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满足衣食住行之后的社会活动、人文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基础艺术学科教育的建设仍没有达到最科学的一个状态,人们普遍的认为音乐是酒足饭饱后的“娱乐”消遣行为活动,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意义所在。音乐教育具有完善人格构建、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意识、培养思想感情等作用。当代的音乐教育学科研习者该如何在今后的音乐教育中起到转变观念的作用,这是音乐教育学科今后面对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意识;人格构建
“艺考生”这个词眼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在这一群考生当中,有饱含音乐才华的学子,有怀揣音乐梦想的学子,而其中有不少的人是文化成绩平平,仅仅为了考上大学才变成了“艺考生”。这部分的考生将来能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吗?相比有音乐天赋的学生,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怀揣音乐梦想而又富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将来就能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吗?答案仍然是否定的。不难理解的是,不是每一位厨师都是能做出适合每一个顾客满意的美食,不是每一位医生都能做到医术高明,不是每一位造型师、设计师都能够做出令人折服的作品,同样,不是每一位音乐学习者都能够成为舞台上的音乐家或是优秀的音乐教育者。每一个人都必须认清平凡的自己,每一个人都有她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和定位。所以,在这存在的背后真正支持我们生存下来的是——德。作为一个医生必须有医德,作为一位教师就必须有师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真正意义。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道德和专业素养都是需要培养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价值观都是影响道德的重要因素,而专业素质则需在这漫漫学习路中扎实累积,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同样需要指明方向的优秀老师,人的一生在学习路上难免遇到不称职的老师,而我们现在到了大学阶段,这些现象定会少了许多,自身的阅历使得我们更加成熟,当下则需认清方向的研习专业知识技能。
究竟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受教育者又应该得到怎样的“教育”?
人们常说音乐教育是最好的情感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好的音乐作品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的心灵,使人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学生能够从音乐教育中得到什么呢?
首先,音乐教育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是音乐教育的主要核心,是作用于情感领域的教育活动,它能使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欣赏、演唱等学习过程中提升审美情感,感染学生提高自主的审美能力,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审美不仅仅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它能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兴趣小组及艺术节、音乐会、艺术沙龙等活动的具体参与,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之上,培养学生美感的形成。审美情感的培养更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条件。学生只有感知音乐的美,才会被音乐所陶醉,才会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
在众多的音乐教育内容之中,发挥音乐教材中美的因素,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当以敏锐的眼观发现教材中的没,以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情绪美、线条美等“美”的角度去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以教师自身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甚至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带领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提升审美意识情趣及表现力的目的。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品,带领学生领略时代美、地域之美;感受到不同体裁作品的风格之美;充分了解音乐家的生平及创作历程,使学生从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中感受到性格美的存在;在民族音乐的学习、欣赏中,让学生感知流传至今几经变迁的民歌、小调所带来的民族之美及器乐曲所创造的意境之美等等,学生在欣赏、学唱及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增长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为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次,音乐教育培养思想情感、提高审美意识。人类的思想情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了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它的表达方式有多种多样,我认为用音乐来表达情感、陈述自己的思想,就是人抒发情感的一种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它作为一种能力存活于每一个人的潜意识当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潜意识当中都有一种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所以,无可非议的可以说音乐是具有抒发情感的特点。学生在高兴时喜欢听快节奏的欢快音乐,在心情低落时也会不自觉的去聆听抒情忧伤的音乐。相反,当学生听到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或乐曲时都会表现出兴奋与高兴,而听到一首低沉、悲哀的乐曲时也会出现情绪低落。这说明音乐不但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思想情感的产生。
作为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和运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审美教育。它也被称为美育,足以说明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教育,也不是一般的艺术教育和美学理论教育。如今按照时代的审美意识发展,教育者们该如何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充分发挥审美媒介的教育功能,如何使得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一个审美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自然和谐统一,同步前行。从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古代就已经有所推广,受到重视,现今,我们在审美教育上一味的以艺术课堂向学生灌输艺术技法,而很少的指导学生发现艺术作品的美学,更不注意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批评能力。这些存在问题的漏洞,在未来该怎样解决?该由谁来解决?这看似简单的问题不仅仅只是一个学科教育问题,而是能对未来孩子和家庭,甚至是社会起到推动作用的。
如何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如何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作为即将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当代大学生有必要深入研究学习的。当今,国家不斷加强了艺术、体育学科的完善建设,建立一种使各门学科互补互生的生态关系,更是将艺术才能作为升学加分的一个政策,它将学习必须经历的感知和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贯通一体,将学习的过程与人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认识联通起来。 音乐教育者应当更多的去思考音乐教育更大的“图景”,认识到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深刻的意义,需要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的各种途径和决策,尤其是当代即将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除了掌握必要的艺术学科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掌握必要的基本美学理论知识,只有做到教育者本身的全面,才能使得在教育过程中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素质,把握辨别审美准则,提高审美素质,才能真正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印度,当地受义务教育学生的音乐课堂资料近乎全是当地区的民族音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定位,它在有效的几年内要求学生学习本民族地区的音乐,在国中阶段便适度的开放了音乐领域和范畴,这对传承和保护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和作用。而我国现在的音乐教科书仍然不是最合理的,教科书中包含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各个民族的音乐,风格更是包含了中国传统戏曲、地方民族音乐、传统欧洲古典音乐乃至当今的流行音乐。但是会发现“众口难调”,每个学生对不同音乐的喜爱程度不一,这就会大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所以,教师的决策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决策多数隐含着对哲学的认识,教师要形成独特的观点离不开对哲学基础的基本理解和信仰认识,教师的各种行为活动都应该保持一致性和稳定性,哲学认识有助于教师形成这种稳定的风格。
唯理主义告诉我们,知识是适用于所有时间和地点的真理,把观念作为终极现实。物质客体仅仅是观念的不完美的体现,而观念才是普遍的和永恒的,严格的理性逻辑才是获得观念的途径。唯理主义的审美价值观指出:“艺术是生活的花朵,通过艺术,人们可以超脱日常的苦役,体验到那种永恒的柏拉图式精神,即便是短暂的,人们也能通过它拜托世俗琐事和个人情绪的枷锁。”唯理主义重视强调选择永恒与经典的音乐作品,强调欣赏,不重视演唱与演奏,教学中重视逻辑探究,采用对话式、讲和读等方法。重视教师的楷模作用,学习是学习的职责,强调学生的克服困难、努力投入的意志。非常重视课堂上的纪律和严谨性。它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而是看重较强的主观能动、探索精神以及教师和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全面评价。
经验主义(自然主义)认为,艺术应该保持自然的特征,不必传递和包含伟大的意义或真理,具有实践性和现实性。教师的教学课程和内容由他们心目中的现实的要求所决定,这种现实要求可能是音乐的竞赛,也可能是专家的意见,强调学生自然生长。教学方法有:专家讲座,计算机教学程序、能够强化学生正确回答的问题,只要有效地使学生学会特定的教学材料。它强调教师的能力水平,也非常重视教学纪律,但重视学生的自律能力,自然主义则重视学生的兴趣。
实用主义认为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的确立都必须由客观事实世界的实践检验。对艺术审美价值的看法,认为美的欣赏与生活的循环发生联系,正是不尽善尽美的世界,形成了审美价值的存在基础,艺术使我们更强烈地意識到生活的品质。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强调探索与验证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目标的一致性。教师起到引领作用,重视学生个体,协助学生收集信息、获得知识,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重于纪律。
各种哲学观点都有着自己的优缺点,这一事实使人想到取各家哲学之精华,重建一种新的体系,即折中主义。杜威强调目的与手段之间的一致性,但是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存在许多不一致之处。不错,众口难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要让一个音乐课堂饱满、生动、有趣且又不失专业水准,那就应当结合当今课堂现状以及我们所秉持的教育理念适度的、合理的在课堂上进行改良,在保持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更应当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来有效的、灵活的去调整,真正做到音乐教育事业对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意识;人格构建
“艺考生”这个词眼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在这一群考生当中,有饱含音乐才华的学子,有怀揣音乐梦想的学子,而其中有不少的人是文化成绩平平,仅仅为了考上大学才变成了“艺考生”。这部分的考生将来能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吗?相比有音乐天赋的学生,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怀揣音乐梦想而又富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将来就能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吗?答案仍然是否定的。不难理解的是,不是每一位厨师都是能做出适合每一个顾客满意的美食,不是每一位医生都能做到医术高明,不是每一位造型师、设计师都能够做出令人折服的作品,同样,不是每一位音乐学习者都能够成为舞台上的音乐家或是优秀的音乐教育者。每一个人都必须认清平凡的自己,每一个人都有她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和定位。所以,在这存在的背后真正支持我们生存下来的是——德。作为一个医生必须有医德,作为一位教师就必须有师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真正意义。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道德和专业素养都是需要培养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价值观都是影响道德的重要因素,而专业素质则需在这漫漫学习路中扎实累积,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同样需要指明方向的优秀老师,人的一生在学习路上难免遇到不称职的老师,而我们现在到了大学阶段,这些现象定会少了许多,自身的阅历使得我们更加成熟,当下则需认清方向的研习专业知识技能。
究竟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受教育者又应该得到怎样的“教育”?
人们常说音乐教育是最好的情感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好的音乐作品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的心灵,使人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学生能够从音乐教育中得到什么呢?
首先,音乐教育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是音乐教育的主要核心,是作用于情感领域的教育活动,它能使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欣赏、演唱等学习过程中提升审美情感,感染学生提高自主的审美能力,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审美不仅仅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它能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兴趣小组及艺术节、音乐会、艺术沙龙等活动的具体参与,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之上,培养学生美感的形成。审美情感的培养更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条件。学生只有感知音乐的美,才会被音乐所陶醉,才会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
在众多的音乐教育内容之中,发挥音乐教材中美的因素,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当以敏锐的眼观发现教材中的没,以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情绪美、线条美等“美”的角度去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以教师自身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甚至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带领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提升审美意识情趣及表现力的目的。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品,带领学生领略时代美、地域之美;感受到不同体裁作品的风格之美;充分了解音乐家的生平及创作历程,使学生从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中感受到性格美的存在;在民族音乐的学习、欣赏中,让学生感知流传至今几经变迁的民歌、小调所带来的民族之美及器乐曲所创造的意境之美等等,学生在欣赏、学唱及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增长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为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次,音乐教育培养思想情感、提高审美意识。人类的思想情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了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它的表达方式有多种多样,我认为用音乐来表达情感、陈述自己的思想,就是人抒发情感的一种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它作为一种能力存活于每一个人的潜意识当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潜意识当中都有一种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所以,无可非议的可以说音乐是具有抒发情感的特点。学生在高兴时喜欢听快节奏的欢快音乐,在心情低落时也会不自觉的去聆听抒情忧伤的音乐。相反,当学生听到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或乐曲时都会表现出兴奋与高兴,而听到一首低沉、悲哀的乐曲时也会出现情绪低落。这说明音乐不但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思想情感的产生。
作为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和运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审美教育。它也被称为美育,足以说明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教育,也不是一般的艺术教育和美学理论教育。如今按照时代的审美意识发展,教育者们该如何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充分发挥审美媒介的教育功能,如何使得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一个审美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自然和谐统一,同步前行。从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古代就已经有所推广,受到重视,现今,我们在审美教育上一味的以艺术课堂向学生灌输艺术技法,而很少的指导学生发现艺术作品的美学,更不注意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批评能力。这些存在问题的漏洞,在未来该怎样解决?该由谁来解决?这看似简单的问题不仅仅只是一个学科教育问题,而是能对未来孩子和家庭,甚至是社会起到推动作用的。
如何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如何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作为即将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当代大学生有必要深入研究学习的。当今,国家不斷加强了艺术、体育学科的完善建设,建立一种使各门学科互补互生的生态关系,更是将艺术才能作为升学加分的一个政策,它将学习必须经历的感知和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贯通一体,将学习的过程与人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认识联通起来。 音乐教育者应当更多的去思考音乐教育更大的“图景”,认识到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深刻的意义,需要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的各种途径和决策,尤其是当代即将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除了掌握必要的艺术学科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掌握必要的基本美学理论知识,只有做到教育者本身的全面,才能使得在教育过程中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素质,把握辨别审美准则,提高审美素质,才能真正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印度,当地受义务教育学生的音乐课堂资料近乎全是当地区的民族音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定位,它在有效的几年内要求学生学习本民族地区的音乐,在国中阶段便适度的开放了音乐领域和范畴,这对传承和保护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和作用。而我国现在的音乐教科书仍然不是最合理的,教科书中包含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各个民族的音乐,风格更是包含了中国传统戏曲、地方民族音乐、传统欧洲古典音乐乃至当今的流行音乐。但是会发现“众口难调”,每个学生对不同音乐的喜爱程度不一,这就会大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所以,教师的决策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决策多数隐含着对哲学的认识,教师要形成独特的观点离不开对哲学基础的基本理解和信仰认识,教师的各种行为活动都应该保持一致性和稳定性,哲学认识有助于教师形成这种稳定的风格。
唯理主义告诉我们,知识是适用于所有时间和地点的真理,把观念作为终极现实。物质客体仅仅是观念的不完美的体现,而观念才是普遍的和永恒的,严格的理性逻辑才是获得观念的途径。唯理主义的审美价值观指出:“艺术是生活的花朵,通过艺术,人们可以超脱日常的苦役,体验到那种永恒的柏拉图式精神,即便是短暂的,人们也能通过它拜托世俗琐事和个人情绪的枷锁。”唯理主义重视强调选择永恒与经典的音乐作品,强调欣赏,不重视演唱与演奏,教学中重视逻辑探究,采用对话式、讲和读等方法。重视教师的楷模作用,学习是学习的职责,强调学生的克服困难、努力投入的意志。非常重视课堂上的纪律和严谨性。它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而是看重较强的主观能动、探索精神以及教师和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全面评价。
经验主义(自然主义)认为,艺术应该保持自然的特征,不必传递和包含伟大的意义或真理,具有实践性和现实性。教师的教学课程和内容由他们心目中的现实的要求所决定,这种现实要求可能是音乐的竞赛,也可能是专家的意见,强调学生自然生长。教学方法有:专家讲座,计算机教学程序、能够强化学生正确回答的问题,只要有效地使学生学会特定的教学材料。它强调教师的能力水平,也非常重视教学纪律,但重视学生的自律能力,自然主义则重视学生的兴趣。
实用主义认为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的确立都必须由客观事实世界的实践检验。对艺术审美价值的看法,认为美的欣赏与生活的循环发生联系,正是不尽善尽美的世界,形成了审美价值的存在基础,艺术使我们更强烈地意識到生活的品质。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强调探索与验证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目标的一致性。教师起到引领作用,重视学生个体,协助学生收集信息、获得知识,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重于纪律。
各种哲学观点都有着自己的优缺点,这一事实使人想到取各家哲学之精华,重建一种新的体系,即折中主义。杜威强调目的与手段之间的一致性,但是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存在许多不一致之处。不错,众口难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要让一个音乐课堂饱满、生动、有趣且又不失专业水准,那就应当结合当今课堂现状以及我们所秉持的教育理念适度的、合理的在课堂上进行改良,在保持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更应当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来有效的、灵活的去调整,真正做到音乐教育事业对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