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的一种朦胧意识。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土壤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后一方面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是以往的教学所忽视的。因此,新课改下的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人才的培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努力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学工作的目标之一。其次,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展示个性和发挥创新意识。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突破口
创新意识的起点在于观察,观察是“源”,创新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仔细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又将学习内容拓展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使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同样要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才会对观察提出具体要求,使观察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边观察边思考,于无疑处见有疑,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这种思维不限于已有的秩序和见解,而是寻求从多角度、多方位开拓新的领域、新的思路,以便找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设集体讨论,甚至争论、辩论的气氛。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摩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展开合理想象,还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把论证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矯正错误的同时,促进学生自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翅膀
想象是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人的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新意识的助推器。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感,从而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感到无形的压力。经过长期的校纪校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大胆改进教学实践,从培养学生参与教学入手,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
贵州省纳雍县新房乡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陈顺◇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土壤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后一方面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是以往的教学所忽视的。因此,新课改下的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人才的培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努力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学工作的目标之一。其次,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展示个性和发挥创新意识。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突破口
创新意识的起点在于观察,观察是“源”,创新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仔细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又将学习内容拓展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使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同样要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才会对观察提出具体要求,使观察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边观察边思考,于无疑处见有疑,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这种思维不限于已有的秩序和见解,而是寻求从多角度、多方位开拓新的领域、新的思路,以便找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设集体讨论,甚至争论、辩论的气氛。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摩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展开合理想象,还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把论证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矯正错误的同时,促进学生自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翅膀
想象是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人的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新意识的助推器。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感,从而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感到无形的压力。经过长期的校纪校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大胆改进教学实践,从培养学生参与教学入手,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
贵州省纳雍县新房乡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陈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