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0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的一种朦胧意识。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土壤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后一方面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是以往的教学所忽视的。因此,新课改下的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人才的培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努力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学工作的目标之一。其次,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展示个性和发挥创新意识。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突破口
  
  创新意识的起点在于观察,观察是“源”,创新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仔细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又将学习内容拓展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使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同样要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才会对观察提出具体要求,使观察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边观察边思考,于无疑处见有疑,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这种思维不限于已有的秩序和见解,而是寻求从多角度、多方位开拓新的领域、新的思路,以便找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设集体讨论,甚至争论、辩论的气氛。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摩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展开合理想象,还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把论证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矯正错误的同时,促进学生自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翅膀
  
  想象是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人的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新意识的助推器。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感,从而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感到无形的压力。经过长期的校纪校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大胆改进教学实践,从培养学生参与教学入手,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
  贵州省纳雍县新房乡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陈顺◇
其他文献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她小时候不得不串着几家书店,饿着肚子在书店里“窃读”。对今天的孩子而言,作者描述的场景,显然有些陌生;作者叙述的感受,显然有些不解。然而,对好书的渴求和喜爱,读好书的经历和感受,是学生与作者的相通之处,可凭借这一连接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活动
期刊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当然是“学语习文”。然而,语文课程是母语课程,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深远的。语文教师应准确把握文本蕴涵的民主精神和时代主流价值观,以此去滋润、涵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品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名师在语文课堂中是如何进行情感熏陶的。    [案例一]丰碑晶
期刊
最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杨晓荣教学“小数除以小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一课,感受颇深。原本枯燥单调的内容,一般化的教法,被代之以充满活力,焕然一新的探究性学习。现选取其中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段并作简单赏析,与大家一起分享。    片段一:在情境中激趣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有关小数的计算,回想一下,小数乘小数,是怎样计算的?  生1:把小数乘小数当成整数乘整数计算,然后看因
期刊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年过四十,不是不惑,而是生命中的惑越来越多。在此,我抛给大家几十个困惑的问题,会不会有其中的一两个问题能引发您的思考呢?  当今之教育改革可谓又到了一个旁借西方教育思想与方法的鼎盛时期,那么,我们的课程改革是不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一场洋务运动?我们在多大程
期刊
教学一篇课文如同写一篇文章,应当追求整体完美。好的课堂收尾同文章的结尾一样,往往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能照应开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感受和理解,获得释疑后的快感,又可以让学生汲取文本中思想和艺术的精华,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前不久,在学校“同课互补”教研活动中,笔者两次听《父亲、树林和鸟》(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社版三年级上册)一课,深感教法不同,效果迥异。    [片段一]  开课:  教师
期刊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源于质疑。我们小学教育要培养优秀的创造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质疑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创新质疑呢?我是这样做的:一是鼓励(敢问),二是引导(善问),三是创新(会问)。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在教
期刊
一、为什么要构建阅读教学“大问题”    张西海先生在《如果让语文老师去放牛》一文中写道:如果让一位语文老师去放牛,他会拔起一根青草,向着牛群不停地发话:  “这是什么草?注意,不要乱说,举手回答。”  “你们以前吃过这种草吗?想不想吃?”  “好,快速地闻一闻,告诉我它的气味。”  “仔细观察它的样子,看看能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  “在这种感受的基础上,你决定将来怎么办?比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设计思路:《画家和牧童》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故事。文章寓优秀的思想品质于生动的故事中,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描写,又有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因此,教学应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认识生字,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画家戴嵩在牧童面前表现出的“一画之师
期刊
教材简介: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我”去西湖玉泉观鱼,发现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  设计理念: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
期刊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9~50页。    一、教材分析  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以及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多位数加法最基础的知识。因此,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材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法的过程,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