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医健资本眼中的“明日之星”,以及医生迈出体制的“落脚点”——医生集团,在经历2015年雨后春笋般的成立潮之后,2016年能否升级换代,令人期待。
医生集团是按照欧美国家的“Medical Group”翻译而来,有时又译作“医生执业团体”或者“医生执业组织”,指的是由多个医生组成的联盟或者组织机构。其本质是医生执业的一种方式,即团体执业(Medical Group Practice)。
医生团体执业的开创者是梅奥诊所。1863年,Dr. William Worrall Mayo在Rochester创办了梅奥诊所,他的两个儿子William James Mayo和Charles Horace Mayo随后加入执业团队。此外,梅奥家族邀请其他医生、科学研究者加入了梅奥诊所,并建立了美国第一家私人性质的团体执业组织。
“这些创立者共同分享团体执业的收入,同时他们也会雇佣员工服务。”这就是最初标准的医生集团。
据SK&A公司2015年1月统计报告显示,全美约有284364个医生执业团体,其中56.06%是仅有一名医生坐诊的独立执业,而超过20人以上的医生集团也达到2936个。
美国不少医生集团已经从团体执业发展成为庞大的医疗机构,它们也雇佣了大量的医生——梅奥诊所、克利夫兰诊所都是典型的例子。凯撒医疗集团虽然是诊所起家,但通过发展医生集团,成为目前强大的医疗集团之一。
总结来看,几个医生组成团体执业就是单体医生集团,他们都是自由执业的医生,医疗机构或者医疗中心可以购买医生集团的服务,双方平等签约。
万物生长般涌现的国内医生集团,却有点变味儿。体制内或体制外的;单学科或多学科的;甚至互联网医疗企业也“杀”进来,号称“新型”医生集团。
张强医生曾说过,从他自己的定义和理解来看,基于当前对国内的医生集团的认知范围,是不超过5个医生集团。
这些形似神不似的“医生集团”,真的把医生集团的概念给“玩歪”了吗?
医生集团到底是不是资本追逐的“宠儿”?
国内医生集团“标杆”:张强医生集团
2014年,成立国内首家跨专科医生集团。
2015年,张强医生集团建立国内首家血管外科医生集团,并与全国9家国际医院签约。
2016年,张强医生集团完成跨专科到血管专科转型,同时开始投资建立其他独立运营的各专科医生集团。
张强曾遗憾表示,“医生集团在工商注册上存在很多限制,公司不能称为医生集团,所以我们注册的是张强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4月4日,张强宣布张强医生集团完成本轮融资,未透露具体融资金额。据知情人士透露,此轮融资的实际额度为1500万美元。
2015年3月,由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孙宏涛创建,是国内首家体制内医生集团。
团队成员全部由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上的专家组成,是国内医生合伙人制的倡导者
2015年5月,大家医联获得投资机构2000万元投资。
医生不需要离开公立医院,以个人或者团队多点执业的形式在民营机构、二级医院等其他机构执业。
“新四板”挂牌上市:深圳医生集团“名医汇”
2015年12月14日,深圳医生集团宣布在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新四板)挂牌上市。
该集团如此匆忙地以新四板为入口挤进资本市场,主要是由于最初的6000多万元意向投资资金至今仍未落实。
据和君管理咨询公司《被火爆投资的医生集团研究报告》,医生对于“各大医生集团”并非像外界看似那样熟知。甚至“有做医疗投资的朋友说,目前医生集团获取投资的案例并不多。”
弘晖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晖直言:“革命就要彻底,任何跨体制或者模棱两可的事情,我觉得都很难做到极致,赚点小钱可以,但恐怕很难做大;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既然你有想法、有能力,为什么不组建一支独立的团队呢?”
医库软件CEO涂宏钢曾撰文指出: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大多数医生集团商业价值不大,尤其不适合风投。
北京同仁医院院长伍冀湘曾表示,对于医生集团的态度,首先要明确,它究竟是医疗机构,还是公司。“如果是医疗机构,就应该有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可。”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认为,体制内创业的合作方式,不利于医生集团的团队稳定,“体制内创业看似不需要冒什么风险,但‘吃着碗里瞅着锅里’,医生对医生集团能有多少忠诚度呢?”
溯源:被玩歪的“医生集团”
医生集团是按照欧美国家的“Medical Group”翻译而来,有时又译作“医生执业团体”或者“医生执业组织”,指的是由多个医生组成的联盟或者组织机构。其本质是医生执业的一种方式,即团体执业(Medical Group Practice)。
医生团体执业的开创者是梅奥诊所。1863年,Dr. William Worrall Mayo在Rochester创办了梅奥诊所,他的两个儿子William James Mayo和Charles Horace Mayo随后加入执业团队。此外,梅奥家族邀请其他医生、科学研究者加入了梅奥诊所,并建立了美国第一家私人性质的团体执业组织。
“这些创立者共同分享团体执业的收入,同时他们也会雇佣员工服务。”这就是最初标准的医生集团。
据SK&A公司2015年1月统计报告显示,全美约有284364个医生执业团体,其中56.06%是仅有一名医生坐诊的独立执业,而超过20人以上的医生集团也达到2936个。
美国不少医生集团已经从团体执业发展成为庞大的医疗机构,它们也雇佣了大量的医生——梅奥诊所、克利夫兰诊所都是典型的例子。凯撒医疗集团虽然是诊所起家,但通过发展医生集团,成为目前强大的医疗集团之一。
总结来看,几个医生组成团体执业就是单体医生集团,他们都是自由执业的医生,医疗机构或者医疗中心可以购买医生集团的服务,双方平等签约。
万物生长般涌现的国内医生集团,却有点变味儿。体制内或体制外的;单学科或多学科的;甚至互联网医疗企业也“杀”进来,号称“新型”医生集团。
张强医生曾说过,从他自己的定义和理解来看,基于当前对国内的医生集团的认知范围,是不超过5个医生集团。
这些形似神不似的“医生集团”,真的把医生集团的概念给“玩歪”了吗?
盘点:谁确实拿到钱了?
医生集团到底是不是资本追逐的“宠儿”?
国内医生集团“标杆”:张强医生集团
2014年,成立国内首家跨专科医生集团。
2015年,张强医生集团建立国内首家血管外科医生集团,并与全国9家国际医院签约。
2016年,张强医生集团完成跨专科到血管专科转型,同时开始投资建立其他独立运营的各专科医生集团。
张强曾遗憾表示,“医生集团在工商注册上存在很多限制,公司不能称为医生集团,所以我们注册的是张强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4月4日,张强宣布张强医生集团完成本轮融资,未透露具体融资金额。据知情人士透露,此轮融资的实际额度为1500万美元。
首家体制内医生集团:大家医联
2015年3月,由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孙宏涛创建,是国内首家体制内医生集团。
团队成员全部由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上的专家组成,是国内医生合伙人制的倡导者
2015年5月,大家医联获得投资机构2000万元投资。
医生不需要离开公立医院,以个人或者团队多点执业的形式在民营机构、二级医院等其他机构执业。
如果融资失败,医生集团该如何“找钱”?
“新四板”挂牌上市:深圳医生集团“名医汇”
2015年12月14日,深圳医生集团宣布在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新四板)挂牌上市。
该集团如此匆忙地以新四板为入口挤进资本市场,主要是由于最初的6000多万元意向投资资金至今仍未落实。
据和君管理咨询公司《被火爆投资的医生集团研究报告》,医生对于“各大医生集团”并非像外界看似那样熟知。甚至“有做医疗投资的朋友说,目前医生集团获取投资的案例并不多。”
声音:到底值不值得“烧钱”
弘晖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晖直言:“革命就要彻底,任何跨体制或者模棱两可的事情,我觉得都很难做到极致,赚点小钱可以,但恐怕很难做大;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既然你有想法、有能力,为什么不组建一支独立的团队呢?”
医库软件CEO涂宏钢曾撰文指出: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大多数医生集团商业价值不大,尤其不适合风投。
北京同仁医院院长伍冀湘曾表示,对于医生集团的态度,首先要明确,它究竟是医疗机构,还是公司。“如果是医疗机构,就应该有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可。”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认为,体制内创业的合作方式,不利于医生集团的团队稳定,“体制内创业看似不需要冒什么风险,但‘吃着碗里瞅着锅里’,医生对医生集团能有多少忠诚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