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活动中感受浓浓的爱书情怀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她小时候不得不串着几家书店,饿着肚子在书店里“窃读”。对今天的孩子而言,作者描述的场景,显然有些陌生;作者叙述的感受,显然有些不解。然而,对好书的渴求和喜爱,读好书的经历和感受,是学生与作者的相通之处,可凭借这一连接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活动,感受作者深深的读书之情和浓浓的爱书情怀。
  
  一、朗读名言,叙谈自身感受
  
  新课开始,可引导学生朗读下列名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接着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读书经历,叙谈自己的感受。
  
  二、通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作者的爱书情怀,渗透于字里行间,为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首先应读通课文。揭示课题时,引导理解“窃读”的含义,并围绕“窃读”激疑,继而边读边想:作者在文中具体描述了哪些画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可引导学生以“书”为线索,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走进书店前,想着那本书;刚进书店时,担心那本书;找到书本后,享受读书味(快乐与惧怕);饥肠辘辘时,看着那本书;灯光亮起时,放回那本书。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同时,要求学生简单说说感受,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重点感受作者对书的喜爱、读书的认真。
  
  三、抓住细节,体会思想感情
  
  课文中,作者多以细致描写凸显自己对读书的喜爱,对知识的渴求。可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朗读想象,再现情境,仔细揣摩,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从感受语言、理解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爱书的情怀。
  1、从心理描写中体会。课文对“窃读”的心理进行了细致描写,读来既让人心酸,更让人感动。要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认真阅读,设身处地,深入体会。
  一是感受“窃读”的滋味。课文第2-3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我”进书店时的复杂心理,可设问:从“我”刚进店门时的高兴和担心,你读懂了什么?引导理解:满屋的顾客,便于“浑水摸鱼”,不会暴露目标,可安心地读书,这让“我”高兴;满屋的顾客,可能有人已将那本书买去,这让“我”担心;看到那本书还在书架上,“我”才如释重负。作者为书而喜,为书而忧,因书而提心吊胆,因书而如释重负,可见她对书是多么喜爱。
  课文第4自然段真切地写出了作者“窃读”的滋味:快乐与惧怕共存。可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如果你是作者,此时会想些什么?读后让学生以作者的身份接受采访:作者啊,此时你觉得很快乐,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借助采访表达情感,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打开书页的迫不及待,徜徉书海的万分欣喜,吮吸知识的无比快慰,对读书时光的百般珍惜。
  课文第5自然段蕴涵着诸多的苦涩,可引导思考、想象:这里的“环境不适宜”是什么意思?你觉得哪些情况不适宜继续阅读?教师提供下列范文,让学生练写片段。
  范文:我虽然全神贯注地看着,但还是时时提防,万一被老板发现,虽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但女孩子家被人指责的滋味可不好受!我正看着,突然传来老板的咳嗽声,怎么了,是不是老板注意我了?我马上警惕起来。可转头一看,老板还在那里整理图书,我这才舒了一口气,继续专心地看起来。
  又过了一会儿,突然传来一位顾客的声音:“老板,××书还有没有呢?”
  我不禁一愣,这正是我看着的书。对了。昨天这里就只剩下两本了,难道那一本卖掉了。回头一看,老板正向这边走来,我赶紧把手中的书悄悄放回书架。又心不在焉地翻看起其他书来。
  学生所写的片段,也许与此片段大同小异,但这样的片段练习,能让学生人情体验、用心领会,清晰地感受到:窃读带给作者的,既有内心的快慰,也有心理的惧怕。这种滋味,集中反映了作者对书的喜爱。
  第9自然段写道:“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这句话集中反映了作者读书的满足和收获,教学时可这样引导:这句话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怎样理解“咽”和“吞”?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尽管腿酸脚麻,但两个钟头的饱读,使她享受了一顿精神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获得了快乐与满足。
  二是感受“窃读”的智慧。书店人多、天下大雨,是窃读的最佳时机。对“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可引导学生具体描述或演示“她是怎样隐藏自己的”;对“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着重引导学生从“装着”、“不时望着”、“好像说”、“心里却高兴地喊着”等动作、心理活动、(内心)语言描写中加深体会,感受作者窃读的智慧、爱书的情怀。
  2、从环境描写中体会。有关饭店的两处环境描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第一处描写(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可这样引导:从她匆匆的脚步可以看出,她虽想着饭店,但深知家庭贫穷,无力享受美味佳肴,一心只想赶到书店,可见她对读书是多么喜爱!
  第二处描写(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来,已经有人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可这样引导:面对饭店飘来的菜香,作者想到了什么?她盼望出现怎样的画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会想象描述作者对饭店的张望、对面条的向往、对沙发的期盼;想象描述作者进入饭店用餐、看到沙发惊喜、躺于沙发看书的情景。再联系实际体会她生活的艰辛,对知识的渴望,感受她爱书的情怀。
  
  四、拓展延伸,感受读书快乐
  
  阅读感悟后,可做下面假设,让学生练写片断:作者爱书的故事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如果作者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请把要说的话写下来。是同情,是感动,是热爱。是敬佩……任由学生尽情表达。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让识字教学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是识字教学自身的规律所在。增添识字教学的情趣实为追求高效的识字,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接触汉字、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同时把识字与阅读、识字与积累、识字与情感结合起来,达到多识多记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根、折”等10个生字,正确书写“根、折”等8个生字。 
期刊
文本解读:《灰雀》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同时表现了男孩的诚实与天真。文章采用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再见到灰雀,这是明线;发现灰雀不见了,列宁怀疑可能是被男孩抓走了。在列宁的诱导下男孩承认并改正了错误,这是暗线。课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
期刊
教育,教育,我们是否教而不育,或者抓了教育而忘了教养?对学生,当今我们时常挂在嘴上的是“爱、尊重和微笑”,爱他们的什么?怎么爱?你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学生?微笑真是一副灵丹妙药吗?这种微笑服务是本色的、职业性的,还是商业性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我们所处的现实真是这样吗?  “谁出的题目啊?现在的星空还灿烂吗?怎么不改成美丽的太湖水呢?这个比较有现实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而言
期刊
教材:云南省生命生存生活素质教育基础工程系列教材(试用)三年级生命教育《活动 2我和小猫咪》  设计理念:  云南省实施三生教育《决定》指出:“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本活动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人应该如何善待和尊重大自然的生命,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受到生命平等、热爱生命、不轻视和随意残害动物生命的情感教育。  为了让每个学生
期刊
今天的语文课堂,老师们注重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文本中的一些细节进行品读感悟,这是好现象。但“文本细节”不同于“教学细节”,如何将“文本细节”转化为有效的“教学细节”,更值得我们深思。    一、“文本细节”与“教学细节”    一篇文章,由许许多多细节组成,可以说,“细节”就是文章的细胞、血肉,一些感人的细节能让人心灵震颤。我们读文章,并不像写作文那样,先立主题、搭框架,而是直接接触语言文字,通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童话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它故事动人,语言优美。教学童话故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还要引导学生走进美好的童话世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并学习其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为随后的综合性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告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云南省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全面开设(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课,笔者认为,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的语文课程,应该而且能够有效渗透“三生教育”。    一、创设情境,促进感悟    创
期刊
在徐州举行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观摩课”期间,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异常精彩,特别是他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悄无声息地引领学生经历一次又一次别开生面的思维之旅。犹如一场春雨,浸润着大家的心灵。现摘录本节课中的两个教学情境,并就此展开思考,与大家分享!    情境一:“醉翁之意不在酒”——追求无痕的教学。    朱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从谈话开始。  师:有谁知道我的名字?  生: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颖、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把山林中的场景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怎样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比多少)”。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认识一些“比较”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