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很多好电影,观众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机会看,就错过了。有些事情你错过了可能无法挽回,好电影错过了,是可以追回来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夏电影公司)执行董事长傅若清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针对当前国内电影市场的“唯票房”趋势,华夏电影公司近期酝酿推动了一项“经典电影归来”的项目。2014年6月中旬,第一季放映活动已经启动。
好电影何以被错过
近些年,国内电影票房的增长有目共睹。从2003年全年总票房9亿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217亿元,2014年预计将达260亿元。十年来,国内票房年增长平均34.57%,速度惊人。
但问题也显现出来。傅若清列举了以下三条:
其一,艺术电影很尴尬。诸如《钢的琴》《万箭穿心》《图雅的婚事》等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并获国际奖项的影片,却没有收获与其口碑匹配的票房成绩。相反,一些品质不高的影片却频频取得高票房。
其二,“得排片者得票房”,这是电影界流行的一句话,意思是影院排片在某种程度上取代艺术水平、故事内容、思想内涵,成为决定市场反应的主要因素。目前国内电影放映以商业院线为主,他们更青睐具有明星、话题等商业因素的影片。
其三,缺少差异化的发行放映体系。这就好比电视只有综合频道,而缺了影视、科教、少儿、文艺等其他频道设置。替观众选出观影内容的做法,不仅剥夺了观众的选择权,也挤占了其他影片类型的放映空间,不利于电影文化的多样性。
“现在电影市场掘金的成分很高,精力几乎都放在追逐票房上,主要是迎合观众的消费心态。就电影本身而言,应该高于生活。”傅若清对本刊记者说,“商业化年代,票房固然重要,但这只是衡量电影价值的标准之一,不应成为中国电影全部的梦想。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美好的画面、流畅的语言、娴熟的表演,还有对现实的关照、对人性的思考,等等,才是评价一部影片优劣更重要的因素。”
一次,傅若清与北京电影学院领导和艺术学者聊天,他忍不住问:“国产电影如果长时间这样发展下去,将来电影学院的学生,编剧、导演、摄影,学什么?”他们都在担忧,国产电影“如果没有引导,未来会怎样?”
于是,华夏电影公司酝酿了“经典电影归来”这一项目,修复那些经过沉淀的经典电影,并让它们重现院线。
6月12日,第一季发布会,中国电影界的很多重量级人物都来为这个项目站台,著名导演霍建起、何平,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黄宏,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执行理事长明振江,还有电影局的有关领导。“他们认同这是件好事。”傅若清说。
选片谈版权
业内人士在“认同这是件好事”之后,还都说了一句相同的话:“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
首先,如何在浩繁的电影库中选出经典好片?选出来了,怎么去谈版权?谈完版权,又如何在技术上修复?
华夏电影公司推出的第一季包括三部影片:张艺谋的《红高粱》,何平的《双旗镇刀客》,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
为什么选这几部片子?“借着张艺谋的艺术回归之作《归来》上映,推出他的成名作《红高粱》;《双旗镇刀客》是上世纪90年代经典的武打片,具有独特的西部武侠片风格;而《那山那人那狗》,1999年上映时,中国票房只有几百元,在国外获奖后,日本票房达到惊人的3.5亿日元。”傅若清介绍说。
不过,他告诉本刊记者,最大的困难还是版权。
比如1989年由田壮壮导演、刘晓庆和姜文主演的《大太监李莲英》,“当时的制片公司已经不存在了,找不到责任人,担心版权纠纷,所以不能做。”
国内电影的发行权相对分散,没有一家发行商能集结很多好影片,这给这个项目的版权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而国外的经典好片,版权引进同样受限——目前国家对每年进口影片的总量有限额,而为了保证票房收益,商业价值突出的好莱坞大片自然成为首选。傅若清总在琢磨,经典好电影能否从中“挤出”几个名额?能否赢得配额增量的支持?
修复激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老电影胶片的保存和修复。在欧洲,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政府都对老电影胶片的修复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在美国,索尼、派拉蒙等大制片公司也对影片修复投入巨大财力。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开始了数字化发展。但直到2008年,采用数字手段拍摄的影片仅占总产量的50%。在此之前的大量影片,包括上世纪30年代、80年代等几个电影发展黄金时代的大量经典作品,都仅存胶片素材。
而目前,全国2万多块银幕,进行商业放映的全部是数字放映机,制片单位也不再提供胶片版本。如果让以前的经典影片重回影院,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数字化修复。
“我们选中的那些用胶片拍摄的电影,只要具备数字化修复的格式和条件,就可以修复到现在的数字放映水平。不然,那么多好电影放在资料库里,是一种浪费。”傅若清说,一般修复一部影片约需30万元左右。
据他估计,到目前为止,可以修复后进入这个项目的影片在10002000部之间。
修复后的经典电影并不需要专门的影院,而是充分利用现有院线的“冗余资源”。
傅若清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影院上午10点开始营业,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半,6个多小时都是“闲间”,少有观众。而从下午4点半到晚上10点是“忙时”,也是大约6小时。而这还是在电影旺季的状况,如果在淡季或影片供应不足时,每天的“闲间”会更多。
经典电影回归正是要“激活电影淡季”,傅若清说,对此,很多院线也有浓厚兴趣。
好电影数据库
谈起未来与院线合作可能操作的各种经营项目,傅若清滔滔不绝。
“中秋节前后可以推出‘带着父母看电影’,就像美国、日本的‘银发消费’,上午10点到12点,下午2点到4点,这段时间老人出来遛弯儿,就可以看个电影。这个市场需要细致调研,可以专门推出老人电影卡,提供优惠,同时影院配合推出特色服务,还可以附加针对老人的消费产品。”
比如,2014年底,姜文的新片要上影,利用这个契机,可以把他之前参与创作的经典电影放一遍;再比如,把系列电影剪辑成一部精选电影……
傅若清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好电影数据库”。
华夏电影公司是中国专门发行进口影片的公司,与中国电影股份公司一起,各负责每年50%进口影片的发行工作,属于资源垄断型公司,2013年利润3.4亿元。
但傅若清清醒地意识到,将来国家适度放开进口片,或者适度放开发行单位,是必然趋势。垄断资源一旦丧失,公司将面临挑战。因此,他未雨绸缪计划将“经典电影回归”作为华夏电影公司的特色。
目前推出的第一季,有300多家影院参与放映。傅若清说,未来准备整合到100150家影院,“这不是大面积做的事情。用‘饥饿疗法’来营销,可能更有利,避免浪费。”
按照计划,本项目两个月左右推出一季,一季3到5部影片。预计2014年推出三季,2015年做六到十季。每一季的影片同时在院线滚动播放,可以结合会员点播等方式排片。
到2015年底,傅若清寄予厚望的“好电影数据库”,总规模将有50100部影片。
针对当前国内电影市场的“唯票房”趋势,华夏电影公司近期酝酿推动了一项“经典电影归来”的项目。2014年6月中旬,第一季放映活动已经启动。
好电影何以被错过
近些年,国内电影票房的增长有目共睹。从2003年全年总票房9亿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217亿元,2014年预计将达260亿元。十年来,国内票房年增长平均34.57%,速度惊人。
但问题也显现出来。傅若清列举了以下三条:
其一,艺术电影很尴尬。诸如《钢的琴》《万箭穿心》《图雅的婚事》等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并获国际奖项的影片,却没有收获与其口碑匹配的票房成绩。相反,一些品质不高的影片却频频取得高票房。
其二,“得排片者得票房”,这是电影界流行的一句话,意思是影院排片在某种程度上取代艺术水平、故事内容、思想内涵,成为决定市场反应的主要因素。目前国内电影放映以商业院线为主,他们更青睐具有明星、话题等商业因素的影片。
其三,缺少差异化的发行放映体系。这就好比电视只有综合频道,而缺了影视、科教、少儿、文艺等其他频道设置。替观众选出观影内容的做法,不仅剥夺了观众的选择权,也挤占了其他影片类型的放映空间,不利于电影文化的多样性。
“现在电影市场掘金的成分很高,精力几乎都放在追逐票房上,主要是迎合观众的消费心态。就电影本身而言,应该高于生活。”傅若清对本刊记者说,“商业化年代,票房固然重要,但这只是衡量电影价值的标准之一,不应成为中国电影全部的梦想。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美好的画面、流畅的语言、娴熟的表演,还有对现实的关照、对人性的思考,等等,才是评价一部影片优劣更重要的因素。”
一次,傅若清与北京电影学院领导和艺术学者聊天,他忍不住问:“国产电影如果长时间这样发展下去,将来电影学院的学生,编剧、导演、摄影,学什么?”他们都在担忧,国产电影“如果没有引导,未来会怎样?”
于是,华夏电影公司酝酿了“经典电影归来”这一项目,修复那些经过沉淀的经典电影,并让它们重现院线。
6月12日,第一季发布会,中国电影界的很多重量级人物都来为这个项目站台,著名导演霍建起、何平,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黄宏,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执行理事长明振江,还有电影局的有关领导。“他们认同这是件好事。”傅若清说。
选片谈版权
业内人士在“认同这是件好事”之后,还都说了一句相同的话:“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
首先,如何在浩繁的电影库中选出经典好片?选出来了,怎么去谈版权?谈完版权,又如何在技术上修复?
华夏电影公司推出的第一季包括三部影片:张艺谋的《红高粱》,何平的《双旗镇刀客》,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
为什么选这几部片子?“借着张艺谋的艺术回归之作《归来》上映,推出他的成名作《红高粱》;《双旗镇刀客》是上世纪90年代经典的武打片,具有独特的西部武侠片风格;而《那山那人那狗》,1999年上映时,中国票房只有几百元,在国外获奖后,日本票房达到惊人的3.5亿日元。”傅若清介绍说。
不过,他告诉本刊记者,最大的困难还是版权。
比如1989年由田壮壮导演、刘晓庆和姜文主演的《大太监李莲英》,“当时的制片公司已经不存在了,找不到责任人,担心版权纠纷,所以不能做。”
国内电影的发行权相对分散,没有一家发行商能集结很多好影片,这给这个项目的版权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而国外的经典好片,版权引进同样受限——目前国家对每年进口影片的总量有限额,而为了保证票房收益,商业价值突出的好莱坞大片自然成为首选。傅若清总在琢磨,经典好电影能否从中“挤出”几个名额?能否赢得配额增量的支持?
修复激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老电影胶片的保存和修复。在欧洲,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政府都对老电影胶片的修复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在美国,索尼、派拉蒙等大制片公司也对影片修复投入巨大财力。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开始了数字化发展。但直到2008年,采用数字手段拍摄的影片仅占总产量的50%。在此之前的大量影片,包括上世纪30年代、80年代等几个电影发展黄金时代的大量经典作品,都仅存胶片素材。
而目前,全国2万多块银幕,进行商业放映的全部是数字放映机,制片单位也不再提供胶片版本。如果让以前的经典影片重回影院,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数字化修复。
“我们选中的那些用胶片拍摄的电影,只要具备数字化修复的格式和条件,就可以修复到现在的数字放映水平。不然,那么多好电影放在资料库里,是一种浪费。”傅若清说,一般修复一部影片约需30万元左右。
据他估计,到目前为止,可以修复后进入这个项目的影片在10002000部之间。
修复后的经典电影并不需要专门的影院,而是充分利用现有院线的“冗余资源”。
傅若清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影院上午10点开始营业,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半,6个多小时都是“闲间”,少有观众。而从下午4点半到晚上10点是“忙时”,也是大约6小时。而这还是在电影旺季的状况,如果在淡季或影片供应不足时,每天的“闲间”会更多。
经典电影回归正是要“激活电影淡季”,傅若清说,对此,很多院线也有浓厚兴趣。
好电影数据库
谈起未来与院线合作可能操作的各种经营项目,傅若清滔滔不绝。
“中秋节前后可以推出‘带着父母看电影’,就像美国、日本的‘银发消费’,上午10点到12点,下午2点到4点,这段时间老人出来遛弯儿,就可以看个电影。这个市场需要细致调研,可以专门推出老人电影卡,提供优惠,同时影院配合推出特色服务,还可以附加针对老人的消费产品。”
比如,2014年底,姜文的新片要上影,利用这个契机,可以把他之前参与创作的经典电影放一遍;再比如,把系列电影剪辑成一部精选电影……
傅若清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好电影数据库”。
华夏电影公司是中国专门发行进口影片的公司,与中国电影股份公司一起,各负责每年50%进口影片的发行工作,属于资源垄断型公司,2013年利润3.4亿元。
但傅若清清醒地意识到,将来国家适度放开进口片,或者适度放开发行单位,是必然趋势。垄断资源一旦丧失,公司将面临挑战。因此,他未雨绸缪计划将“经典电影回归”作为华夏电影公司的特色。
目前推出的第一季,有300多家影院参与放映。傅若清说,未来准备整合到100150家影院,“这不是大面积做的事情。用‘饥饿疗法’来营销,可能更有利,避免浪费。”
按照计划,本项目两个月左右推出一季,一季3到5部影片。预计2014年推出三季,2015年做六到十季。每一季的影片同时在院线滚动播放,可以结合会员点播等方式排片。
到2015年底,傅若清寄予厚望的“好电影数据库”,总规模将有50100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