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忘乡音,一个人走得再远,也能找到家的方向。勿忘乡音,也将使我们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满魅力。
前段时间的老乡聚餐上,有位大哥带了牙牙学语的女儿。孩子玩了半天,口渴了,站在椅上说:“爸爸,我要哈(喝)水。”众人刹那间愣住,旋即哄笑起来。尽管席间听到不少故乡话,但是乡音从一个远离故乡、刚满周岁的孩子嘴里说出来,让人惊喜万分。
乡音不仅是表达乡愁的载体,有时候,它还发挥其他语言无法企及的独特作用。在战争年代,乡音的独特性使其成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成为难以被破译的“摩尔斯电码”,它为制敌取胜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了保护机密信息不被泄露,部队启用温州兵当通讯员传达作战命令,因为温州话难以听懂,不易被“翻译”,从而保全了机密。
在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使用的纳瓦霍密码,就是基于纳瓦霍地方语言,美国海军陆战队这样称赞:“如果没有使用纳瓦霍语,海军陆战队永远无法攻克硫磺岛。”电影《风语者》便讲述了这样一个以乡音为“语言武器”的故事。
可惜的是,如今的乡音,渐渐式微。
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不懂乡音,他们从小接触的语言环境是普通话和英语。乡音衰落和萎缩,几乎发生在全国各地,这种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海派文化的基本载体——上海话,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上海市教委曾表示,要在学龄前儿童中大力推广沪语教育,并遴选幼儿园进行试点沪语教学。
很多人称赞此举,认为“不忘本也是一种与时俱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音,开始用他们力所能及的方式挽救乡音。
不可否认,普通话的大力推广,方便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交流,也促进了地区的融合。但是,普通话与乡音之间并无违和感,他们应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而非此消彼长。我们在推广普通话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允许越来越多的孩子接触乡音。
毋忘乡音应该成为共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传承和保护文化,首先就要保护语言,乡音便是这其中最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之一。作为乡土文化的“活化石”,乡音里有故乡,有家人,有文化,也承载着割不断的乡愁,传承一方土地的精魂。说乡音,学乡音,懂得乡音,都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如果越来越多的孩子没有了乡音,他们还会知道自己从何处而来吗?他们还会懂得该传承什么吗?还会有乡愁吗?恐怕很难。
乡音,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如果没有乡音,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会是怎样,那些以乡音为基础的地方剧种或将渐渐失去活力,比如昆曲《牡丹亭》,可能会面目全非。在电影艺术中,乡音也在人物塑造、情节推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影视剧《武林外传》、《疯狂的石头》等影片中,闫妮和黄渤等主角一口地道的陕西话和山东话,常常令人耳目一新,使影片达到了极佳的幽默效果。
将乡音融汇到艺术创作中,并达到巅峰艺术效果的艺术大师,当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也是善用乡音的高手。他用佛罗伦萨的地方语言创作,将大量活泼生动的民众语言进行提炼,写出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紧密结合的皇皇巨著《神曲》。
如果失去乡音呢?这一切会是怎样?这些经典的艺术作品会怎样?他们还会像现在这样吸引着那么多民众关切的目光吗?恐怕很难。他们可能会乏善可陈,可能会渐渐枯萎。也可能,我们现代人根本就无缘一睹,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传承下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每一次回到故乡,当我一脚踏到熟悉的土地上,看着街头的车来车往,鼻息间涌动干净而潮湿的空气,耳边浸润着乡音,一种温暖又踏实的感觉一下子就充盈了我的心。那一刻,自己仿佛是一艘在大海上航行多年的船舶,终于停泊到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种乡音都代表一种文化的人文关怀。毋忘乡音,一个人走得再远,也能找到家的方向。毋忘乡音,也将使我们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满魅力。
(作者为媒体人)
前段时间的老乡聚餐上,有位大哥带了牙牙学语的女儿。孩子玩了半天,口渴了,站在椅上说:“爸爸,我要哈(喝)水。”众人刹那间愣住,旋即哄笑起来。尽管席间听到不少故乡话,但是乡音从一个远离故乡、刚满周岁的孩子嘴里说出来,让人惊喜万分。
乡音不仅是表达乡愁的载体,有时候,它还发挥其他语言无法企及的独特作用。在战争年代,乡音的独特性使其成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成为难以被破译的“摩尔斯电码”,它为制敌取胜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了保护机密信息不被泄露,部队启用温州兵当通讯员传达作战命令,因为温州话难以听懂,不易被“翻译”,从而保全了机密。
在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使用的纳瓦霍密码,就是基于纳瓦霍地方语言,美国海军陆战队这样称赞:“如果没有使用纳瓦霍语,海军陆战队永远无法攻克硫磺岛。”电影《风语者》便讲述了这样一个以乡音为“语言武器”的故事。
可惜的是,如今的乡音,渐渐式微。
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不懂乡音,他们从小接触的语言环境是普通话和英语。乡音衰落和萎缩,几乎发生在全国各地,这种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海派文化的基本载体——上海话,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上海市教委曾表示,要在学龄前儿童中大力推广沪语教育,并遴选幼儿园进行试点沪语教学。
很多人称赞此举,认为“不忘本也是一种与时俱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音,开始用他们力所能及的方式挽救乡音。
不可否认,普通话的大力推广,方便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交流,也促进了地区的融合。但是,普通话与乡音之间并无违和感,他们应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而非此消彼长。我们在推广普通话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允许越来越多的孩子接触乡音。
毋忘乡音应该成为共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传承和保护文化,首先就要保护语言,乡音便是这其中最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之一。作为乡土文化的“活化石”,乡音里有故乡,有家人,有文化,也承载着割不断的乡愁,传承一方土地的精魂。说乡音,学乡音,懂得乡音,都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如果越来越多的孩子没有了乡音,他们还会知道自己从何处而来吗?他们还会懂得该传承什么吗?还会有乡愁吗?恐怕很难。
乡音,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如果没有乡音,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会是怎样,那些以乡音为基础的地方剧种或将渐渐失去活力,比如昆曲《牡丹亭》,可能会面目全非。在电影艺术中,乡音也在人物塑造、情节推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影视剧《武林外传》、《疯狂的石头》等影片中,闫妮和黄渤等主角一口地道的陕西话和山东话,常常令人耳目一新,使影片达到了极佳的幽默效果。
将乡音融汇到艺术创作中,并达到巅峰艺术效果的艺术大师,当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也是善用乡音的高手。他用佛罗伦萨的地方语言创作,将大量活泼生动的民众语言进行提炼,写出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紧密结合的皇皇巨著《神曲》。
如果失去乡音呢?这一切会是怎样?这些经典的艺术作品会怎样?他们还会像现在这样吸引着那么多民众关切的目光吗?恐怕很难。他们可能会乏善可陈,可能会渐渐枯萎。也可能,我们现代人根本就无缘一睹,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传承下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每一次回到故乡,当我一脚踏到熟悉的土地上,看着街头的车来车往,鼻息间涌动干净而潮湿的空气,耳边浸润着乡音,一种温暖又踏实的感觉一下子就充盈了我的心。那一刻,自己仿佛是一艘在大海上航行多年的船舶,终于停泊到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种乡音都代表一种文化的人文关怀。毋忘乡音,一个人走得再远,也能找到家的方向。毋忘乡音,也将使我们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满魅力。
(作者为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