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背景 理论 诵读 品读 体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阅读背景和意义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上花了很大工夫,却往往忽视了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从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来看,大部分并未养成自觉、经常阅读的习惯,阅读范围比较狭、比较浅 ,阅读时间少,一些家长在意识上没引起足够重视,没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没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收效不大。为此,切实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我们提出“经典美与课堂阅读训练”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阅读理论实践依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同时,我们也能让学校和家长逐渐明白:学生的课堂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是对学生目前的学习,更是对他们以后大有裨益的事情。
三、阅读方法的探讨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文化素材,将深浸其中的思想观念、民族情感、审美倾向、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等加以吸收和内化,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作品,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优秀民族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的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并喜爱优秀的民族文化。
1.诵读古诗文,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古诗文,是古人为我们精心烹饪一道精美的精神佳肴,是古代文化的经典。教材中所选取的古诗文都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时代的烙印。诵读优秀古诗文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直接途径。它不但能丰富学生的内涵、启迪他们的智慧,而且能开阔他们的胸襟、净化他们的灵魂。
吟诵是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好方法。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学生就能由丈二和尚那种一知半解上升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开朗。假如一句诗用现代白话文去进行解释,学生能知其然,但却无法感受到诗句的音韵美、色彩美,也就感受不到诗句的魅力所在。根据五年级教材的编排,首先熟读成诵教材上的古诗,然后根据古诗的主题再补充类似的诗歌。第九册安排的是思亲怀乡的古诗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在吟诵时,引导学生感受“an”韵带给诗歌的节奏美、韵味美。张籍的《秋思》,在吟诵时,引导学生感受“eng”韵带给诗歌的节奏美、韵味美。
2.品读现代文,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教材所选的现代文中,有的文章是经典美文,有的文章是民族文化的直接介绍,有的文章也穿插着民族文化的说明,我们要善于发掘教材中民族文化的点滴进行教学,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
如第八册的《桂林山水》是篇写景的经典散文,它不但语句优美生动,更重要的是将桂林如诗如画的迷人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水是那样绿、清、静,那山是那样奇、秀、险。学生通过诵读、品味,如临其境,感受着桂林的美丽风光,更感叹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再如第九册的《圆明园的毁灭》,文章一共才5个自然段,但其中有3个自然段就是介绍圆明园的艺术价值的。在教学时,可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目睹圆明园的遗址,再通过品味描写圆明园原貌的语句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圆明园原貌。这一强烈的对比就能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3. 体味成语故事,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成语故事可谓是中国古史的浓缩版。它通过一个个短小精湛的故事,不但教会了学生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使他们了解了历史文化,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如第八册中《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故事讲了北宋著名画家文与可特别爱画竹子。每天都会观察竹子,因此在画竹子时心里早有竹子的模样了,所以画得特别传神。教学这个故事,不但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而且要了解、感受故事所传承的民族文化。
4.赏析对联,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对联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的国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过年时的春联、办丧事时的挽联、柱子上的楹联等,比比皆是。古往今来,也由对联而引发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这都是深化语文教学的生动教材,也是了解民族文化、感知民族文化的良好途径。如人教版第七册园地四中的《趣味语文》,苏东坡巧用寺中和尚的言语写成对联,让和尚看到了自己的势力而无地自容。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语言魅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产生学语文的动力。
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上花了很大工夫,却往往忽视了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从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来看,大部分并未养成自觉、经常阅读的习惯,阅读范围比较狭、比较浅 ,阅读时间少,一些家长在意识上没引起足够重视,没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没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收效不大。为此,切实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背景 理论 诵读 品读 体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阅读背景和意义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上花了很大工夫,却往往忽视了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从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来看,大部分并未养成自觉、经常阅读的习惯,阅读范围比较狭、比较浅 ,阅读时间少,一些家长在意识上没引起足够重视,没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没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收效不大。为此,切实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我们提出“经典美与课堂阅读训练”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阅读理论实践依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同时,我们也能让学校和家长逐渐明白:学生的课堂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是对学生目前的学习,更是对他们以后大有裨益的事情。
三、阅读方法的探讨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文化素材,将深浸其中的思想观念、民族情感、审美倾向、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等加以吸收和内化,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作品,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优秀民族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的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并喜爱优秀的民族文化。
1.诵读古诗文,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古诗文,是古人为我们精心烹饪一道精美的精神佳肴,是古代文化的经典。教材中所选取的古诗文都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时代的烙印。诵读优秀古诗文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直接途径。它不但能丰富学生的内涵、启迪他们的智慧,而且能开阔他们的胸襟、净化他们的灵魂。
吟诵是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好方法。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学生就能由丈二和尚那种一知半解上升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开朗。假如一句诗用现代白话文去进行解释,学生能知其然,但却无法感受到诗句的音韵美、色彩美,也就感受不到诗句的魅力所在。根据五年级教材的编排,首先熟读成诵教材上的古诗,然后根据古诗的主题再补充类似的诗歌。第九册安排的是思亲怀乡的古诗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在吟诵时,引导学生感受“an”韵带给诗歌的节奏美、韵味美。张籍的《秋思》,在吟诵时,引导学生感受“eng”韵带给诗歌的节奏美、韵味美。
2.品读现代文,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教材所选的现代文中,有的文章是经典美文,有的文章是民族文化的直接介绍,有的文章也穿插着民族文化的说明,我们要善于发掘教材中民族文化的点滴进行教学,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
如第八册的《桂林山水》是篇写景的经典散文,它不但语句优美生动,更重要的是将桂林如诗如画的迷人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水是那样绿、清、静,那山是那样奇、秀、险。学生通过诵读、品味,如临其境,感受着桂林的美丽风光,更感叹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再如第九册的《圆明园的毁灭》,文章一共才5个自然段,但其中有3个自然段就是介绍圆明园的艺术价值的。在教学时,可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目睹圆明园的遗址,再通过品味描写圆明园原貌的语句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圆明园原貌。这一强烈的对比就能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3. 体味成语故事,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成语故事可谓是中国古史的浓缩版。它通过一个个短小精湛的故事,不但教会了学生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使他们了解了历史文化,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如第八册中《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故事讲了北宋著名画家文与可特别爱画竹子。每天都会观察竹子,因此在画竹子时心里早有竹子的模样了,所以画得特别传神。教学这个故事,不但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而且要了解、感受故事所传承的民族文化。
4.赏析对联,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对联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的国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过年时的春联、办丧事时的挽联、柱子上的楹联等,比比皆是。古往今来,也由对联而引发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这都是深化语文教学的生动教材,也是了解民族文化、感知民族文化的良好途径。如人教版第七册园地四中的《趣味语文》,苏东坡巧用寺中和尚的言语写成对联,让和尚看到了自己的势力而无地自容。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语言魅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产生学语文的动力。
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上花了很大工夫,却往往忽视了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从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来看,大部分并未养成自觉、经常阅读的习惯,阅读范围比较狭、比较浅 ,阅读时间少,一些家长在意识上没引起足够重视,没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没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收效不大。为此,切实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