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每一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性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尚待开发的新领域,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个探讨。
什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呢?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其特性具体表现为: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对语文学科来说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大量地浏览各种资料,对拥有的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比较、综合,进而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成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研究性学习关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正因为如此,语文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设计
语文研究性学习一般应包含四个学习环节:,
1、筛选问题,确立课题。一方面,教师由于受程序教学的影响,在提出问题时,往往引导成分过重,既缺乏拓展性,又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生由于长期被动学习造成的思维惰性和个人水平所限,提出的问题往往综合化的程度不高。那么怎样从这些有问题的“问题”中筛选“课题”呢?
一是可行性研究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研究的,这就需要对问题的价值及研究的可能性作深入的分析。从课题本身的价值看,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主要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细的资料,切不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符不符合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学生一般不宜选择一个规模大,涉及的因素多,周期性长的复杂课题,而适宜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
二是学习过程探究化原则。要在语文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领路人角色。教师不应以一个个琐碎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课文、理解课文,而应将问题综合化。学生要解决综合化问题,必定要经探究化之路。另一方面,这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应更加注重预习,更加注重收集学习材料,特别是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从而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达成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
2、研究文献,搜集整理资料。语文研究性学习,收集、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至关重要。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学生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各类资料中找到对特定研究课题有价值的资料,首先必须明确界定自己研究课题的范围和性质,确定搜寻的方向。其次要了解常见的材料搜集的途径及其特色。其三要掌握资料检索的基本技能。只有在此基础卜,才能迅速准确地找寻自己所需的资料。
3、设计方案,分步实施。课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确保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推进。一份好的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课题的提出。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完成课题所需的条件,研究预期的目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早期,这一任务应主要由教师完成。
(2)开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就语文学科而言主要是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比较。
(3)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具体到每一节课具体做什么。应由学生组成课题小组自行拟定,但周期不能过长,否则学生的积极性会消磨殆尽。
(4)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一般是小论文,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一定的修改。
设计方案确定后,就要组织学生按计划、分步骤完成既定任务。如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学习流程见下图;
4、总结分析,形成小论文。小论文是总结课题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也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所以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写好小论文又能巧妙地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激发广大学生的思维潜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知识、能力的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重自主。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学生的学习完全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学生想研究Ⅸ红楼梦》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方言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研究性学习自主就自主在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研究方式。可以说整个研究小课题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表现形式等都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
(2)重应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A、概念学习。通过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质。B、规则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c问题解决学习,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发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它与—般性学习的主要区别。如我在完成宋词单元的教学后,又要求学生利用阅读课对宋词的几位代表作家的创作特色进行研究,结果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比较、总结,学生发现他们对这几位作家的理解与刚学完课文后的理解又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通过研究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重开放。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由于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还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摆脱了教材的束缚,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将语文学习从语文知识的微观学习中解脱出来,更为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真正实现了“大语文”的理念。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应谨防的误区
教师角色必须转换。
学生有权选择自己想学的东西。只要学生有兴趣,有热情,任何东西都能学会,不一定非要有老师。应该把一切学生能做的事情都放手让学生去做,—切学生还不会做的事情教会学生自己做。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欲望和热隋。这就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思想的核心。这是与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截然不同的。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转变角色。’
研究性学习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做课题,写论文。
把研究性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学术研究过程的模拟也是不可取的。研究性学习不是科研过程的简化,更不是教研课题的“下放”。大到一个专题的研究,小到一个字、词,旬意的理解,都可以是学生研究的内容。总之研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而且更多的是渗透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不是为了培养研究者、科学家,而是为了培养一种独立自主、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这种精神和能力对于任何人都是必要的。
研究性学习不能代替接受性学习。
教师的系统讲述对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应有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精到的讲解,可以缩短学习的过程。因此,取消教师的传道授业的作用,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在中学阶段,接受性学习也非常重要。知识能力的积累和培养不是一个专门个课题所能承载的,如果我们把写论文、做课题强调过头,必然影响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知识较有系统的学习。博大才能,精深,没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创造必然受到限制。
四、语文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这固然是件可喜的事情,然而在具体学习实践中遇到了两个突出的矛盾:学生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学生间的学习效果差距拉大。
,
无疑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深入探究,语文学科的探究相对来说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比较等步骤。而完成周期又要求较短,因此,完成课题所用时间远远大于非研究性的学习时间。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学习的学科比较多,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方面占据较多时间必将减少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其次语文研究性学习由于是彰显了个性化的学习,学生间的学习效果差距明显加大,造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强者固然是越来越出色,弱者却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连学习的能动性也降低了。
如何把握学生学习的时间量,如何让“强者更多,弱者不弱”,值得今后继续实践与研究。
什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呢?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其特性具体表现为: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对语文学科来说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大量地浏览各种资料,对拥有的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比较、综合,进而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成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研究性学习关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正因为如此,语文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设计
语文研究性学习一般应包含四个学习环节:,
1、筛选问题,确立课题。一方面,教师由于受程序教学的影响,在提出问题时,往往引导成分过重,既缺乏拓展性,又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生由于长期被动学习造成的思维惰性和个人水平所限,提出的问题往往综合化的程度不高。那么怎样从这些有问题的“问题”中筛选“课题”呢?
一是可行性研究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研究的,这就需要对问题的价值及研究的可能性作深入的分析。从课题本身的价值看,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主要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细的资料,切不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符不符合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学生一般不宜选择一个规模大,涉及的因素多,周期性长的复杂课题,而适宜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
二是学习过程探究化原则。要在语文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领路人角色。教师不应以一个个琐碎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课文、理解课文,而应将问题综合化。学生要解决综合化问题,必定要经探究化之路。另一方面,这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应更加注重预习,更加注重收集学习材料,特别是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从而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达成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
2、研究文献,搜集整理资料。语文研究性学习,收集、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至关重要。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学生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各类资料中找到对特定研究课题有价值的资料,首先必须明确界定自己研究课题的范围和性质,确定搜寻的方向。其次要了解常见的材料搜集的途径及其特色。其三要掌握资料检索的基本技能。只有在此基础卜,才能迅速准确地找寻自己所需的资料。
3、设计方案,分步实施。课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确保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推进。一份好的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课题的提出。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完成课题所需的条件,研究预期的目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早期,这一任务应主要由教师完成。
(2)开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就语文学科而言主要是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比较。
(3)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具体到每一节课具体做什么。应由学生组成课题小组自行拟定,但周期不能过长,否则学生的积极性会消磨殆尽。
(4)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一般是小论文,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一定的修改。
设计方案确定后,就要组织学生按计划、分步骤完成既定任务。如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学习流程见下图;
4、总结分析,形成小论文。小论文是总结课题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也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所以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写好小论文又能巧妙地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激发广大学生的思维潜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知识、能力的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重自主。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学生的学习完全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学生想研究Ⅸ红楼梦》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方言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研究性学习自主就自主在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研究方式。可以说整个研究小课题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表现形式等都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
(2)重应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A、概念学习。通过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质。B、规则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c问题解决学习,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发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它与—般性学习的主要区别。如我在完成宋词单元的教学后,又要求学生利用阅读课对宋词的几位代表作家的创作特色进行研究,结果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比较、总结,学生发现他们对这几位作家的理解与刚学完课文后的理解又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通过研究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重开放。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由于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还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摆脱了教材的束缚,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将语文学习从语文知识的微观学习中解脱出来,更为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真正实现了“大语文”的理念。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应谨防的误区
教师角色必须转换。
学生有权选择自己想学的东西。只要学生有兴趣,有热情,任何东西都能学会,不一定非要有老师。应该把一切学生能做的事情都放手让学生去做,—切学生还不会做的事情教会学生自己做。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欲望和热隋。这就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思想的核心。这是与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截然不同的。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转变角色。’
研究性学习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做课题,写论文。
把研究性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学术研究过程的模拟也是不可取的。研究性学习不是科研过程的简化,更不是教研课题的“下放”。大到一个专题的研究,小到一个字、词,旬意的理解,都可以是学生研究的内容。总之研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而且更多的是渗透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不是为了培养研究者、科学家,而是为了培养一种独立自主、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这种精神和能力对于任何人都是必要的。
研究性学习不能代替接受性学习。
教师的系统讲述对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应有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精到的讲解,可以缩短学习的过程。因此,取消教师的传道授业的作用,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在中学阶段,接受性学习也非常重要。知识能力的积累和培养不是一个专门个课题所能承载的,如果我们把写论文、做课题强调过头,必然影响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知识较有系统的学习。博大才能,精深,没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创造必然受到限制。
四、语文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这固然是件可喜的事情,然而在具体学习实践中遇到了两个突出的矛盾:学生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学生间的学习效果差距拉大。
,
无疑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深入探究,语文学科的探究相对来说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比较等步骤。而完成周期又要求较短,因此,完成课题所用时间远远大于非研究性的学习时间。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学习的学科比较多,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方面占据较多时间必将减少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其次语文研究性学习由于是彰显了个性化的学习,学生间的学习效果差距明显加大,造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强者固然是越来越出色,弱者却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连学习的能动性也降低了。
如何把握学生学习的时间量,如何让“强者更多,弱者不弱”,值得今后继续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