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地区存在着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产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一定范围内的收入差距的意义是积极的。但当收入差距比较大时,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危害。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比较大,而城乡收入差距是决定整体收入差距的第一位的因素。因此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同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收入差距;二元结构
1、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1.1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一般情况下,主要用人均收入差异和基尼系数来描述区域或国家间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人民币上升到2007年的18268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3元上升到13786元,增加了13442.7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07年的4140元,增长了4006.4元。从城乡收入比发生的变化来看,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上升到了2007年的3.33。从收入的增加量来看,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加量是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量的3.35倍。
根据国际上的理论,当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为800~1000美元时,合理的城乡之间的收入比为1.7,而当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为1500元时,城乡收入差距会自然下降。但与之相悖的情况是,截止到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而当时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3.23,截至到目前,我国居民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扩大的趋势。
1.2基尼系数不断提高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的经济学家1922年出的。目前是国际上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经济意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的值只能介于0~1之间。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此外,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我国学者研究分析表明:全国城乡整体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不断攀升,从1980年为0.33上升到1999年为0.397,到2000年该系数已经超过了0.4,达到0.417,截至2007年,该指标已经达到了0.454,已经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
2、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异常严峻,但很长时期以来,学界认为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理论来解释中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 “倒U假说”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一文中提出的,他提出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最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而通过分析我国的收入差距的阶段划分来看,我国的收入分配呈现出了缩小一扩大一缩小一扩大这样的一个过程,和该理论是相违背的,说明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无法单纯的用经济增长来解释,它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
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主要表现在:农村长期以来依旧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城市却是发展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妨碍着城乡之间物质、信息、技术、生产要素等的合理流动。尤其表现为户籍制度,自1985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着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该制度明确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规定“农业户口”的居民必须经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才能迁入城市。户籍制度将农村人口限制在了农村,使得城乡居民的竞争起点不公平,没有给予农村居民以“平等国民待遇”。虽然近年来户籍限制有所淡化,但固有的城乡分化的经济格局并未根本改变,进城工人的身份、地位始终无法与城市居民相及。近几年来,随着农民工大量的涌入市场,歧视农民的二元社会结构依旧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动,当前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成为了户籍制度的争论点之一,如果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不能接受公平的教育,这将又会强化二元经济的作用。
2.2“剪刀差”的作用
二元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就是将农业积累向工业领域进行转移,从农村汲取资金,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再在把工业利润转化为财政收入,主要就是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的形式来实现的。发展中国家先发展工业,再由农业向工业提供资金是一种普遍性的做法。其原则表现为:农业向工业提供的资金必须适度,不能影响农业的后续发展。显然在当时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条件下,过大的工农“剪刀差”削弱了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积累的能力,导致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速度缓慢,进而导致农村消费市场的萎缩,在经济上固化了城乡之间的二元状态。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之后,由于现代消费水平的冲击,尤其是医疗和教育,这两项的支出往往是造成农民返贫的导火线。不仅如此,近些年来,在外打工的农民工的工资增长缓慢,辛苦得来的薪水还会被扣除或者拖欠,这种新时期的“剪刀差”又加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
2.3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已经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人力资本是对劳动力投资的结果,即教育的结果。实践证明,受教育水平程度和收入水平呈正比关系,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收入越高。劳动力素质较高者能够为社会能提供更多的贡献,从而获得的高收入。人力资本还表现在:受教育程度越高,所处的等级越高,他们掌握的技术水平也就越高,就越不容易被替代,得到的收入也就越高。据测算,受教育程度可以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的40%。在我国,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在农村表现为从事固有的农业经济,而在城市主要表现为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等工作,此类工作简单,被替代的可能性极高。
2.4社会保障制度的严重缺失
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援助系统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是减少收入差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在我国,社会保障在城乡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就目前而言,有两亿左右的农民脱离了农业乃至农村,成为临时或永久性的非农产业和城市的从业人员。这些农民从事的行业以建筑业、工商及服务性行业为主,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时刻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而工业、建筑业等行业的从业者还面临着工伤和职业病的风险等。这种伴随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现代风险结构明显有别于传统的、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自然风险,因而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形式就难以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了。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却始终将农民工拒之门外,使农民不能平等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此外,因身份与等级的差异形成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平等的格局,直接损害了社会保障的公平与公正,强化了二元户籍制度。损害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更是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3、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
3.1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从总体上讲,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只有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居民的可持续增收,缓解城乡差距的扩大,实现城乡居民在更高水平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此同时迫切需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后,在就业、社会保障、获得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在一切需要的资源上,都可以通过平等的与城市居民竞争获得,而不是靠户口所给予的“特殊身份”得到。
3.2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首先,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改进粮食补贴方式、并建立政府指导下形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机制。粮食直补的效应表明: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直接支持、补贴的效果远远大于间接投入的效果。其次,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水利工程、电力设施、道路交通。最后,放宽农民贷款政策,对于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给予更多的优惠和帮助。鉴于目前农村的信用制度缺失,因此要加大对农村信用体系的改革,努力提高农村金融行业的信用度,为农民的创业增收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比如自然风光、当地特色文化等,开发农村创收产业,发展旅游业,并在技术上给予支持,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3.3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所在。近年来,劳务输出和特色优势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加,特别是劳务输出产业对增加中低收入的农民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应当本着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促农的原则,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贡献。同时要鼓励大中专院校学校的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加强对他们的补贴,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4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人群的扶助力度。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将一定比重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卫生保健和救济扶持上,尤其在解决一些贫困地区低教育状况、增强贫困者自身发展能力上,政府要直接干预并辅之以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渐进式的改革中,最终实现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4、结语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现阶段的主题词之一。虽然目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但是,目前已经开始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比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在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减轻农民医疗负担,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由来已久,城乡和谐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目前需要做的就是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以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统筹城乡发展迈开坚实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赵亚静.试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利学版),2008.9
[3]陈文茹,孙大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探析[J].科学发展观研究理论月刊,2009.9
[4]曾福生.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湖南杜院学报2009.10
[5]高嫒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闽F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6
[6]茹克娅,李海.构建和谐社会下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J].新疆财经2008.1
关键词:收入差距;二元结构
1、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1.1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一般情况下,主要用人均收入差异和基尼系数来描述区域或国家间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人民币上升到2007年的18268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3元上升到13786元,增加了13442.7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07年的4140元,增长了4006.4元。从城乡收入比发生的变化来看,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上升到了2007年的3.33。从收入的增加量来看,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加量是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量的3.35倍。
根据国际上的理论,当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为800~1000美元时,合理的城乡之间的收入比为1.7,而当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为1500元时,城乡收入差距会自然下降。但与之相悖的情况是,截止到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而当时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3.23,截至到目前,我国居民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扩大的趋势。
1.2基尼系数不断提高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的经济学家1922年出的。目前是国际上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经济意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的值只能介于0~1之间。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此外,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我国学者研究分析表明:全国城乡整体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不断攀升,从1980年为0.33上升到1999年为0.397,到2000年该系数已经超过了0.4,达到0.417,截至2007年,该指标已经达到了0.454,已经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
2、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异常严峻,但很长时期以来,学界认为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理论来解释中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 “倒U假说”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一文中提出的,他提出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最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而通过分析我国的收入差距的阶段划分来看,我国的收入分配呈现出了缩小一扩大一缩小一扩大这样的一个过程,和该理论是相违背的,说明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无法单纯的用经济增长来解释,它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
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主要表现在:农村长期以来依旧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城市却是发展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妨碍着城乡之间物质、信息、技术、生产要素等的合理流动。尤其表现为户籍制度,自1985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着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该制度明确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规定“农业户口”的居民必须经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才能迁入城市。户籍制度将农村人口限制在了农村,使得城乡居民的竞争起点不公平,没有给予农村居民以“平等国民待遇”。虽然近年来户籍限制有所淡化,但固有的城乡分化的经济格局并未根本改变,进城工人的身份、地位始终无法与城市居民相及。近几年来,随着农民工大量的涌入市场,歧视农民的二元社会结构依旧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动,当前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成为了户籍制度的争论点之一,如果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不能接受公平的教育,这将又会强化二元经济的作用。
2.2“剪刀差”的作用
二元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就是将农业积累向工业领域进行转移,从农村汲取资金,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再在把工业利润转化为财政收入,主要就是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的形式来实现的。发展中国家先发展工业,再由农业向工业提供资金是一种普遍性的做法。其原则表现为:农业向工业提供的资金必须适度,不能影响农业的后续发展。显然在当时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条件下,过大的工农“剪刀差”削弱了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积累的能力,导致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速度缓慢,进而导致农村消费市场的萎缩,在经济上固化了城乡之间的二元状态。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之后,由于现代消费水平的冲击,尤其是医疗和教育,这两项的支出往往是造成农民返贫的导火线。不仅如此,近些年来,在外打工的农民工的工资增长缓慢,辛苦得来的薪水还会被扣除或者拖欠,这种新时期的“剪刀差”又加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
2.3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已经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人力资本是对劳动力投资的结果,即教育的结果。实践证明,受教育水平程度和收入水平呈正比关系,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收入越高。劳动力素质较高者能够为社会能提供更多的贡献,从而获得的高收入。人力资本还表现在:受教育程度越高,所处的等级越高,他们掌握的技术水平也就越高,就越不容易被替代,得到的收入也就越高。据测算,受教育程度可以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的40%。在我国,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在农村表现为从事固有的农业经济,而在城市主要表现为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等工作,此类工作简单,被替代的可能性极高。
2.4社会保障制度的严重缺失
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援助系统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是减少收入差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在我国,社会保障在城乡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就目前而言,有两亿左右的农民脱离了农业乃至农村,成为临时或永久性的非农产业和城市的从业人员。这些农民从事的行业以建筑业、工商及服务性行业为主,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时刻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而工业、建筑业等行业的从业者还面临着工伤和职业病的风险等。这种伴随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现代风险结构明显有别于传统的、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自然风险,因而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形式就难以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了。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却始终将农民工拒之门外,使农民不能平等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此外,因身份与等级的差异形成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平等的格局,直接损害了社会保障的公平与公正,强化了二元户籍制度。损害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更是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3、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
3.1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从总体上讲,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只有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居民的可持续增收,缓解城乡差距的扩大,实现城乡居民在更高水平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此同时迫切需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后,在就业、社会保障、获得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在一切需要的资源上,都可以通过平等的与城市居民竞争获得,而不是靠户口所给予的“特殊身份”得到。
3.2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首先,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改进粮食补贴方式、并建立政府指导下形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机制。粮食直补的效应表明: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直接支持、补贴的效果远远大于间接投入的效果。其次,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水利工程、电力设施、道路交通。最后,放宽农民贷款政策,对于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给予更多的优惠和帮助。鉴于目前农村的信用制度缺失,因此要加大对农村信用体系的改革,努力提高农村金融行业的信用度,为农民的创业增收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比如自然风光、当地特色文化等,开发农村创收产业,发展旅游业,并在技术上给予支持,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3.3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所在。近年来,劳务输出和特色优势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加,特别是劳务输出产业对增加中低收入的农民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应当本着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促农的原则,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贡献。同时要鼓励大中专院校学校的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加强对他们的补贴,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4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人群的扶助力度。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将一定比重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卫生保健和救济扶持上,尤其在解决一些贫困地区低教育状况、增强贫困者自身发展能力上,政府要直接干预并辅之以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渐进式的改革中,最终实现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4、结语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现阶段的主题词之一。虽然目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但是,目前已经开始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比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在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减轻农民医疗负担,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由来已久,城乡和谐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目前需要做的就是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以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统筹城乡发展迈开坚实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赵亚静.试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利学版),2008.9
[3]陈文茹,孙大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探析[J].科学发展观研究理论月刊,2009.9
[4]曾福生.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湖南杜院学报2009.10
[5]高嫒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闽F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6
[6]茹克娅,李海.构建和谐社会下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J].新疆财经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