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要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身体才会更好地促进学习。然而,在教育教学中,合作意识必不可少。本篇文章主要从中学生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培养集体合作意识。
关键词: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学生合作意识;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7-135
引言
合作意识在本质上也是种团队意识,双方朝着相同的目标奋斗,具有一定的共同认知和情感。《体育与健康教学》这门课程是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注重现代中学生的体能发展,从而引起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此过程中,学校课程制度和教师的看重和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和严格化的指导,学生之间团队意识就此形成。
一、现阶段中学生团队意识的缺乏
随着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的逐渐变好,青少年在丰富大脑知识的同时反而忽视身体的健康,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都没有进行过一次体育锻炼,一天24小时基本埋头于书本。近年来研究表明中国中学生的体能指数直线下降,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单打独斗,缺乏团队意识。这也是教育体制的一种弊端。初中阶段的学生易骄傲自满,过分地抬高自己轻视别人,面对激烈的竞争时,许多学生认为彼此“互为对手”而不是团结互助克服困难。竞争心理的存在也阻碍了青少年的团队合作意识的发展。通过体育锻炼和健康教学去更好地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摆脱当代缺乏团队意识的现状,刻不容缓。
二、中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合作意识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兴趣的激发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而且能帮助学生保持自我健康,因为共同的兴趣,彼此了解,加强合作。例如我校为适应《中学生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早上跑操被确定为我校学生共同锻炼的基础项目,而且能在学校所给予的篮球、足球、兵乓球和毽子等体育运动项目中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并且可以自行按照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兴趣和爱好组成一个小组。学生在自身选择好的小组里要相互合作,培养良好的默契,争取在三人足、拔河比赛和400米接力赛等体育项目中取得成功。我校实施的这种变革帮助中学生能有更多的选择,更早发现自己的长处,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并且很好地激发了其对于体育的热情[1]。
(二)建立互相信赖体制,发扬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意识不是一步养成的,需要合作双方长时间的了解和磨合,培养一定的默契。教师在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更需注重学生健康发展,着重合作意识的养成。思维活跃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应倾向于合作,组建体育小组,确定现阶段或每节体育课所要达到的小目标,组内成员互相监督,彼此之间建立信任机制,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对于较大的任务,分配不同的角色。例如我校去年开展的校运会,因班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埋头苦读,长时间没有进行锻炼,本身的体质较差,对体育竞技类项目提不起感兴趣,但归根到底还是害怕自己能力不足,基本上没人报名。经过开导和鼓励,有4位同学报男女400米接力跑,其中有2位女生,2位男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交流,双方都清楚自身和对方的体力和能力的优缺点,2位男生自行安排在排头和排尾,并告诉女生不要怕,只管往前跑,快慢没事,只要尽力。最终比赛那天,他们拿了个二等奖回来,这无疑是很大的进步。也正因为如此,后续的各种项目,班级里的学生为都积极参加,无论拿不拿奖,都是在发挥班集體合作意识,在体育项目中铸就健康的自己。
(三)科学锻炼,相互监督,养成合作意识
体育竞技讲究科学锻练。在此期间,学生自律性不够强,经常半途而废。如果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监督彼此进步,久而久之,团队意识也慢慢显现。合作意识的培养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但一旦具备了合作意识,一个人就会得到提升。学校的教育不能局限于大脑知识的吸收,教师的教学不能限定于教科书,更不能剥夺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其它次课,比如科学、体育等课程。例如我之前去到一所中学去听课,发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被主课所占满,课桌上的书堆的比人还要高,书本已经把学生相互隔开,每位学生被限制在自己的空间里,学生们的体育课也寥寥无几。学生们有着盈满知识的大脑,拖着疲惫的身体,彼此没有过多的知识交流和技能合作,如何能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的“体”绝不是空口说白话,加强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体力的发展,学生之间团队合作意识的发展,班集体本就是一个团队[2]。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合作化时代,拥有团队意识已经是一种必需的品质。通过体育锻炼去培养青少年的合作意识,使其认识到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单打独干不是不被认可,只是相比之下,合作意识的养成显得更突出。现代社会很多工作需要协作共同完成,这样就有群体组织,有群体组织就不只是组织目标还有个体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霞. 浅析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改中合作意识的培养[J]. 最漫画·学校体音美, 2018, 000(022):1-2.
[2]陈昆龙.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 012(018):99.
关键词: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学生合作意识;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7-135
引言
合作意识在本质上也是种团队意识,双方朝着相同的目标奋斗,具有一定的共同认知和情感。《体育与健康教学》这门课程是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注重现代中学生的体能发展,从而引起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此过程中,学校课程制度和教师的看重和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和严格化的指导,学生之间团队意识就此形成。
一、现阶段中学生团队意识的缺乏
随着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的逐渐变好,青少年在丰富大脑知识的同时反而忽视身体的健康,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都没有进行过一次体育锻炼,一天24小时基本埋头于书本。近年来研究表明中国中学生的体能指数直线下降,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单打独斗,缺乏团队意识。这也是教育体制的一种弊端。初中阶段的学生易骄傲自满,过分地抬高自己轻视别人,面对激烈的竞争时,许多学生认为彼此“互为对手”而不是团结互助克服困难。竞争心理的存在也阻碍了青少年的团队合作意识的发展。通过体育锻炼和健康教学去更好地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摆脱当代缺乏团队意识的现状,刻不容缓。
二、中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合作意识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兴趣的激发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而且能帮助学生保持自我健康,因为共同的兴趣,彼此了解,加强合作。例如我校为适应《中学生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早上跑操被确定为我校学生共同锻炼的基础项目,而且能在学校所给予的篮球、足球、兵乓球和毽子等体育运动项目中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并且可以自行按照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兴趣和爱好组成一个小组。学生在自身选择好的小组里要相互合作,培养良好的默契,争取在三人足、拔河比赛和400米接力赛等体育项目中取得成功。我校实施的这种变革帮助中学生能有更多的选择,更早发现自己的长处,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并且很好地激发了其对于体育的热情[1]。
(二)建立互相信赖体制,发扬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意识不是一步养成的,需要合作双方长时间的了解和磨合,培养一定的默契。教师在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更需注重学生健康发展,着重合作意识的养成。思维活跃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应倾向于合作,组建体育小组,确定现阶段或每节体育课所要达到的小目标,组内成员互相监督,彼此之间建立信任机制,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对于较大的任务,分配不同的角色。例如我校去年开展的校运会,因班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埋头苦读,长时间没有进行锻炼,本身的体质较差,对体育竞技类项目提不起感兴趣,但归根到底还是害怕自己能力不足,基本上没人报名。经过开导和鼓励,有4位同学报男女400米接力跑,其中有2位女生,2位男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交流,双方都清楚自身和对方的体力和能力的优缺点,2位男生自行安排在排头和排尾,并告诉女生不要怕,只管往前跑,快慢没事,只要尽力。最终比赛那天,他们拿了个二等奖回来,这无疑是很大的进步。也正因为如此,后续的各种项目,班级里的学生为都积极参加,无论拿不拿奖,都是在发挥班集體合作意识,在体育项目中铸就健康的自己。
(三)科学锻炼,相互监督,养成合作意识
体育竞技讲究科学锻练。在此期间,学生自律性不够强,经常半途而废。如果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监督彼此进步,久而久之,团队意识也慢慢显现。合作意识的培养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但一旦具备了合作意识,一个人就会得到提升。学校的教育不能局限于大脑知识的吸收,教师的教学不能限定于教科书,更不能剥夺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其它次课,比如科学、体育等课程。例如我之前去到一所中学去听课,发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被主课所占满,课桌上的书堆的比人还要高,书本已经把学生相互隔开,每位学生被限制在自己的空间里,学生们的体育课也寥寥无几。学生们有着盈满知识的大脑,拖着疲惫的身体,彼此没有过多的知识交流和技能合作,如何能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的“体”绝不是空口说白话,加强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体力的发展,学生之间团队合作意识的发展,班集体本就是一个团队[2]。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合作化时代,拥有团队意识已经是一种必需的品质。通过体育锻炼去培养青少年的合作意识,使其认识到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单打独干不是不被认可,只是相比之下,合作意识的养成显得更突出。现代社会很多工作需要协作共同完成,这样就有群体组织,有群体组织就不只是组织目标还有个体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霞. 浅析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改中合作意识的培养[J]. 最漫画·学校体音美, 2018, 000(022):1-2.
[2]陈昆龙.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 012(0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