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雕塑的肌理与材质的特点和雕塑创作
从雕塑材料的本身特点来认识雕塑的肌理与材质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材料是出发点,从雕塑材料的特性中我们才能够知道该材料是何种材质,拥有怎样的肌理效果,以及它所能体现的主题含义等;同时创作者也才能很快地利用这种特点来进行雕塑创作。这样可以为雕塑创作节省很多的后期材质表现的时间。雕塑的肌理与材质的准确掌握使雕塑家既可以通过强调雕塑材料的质感、肌理等特性来表现雕塑观念,又可以通过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来完成作品,特别是对一种新材料或者是第一次使用该材料的人来说,就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当然,了解材料的肌理与材质美的过程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因为在表现出材料的肌理与材质美之后,雕塑作品就具有了形式美和个性美,这绝对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绝非一帆风顺。这当中需要的是雕塑家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来自于你对雕塑材料的肌理与材质特点的掌握程度。
在现实的雕塑设计中,很难达到所想所得。一方面是自己想得到,但做不出来,这其中包括个人的技术水平不够;另一方面是对材料了解不够。对材料的了解不够可以通过技术实践来熟悉材料;个人的技术不够就需要很多的努力了,先不说作品的个性和艺术性问题,就是最基本的造型问题也要花大力气解决,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根本就谈不上对雕塑的肌理与材质美的表现了,因为肌理与材质美是建立在形体之上的,没有造型哪里还有什么肌理与材质美的作品出现呢?另外雕塑的成本也是个问题,作为练习的习作来说,玻璃钢价钱便宜,可以仿制很多效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材料,在进行着色仿制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所仿制金属或者石材的肌理材质,否则做出来就达不到创作本身所要求的材质效果。
例如把泥稿翻制成玻璃钢后进行着色仿制金属效果,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方式。在泥稿阶段进行创作造型时,要保留着大部分的泥塑痕迹以形成雕塑特有的肌理效果;在色彩上需要用铅的颜色来表现作品高点,铁红色表现低点,从低点过渡到高点着色,这样反复着色就会慢慢呈现锈铁的金属效果,表现出设计者要想达到的设计效果。这种方法还可以进行其他材质的体现,要有好的材质效果必须反复的试验,但一定要注意颜色的调和,色彩一定要表现准确,否则,设计的材质效果将失去质感。
二、雕塑的肌理与材质的合理应用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在前面就曾提到过这个问题,雕塑的肌理与材质的合理应用绝对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雕塑的肌理与材质美的出现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我们看一些优秀雕塑作品就会发现,除了雕塑作品本身表现内容的新颖和造型处理独特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雕塑肌理与材质的应用上别出心裁。例如“应物象型”的设计思维和造型方式就是一种有智慧的艺术创造。
在利用雕塑材料表现某种观念时,或使用某种肌理效果时都必须有相关的形象或近似的形态,都必须要和雕塑主题保持高度一致,否则所用的雕塑肌理不但不能表现主题,还会给观者带来张冠李戴的错误感受。雕塑的抽象观念是很难形象化表达的,因此,要想准确的表达雕塑抽象概念必须对雕塑材料的第一心理感受有准确的认识,这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要实现雕塑材料肌理的合理运用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雕塑材料本身的特性及其适当的成型工艺,从而尽可能地使雕塑材料肌理体现雕塑作品的意图,达到内容、形式、环境协调统一的艺术追求。这些统统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无论是肌理的创新,还是材质的创新都是思维的过程,智慧的过程。
特别是在当代的雕塑作品当中,无论是在造型的内容方面、肌理处理方面、材料加工方面,还是综合应用方面都已经打破了传统雕塑的成型模式,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各个不同的层面都有了新的扩展。如坐落于四川建川博物馆中地震纪念馆里的为汶川地震做的遇难者头像群浮雕,在材料上就用镜面不锈钢作为背景,头像用黄色的铜铸造,头像保留了泥稿的浮雕肌理效果与亮晃晃的现代感的镜面不锈钢形成对比,让人觉得新颖,又不失对遇难者的肃穆。可以说这种肌理与材质美不是随意出现的,肯定是设计者思考后的结果。
三、结论
雕塑是一种有物质载体的艺术,即有了一定的物质材料才会产生出雕塑作品,才会有雕塑艺术,没有材料空谈雕塑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即使在数字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许多艺术门类已不需要物质载体了,但雕塑艺术的语言表达特点决定了雕塑永远离不开物质材料,因为物质性是雕塑的本身属性,在雕塑的形态表现上,材质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演变是随着材料的发展和演变而进行的。
雕塑的形态和材质的共同协作才能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作品内涵和外延。现在一件雕塑作品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材质的影响,雕塑作品形式意味的有效发挥也与雕塑材料有着直接的关系。掌握和熟悉雕塑材料是雕塑创作的必备,优秀的雕塑家具有运用材料表现的独特能力,使材质肌理成为雕塑语言的有机成分,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映秀落成的5.12地震纪念碑《汶川时刻》,以白色的大理石为基座中间雕刻成了圆形的钟,用地震裂纹指示着下午2点28分,这种形式打破传统模式,开创了新的纪念碑样式。
材质的合理运用靠的是雕塑家的智慧,无生机的原始材料,经过雕塑家的加工创造,把材料最具雕塑观念表现力的方面与雕塑作品内涵很好结合,就变成了有思想的材质,形成了雕塑作品观念、雕塑家个性的给人以思考空间的新形态,恰如其分地体现出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情感,而肌理的创造就是这种理念的良好表现方式。肌理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许多雕塑家所重视与推崇。特别在传统雕塑题材方面,创新的肌理材质被雕塑家赋予了新的表现价值,例如吴为山先生的雕塑作品,题材是传统的,但作品形态的表达却是新颖的,这种新来自于作品表面的肌理感受,看到这样的作品你会感到材质是活的,似乎在向你倾诉它的故事。
肌理与材质美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雕塑作品的审美。材质的适当运用,能强化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艺术观念,突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因此,雕塑的肌理与材质形态美也能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也能成为雕塑艺术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而创新的运用这种方式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泰佐.中国城市雕塑掠影2006.
[2]吴晨荣.上海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2006.
[3]沈越.金属雕塑的创新形式,装饰2003.4
[4]吴丹.试论当下雕塑发展中的材料观的转变.艺术教育2007.5
[5]刘心武.材质之美.2002
[6]奥利弗·安德鲁,孙璐.生动的材料——雕塑家手册.2006
[7]许正龙.装饰雕塑艺术.1997
[8]温洋.公共雕塑2006
[9]张锡.设计材料与加工.2000
[文兰,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从雕塑材料的本身特点来认识雕塑的肌理与材质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材料是出发点,从雕塑材料的特性中我们才能够知道该材料是何种材质,拥有怎样的肌理效果,以及它所能体现的主题含义等;同时创作者也才能很快地利用这种特点来进行雕塑创作。这样可以为雕塑创作节省很多的后期材质表现的时间。雕塑的肌理与材质的准确掌握使雕塑家既可以通过强调雕塑材料的质感、肌理等特性来表现雕塑观念,又可以通过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来完成作品,特别是对一种新材料或者是第一次使用该材料的人来说,就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当然,了解材料的肌理与材质美的过程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因为在表现出材料的肌理与材质美之后,雕塑作品就具有了形式美和个性美,这绝对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绝非一帆风顺。这当中需要的是雕塑家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来自于你对雕塑材料的肌理与材质特点的掌握程度。
在现实的雕塑设计中,很难达到所想所得。一方面是自己想得到,但做不出来,这其中包括个人的技术水平不够;另一方面是对材料了解不够。对材料的了解不够可以通过技术实践来熟悉材料;个人的技术不够就需要很多的努力了,先不说作品的个性和艺术性问题,就是最基本的造型问题也要花大力气解决,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根本就谈不上对雕塑的肌理与材质美的表现了,因为肌理与材质美是建立在形体之上的,没有造型哪里还有什么肌理与材质美的作品出现呢?另外雕塑的成本也是个问题,作为练习的习作来说,玻璃钢价钱便宜,可以仿制很多效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材料,在进行着色仿制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所仿制金属或者石材的肌理材质,否则做出来就达不到创作本身所要求的材质效果。
例如把泥稿翻制成玻璃钢后进行着色仿制金属效果,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方式。在泥稿阶段进行创作造型时,要保留着大部分的泥塑痕迹以形成雕塑特有的肌理效果;在色彩上需要用铅的颜色来表现作品高点,铁红色表现低点,从低点过渡到高点着色,这样反复着色就会慢慢呈现锈铁的金属效果,表现出设计者要想达到的设计效果。这种方法还可以进行其他材质的体现,要有好的材质效果必须反复的试验,但一定要注意颜色的调和,色彩一定要表现准确,否则,设计的材质效果将失去质感。
二、雕塑的肌理与材质的合理应用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在前面就曾提到过这个问题,雕塑的肌理与材质的合理应用绝对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雕塑的肌理与材质美的出现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我们看一些优秀雕塑作品就会发现,除了雕塑作品本身表现内容的新颖和造型处理独特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雕塑肌理与材质的应用上别出心裁。例如“应物象型”的设计思维和造型方式就是一种有智慧的艺术创造。
在利用雕塑材料表现某种观念时,或使用某种肌理效果时都必须有相关的形象或近似的形态,都必须要和雕塑主题保持高度一致,否则所用的雕塑肌理不但不能表现主题,还会给观者带来张冠李戴的错误感受。雕塑的抽象观念是很难形象化表达的,因此,要想准确的表达雕塑抽象概念必须对雕塑材料的第一心理感受有准确的认识,这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要实现雕塑材料肌理的合理运用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雕塑材料本身的特性及其适当的成型工艺,从而尽可能地使雕塑材料肌理体现雕塑作品的意图,达到内容、形式、环境协调统一的艺术追求。这些统统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无论是肌理的创新,还是材质的创新都是思维的过程,智慧的过程。
特别是在当代的雕塑作品当中,无论是在造型的内容方面、肌理处理方面、材料加工方面,还是综合应用方面都已经打破了传统雕塑的成型模式,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各个不同的层面都有了新的扩展。如坐落于四川建川博物馆中地震纪念馆里的为汶川地震做的遇难者头像群浮雕,在材料上就用镜面不锈钢作为背景,头像用黄色的铜铸造,头像保留了泥稿的浮雕肌理效果与亮晃晃的现代感的镜面不锈钢形成对比,让人觉得新颖,又不失对遇难者的肃穆。可以说这种肌理与材质美不是随意出现的,肯定是设计者思考后的结果。
三、结论
雕塑是一种有物质载体的艺术,即有了一定的物质材料才会产生出雕塑作品,才会有雕塑艺术,没有材料空谈雕塑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即使在数字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许多艺术门类已不需要物质载体了,但雕塑艺术的语言表达特点决定了雕塑永远离不开物质材料,因为物质性是雕塑的本身属性,在雕塑的形态表现上,材质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演变是随着材料的发展和演变而进行的。
雕塑的形态和材质的共同协作才能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作品内涵和外延。现在一件雕塑作品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材质的影响,雕塑作品形式意味的有效发挥也与雕塑材料有着直接的关系。掌握和熟悉雕塑材料是雕塑创作的必备,优秀的雕塑家具有运用材料表现的独特能力,使材质肌理成为雕塑语言的有机成分,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映秀落成的5.12地震纪念碑《汶川时刻》,以白色的大理石为基座中间雕刻成了圆形的钟,用地震裂纹指示着下午2点28分,这种形式打破传统模式,开创了新的纪念碑样式。
材质的合理运用靠的是雕塑家的智慧,无生机的原始材料,经过雕塑家的加工创造,把材料最具雕塑观念表现力的方面与雕塑作品内涵很好结合,就变成了有思想的材质,形成了雕塑作品观念、雕塑家个性的给人以思考空间的新形态,恰如其分地体现出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情感,而肌理的创造就是这种理念的良好表现方式。肌理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许多雕塑家所重视与推崇。特别在传统雕塑题材方面,创新的肌理材质被雕塑家赋予了新的表现价值,例如吴为山先生的雕塑作品,题材是传统的,但作品形态的表达却是新颖的,这种新来自于作品表面的肌理感受,看到这样的作品你会感到材质是活的,似乎在向你倾诉它的故事。
肌理与材质美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雕塑作品的审美。材质的适当运用,能强化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艺术观念,突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因此,雕塑的肌理与材质形态美也能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也能成为雕塑艺术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而创新的运用这种方式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泰佐.中国城市雕塑掠影2006.
[2]吴晨荣.上海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2006.
[3]沈越.金属雕塑的创新形式,装饰2003.4
[4]吴丹.试论当下雕塑发展中的材料观的转变.艺术教育2007.5
[5]刘心武.材质之美.2002
[6]奥利弗·安德鲁,孙璐.生动的材料——雕塑家手册.2006
[7]许正龙.装饰雕塑艺术.1997
[8]温洋.公共雕塑2006
[9]张锡.设计材料与加工.2000
[文兰,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