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湖水域的污染治理一直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对于其的治理时间十分紧迫,任务也十分艰巨,所以对相关的治理项目建设应该要加强管理。长兴县域内有绵延34公里的太湖湖岸线,作为太湖源头的重要城市之一,太湖水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才能保证长兴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作为其重要工程之一的长兴县清水入湖工程,也需要不断地使其领导和管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这就需要领导阶层将项目中的各项任务和责任落到实处,不断使管理体制和机制都有所创新和完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从而实现该工程项目的管理长效机制。[英若智等.水利项目宏观综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水利经济[C]89~95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南京]
关键词:清水入湖机制
中图分类号:S27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公众参与机制
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有关环保政策法规、建设项目审批、环保案件处理等政务公告制度,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对涉及公众用水和环境权益的重大问题,要履行听证会、论证会程序。推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公布流域内重点污染企业污染排放情况。维护广大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治污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介,发挥其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后,政府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将太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有关内容列入流域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内容,增强公众环境忧患意识,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形成保护太湖水环境的良好风尚。让太湖区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事业单位都切实的参与到太湖环境整治活动中来,从小我做起,建设我们共同发的太湖人文和谐发展的环境。
2 排放约束机制
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太湖流域所有城镇在2008年底前都要开征污水处理费,这项措施作用有两点:首先,它以立条例的形式,迫使居民和企事业单位自主的减少污水的排放量,从而从源头上解决太湖污水处理的问题;其次,太湖流域所有城镇开展的污水处理费,收集到的费用可以为太湖的污水处理提供污水处理基金,从而能够从资金上为太湖的污水处理提供其他诸如技术、人力等方面的保证。在2010年底前将征收标准提高到能补偿污水处理厂(含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含排水管网)成本,并使企业获得合理盈利的水平。污水处理费实行强制征收,专户管理,采取政府购买污水处理服务的方式,根据污水处理实际数量和处理后水质达标等情况,向污水处理企业支付污水处理费用。征收的污水处理费不足以补偿成本并使企业获得合理盈利的,由当地财政补足。这种不足措施在减少太湖区域的污水来源的同时又不损害当地企事业单位的利益,可谓一举两得。
完善排污收费制度。针对太湖流域的水污染特征,应特别提高工业企业氮、磷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收费标准至少不低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超标排污的成本。完善排污费征收方式,加大征收力度。
运用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合理确定各类用水的水资源费标准,加大水资源费的征收力度;合理制定城镇供水价格,推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和城镇工业、服务业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等制度;实行差别水价,适当拉大高耗水、高污染行业与其它行业用水的差价,遏制限制类和淘汰类行业盲目发展。全面推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太湖流域所有城镇应在2008年底前开征垃圾处理费,限期将垃圾处理费提高到垃圾处理企业获得合理盈利的水平。垃圾处理收费收入不足以补偿垃圾处理运行成本的,地方政府要予以补助,以保障垃圾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要大力推广垃圾分类收集与分类管理,因地制宜地选取垃圾处理方式,鼓励垃圾焚烧,提高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3 市场运作机制
借鉴市场化方式,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推进城镇环保基础设施产业化运营,探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这是创新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
两省一市可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和机制,促进排污单位加快污染减排和深度治理,降低全社会污染削减成本,有效控制排污总量。两省一市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快推进污水、垃圾处理体制改革和产业化发展,提高处理厂(场)运行效率。采用公开招标,择优选择投资主体和经营单位,实行特许经营,并强化监管。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创新项目建管方式,进一步完善治污项目TOT、BOT等新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在严格执行排放标准的前提下,在太湖流域开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积极探索下游对上游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补偿方式,建立上游对下游超标排污和环境责任事故赔偿的责任机制。研究建立太湖流域污染损失补偿,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养殖业污染减排、农业节水奖励等机制。
4 社会责任机制
责任体系是相关各方在太湖水生态管理中应承担的责任。
太湖水生态实行的是条块结合的管理方式,在国家一级的管理机构上,太湖流域管理局是水利部的派出单位,级别较低,跨行政管理与协调等相关责任难以保证;在地方一级的管理机构上,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又分属水利、环保以及建设等部门,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缺乏协调的弊端。由于职责分散,水的开发与利用难以有效结合,水的质与量也难以实现有机结合,因此也很难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不仅如此,在现行体制下,国家一级的管理机构利益导向在整个流域,而地方一级利益导向在自身,二者的利益不总是一致的,有时还会发生激烈的冲突。地方管理机构也面临着“囚徒困境”,无法放下地方保护主义包袱[37]。
像太湖这样的跨行政生态公共地,国外发达国家一般都采用流域管理的方式,尽管各国有所差别,但仍具有一些共同点:其一,管理适应生态规律。[英剑波.江苏:四个“一”为太湖水环境护航[J].环境经济.2006(10)]流域管理是以整个流域作为一个管理单位整体,行政管理的范围与生态单位范围相叠合,这样便于开展工作。其二,管理机构级别较高。如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河设有部级理事會,成员由联邦政府与相关的四个州管理水、土地以及环境的部长组成。其三,管理综合性较强。环境问题涉及面广,为更好保护环境,流域管理机构一般综合性较强,负责流域水利、环境、开发、土地等方方面面问题,一般下设若干个分支机构。其四,管理协调性较强。跨流域管理机构都有相关各方政府的参与,有关事务共同商量。[吴海洋.浙江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明显[J].中国审计.2010(07)]其五,流域管理设有公众参与的组织机构,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有专门的社区咨询委员会,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区资源管理理事会”机构中也有民众代表。
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结合太湖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太湖水生态管理上,我们应当建立以流域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成立一个流域管理委员会,使其成为权威、全面的管理机构,行使协调、指挥、法制、资金等各方面的权力。[ Roodman D.M,Lenssen.N,A building revolution: how ecological and health concerns are transforming construction,Washington,D.C;World Watch Institute,1995.138~145]委员会最高决策机构由相关部委负责人以及太湖流域周边省市领导组成,下设环境、水利、防灾等若干个分支机构,由相关政府的环境、水利等主管部门联合组成。流域管理委员会还应设有公众参与的专门机构,让区域内公众代表以及相关专家学者有机会参与其中。[ Ezra J. Mishan, Welfare Economics: Ten Introductory Essays(New York: Random House,1969)Page 13]
5 行政监督机制
充分利用现有监测系统,组建国家级和地方级两个层面的监测站网,建立国家级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以及两省一市省级分平台,统筹规划流域监测站网,分级建设,分级管理。抓紧制定统一的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做到信息统一发布,实现信息共享。
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在线监测,扩大监控范围,所有省级重点排污单位全部安装废水排放在线自动监测装置,增加现场突击检查的频次,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检测。实现对饮用水水源地及取水口水质的全面实时监控。流域机构要加强对省界断面的监测和管理。
构建科学、合理、完备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强监督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人员队伍素质。完善和加强流域和区域间的联合执法,努力打破部门分割和地方保护,杜绝重复监管、相互推诿和转嫁污染等现象。严格落实执法监管的各项措施,严厉打击违法排放行为。依法加大处罚力度,切实解决“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
关键词:清水入湖机制
中图分类号:S27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公众参与机制
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有关环保政策法规、建设项目审批、环保案件处理等政务公告制度,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对涉及公众用水和环境权益的重大问题,要履行听证会、论证会程序。推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公布流域内重点污染企业污染排放情况。维护广大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治污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介,发挥其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后,政府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将太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有关内容列入流域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内容,增强公众环境忧患意识,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形成保护太湖水环境的良好风尚。让太湖区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事业单位都切实的参与到太湖环境整治活动中来,从小我做起,建设我们共同发的太湖人文和谐发展的环境。
2 排放约束机制
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太湖流域所有城镇在2008年底前都要开征污水处理费,这项措施作用有两点:首先,它以立条例的形式,迫使居民和企事业单位自主的减少污水的排放量,从而从源头上解决太湖污水处理的问题;其次,太湖流域所有城镇开展的污水处理费,收集到的费用可以为太湖的污水处理提供污水处理基金,从而能够从资金上为太湖的污水处理提供其他诸如技术、人力等方面的保证。在2010年底前将征收标准提高到能补偿污水处理厂(含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含排水管网)成本,并使企业获得合理盈利的水平。污水处理费实行强制征收,专户管理,采取政府购买污水处理服务的方式,根据污水处理实际数量和处理后水质达标等情况,向污水处理企业支付污水处理费用。征收的污水处理费不足以补偿成本并使企业获得合理盈利的,由当地财政补足。这种不足措施在减少太湖区域的污水来源的同时又不损害当地企事业单位的利益,可谓一举两得。
完善排污收费制度。针对太湖流域的水污染特征,应特别提高工业企业氮、磷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收费标准至少不低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超标排污的成本。完善排污费征收方式,加大征收力度。
运用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合理确定各类用水的水资源费标准,加大水资源费的征收力度;合理制定城镇供水价格,推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和城镇工业、服务业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等制度;实行差别水价,适当拉大高耗水、高污染行业与其它行业用水的差价,遏制限制类和淘汰类行业盲目发展。全面推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太湖流域所有城镇应在2008年底前开征垃圾处理费,限期将垃圾处理费提高到垃圾处理企业获得合理盈利的水平。垃圾处理收费收入不足以补偿垃圾处理运行成本的,地方政府要予以补助,以保障垃圾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要大力推广垃圾分类收集与分类管理,因地制宜地选取垃圾处理方式,鼓励垃圾焚烧,提高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3 市场运作机制
借鉴市场化方式,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推进城镇环保基础设施产业化运营,探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这是创新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
两省一市可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和机制,促进排污单位加快污染减排和深度治理,降低全社会污染削减成本,有效控制排污总量。两省一市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快推进污水、垃圾处理体制改革和产业化发展,提高处理厂(场)运行效率。采用公开招标,择优选择投资主体和经营单位,实行特许经营,并强化监管。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创新项目建管方式,进一步完善治污项目TOT、BOT等新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在严格执行排放标准的前提下,在太湖流域开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积极探索下游对上游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补偿方式,建立上游对下游超标排污和环境责任事故赔偿的责任机制。研究建立太湖流域污染损失补偿,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养殖业污染减排、农业节水奖励等机制。
4 社会责任机制
责任体系是相关各方在太湖水生态管理中应承担的责任。
太湖水生态实行的是条块结合的管理方式,在国家一级的管理机构上,太湖流域管理局是水利部的派出单位,级别较低,跨行政管理与协调等相关责任难以保证;在地方一级的管理机构上,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又分属水利、环保以及建设等部门,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缺乏协调的弊端。由于职责分散,水的开发与利用难以有效结合,水的质与量也难以实现有机结合,因此也很难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不仅如此,在现行体制下,国家一级的管理机构利益导向在整个流域,而地方一级利益导向在自身,二者的利益不总是一致的,有时还会发生激烈的冲突。地方管理机构也面临着“囚徒困境”,无法放下地方保护主义包袱[37]。
像太湖这样的跨行政生态公共地,国外发达国家一般都采用流域管理的方式,尽管各国有所差别,但仍具有一些共同点:其一,管理适应生态规律。[英剑波.江苏:四个“一”为太湖水环境护航[J].环境经济.2006(10)]流域管理是以整个流域作为一个管理单位整体,行政管理的范围与生态单位范围相叠合,这样便于开展工作。其二,管理机构级别较高。如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河设有部级理事會,成员由联邦政府与相关的四个州管理水、土地以及环境的部长组成。其三,管理综合性较强。环境问题涉及面广,为更好保护环境,流域管理机构一般综合性较强,负责流域水利、环境、开发、土地等方方面面问题,一般下设若干个分支机构。其四,管理协调性较强。跨流域管理机构都有相关各方政府的参与,有关事务共同商量。[吴海洋.浙江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明显[J].中国审计.2010(07)]其五,流域管理设有公众参与的组织机构,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有专门的社区咨询委员会,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区资源管理理事会”机构中也有民众代表。
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结合太湖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太湖水生态管理上,我们应当建立以流域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成立一个流域管理委员会,使其成为权威、全面的管理机构,行使协调、指挥、法制、资金等各方面的权力。[ Roodman D.M,Lenssen.N,A building revolution: how ecological and health concerns are transforming construction,Washington,D.C;World Watch Institute,1995.138~145]委员会最高决策机构由相关部委负责人以及太湖流域周边省市领导组成,下设环境、水利、防灾等若干个分支机构,由相关政府的环境、水利等主管部门联合组成。流域管理委员会还应设有公众参与的专门机构,让区域内公众代表以及相关专家学者有机会参与其中。[ Ezra J. Mishan, Welfare Economics: Ten Introductory Essays(New York: Random House,1969)Page 13]
5 行政监督机制
充分利用现有监测系统,组建国家级和地方级两个层面的监测站网,建立国家级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以及两省一市省级分平台,统筹规划流域监测站网,分级建设,分级管理。抓紧制定统一的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做到信息统一发布,实现信息共享。
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在线监测,扩大监控范围,所有省级重点排污单位全部安装废水排放在线自动监测装置,增加现场突击检查的频次,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检测。实现对饮用水水源地及取水口水质的全面实时监控。流域机构要加强对省界断面的监测和管理。
构建科学、合理、完备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强监督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人员队伍素质。完善和加强流域和区域间的联合执法,努力打破部门分割和地方保护,杜绝重复监管、相互推诿和转嫁污染等现象。严格落实执法监管的各项措施,严厉打击违法排放行为。依法加大处罚力度,切实解决“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