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新形势下,国家和社会都非常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促进德育实效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环境的改变,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身心健康才能够全面发展,而心理健康课程能帮助中职生了解、认识、调试和充实自己。本文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总结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从心理健康老师的角度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职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6-0021-02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指出,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的安排上也是把心理健康融入到德育的范围之内。而且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其他德育课程的内容中也经常出现或有相通之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德育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所以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会对整个德育课程的实效性有所影响。
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影响着整个人的生活质量,要想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健康的心理是必备前提条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宣泄负面情绪,减轻内心的矛盾与冲突,端正自己的心态,从而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整体素质提高,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更好地成长、发展,适应社会。
1.预防性
中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因为对自身认识的不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有时候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演变成心理疾病,往往会对中职学生的身心都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作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引导学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作用就在于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2.发展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生理迅速发育,急剧变化,接近成人,而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看问题容易表面化和片面化;在情绪情感上还不稳定,情绪容易冲动,情感体验强烈;在自我意识上,不能独立地进行自我评价,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不够持久和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为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认清心理问题,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有一个正常的心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进入中职学校是为了学习一门技术,教师在教学时,也是秉承着这一理念。作为心理教师,更应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职业理想,让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目标,从而在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为学生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不至于迷失方向。
关于理想目标的教育,无论是在心理健康课中还是在其他德育课中都是重要的内容。在心理健康课中,第六课《放飞生命的梦想》使学生强烈认识到人生必须有理想、有目标,并学习如何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同样,在《哲学与人生》的整个第四单元都是关于对学生树立理想目标的教育,而且还引用了心理学的理论“跳起来摘苹果”理论。
当前的社会发展迅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同样,也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作为中职学生,如果面对当前的社会现实,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话,很容易深陷其中,从而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在心理健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享故事,案例教学等方式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尊重和珍惜,唤起学生对父母、对老师、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在校园中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良好的社会现象对于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从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对学生正确自我意识方面的教育,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除非我们确实喜欢自己,否则我们无法喜欢别人。正確的自我意识可以使一个人建立起恰当的、客观的、全面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表现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德育角度来说,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如何正确对待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是形成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同时也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一个连自己都不爱人的又怎么会爱别人?一味的自我中心、惟我独尊,怎么会爱自己的集体?连自己的小家都不爱又怎么会爱自己的国家。所以,对学生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指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实现人生价值
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德育教育,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全面发展并最终创造人生价值。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指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也就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的潜能的需要。而这种需要的实现却是在社会中完成的,社会不仅提供给我们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也教会我们生活的技能和智慧。怎样才能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其实人生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求得个人的发展,体现自我价值。这正是《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学生要学习的内容。 4.将心理咨询方法和心理活动运用到教学中增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心理学中注重自我提升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去寻求其他人的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给学生许多自我调节的方法,比如合理宣泄、放松训练、改变认知(情绪ABC理论)等等,来提高学生的自控力和耐受力。
合理宣泄是属于精神分析疗法的一种,当一个人产生负面情绪没有及时排解,负面情绪就会被压抑,当不良情绪长期积郁在心中,人的心理就会严重失衡,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谈心,或者告诉学生通过运动、合理场地呼喊等方式把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
放松训练当中最不受条件限制,随时随地都可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深呼吸。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在紧张情绪或冲动袭来时告诉学生进行深呼吸,要三思而后行。也可以给学生准备轻松的音乐,方便学生自己在闲暇时间进行放松。
改变认知即合理情绪疗法也称情绪ABC理论,它告诉我们当一件事情发生后,引起我们情绪结果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也就是人的认知。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告诉学生,遇到问题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也许换个角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多样的心理活动,比如角色扮演、校园心理剧、团体辅导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舞台,再现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等。学生不仅可以亲自参与其中,还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发现问题所在,及时解决。
5.建立心理辅导室
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辅导室的建立可以为一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排解压力。通过传统授课的形式给学生灌输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对一些学生可能有作用,但是对于自我调节能力不好的个别学生,传统授课的形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室的方式,让这些学生有一个放松、宣泄不良情绪的空间,针对自身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有效沟通的桥梁。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我国大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身体疾病的层面,觉得有心理疾病或心理不健康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其实,在现代社会,心理问题已经像伤风感冒一样常见,感冒了要吃药,发烧了要就医,而心理问题的出现,接受心理辅导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对此,只有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才是明智之举。所以,心理健康教师要向学生澄清,进行心理辅导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是我们排解压力的重要方式,以免学生对心理辅导产生误解。
6.加强班主任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作为中职学生的班主任,跟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要想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作为班主任,应加强自身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应通过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在实际的教学和生活过程中,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做到“因材施教”。关爱学生,更好地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班主任都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对学生进行指导、示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7.加强学校德育教师队伍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作为中职学校,应组建一支具备一定业务水平和能力的德育师资队伍,通过心理教师和德育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德育教育,更好地推动中职学校德育的发展。作为德育教师,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抓住学生的心理,从而让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的教育。德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學活动中,也应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以人为本,充分地尊重学生,在讲述课堂知识的同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校的德育教学效果并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推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必然会相互促进,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并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念,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愚.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文教资料. 2009(34)
[2]胡静娴.打造阳光心理 增强法制实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22)
[3]张美红.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8)
[4]朱向莹.大学生心理健康视觉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方法研究[J].亚太教育. 2016(28)
【关键词】中职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6-0021-02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指出,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的安排上也是把心理健康融入到德育的范围之内。而且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其他德育课程的内容中也经常出现或有相通之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德育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所以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会对整个德育课程的实效性有所影响。
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影响着整个人的生活质量,要想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健康的心理是必备前提条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宣泄负面情绪,减轻内心的矛盾与冲突,端正自己的心态,从而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整体素质提高,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更好地成长、发展,适应社会。
1.预防性
中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因为对自身认识的不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有时候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演变成心理疾病,往往会对中职学生的身心都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作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引导学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作用就在于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2.发展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生理迅速发育,急剧变化,接近成人,而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看问题容易表面化和片面化;在情绪情感上还不稳定,情绪容易冲动,情感体验强烈;在自我意识上,不能独立地进行自我评价,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不够持久和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为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认清心理问题,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有一个正常的心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进入中职学校是为了学习一门技术,教师在教学时,也是秉承着这一理念。作为心理教师,更应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职业理想,让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目标,从而在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为学生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不至于迷失方向。
关于理想目标的教育,无论是在心理健康课中还是在其他德育课中都是重要的内容。在心理健康课中,第六课《放飞生命的梦想》使学生强烈认识到人生必须有理想、有目标,并学习如何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同样,在《哲学与人生》的整个第四单元都是关于对学生树立理想目标的教育,而且还引用了心理学的理论“跳起来摘苹果”理论。
当前的社会发展迅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同样,也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作为中职学生,如果面对当前的社会现实,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话,很容易深陷其中,从而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在心理健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享故事,案例教学等方式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尊重和珍惜,唤起学生对父母、对老师、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在校园中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良好的社会现象对于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从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对学生正确自我意识方面的教育,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除非我们确实喜欢自己,否则我们无法喜欢别人。正確的自我意识可以使一个人建立起恰当的、客观的、全面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表现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德育角度来说,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如何正确对待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是形成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同时也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一个连自己都不爱人的又怎么会爱别人?一味的自我中心、惟我独尊,怎么会爱自己的集体?连自己的小家都不爱又怎么会爱自己的国家。所以,对学生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指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实现人生价值
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德育教育,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全面发展并最终创造人生价值。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指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也就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的潜能的需要。而这种需要的实现却是在社会中完成的,社会不仅提供给我们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也教会我们生活的技能和智慧。怎样才能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其实人生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求得个人的发展,体现自我价值。这正是《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学生要学习的内容。 4.将心理咨询方法和心理活动运用到教学中增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心理学中注重自我提升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去寻求其他人的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给学生许多自我调节的方法,比如合理宣泄、放松训练、改变认知(情绪ABC理论)等等,来提高学生的自控力和耐受力。
合理宣泄是属于精神分析疗法的一种,当一个人产生负面情绪没有及时排解,负面情绪就会被压抑,当不良情绪长期积郁在心中,人的心理就会严重失衡,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谈心,或者告诉学生通过运动、合理场地呼喊等方式把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
放松训练当中最不受条件限制,随时随地都可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深呼吸。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在紧张情绪或冲动袭来时告诉学生进行深呼吸,要三思而后行。也可以给学生准备轻松的音乐,方便学生自己在闲暇时间进行放松。
改变认知即合理情绪疗法也称情绪ABC理论,它告诉我们当一件事情发生后,引起我们情绪结果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也就是人的认知。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告诉学生,遇到问题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也许换个角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多样的心理活动,比如角色扮演、校园心理剧、团体辅导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舞台,再现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等。学生不仅可以亲自参与其中,还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发现问题所在,及时解决。
5.建立心理辅导室
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辅导室的建立可以为一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排解压力。通过传统授课的形式给学生灌输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对一些学生可能有作用,但是对于自我调节能力不好的个别学生,传统授课的形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室的方式,让这些学生有一个放松、宣泄不良情绪的空间,针对自身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有效沟通的桥梁。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我国大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身体疾病的层面,觉得有心理疾病或心理不健康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其实,在现代社会,心理问题已经像伤风感冒一样常见,感冒了要吃药,发烧了要就医,而心理问题的出现,接受心理辅导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对此,只有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才是明智之举。所以,心理健康教师要向学生澄清,进行心理辅导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是我们排解压力的重要方式,以免学生对心理辅导产生误解。
6.加强班主任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作为中职学生的班主任,跟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要想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作为班主任,应加强自身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应通过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在实际的教学和生活过程中,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做到“因材施教”。关爱学生,更好地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班主任都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对学生进行指导、示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7.加强学校德育教师队伍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作为中职学校,应组建一支具备一定业务水平和能力的德育师资队伍,通过心理教师和德育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德育教育,更好地推动中职学校德育的发展。作为德育教师,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抓住学生的心理,从而让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的教育。德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學活动中,也应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以人为本,充分地尊重学生,在讲述课堂知识的同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校的德育教学效果并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推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必然会相互促进,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并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念,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愚.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文教资料. 2009(34)
[2]胡静娴.打造阳光心理 增强法制实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22)
[3]张美红.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8)
[4]朱向莹.大学生心理健康视觉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方法研究[J].亚太教育. 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