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是靠人干出来的,没有掌握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人才为引领,政策再好。投资再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也实现不了。
新一轮援疆,到底新在哪里?从19省市援疆规划来看,“授人以渔”的人才援疆就是其中最大的新亮点。长期以来,人才与人力资源的严重匮乏,制约着新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为新疆大开发、大发展中的主要瓶颈。站在新疆跨越式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实现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对人才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
正是针对这一状况,中央在实施全面支持和帮助新疆发展的战略部署中,特别制定了人才援疆的政策措施。人才援疆,以制度的形式针对新疆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大规模地派遣各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新疆工作,给新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力促进了受援地区各项工作的发展。
正视现状 新疆人才匮乏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明平2010年11月在第11批“博士服务团”欢迎会上这样说。
一方面是外地人才不愿意到新疆来,另一方面是新疆本地人才的大量流失,这是长期以来导致新疆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就曾指出,新疆人才流失情况严重,高端人才、实用技能人才不断流失。近20年来,新疆人才流失达20多万人,其中高级教师、学术带头人、技术创新骨干、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达10余万人。近年来,新疆每年考入内地院校有4万多人,毕业后大概只有27%返疆,导致新疆人才严重匮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张明平说,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不单纯是数量的更快增长,而是内涵式增长与外延式增长的结合,并且要逐步实现以内涵式增长为主。而内涵式增长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依靠能够熟练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并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各类人才来实现。目前新疆处于大开发、大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时期,但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还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已成为制约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而我区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人才观念比较落后,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还较为普遍。同时,人才结构和布局也不尽合理,专业技术人才70%左右集中在公有制单位,80%左右集中在卫生和教育两大系统,且大多集中在北疆地区。另外,人才开发投入不足,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人才开发投入不均衡、渠道单一、重点不突出的问题等。
打破瓶颈 吹响人才集结号
那么,新疆该如何打破人才瓶颈?中央和19省市新一轮的对口援疆工作,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多了一条人才援疆,对于求贤若渴的新疆来说,人才援疆的确给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010年11月12日,山东日照20名援疆大学生抵达麦盖提县,充实到该县的机关事业单位。与其他援疆人才不同的是,这批人造的是“永久牌”,这些大学生要在新疆生根发芽,成为永久驻扎该县的干部人才。
2011年2月24日,浙江省第七批331名援疆干部抵达阿克苏,这是浙江省人数最多的一批援疆人员,其中大部分是教师、医生和业务技术骨干。
2011年4月26日,吉林省教育人才援疆计划启动,该省将每年接收阿勒泰地区400名学生读职校,并定向培养中职教师。
去年6月17日,张春贤书记在《人民日报》发表名为《吹响新疆跨越式发展人才“集结号”》的文章就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疆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必须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更加灵活的措施,吹响人才发展“集结号”。要紧紧抓住中央实施新一轮对口援疆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中央和内地省市的培养资源,选派大批青年骨干人才到中央国家机关及其所属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援疆省市挂职或培训学习,提高素质能力。
在张春贤书记发表文章的第二天,国家外国专家局与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签署了关于引进国外智力对口援疆工作合作框架协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季允石表示:“每年我们将帮助新疆包括兵团600人次的各方面人才到境外去接受培训,同时引进400人次的海外专家参加新疆的建设。”
自治区党校沈君立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把我们新疆有希望成为人才的人,派到内地去学习培训,充分利用内地的优势条件,来培养我们需要的人才。”
沈君立说:内地省市选派大量的优秀人才来新疆任职,并且定期轮换,可以扩大新疆本地人才的交往面,客观上造就了开阔视野、开放胸怀的开放型环境,这对新疆本地人才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除专业技术知识的直接交流之外,援疆人才所带来的创新意识、改革意识、管理经验等等,对于新疆本地人才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都会具有积极作用。
持续发展 变“输血”为“造血”
与以往援疆教师教学思路不同的是,来自长安大学的援疆教师单博炜不仅给新疆的学生讲授目前国际最前沿的计算机学科知识,还定期给系里面的教师进行培训,培养新疆计算机人才的“造血”功能。
“来到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后,我发现很多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大都只按课本中的知识来讲,很少将目前国内乃至国际上最前沿的技术带给学生。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照本宣科,势必会导致学生的眼界过于狭窄。所以我不但给学生上课,还定期用我的所学之长,给系里的老师们进行培训。”
抱着这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长安大学援疆教师、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单博炜想出了自己的一套人才援疆思路。单博炜博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专攻目前计算机学科中的前沿技术-嵌入式技术。
单博炜博士说,新疆是煤炭资源大省,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原名就叫新疆煤炭专科学校,主要培养煤炭技术人才,这里储备着新疆大开发、大发展所急需的人才资源。而目前,计算机学科当中最先进的嵌入式技术,在煤矿安全中可以发挥超乎想象的作用,可以应用于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煤矿数据采集与分析等方面。该技术已在国内一些先进的煤矿中被广泛采用,对煤矿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援疆只是为了完成几年的教学任务,那就失去了援疆的实际意义了,援疆任务完成时,我们人走但知识不能带走,就是要把内地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带到新疆,让这些知识永久性地扎根新疆。”单博炜说。
从援疆教师单博炜博士的援疆思路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专业技术知识的直接交流之外,援疆人才所带来的创新意识、改革意识、管理经验等等,对于新疆本地人才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都会具有积极作用。
在北京、天津等省市援建的和田地区,由援疆省份援建的和田北京中学、洛浦县广电大楼相继竣工,但紧缺的师资力量和专业人才哪里来?面对求贤若渴的这一状况,北京市在已经确定了援疆干部的基础上,又增派了25名优秀教师直接对口到和田的教育岗位,并定期组织和田的骨干教师或干部到北京接受培训。
像北京一样,上海等多个援疆省市同样把教育、卫生等紧缺人才项目的就业培训班,列为援疆规划的重中之重。同时,受援地区也拓宽了视野,启动培养人才的“大培训”机制,将大批干部人才派往到对口援助的省市考察学习、培训。
在向受援地“输血”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向受援地转移,帮助受援地形成本地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援疆省市各代表团都曾表示,在将更多资金投向新疆民生领域的同时,还将考虑把更多的干部、人才、技术、管理输送到新疆。要把“输血”与“造血”、“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形成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协同推进的新局面。
新一轮援疆,到底新在哪里?从19省市援疆规划来看,“授人以渔”的人才援疆就是其中最大的新亮点。长期以来,人才与人力资源的严重匮乏,制约着新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为新疆大开发、大发展中的主要瓶颈。站在新疆跨越式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实现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对人才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
正是针对这一状况,中央在实施全面支持和帮助新疆发展的战略部署中,特别制定了人才援疆的政策措施。人才援疆,以制度的形式针对新疆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大规模地派遣各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新疆工作,给新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力促进了受援地区各项工作的发展。
正视现状 新疆人才匮乏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明平2010年11月在第11批“博士服务团”欢迎会上这样说。
一方面是外地人才不愿意到新疆来,另一方面是新疆本地人才的大量流失,这是长期以来导致新疆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就曾指出,新疆人才流失情况严重,高端人才、实用技能人才不断流失。近20年来,新疆人才流失达20多万人,其中高级教师、学术带头人、技术创新骨干、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达10余万人。近年来,新疆每年考入内地院校有4万多人,毕业后大概只有27%返疆,导致新疆人才严重匮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张明平说,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不单纯是数量的更快增长,而是内涵式增长与外延式增长的结合,并且要逐步实现以内涵式增长为主。而内涵式增长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依靠能够熟练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并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各类人才来实现。目前新疆处于大开发、大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时期,但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还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已成为制约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而我区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人才观念比较落后,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还较为普遍。同时,人才结构和布局也不尽合理,专业技术人才70%左右集中在公有制单位,80%左右集中在卫生和教育两大系统,且大多集中在北疆地区。另外,人才开发投入不足,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人才开发投入不均衡、渠道单一、重点不突出的问题等。
打破瓶颈 吹响人才集结号
那么,新疆该如何打破人才瓶颈?中央和19省市新一轮的对口援疆工作,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多了一条人才援疆,对于求贤若渴的新疆来说,人才援疆的确给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010年11月12日,山东日照20名援疆大学生抵达麦盖提县,充实到该县的机关事业单位。与其他援疆人才不同的是,这批人造的是“永久牌”,这些大学生要在新疆生根发芽,成为永久驻扎该县的干部人才。
2011年2月24日,浙江省第七批331名援疆干部抵达阿克苏,这是浙江省人数最多的一批援疆人员,其中大部分是教师、医生和业务技术骨干。
2011年4月26日,吉林省教育人才援疆计划启动,该省将每年接收阿勒泰地区400名学生读职校,并定向培养中职教师。
去年6月17日,张春贤书记在《人民日报》发表名为《吹响新疆跨越式发展人才“集结号”》的文章就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疆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必须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更加灵活的措施,吹响人才发展“集结号”。要紧紧抓住中央实施新一轮对口援疆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中央和内地省市的培养资源,选派大批青年骨干人才到中央国家机关及其所属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援疆省市挂职或培训学习,提高素质能力。
在张春贤书记发表文章的第二天,国家外国专家局与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签署了关于引进国外智力对口援疆工作合作框架协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季允石表示:“每年我们将帮助新疆包括兵团600人次的各方面人才到境外去接受培训,同时引进400人次的海外专家参加新疆的建设。”
自治区党校沈君立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把我们新疆有希望成为人才的人,派到内地去学习培训,充分利用内地的优势条件,来培养我们需要的人才。”
沈君立说:内地省市选派大量的优秀人才来新疆任职,并且定期轮换,可以扩大新疆本地人才的交往面,客观上造就了开阔视野、开放胸怀的开放型环境,这对新疆本地人才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除专业技术知识的直接交流之外,援疆人才所带来的创新意识、改革意识、管理经验等等,对于新疆本地人才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都会具有积极作用。
持续发展 变“输血”为“造血”
与以往援疆教师教学思路不同的是,来自长安大学的援疆教师单博炜不仅给新疆的学生讲授目前国际最前沿的计算机学科知识,还定期给系里面的教师进行培训,培养新疆计算机人才的“造血”功能。
“来到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后,我发现很多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大都只按课本中的知识来讲,很少将目前国内乃至国际上最前沿的技术带给学生。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照本宣科,势必会导致学生的眼界过于狭窄。所以我不但给学生上课,还定期用我的所学之长,给系里的老师们进行培训。”
抱着这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长安大学援疆教师、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单博炜想出了自己的一套人才援疆思路。单博炜博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专攻目前计算机学科中的前沿技术-嵌入式技术。
单博炜博士说,新疆是煤炭资源大省,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原名就叫新疆煤炭专科学校,主要培养煤炭技术人才,这里储备着新疆大开发、大发展所急需的人才资源。而目前,计算机学科当中最先进的嵌入式技术,在煤矿安全中可以发挥超乎想象的作用,可以应用于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煤矿数据采集与分析等方面。该技术已在国内一些先进的煤矿中被广泛采用,对煤矿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援疆只是为了完成几年的教学任务,那就失去了援疆的实际意义了,援疆任务完成时,我们人走但知识不能带走,就是要把内地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带到新疆,让这些知识永久性地扎根新疆。”单博炜说。
从援疆教师单博炜博士的援疆思路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专业技术知识的直接交流之外,援疆人才所带来的创新意识、改革意识、管理经验等等,对于新疆本地人才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都会具有积极作用。
在北京、天津等省市援建的和田地区,由援疆省份援建的和田北京中学、洛浦县广电大楼相继竣工,但紧缺的师资力量和专业人才哪里来?面对求贤若渴的这一状况,北京市在已经确定了援疆干部的基础上,又增派了25名优秀教师直接对口到和田的教育岗位,并定期组织和田的骨干教师或干部到北京接受培训。
像北京一样,上海等多个援疆省市同样把教育、卫生等紧缺人才项目的就业培训班,列为援疆规划的重中之重。同时,受援地区也拓宽了视野,启动培养人才的“大培训”机制,将大批干部人才派往到对口援助的省市考察学习、培训。
在向受援地“输血”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向受援地转移,帮助受援地形成本地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援疆省市各代表团都曾表示,在将更多资金投向新疆民生领域的同时,还将考虑把更多的干部、人才、技术、管理输送到新疆。要把“输血”与“造血”、“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形成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协同推进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