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把被比较的事物的性质加以分析与综合,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相似、相关与相异之处的思维过程。数学知识各有确定的内涵 ,同时又以各种形式、各种结构联系在一起,要使学生从知识的差异中找到同一,或从同一中找出差异,培养他们的思维灵活性,这就需要让学生学会比较。比较是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认识的前提,也是抽象概括的基础。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的方法,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的灵活性。
下面談谈笔者在实践中几种比较的方法。
1.在求同、辨异中比较,引导学生推理的思想方法
小学生非常喜欢比较,但是他们还不善于比较。学生往往只从一些非本质属性的区别,即表面现象去比较,因而向学生提供比什么?怎么比?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有层次地加以引导。既要在比较中促进知识迁移,同时又要在迁移中提高他们思维能力。
2.在增长点上比较,引导学生把握知识学习的要点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旧知识)的基础上增长和延伸。“双基”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后继知识(新知识)的学习。因而当学生在学习新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在问题中运用新旧知识的比较,重新明确知识的增长点,使新知正确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 在明白增长点中既有利旧知的巩固和强化,又有利于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为了强化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教学时根据教材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
(1)小丽买了两本书,一本6.45元 一本4.29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2)小明买了两本书,一本6.45元 一本8.3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第一题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基本上都算对了,而第二道题部分学生算错了,他们受思维定势的影响:6.45+8.3=7.28,他们发现了一本书要8.3元,两本书反而只要7.28元,为什么?通过与第一题比较,学生就很快知道了小数加法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要对齐,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为后来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法打下了基础。
3.在质疑中比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将数学那种严密的逻辑演绎过程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过程。通过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质疑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方法,可以极大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创作欲。使枯燥干涩的数学概念演绎变得生动起来。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4.在变式中比较,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过程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除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外,还要适当设计些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习题,如:一道题在变式练习中,容易扩展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有一题转化成多题,使他们展开思维的想象空间,学得更深入,知道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让学生课前预习求和、求差、倍数等问题。在教学中,以题目变化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活跃思维,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学校的花圃里有美丽的茉莉花,黄色的有18朵,红色的比黄色的多17朵,红色的茉莉花有多少朵?
学校的花圃里有美丽的茉莉花,黄色的有28朵,比红色的多17朵,一共有茉莉花多少朵?
学校的花圃里有美丽的茉莉花,黄色的有13朵,红色的是黄色的3倍,一共有茉莉花多少朵?
“学校的花圃里有美丽的茉莉花,黄色的有36朵,黄色的是红色的2倍多4朵,红色的茉莉花有多少朵?”
……
通过教师多角度的设计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答案,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应用数学的创造性。
5.在正误比较中,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确实需要及时回授和改正。如果在矫错过程中只是弄清错在哪里并纠正,还是不够的。如果能在“错误”上进行反思,找到错误原因的同时在比较中展开联想化错误为正确,就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深化知识迁移。
如这道选择题:四年级同学到公园参加义务劳动。为小树苗松土的有5个组,浇水的有4个组,松土的每组15人,浇水的每组8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义务劳动?(下面哪个列式是正确的)
①(15+5)+(8+4) ② 15×5+8×4
③ 15×5-8×4 ④ 15÷5+8÷4
在学生完成判断并说明②式是“对的”原因以后,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①③④式为什么是错的?如果①③④式是正确的,那么题目应该怎样表述?启动学生的联想,,敞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学生在合作讨论中,设计了多种方案——
式子① 四年级同学到公园参加义务劳动,15个男同学和5个女同学为小树苗松土,8个男同学和4个女同学浇水。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义务劳动?
式子③ 四年级同学到公园参加义务劳动,为小树苗松土的有5个组,浇水的有4个组。松土的每组15人,浇水的每组8人,松土的比浇水的多多少人?
式子④ 同学到公园参加义务劳动,四年级为小树苗松土的有5个组共15人,浇水的有4个组共8人。如果松土和浇水的各抽一个组支援三年级,支援三年级的有多少人?
……
利用“错误”的资源,这样一道题演变成了四道题目,学生在解答中不仅学会了解题方法,还进一步学习了看式子编题,拓展了思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他们。要让他们大胆猜想、敢于比较、主动探索知识、善于比较、激励自己探究问题、勇于比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发挥。
下面談谈笔者在实践中几种比较的方法。
1.在求同、辨异中比较,引导学生推理的思想方法
小学生非常喜欢比较,但是他们还不善于比较。学生往往只从一些非本质属性的区别,即表面现象去比较,因而向学生提供比什么?怎么比?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有层次地加以引导。既要在比较中促进知识迁移,同时又要在迁移中提高他们思维能力。
2.在增长点上比较,引导学生把握知识学习的要点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旧知识)的基础上增长和延伸。“双基”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后继知识(新知识)的学习。因而当学生在学习新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在问题中运用新旧知识的比较,重新明确知识的增长点,使新知正确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 在明白增长点中既有利旧知的巩固和强化,又有利于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为了强化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教学时根据教材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
(1)小丽买了两本书,一本6.45元 一本4.29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2)小明买了两本书,一本6.45元 一本8.3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第一题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基本上都算对了,而第二道题部分学生算错了,他们受思维定势的影响:6.45+8.3=7.28,他们发现了一本书要8.3元,两本书反而只要7.28元,为什么?通过与第一题比较,学生就很快知道了小数加法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要对齐,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为后来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法打下了基础。
3.在质疑中比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将数学那种严密的逻辑演绎过程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过程。通过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质疑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方法,可以极大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创作欲。使枯燥干涩的数学概念演绎变得生动起来。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4.在变式中比较,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过程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除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外,还要适当设计些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习题,如:一道题在变式练习中,容易扩展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有一题转化成多题,使他们展开思维的想象空间,学得更深入,知道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让学生课前预习求和、求差、倍数等问题。在教学中,以题目变化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活跃思维,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学校的花圃里有美丽的茉莉花,黄色的有18朵,红色的比黄色的多17朵,红色的茉莉花有多少朵?
学校的花圃里有美丽的茉莉花,黄色的有28朵,比红色的多17朵,一共有茉莉花多少朵?
学校的花圃里有美丽的茉莉花,黄色的有13朵,红色的是黄色的3倍,一共有茉莉花多少朵?
“学校的花圃里有美丽的茉莉花,黄色的有36朵,黄色的是红色的2倍多4朵,红色的茉莉花有多少朵?”
……
通过教师多角度的设计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答案,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应用数学的创造性。
5.在正误比较中,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确实需要及时回授和改正。如果在矫错过程中只是弄清错在哪里并纠正,还是不够的。如果能在“错误”上进行反思,找到错误原因的同时在比较中展开联想化错误为正确,就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深化知识迁移。
如这道选择题:四年级同学到公园参加义务劳动。为小树苗松土的有5个组,浇水的有4个组,松土的每组15人,浇水的每组8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义务劳动?(下面哪个列式是正确的)
①(15+5)+(8+4) ② 15×5+8×4
③ 15×5-8×4 ④ 15÷5+8÷4
在学生完成判断并说明②式是“对的”原因以后,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①③④式为什么是错的?如果①③④式是正确的,那么题目应该怎样表述?启动学生的联想,,敞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学生在合作讨论中,设计了多种方案——
式子① 四年级同学到公园参加义务劳动,15个男同学和5个女同学为小树苗松土,8个男同学和4个女同学浇水。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义务劳动?
式子③ 四年级同学到公园参加义务劳动,为小树苗松土的有5个组,浇水的有4个组。松土的每组15人,浇水的每组8人,松土的比浇水的多多少人?
式子④ 同学到公园参加义务劳动,四年级为小树苗松土的有5个组共15人,浇水的有4个组共8人。如果松土和浇水的各抽一个组支援三年级,支援三年级的有多少人?
……
利用“错误”的资源,这样一道题演变成了四道题目,学生在解答中不仅学会了解题方法,还进一步学习了看式子编题,拓展了思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他们。要让他们大胆猜想、敢于比较、主动探索知识、善于比较、激励自己探究问题、勇于比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