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的可读性,是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只有提高可读性,新闻才有读者,媒体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我们应站在读者的角度,力求报纸在不断变化中赢得更多读者。
关键词:增强;新闻;可读性
一、新闻的故事化,增强可读性
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是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再现生活,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可以虚构创作,而新闻中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它不能脱离生活原貌,否则的话就会导致新闻报道的严重失实。那么新闻报道中的故事性就应遵循下面两点:首先,要精心选择典型。作为时代忠实记录者的新闻报道,更要突出典型性这一特点,介入新闻报道中的那个人或者事件,必须要具备典型性,通过这些典型人物或事件,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扩展新闻报道的内涵和外延,达到新闻可读性的效果,所以我们的新闻记者要有敏锐的新闻视角,能够站到一个高度去观察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或人物,审视典型人物或事件背后的社会效应。
其次,要讲究故事介入新闻报道中的技巧和手法。在故事介入的方式上要充分遵循新闻报道上的客观真实的原则,要么通过记者客观的叙述真实记录来反映“故事”,要么要报道中的人物自己来述说“故事”,切忌加入记者过多的观点和摆布,以免使真实的故事因为记者主观的叙述而变得虚假失真。
二、恰到好处地运用新闻背景,增加新闻的可读性
读者接受一条新闻,不仅想了解新闻事实的发生,还想了解新闻事实的背景。新闻背景虽然不属于新闻事实本身,但可以深化主题,揭示新闻本质,从而起到提高新闻可读性的作用。运用新闻背景材料:
(一)不同类型的消息要区别对待
在采访和分析问题时,必须充分掌握和运用背景材料,但在写作时,有的却不需要在报道中直接把背景材料写出来。如有些短消息,往往直叙而不用背景。许多较长的报道,因为有的新闻事实的背景不言自明;有的是一组新闻同时发表,可以互为背景;有的是在报道新闻的同时配发有关资料,所以也不一定都要写背景。关于背景材料交代的详略,同样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二)因时因地因读者对象制宜
一个时期内发生的新闻事实,总是处于同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写作中对此通常只需点一下,甚至干脆省略,广大读者自然可以心领神会,或是能从类比中想到。凡是大多数受众所熟知的、能理解的背景,可以不必交代;凡是多数受众可能感到陌生、不易理解的内容,就需要交代有关背景。
(三)服从新闻主题表达的需要,不可喧宾夺主
消息中运用背景材料 应该服从新闻主题表达的需要,恰到好处地交代那些同新闻主要事实直接有关、并最有助于衬托新闻主题的背景材料。不可旁生枝节,喧宾夺主。
(四)少而精,简明扼要
消息中运用背景材料要少而精,即使是能够说明新闻主题的背景材料,也不一定非要在消息中一一交代。应尽力选择和使用典型的背景材料,即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集说明、对比、映衬、注释等于一身的多功能背景材料。
(五)灵活穿插,但不要牵强附会
背景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理应随着表达新闻事实和主题的需要而灵活安排,在新闻稿中没有固定的位置。怎样安排背景才能对新闻主题的阐述更为有利,才能吸引读者,这些就是决定背景位置的依据。
三、运用细节描写,增加新闻的可读性
一篇新闻,如果只有事实而没有细节,就让人有雾里看花和远处观山的感觉,总觉得不够痛快、不够过瘾。从人类接受信息的规律来看,人们总是相信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东西。细节好似把读者带入新闻现场,好似把新闻事实好生时的场面、情景、人物乃至人物的面貌、行动、语言、性格等历历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情,从而增强可读性。如:《临沧日报》的深度报道《虹鳟鱼场为何关门》就作了如下的细节描写,绿树掩映下的小村庄,记者随着当地村民进入虹鳟鱼养殖场,当我们进入这个当地小有名气的虹鱒鱼养殖场的时候,这里已经很难看到一只甲鱼了。打开小木门,可以看到,池塘里的蓬篙有一人多高,多处池塘壁出现裂缝和脱落,池塘里只有很浅的水,整个养殖场内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这个在当地颇有名气的甲鱼场,在几年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曾养殖过近万只甲鱼……
这样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甲鱼场的红火场景已经不在,如睹其境。
四、结构不拘一格,增加新闻的可读性
读者阅读新闻,不喜欢那种呆板与陈旧的结构,求变求新是人们的共性。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的写作结构上要有所突破,要敢于打破死板陈旧的写作模式,运用多元思维和立体思维,运用多种多样的结构手法,随机应变,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创新新闻结构方式,使稿件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结构的多样化与自由活泼,必将大大地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五、文字精练优美,增加新闻的可读性
文字是新闻事实呈现给读者的载体,是表现新闻思想的外壳,所以它直接关系到读者接受新闻的质量。文字的可读性,表现在精练、生动和形象等方面。好的文字表达,能把新闻事实的本质准确无误地传输给读者,把新闻事实的正义之气变成读者的正义之气,把新闻事实的悲喜变成读者的哀乐,让读者见了不想放手,看了就想一口气读完,这样可读性自然就在其中了。
如:《临沧日报》在写常委会开会的花絮上,无论是从标题还是内容上都非常生动,把读者带到了新闻现场。《常委会的额外议题》:1月24日下午6点多钟,临沧市委中心会议室里,灯火通明。进行了整整一个下午的市委常委会,10项议题都已经通过。正当大家收拾东西站起来准备走的时候,主持会议的市委书记杨浩东招乎大家:“各位先别着急,还有一个议题外的事儿,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常委们重新坐定以后,杨书记举着秘书送来的“春节前市委领导活动安排时间表”说:“从现在到春节还有20天。这张表给各位安排了8项活动,几乎是隔一天一个。”常委们展开这张“日程表”,上面列着各系统各部门的各类“座谈会”,“茶话会”,一个接一个。每个会都必须有市委领导参加,而且还注明有“工作餐”。有的常委皱起了眉头,有的开始摇头。书记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提高嗓音说:“我提议,这8项活动合并成一个,只用1天时间,会后不备工作餐。”……
接着,杨书记说:“春节前,工作头绪多,时间又紧,会议坚决要精简压缩。腾出时间走下去,到群众中多干点实事。”常委们不等杨书记把话说完,便纷纷表示“同意!”。
会散了,常委们匆匆离开会议室,消逝在暮色中。
作者简介:郭李,临沧日报社。
关键词:增强;新闻;可读性
一、新闻的故事化,增强可读性
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是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再现生活,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可以虚构创作,而新闻中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它不能脱离生活原貌,否则的话就会导致新闻报道的严重失实。那么新闻报道中的故事性就应遵循下面两点:首先,要精心选择典型。作为时代忠实记录者的新闻报道,更要突出典型性这一特点,介入新闻报道中的那个人或者事件,必须要具备典型性,通过这些典型人物或事件,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扩展新闻报道的内涵和外延,达到新闻可读性的效果,所以我们的新闻记者要有敏锐的新闻视角,能够站到一个高度去观察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或人物,审视典型人物或事件背后的社会效应。
其次,要讲究故事介入新闻报道中的技巧和手法。在故事介入的方式上要充分遵循新闻报道上的客观真实的原则,要么通过记者客观的叙述真实记录来反映“故事”,要么要报道中的人物自己来述说“故事”,切忌加入记者过多的观点和摆布,以免使真实的故事因为记者主观的叙述而变得虚假失真。
二、恰到好处地运用新闻背景,增加新闻的可读性
读者接受一条新闻,不仅想了解新闻事实的发生,还想了解新闻事实的背景。新闻背景虽然不属于新闻事实本身,但可以深化主题,揭示新闻本质,从而起到提高新闻可读性的作用。运用新闻背景材料:
(一)不同类型的消息要区别对待
在采访和分析问题时,必须充分掌握和运用背景材料,但在写作时,有的却不需要在报道中直接把背景材料写出来。如有些短消息,往往直叙而不用背景。许多较长的报道,因为有的新闻事实的背景不言自明;有的是一组新闻同时发表,可以互为背景;有的是在报道新闻的同时配发有关资料,所以也不一定都要写背景。关于背景材料交代的详略,同样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二)因时因地因读者对象制宜
一个时期内发生的新闻事实,总是处于同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写作中对此通常只需点一下,甚至干脆省略,广大读者自然可以心领神会,或是能从类比中想到。凡是大多数受众所熟知的、能理解的背景,可以不必交代;凡是多数受众可能感到陌生、不易理解的内容,就需要交代有关背景。
(三)服从新闻主题表达的需要,不可喧宾夺主
消息中运用背景材料 应该服从新闻主题表达的需要,恰到好处地交代那些同新闻主要事实直接有关、并最有助于衬托新闻主题的背景材料。不可旁生枝节,喧宾夺主。
(四)少而精,简明扼要
消息中运用背景材料要少而精,即使是能够说明新闻主题的背景材料,也不一定非要在消息中一一交代。应尽力选择和使用典型的背景材料,即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集说明、对比、映衬、注释等于一身的多功能背景材料。
(五)灵活穿插,但不要牵强附会
背景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理应随着表达新闻事实和主题的需要而灵活安排,在新闻稿中没有固定的位置。怎样安排背景才能对新闻主题的阐述更为有利,才能吸引读者,这些就是决定背景位置的依据。
三、运用细节描写,增加新闻的可读性
一篇新闻,如果只有事实而没有细节,就让人有雾里看花和远处观山的感觉,总觉得不够痛快、不够过瘾。从人类接受信息的规律来看,人们总是相信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东西。细节好似把读者带入新闻现场,好似把新闻事实好生时的场面、情景、人物乃至人物的面貌、行动、语言、性格等历历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情,从而增强可读性。如:《临沧日报》的深度报道《虹鳟鱼场为何关门》就作了如下的细节描写,绿树掩映下的小村庄,记者随着当地村民进入虹鳟鱼养殖场,当我们进入这个当地小有名气的虹鱒鱼养殖场的时候,这里已经很难看到一只甲鱼了。打开小木门,可以看到,池塘里的蓬篙有一人多高,多处池塘壁出现裂缝和脱落,池塘里只有很浅的水,整个养殖场内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这个在当地颇有名气的甲鱼场,在几年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曾养殖过近万只甲鱼……
这样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甲鱼场的红火场景已经不在,如睹其境。
四、结构不拘一格,增加新闻的可读性
读者阅读新闻,不喜欢那种呆板与陈旧的结构,求变求新是人们的共性。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的写作结构上要有所突破,要敢于打破死板陈旧的写作模式,运用多元思维和立体思维,运用多种多样的结构手法,随机应变,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创新新闻结构方式,使稿件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结构的多样化与自由活泼,必将大大地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五、文字精练优美,增加新闻的可读性
文字是新闻事实呈现给读者的载体,是表现新闻思想的外壳,所以它直接关系到读者接受新闻的质量。文字的可读性,表现在精练、生动和形象等方面。好的文字表达,能把新闻事实的本质准确无误地传输给读者,把新闻事实的正义之气变成读者的正义之气,把新闻事实的悲喜变成读者的哀乐,让读者见了不想放手,看了就想一口气读完,这样可读性自然就在其中了。
如:《临沧日报》在写常委会开会的花絮上,无论是从标题还是内容上都非常生动,把读者带到了新闻现场。《常委会的额外议题》:1月24日下午6点多钟,临沧市委中心会议室里,灯火通明。进行了整整一个下午的市委常委会,10项议题都已经通过。正当大家收拾东西站起来准备走的时候,主持会议的市委书记杨浩东招乎大家:“各位先别着急,还有一个议题外的事儿,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常委们重新坐定以后,杨书记举着秘书送来的“春节前市委领导活动安排时间表”说:“从现在到春节还有20天。这张表给各位安排了8项活动,几乎是隔一天一个。”常委们展开这张“日程表”,上面列着各系统各部门的各类“座谈会”,“茶话会”,一个接一个。每个会都必须有市委领导参加,而且还注明有“工作餐”。有的常委皱起了眉头,有的开始摇头。书记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提高嗓音说:“我提议,这8项活动合并成一个,只用1天时间,会后不备工作餐。”……
接着,杨书记说:“春节前,工作头绪多,时间又紧,会议坚决要精简压缩。腾出时间走下去,到群众中多干点实事。”常委们不等杨书记把话说完,便纷纷表示“同意!”。
会散了,常委们匆匆离开会议室,消逝在暮色中。
作者简介:郭李,临沧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