面前无所适从,作文中普遍呈现着说理的窘迫。或胡说八道:“感谢自卑吧,因为它能在你小有成就、沾沾自喜时敲响你的警钟。”也不想想“沾沾自喜”时还自卑吗?或偷换概念:“只要你化自卑为自强,自卑便成了你动力的源泉,为你的成功铺路,因此我们应当感谢自卑。”感谢的其实是自强;或干脆改掉原题:“如果非要说感谢自卑,我须在其上加一个注解:这里的自卑指的是卑而不弃。”突出感谢的是“不弃”。更有甚者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都是由于自卑,所以我们以后也要自卑起来,简直完完全全失去了自信,鲁迅先生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二、伪深刻现象
命题作文最近几年重新得到了命题者的赏识。从题目的特点看,命题作文大体有两种模式:一是提供写作对象和范围的,如09年江苏作文题“品味时尚”,08年上海作文题“他们”,这类作文题要求立意自定。二是直接提供立意的,如07年上海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08年山东作文题“春来草自青”。近年来的模拟题还有“雨过天会晴”“非走不可的弯路”等,这类作文题往往体现了一定的“哲理”。
不少命题者对这类提供哲理性立意的作文题特别青睐,因为这类文题触及了人的内心世界,深入地挖掘了人的灵魂,给学生以人生的积极导向,既体现了考试说明中“深刻”的要求,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这种出发点自然是正确的,但深刻的命题不能有认知上的谬误,否则,会迷惑了学生的双眼,搅乱了学生的价值取向,这样的深刻就只能沦为“伪深刻”。
“春来草自青”以及它的衍生品“雨过天会晴”与“感谢自卑”不同,应该说它们没有认知上的谬误,它揭示的几乎是一条自然界的绝对真理,但它既然是“绝对真理”了,学生还有多少说理的空间、个性化思考的空间?只能古今中外、上天入地地找一些例子来印证这一“真理”,这种文章又能有多少思辨的力量?另外,春来了草自然会青,雨过了天自然会晴,我们的人生还需要积极努力吗?坐等其成不就可以了嘛。真不知道这样的作文题究竟在向学生传递什么。这类作文题可以算是另一种“伪深刻”,它是对学生自由精神的闷杀,是和新课标理念相左的。
考试作文命题还是提供写作对象或范围为好,思维空间大,又可以通过作文的立意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如果非要越俎代庖以观点为题的话,自己先要想清想透,切不可刻意追求“深刻”,要是一不留神沦为“伪深刻”可就贻害无穷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中学。
【关键词】作文命题 伪深刻 现象分析
一、从一道作文题说起
某市的一次联考中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生活中,真正的自信者必须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又往往与自己的怀疑和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天才都并非自信的人,相反倒是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于是奋起自强,有了令人吃惊的成功。
周国平《智慧与人品》中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相信,天才骨子里大都有一点自卑,成功的强者内心深处往往埋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请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以“感谢自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这是一道命题意向很清晰的作文题,要求学生写的是自卑对人生的积极作用。乍一看,这一观点很有道理,但细细推敲一下,自卑对人生真的有积极作用吗?我们真的要“感谢”它吗?
且看一个学生的习作片断:
她始终浸没在自卑中,直到那一天,她惊奇地发现那开花的地方结出了一枚青的小巧的果,她视若珍宝,觉得任何珍珠玛瑙都比不上那颗果实,那是她的寄托,她的信仰。面对那些同伴的白眼嘲笑,她在心中暗下决心:她一定要将自己的果实变得比谁都漂亮,尽管并不那么硕大。从此,她奋力地吸取土壤中的营养,享受阳光的爱抚与雨露的亲吻,她奋力地将精华源源不断地输送给那唯一的一颗果实,慢慢地,她竟然发现那些自卑的藤蔓全都萎谢了,变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一直推着她向上……
这篇习作写一棵小苹果树在同伴的白眼嘲笑中自卑,在自卑中觉醒,在觉醒后进取、成功,所以她感谢“自卑”。在记叙文中这种思路很典型,写的正是自卑对人生的积极作用,因而也是切合题意的。但推敲一下上面这段记叙中的关键情节,小苹果树的成功是因为自卑吗?“她竟然发现那些自卑的藤蔓全都萎谢了,变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促使她成功的应该是那股“强大的力量”吧?而这力量恰恰使“自卑的藤蔓全都萎谢”,也就是说,这力量是战胜自卑的力量,而不是“自卑”本身,我们要感谢的应该是这力量,而不是“自卑”。
是这位学生自己理解错了吗?不是,是命题错了。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是自卑。陈家麟、郭亨杰主编的《高中心理教育辅导》中给自卑下了如下的定义:“自卑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的偏低的评价,是自己瞧不起自己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常常有三种表现:一是自惭形秽,二是自暴自弃,三是丧失信心。
可以说,“自卑”无论如何都不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它只能使人消极颓废。至于自卑后却获得成功的例子当然很多,但这成功不是来自于自卑,而是来自于自卑后的清醒、冷静、反思、奋起,如果没有了这些,自卑永远是自卑。其实,这一命题的错误在文题前的辅助材料中已经露出了马脚:“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这是自卑;“又不肯毁于弱点,于是奋起自强”,这不是自卑,相反,这是对自卑的超越,而这才是“有了令人吃惊的成功”的真正原因,否则只能永远苦恼下去、自卑下去。周国平的话则由于省掉了从自卑到成功的中间途径,有人便误解成了是自卑造就了成功,从而得出要“感谢自卑”的结论。如果照这样的简单逻辑推论的话,我们岂不是要感谢灾难?汶川地震后全国人民伸出了援助的手,让世界看到了我们民族的力量,是不是我们就该由此感谢这场地震?结论肯定是荒谬的。
这则作文命题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自卑”和“自我认识”两个概念,冷静、正确地认识自我可以促进我们反思、奋起、走向成功,但自卑不能。
学生在这样的命题面前无所适从,作文中普遍呈现着说理的窘迫。或胡说八道:“感谢自卑吧,因为它能在你小有成就、沾沾自喜时敲响你的警钟。”也不想想“沾沾自喜”时还自卑吗?或偷换概念:“只要你化自卑为自强,自卑便成了你动力的源泉,为你的成功铺路,因此我们应当感谢自卑。”感谢的其实是自强;或干脆改掉原题:“如果非要说感谢自卑,我须在其上加一个注解:这里的自卑指的是卑而不弃。”突出感谢的是“不弃”。更有甚者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都是由于自卑,所以我们以后也要自卑起来,简直完完全全失去了自信,鲁迅先生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二、伪深刻现象
命题作文最近几年重新得到了命题者的赏识。从题目的特点看,命题作文大体有两种模式:一是提供写作对象和范围的,如09年江苏作文题“品味时尚”,08年上海作文题“他们”,这类作文题要求立意自定。二是直接提供立意的,如07年上海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08年山东作文题“春来草自青”。近年来的模拟题还有“雨过天会晴”“非走不可的弯路”等,这类作文题往往体现了一定的“哲理”。
不少命题者对这类提供哲理性立意的作文题特别青睐,因为这类文题触及了人的内心世界,深入地挖掘了人的灵魂,给学生以人生的积极导向,既体现了考试说明中“深刻”的要求,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这种出发点自然是正确的,但深刻的命题不能有认知上的谬误,否则,会迷惑了学生的双眼,搅乱了学生的价值取向,这样的深刻就只能沦为“伪深刻”。
“春来草自青”以及它的衍生品“雨过天会晴”与“感谢自卑”不同,应该说它们没有认知上的谬误,它揭示的几乎是一条自然界的绝对真理,但它既然是“绝对真理”了,学生还有多少说理的空间、个性化思考的空间?只能古今中外、上天入地地找一些例子来印证这一“真理”,这种文章又能有多少思辨的力量?另外,春来了草自然会青,雨过了天自然会晴,我们的人生还需要积极努力吗?坐等其成不就可以了嘛。真不知道这样的作文题究竟在向学生传递什么。这类作文题可以算是另一种“伪深刻”,它是对学生自由精神的闷杀,是和新课标理念相左的。
考试作文命题还是提供写作对象或范围为好,思维空间大,又可以通过作文的立意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如果非要越俎代庖以观点为题的话,自己先要想清想透,切不可刻意追求“深刻”,要是一不留神沦为“伪深刻”可就贻害无穷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