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主体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而评价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下面结合主体教育实验,对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评价方法浅谈一些认识。
一、注重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己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及时准确地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客观地反映和鉴别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不良认识和习惯,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而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能谈谈你的观点吗?”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有一个数学考试总不及格的学主,在一次考试得到了老师的一则评语:
你的这个65分比别人的9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你对应用题的分析有了新的突破。真了不起!如果你能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我想下次考试你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强调质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常会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而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发展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因此,以质性评价的方法,全面、深入、真实再现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的教师注重运用面谈、行为观察和行为记录、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特长展示、情景测验等方法,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评价信息,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方法等,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部分,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便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和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
三、重视教师的言语评价,激励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你是怎么想的,能讲给大家听吗?”“为了让大家加深印象,谁能再说一遍?”“相信你一定能做出来!”“你的思维很独特,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些充满倾听、欣赏和期待色彩的语言,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状态。经过平等、真诚的交流,师生间、学生间的讨论有利于情感沟通,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有利于学生掌握多种学习的策略。学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告别消极、被动、防范的心理,使学习更具有主动性。
四、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往的考试功能是评定和区分学生学习的状况,忽略考试本身的诊断和激励功能。它只关注知识技能是否掌握,分数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而对于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都没有相应的评价。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对各科的考查或考试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标准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1.变一次集中考试为分项考核
由于学生个性各异,发展各异,所以现代学生与传统学生评价的一大区别在于评价的广度。只有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研究,才能对每个学生作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为此,对学生的评价范围就必须扩大到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和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把过去那种期末一张试卷定优劣的评价方法,改为集中考核与分项考核相结合、单项测试与综合测试相交叉的考核方法。
按照学科知识的构成,将内容分为几类,在期末考试前完成分项知识技能的考核,如数学按“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量与计量”;语文按“识字”、“写字”、“朗读”、“听话”、“阅读”、“写作”等。这样的分项考核,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单项性测试,主要了解学生单元目标的达成情况;而综合性测试,侧重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变单一的笔试为“三结合”的考试方式
在测试方法上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笔试,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实际实行了笔试、面试、特长展示三结合考试方式。“三结合”考试方式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笔试主要测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面试主要测试学生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特长展示重在展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孩子一个充分发展自我空间。
笔试命题采用学生先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自行命题,题型设置上注意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注意主客观题的搭配。在既不降低教学要求又不增加考试难度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实际知能水平层设计试卷,允许在学生自主选题。笔试中,建立了“免试”和“重考”制度,对于平时评价成绩优异的学生可免去期末考试,对自己期末成绩感到不满意的学生可以重考,有的老师还试验了两次评分制。这些制度的建立,对学生都起到激励作用。
面试是在理解基础知识基础上,增大基本技能的思维强度,重视实践操作,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题目设计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和学生实际,不偏不怪,难度适宜,注重增添适应小学生心理的趣味性的情感化因素。面试中采用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答题、自主评价的方法,在这过程中倡导师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研究,共同评价。
特长展示是在“全面发展打基础,个性发展有特长”的思想基础上,由“学生参与、自主评定”,每学期末,让学生首先要写出特长申请,其中包括申请项目,主动发展的事迹和取得的成绩等,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特长展示,可以现场表演,也可以展示作品、证书和奖品,最后经教师、学生和家长组成的评审团评定成绩。评选项目非常广泛,既有科技发展小作品,又有书法、绘画;既有汉语,又有英语欣赏节目;既有乐器、舞蹈、演唱,又有体育表演等,突破了当前把素质教育简单地认为多开展一些体音美活动的误区,总之,学生有多少特长,学校就给他们提供多大展示的舞台,以达到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目的。各班学生特长展示会从制作邀请函到打印节目单,从编排策划到现场组织,无一不是由同学们自己来完成,通过参与过程提高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3.变单一的分数和评价为综合评价
学校和教育的责任在于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使每个人都能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所以,我们倡导“追求发展、不追求分数;追求卓越,不追求完善”的教学质量观。
为了整体评价学生学习和发展状况,我们在认真分析各学科特点,并对其评定内容、标准、等级进行综合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平时成绩+分项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期末总评的量化分和教师、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定性评价分”。为降低分数的绝对性,又将各学科等级评定标准分定为优秀、良好、达到、欠缺四个等级。这种综合评定记分的方法,淡化了期末考试,侧重于知识形成过程,注意到了学生能力,避免了传统百分制下,教师、学生、家长往往为毫无意义的一二分之差而进行的无效劳动。
4.变考试成绩单为素质发展手册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执行着一种特殊的反馈机制。它是使教学活动始终保持稳定发展,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学习反馈具有两种主要功能,即动机功能和调节功能,而这两种功能都受反馈的完整性、及时性和频率的影响。研究证明,反馈信息愈完整,则愈能加速、促进学习,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其效果较差;反馈及时比延时反馈效果好;反馈频率适中比过多、过少反馈效果好。同时实践证明,一个简单的分数,作为反馈信息的质量是不高的,只有把分数加上该分反映的具体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目标的发展水平的描述性评语,才能真正发挥教学评价学习反馈的动机功能和调节功能。所以我们将原来只反映各科期末考试分数和班主任评语的成绩单变为《素质发展手册》。手册不仅包括各学科的成绩评价、发展水平,还有各学科教师对学生一学期来的表现做出的评语评价以及学生自评。《手册》最后是对学生的学期总评及家长寄语等栏目,这不只是对学生学习知识、结果的评价,更多是对其能力、平时学生态度的评价,就能比较客观而全面地反映出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情况和水平。
在手册中,教师的评语也一改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的“肯定—批评式”,即优缺点三七开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赞美—激励式”,将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学习态度和发展水平融入充满真情实意的字里行间。如有位数学老师在对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评语中写道:
每节课你总默默地听教师讲课,听同学们发言,虽然你很少讲话,但老师知道你也在积极思考。因为从你的作业中,可以看出你牢固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运用得也很灵活,这说明你的思维很有条理,学习态度很认真。老师希望你试一试,在大家的评论中、交流中,你会发现另一番天地。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
一、注重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己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及时准确地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客观地反映和鉴别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不良认识和习惯,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而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能谈谈你的观点吗?”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有一个数学考试总不及格的学主,在一次考试得到了老师的一则评语:
你的这个65分比别人的9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你对应用题的分析有了新的突破。真了不起!如果你能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我想下次考试你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强调质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常会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而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发展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因此,以质性评价的方法,全面、深入、真实再现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的教师注重运用面谈、行为观察和行为记录、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特长展示、情景测验等方法,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评价信息,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方法等,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部分,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便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和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
三、重视教师的言语评价,激励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你是怎么想的,能讲给大家听吗?”“为了让大家加深印象,谁能再说一遍?”“相信你一定能做出来!”“你的思维很独特,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些充满倾听、欣赏和期待色彩的语言,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状态。经过平等、真诚的交流,师生间、学生间的讨论有利于情感沟通,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有利于学生掌握多种学习的策略。学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告别消极、被动、防范的心理,使学习更具有主动性。
四、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往的考试功能是评定和区分学生学习的状况,忽略考试本身的诊断和激励功能。它只关注知识技能是否掌握,分数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而对于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都没有相应的评价。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对各科的考查或考试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标准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1.变一次集中考试为分项考核
由于学生个性各异,发展各异,所以现代学生与传统学生评价的一大区别在于评价的广度。只有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研究,才能对每个学生作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为此,对学生的评价范围就必须扩大到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和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把过去那种期末一张试卷定优劣的评价方法,改为集中考核与分项考核相结合、单项测试与综合测试相交叉的考核方法。
按照学科知识的构成,将内容分为几类,在期末考试前完成分项知识技能的考核,如数学按“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量与计量”;语文按“识字”、“写字”、“朗读”、“听话”、“阅读”、“写作”等。这样的分项考核,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单项性测试,主要了解学生单元目标的达成情况;而综合性测试,侧重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变单一的笔试为“三结合”的考试方式
在测试方法上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笔试,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实际实行了笔试、面试、特长展示三结合考试方式。“三结合”考试方式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笔试主要测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面试主要测试学生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特长展示重在展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孩子一个充分发展自我空间。
笔试命题采用学生先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自行命题,题型设置上注意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注意主客观题的搭配。在既不降低教学要求又不增加考试难度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实际知能水平层设计试卷,允许在学生自主选题。笔试中,建立了“免试”和“重考”制度,对于平时评价成绩优异的学生可免去期末考试,对自己期末成绩感到不满意的学生可以重考,有的老师还试验了两次评分制。这些制度的建立,对学生都起到激励作用。
面试是在理解基础知识基础上,增大基本技能的思维强度,重视实践操作,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题目设计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和学生实际,不偏不怪,难度适宜,注重增添适应小学生心理的趣味性的情感化因素。面试中采用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答题、自主评价的方法,在这过程中倡导师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研究,共同评价。
特长展示是在“全面发展打基础,个性发展有特长”的思想基础上,由“学生参与、自主评定”,每学期末,让学生首先要写出特长申请,其中包括申请项目,主动发展的事迹和取得的成绩等,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特长展示,可以现场表演,也可以展示作品、证书和奖品,最后经教师、学生和家长组成的评审团评定成绩。评选项目非常广泛,既有科技发展小作品,又有书法、绘画;既有汉语,又有英语欣赏节目;既有乐器、舞蹈、演唱,又有体育表演等,突破了当前把素质教育简单地认为多开展一些体音美活动的误区,总之,学生有多少特长,学校就给他们提供多大展示的舞台,以达到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目的。各班学生特长展示会从制作邀请函到打印节目单,从编排策划到现场组织,无一不是由同学们自己来完成,通过参与过程提高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3.变单一的分数和评价为综合评价
学校和教育的责任在于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使每个人都能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所以,我们倡导“追求发展、不追求分数;追求卓越,不追求完善”的教学质量观。
为了整体评价学生学习和发展状况,我们在认真分析各学科特点,并对其评定内容、标准、等级进行综合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平时成绩+分项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期末总评的量化分和教师、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定性评价分”。为降低分数的绝对性,又将各学科等级评定标准分定为优秀、良好、达到、欠缺四个等级。这种综合评定记分的方法,淡化了期末考试,侧重于知识形成过程,注意到了学生能力,避免了传统百分制下,教师、学生、家长往往为毫无意义的一二分之差而进行的无效劳动。
4.变考试成绩单为素质发展手册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执行着一种特殊的反馈机制。它是使教学活动始终保持稳定发展,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学习反馈具有两种主要功能,即动机功能和调节功能,而这两种功能都受反馈的完整性、及时性和频率的影响。研究证明,反馈信息愈完整,则愈能加速、促进学习,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其效果较差;反馈及时比延时反馈效果好;反馈频率适中比过多、过少反馈效果好。同时实践证明,一个简单的分数,作为反馈信息的质量是不高的,只有把分数加上该分反映的具体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目标的发展水平的描述性评语,才能真正发挥教学评价学习反馈的动机功能和调节功能。所以我们将原来只反映各科期末考试分数和班主任评语的成绩单变为《素质发展手册》。手册不仅包括各学科的成绩评价、发展水平,还有各学科教师对学生一学期来的表现做出的评语评价以及学生自评。《手册》最后是对学生的学期总评及家长寄语等栏目,这不只是对学生学习知识、结果的评价,更多是对其能力、平时学生态度的评价,就能比较客观而全面地反映出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情况和水平。
在手册中,教师的评语也一改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的“肯定—批评式”,即优缺点三七开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赞美—激励式”,将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学习态度和发展水平融入充满真情实意的字里行间。如有位数学老师在对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评语中写道:
每节课你总默默地听教师讲课,听同学们发言,虽然你很少讲话,但老师知道你也在积极思考。因为从你的作业中,可以看出你牢固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运用得也很灵活,这说明你的思维很有条理,学习态度很认真。老师希望你试一试,在大家的评论中、交流中,你会发现另一番天地。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