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中的心得体会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aom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雕塑的肌理与材质的特点和雕塑创作
  从雕塑材料的本身特点来认识雕塑的肌理与材质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材料是出发点,从雕塑材料的特性中我们才能够知道该材料是何种材质,拥有怎样的肌理效果,以及它所能体现的主题含义等;同时创作者也才能很快地利用这种特点来进行雕塑创作。这样可以为雕塑创作节省很多的后期材质表现的时间。雕塑的肌理与材质的准确掌握使雕塑家既可以通过强调雕塑材料的质感、肌理等特性来表现雕塑观念,又可以通过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来完成作品,特别是对一种新材料或者是第一次使用该材料的人来说,就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当然,了解材料的肌理与材质美的过程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因为在表现出材料的肌理与材质美之后,雕塑作品就具有了形式美和个性美,这绝对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绝非一帆风顺。这当中需要的是雕塑家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来自于你对雕塑材料的肌理与材质特点的掌握程度。
  在现实的雕塑设计中,很难达到所想所得。一方面是自己想得到,但做不出来,这其中包括个人的技术水平不够;另一方面是对材料了解不够。对材料的了解不够可以通过技术实践来熟悉材料;个人的技术不够就需要很多的努力了,先不说作品的个性和艺术性问题,就是最基本的造型问题也要花大力气解决,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根本就谈不上对雕塑的肌理与材质美的表现了,因为肌理与材质美是建立在形体之上的,没有造型哪里还有什么肌理与材质美的作品出现呢?另外雕塑的成本也是个问题,作为练习的习作来说,玻璃钢价钱便宜,可以仿制很多效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材料,在进行着色仿制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所仿制金属或者石材的肌理材质,否则做出来就达不到创作本身所要求的材质效果。
  例如把泥稿翻制成玻璃钢后进行着色仿制金属效果,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方式。在泥稿阶段进行创作造型时,要保留着大部分的泥塑痕迹以形成雕塑特有的肌理效果;在色彩上需要用铅的颜色来表现作品高点,铁红色表现低点,从低点过渡到高点着色,这样反复着色就会慢慢呈现锈铁的金属效果,表现出设计者要想达到的设计效果。这种方法还可以进行其他材质的体现,要有好的材质效果必须反复的试验,但一定要注意颜色的调和,色彩一定要表现准确,否则,设计的材质效果将失去质感。
  二、雕塑的肌理与材质的合理应用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在前面就曾提到过这个问题,雕塑的肌理与材质的合理应用绝对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雕塑的肌理与材质美的出现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我们看一些优秀雕塑作品就会发现,除了雕塑作品本身表现内容的新颖和造型处理独特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雕塑肌理与材质的应用上别出心裁。例如“应物象型”的设计思维和造型方式就是一种有智慧的艺术创造。
  在利用雕塑材料表现某种观念时,或使用某种肌理效果时都必须有相关的形象或近似的形态,都必须要和雕塑主题保持高度一致,否则所用的雕塑肌理不但不能表现主题,还会给观者带来张冠李戴的错误感受。雕塑的抽象观念是很难形象化表达的,因此,要想准确的表达雕塑抽象概念必须对雕塑材料的第一心理感受有准确的认识,这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要实现雕塑材料肌理的合理运用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雕塑材料本身的特性及其适当的成型工艺,从而尽可能地使雕塑材料肌理体现雕塑作品的意图,达到内容、形式、环境协调统一的艺术追求。这些统统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无论是肌理的创新,还是材质的创新都是思维的过程,智慧的过程。
  特别是在当代的雕塑作品当中,无论是在造型的内容方面、肌理处理方面、材料加工方面,还是综合应用方面都已经打破了传统雕塑的成型模式,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各个不同的层面都有了新的扩展。如坐落于四川建川博物馆中地震纪念馆里的为汶川地震做的遇难者头像群浮雕,在材料上就用镜面不锈钢作为背景,头像用黄色的铜铸造,头像保留了泥稿的浮雕肌理效果与亮晃晃的现代感的镜面不锈钢形成对比,让人觉得新颖,又不失对遇难者的肃穆。可以说这种肌理与材质美不是随意出现的,肯定是设计者思考后的结果。
  三、结论
  雕塑是一种有物质载体的艺术,即有了一定的物质材料才会产生出雕塑作品,才会有雕塑艺术,没有材料空谈雕塑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即使在数字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许多艺术门类已不需要物质载体了,但雕塑艺术的语言表达特点决定了雕塑永远离不开物质材料,因为物质性是雕塑的本身属性,在雕塑的形态表现上,材质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演变是随着材料的发展和演变而进行的。
  雕塑的形态和材质的共同协作才能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作品内涵和外延。现在一件雕塑作品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材质的影响,雕塑作品形式意味的有效发挥也与雕塑材料有着直接的关系。掌握和熟悉雕塑材料是雕塑创作的必备,优秀的雕塑家具有运用材料表现的独特能力,使材质肌理成为雕塑语言的有机成分,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映秀落成的5.12地震纪念碑《汶川时刻》,以白色的大理石为基座中间雕刻成了圆形的钟,用地震裂纹指示着下午2点28分,这种形式打破传统模式,开创了新的纪念碑样式。
  材质的合理运用靠的是雕塑家的智慧,无生机的原始材料,经过雕塑家的加工创造,把材料最具雕塑观念表现力的方面与雕塑作品内涵很好结合,就变成了有思想的材质,形成了雕塑作品观念、雕塑家个性的给人以思考空间的新形态,恰如其分地体现出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情感,而肌理的创造就是这种理念的良好表现方式。肌理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许多雕塑家所重视与推崇。特别在传统雕塑题材方面,创新的肌理材质被雕塑家赋予了新的表现价值,例如吴为山先生的雕塑作品,题材是传统的,但作品形态的表达却是新颖的,这种新来自于作品表面的肌理感受,看到这样的作品你会感到材质是活的,似乎在向你倾诉它的故事。
  肌理与材质美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雕塑作品的审美。材质的适当运用,能强化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艺术观念,突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因此,雕塑的肌理与材质形态美也能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也能成为雕塑艺术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而创新的运用这种方式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泰佐.中国城市雕塑掠影2006.
  [2]吴晨荣.上海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2006.
  [3]沈越.金属雕塑的创新形式,装饰2003.4
  [4]吴丹.试论当下雕塑发展中的材料观的转变.艺术教育2007.5
  [5]刘心武.材质之美.2002
  [6]奥利弗·安德鲁,孙璐.生动的材料——雕塑家手册.2006
  [7]许正龙.装饰雕塑艺术.1997
  [8]温洋.公共雕塑2006
  [9]张锡.设计材料与加工.2000
  [文兰,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陈洪绶是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因爱好画莲而自号老莲,19岁创作出《离骚·九歌图》;中年时期入宫临摹历代帝王像,与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明朝亡后,感怀悲痛之心曾一度皈依佛门,晚年自号悔迟,亦称老迟。陈洪绶是崇古的,但他的崇古又与求“真”相结合,“真”是指人物性格刻画上具有现实和历史的根据。陈洪缓的学古是为自己的独特艺术创造所用,他的画是形式上的“韵味”、“古雅”与内容上的“新颖”、“
期刊
一个湘西少年的成长  湘、川、黔三省接壤处,属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小城有一个极美丽的名字,叫凤凰。1902年,一个唤作沈岳焕的男孩出生在这座小山城。沈家原为簪缨世家,家境殷实,幼年的沈岳焕始终健全肥壮如一只小豚,平平安安长大,六岁时,家里人送他去私塾念书,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学堂教育。如果一切顺利,那么可能他会和很多人的命运一样,老老实实地读书,长大后谋得一份差事,结婚生子,平淡地过完一生。  然而
期刊
胡婷晔  我想了很久要怎么给这个故事开一个头。  一年前我冲着对北欧的向往匆匆决定了去芬兰做交换生,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图尔库这个名字。现在说来有些可笑,面试时老师问道为什么想去那里,我说因为离瑞典很近,我想去看我喜歡了很多年的乐队。听起来够荒唐的理由竟然也让我成行了。我到达的时候大约三点,天却已经黑了大半。等待行李时我站在这面墙前不禁发笑,想着我到底来了一个怎样的地方。  我几乎有些不合理地跳过了该
期刊
胡声畅作为一个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学的工作者,一生会遇见许多美术作品,时过境迁,有的作品渐渐消失在记忆中,什么形式,什么主题,什么色调……已无从记起,也有一些作品让人一见如故,能深深打动人的心灵,胡声畅的作品就有这样一种魅力。2004年,初识声畅时,站在他大幅的毕业创作《家园》前,迎面而来的是广美味道,可谓大气磅礴,不拘小节。再次见到他的作品已是时隔7年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上,
期刊
严歌苓。摄影/ 韩雨照片由时尚芭莎提供刘艳按语:  上篇按语中讲过,在做这篇访谈之前,笔者再次认真细读了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作家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36.5万字),并重看了2014年张艺谋执导的由该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归来》。不禁感慨《陆犯焉识》的小说体量、艺术含量和历史蕴涵。任何时候、任何人要做严歌苓研究,都不可能绕过《陆犯焉识》这部长篇小说。  刘 艳:小说《陆犯焉识》甚至比
期刊
每个人的人生大抵都会经历两次出生,一次是呱呱坠离于母体的宫殿,而另一次则是远离故地时对自我的重新发现。  我一直觉得好的旅行等价于一场目送,它能够让人在破茧般的回首中寻到一处通向自我的入口。我的第一次回首发生在我的十五岁,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背包旅行,也是我自脱离母体后历经的又一次“分娩”。它源于一次偶然,甚至全然算不上旅行,更近似一场人生的反叛。那日,我逃了学,背着包,带着微薄的资金,搭乘班车来到
期刊
管卫中一  如果要收藏,我最想收藏的东西,是书和河流。  在与我热爱过的亲人失去联系的很多年很多年里,我的心总是孤单的,是时时容易感物伤怀的。百般无奈之下,我渐渐地把心思转向了书和河流。这两样东西成了我的灵魂伴侣。  书的温暖自不必说,它是比我辈眼力所及要丰富千万倍的另一个大千世界。它帮助像一只蚂蚁一样在指甲盖大的地方上活动一生的我打开视野,心游万里,其趣无穷,焉能不珍视?而河流是大自然中最堪观赏
期刊
艺术创作总是与艺术家本身的人生经历和情感认识密不可分的,它既是人类意识的体现,也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更是人类情感思想的表达。这种情感是多维的、复杂的,如果艺术家足够的热爱便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那么这件作品一定是感人的、生动的,一定是件真正的艺术品,艺术家也就获得了成功。当代著名油画家靳之林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以其对生活和自然地长期积累和凝视、品位,并以精湛的艺术技巧相结
期刊
山水画是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离出来而形成一个画种,大约是从唐末五代时期开始形成,对景写生自唐代张璪时就已经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继而在北宋时期达到高峰,范宽位于洪谷写生最后创作出了气势雄伟的代表北方风貌的作品《溪山行旅图》。因为元明文人画的兴起,中国山水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以笔墨作为品评绘画的唯一标准。20世纪以来,在绘画方面,西方艺术被大量引进,改变了文人画在山水画中地位,山水写生又重新被艺
期刊
陈艳群  1984年,唐如愿以偿,得到了在“独立”号游轮上工作的机会。  美中不足的是,那段时间,游轮船长职位始终没有空出。为了多陪伴幼小的孩子,为了多尽点父亲的责任,刚结束第一次婚姻的唐屈就了“独立”号的大副之位,和不甚满意的薪水。  我问唐,在他的航海生涯中,油轮、货轮和客轮三种类型的大型船只都尝试过了,它们各自的性能和用途均不相同,那海员的工作性质又有什么不同呢?  唐说,油轮上的工作是与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