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的一门必修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这是很多学校一直面临的问题,《基础》课同样面临这一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问题,以使该课程真正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实效性 有效途径
从2006年秋季以来,全国普通高校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每年首先是对一年级新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为一门课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如何更好地贯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新方案,提高该课程实效非常重要。要提高《基础》课实效,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基础,具有间接性;教学是达到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的中介、形式、手段和方法,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只有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目的。
首先,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不能脱离教材体系,要以教育部统编的教材来组织教学体系。《基础》课教材是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编写组全体成员经过半年多紧张、辛勤的努力编写而成的,代表国内最高学术水平。教师的教学内容必须依据教材,以教材为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依据。教材的编写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的很多内容都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解释和进行论述,有理论依据的教学必定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最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课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等方面的问题而开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相比,更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教师必须从理论的高度去理解、吃透教材,把握各章的重、难点和各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把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的教材体系转化为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让学生不感到枯燥的教学体系,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课本上的理论结合社会的重点、热点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该课程与自己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进行研究性课堂教学
课堂讲授是教学的主导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可选择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可以根据内容的设置和要求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以下方法:
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系列不同类型、场景的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实行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案例教学法不仅包含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在解决案例提出的问题中理解理论知识,而且案例来自于现实生活,更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演讲式教学。组织学生就教学内容中某一问题通过演讲的形式达到教学目的。如第一章中的“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可以组织“大学成才发展规划”主题演讲,并且由其他学生对演讲进行评论。事前的准备和课堂的演讲及评论可以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相互启发,相互交流,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又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辨析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对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对话、交流、讨论、分析,甚至辩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澄清真伪、提高认识,增强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情境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三、加强实践教学
《基础》课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知”与“行”统一,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这也是适应学生学习需求,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效性的新途径。
学校要把实践教学纳入教学体系,围绕教材内容和目标,制定适应学校教学的实践教学大纲,并编写教学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实践可以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
校内实践包括专题报告会、学术讲座、红歌演唱会、小品故事会、学习座谈。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除了由校内的老师讲学外,还可邀请校外有权威有造诣的教师和专家;红歌演唱会、学习座谈等能让每个学生参与、交流。
校外实践包括开展对学校所在城市和家乡的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进行志愿服务,参观学校建立的学生德育教育实践基地、法律教育实践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实践基地、改革开放实践教学基地,去法院旁听案件,等等。
实践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磨炼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四、完善考核方式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改革,考核方式也必须改革,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考核的方式只注重书面考试,甚至以一张试卷来定终身,就无法测试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基础》课教学考核方式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采取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把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列入评价指标,如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及结果等。
学生学业成绩采用模块评价方式。即把学科成绩划分为三块:课堂教学学习、实践教学学习、考试,各占一定比例。可分别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学生平时的表现,思想道德水平是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评价方式让学生不能搞突击应付考试,而且除了注重理论学习外,还在平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五、实行小班教学
现在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课都实行合班上课,虽然可以节省教师、教室和开支,但弊大于利。合班上课,学生人数少则80人,多则200人,教师很难控制课堂纪律。部分学生对《基础》课存在消极心态,几个班的学生混在一起上课,更容易出现混乱情况,影响了认真听讲的同学,教师要停下讲课来维持纪律,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大班上课,人数多,教室大,教师要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困难,效果不理想。为了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高校要克服困难,避免合班上课,实行小班教学。
参考文献:
[1]罗国杰.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与特点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北京教育(高教),2006,(10).
[2]于兴梅.把握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效性[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VOL8,(3).
[3]肖慧.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的现状.高教高职研究,2011年第11期考试周刊.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实效性 有效途径
从2006年秋季以来,全国普通高校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每年首先是对一年级新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为一门课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如何更好地贯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新方案,提高该课程实效非常重要。要提高《基础》课实效,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基础,具有间接性;教学是达到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的中介、形式、手段和方法,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只有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目的。
首先,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不能脱离教材体系,要以教育部统编的教材来组织教学体系。《基础》课教材是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编写组全体成员经过半年多紧张、辛勤的努力编写而成的,代表国内最高学术水平。教师的教学内容必须依据教材,以教材为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依据。教材的编写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的很多内容都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解释和进行论述,有理论依据的教学必定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最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课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等方面的问题而开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相比,更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教师必须从理论的高度去理解、吃透教材,把握各章的重、难点和各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把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的教材体系转化为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让学生不感到枯燥的教学体系,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课本上的理论结合社会的重点、热点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该课程与自己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进行研究性课堂教学
课堂讲授是教学的主导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可选择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可以根据内容的设置和要求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以下方法:
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系列不同类型、场景的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实行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案例教学法不仅包含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在解决案例提出的问题中理解理论知识,而且案例来自于现实生活,更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演讲式教学。组织学生就教学内容中某一问题通过演讲的形式达到教学目的。如第一章中的“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可以组织“大学成才发展规划”主题演讲,并且由其他学生对演讲进行评论。事前的准备和课堂的演讲及评论可以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相互启发,相互交流,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又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辨析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对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对话、交流、讨论、分析,甚至辩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澄清真伪、提高认识,增强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情境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三、加强实践教学
《基础》课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知”与“行”统一,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这也是适应学生学习需求,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效性的新途径。
学校要把实践教学纳入教学体系,围绕教材内容和目标,制定适应学校教学的实践教学大纲,并编写教学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实践可以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
校内实践包括专题报告会、学术讲座、红歌演唱会、小品故事会、学习座谈。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除了由校内的老师讲学外,还可邀请校外有权威有造诣的教师和专家;红歌演唱会、学习座谈等能让每个学生参与、交流。
校外实践包括开展对学校所在城市和家乡的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进行志愿服务,参观学校建立的学生德育教育实践基地、法律教育实践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实践基地、改革开放实践教学基地,去法院旁听案件,等等。
实践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磨炼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四、完善考核方式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改革,考核方式也必须改革,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考核的方式只注重书面考试,甚至以一张试卷来定终身,就无法测试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基础》课教学考核方式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采取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把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列入评价指标,如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及结果等。
学生学业成绩采用模块评价方式。即把学科成绩划分为三块:课堂教学学习、实践教学学习、考试,各占一定比例。可分别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学生平时的表现,思想道德水平是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评价方式让学生不能搞突击应付考试,而且除了注重理论学习外,还在平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五、实行小班教学
现在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课都实行合班上课,虽然可以节省教师、教室和开支,但弊大于利。合班上课,学生人数少则80人,多则200人,教师很难控制课堂纪律。部分学生对《基础》课存在消极心态,几个班的学生混在一起上课,更容易出现混乱情况,影响了认真听讲的同学,教师要停下讲课来维持纪律,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大班上课,人数多,教室大,教师要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困难,效果不理想。为了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高校要克服困难,避免合班上课,实行小班教学。
参考文献:
[1]罗国杰.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与特点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北京教育(高教),2006,(10).
[2]于兴梅.把握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效性[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VOL8,(3).
[3]肖慧.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的现状.高教高职研究,2011年第11期考试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