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入是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于预定的教学程序和轨道的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 导入艺术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如果一节语文课是一件完整的故事,那么课堂导语则是最重要的,最能把学生的心统一到一个情节,所以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力求一鸣惊人,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迅速安定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兴趣盎然地与教师一起徜徉于语言文学的园林之中,尽情吸收知识的养分。
1、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要求
1.1、简洁性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它要求教师在导课时,运用简洁的语言,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为课的成功做铺垫。[1]例如《小巷深处》这一课,笔者实习时设计的导语是这样的:母亲总是给予儿女无私的爱,儿女们却总是要经过许多年才能懂得母亲的一片真情。今天我们要聆听一位从小巷深处走出来的一个女儿的心声,不知她是否也能懂得母亲的那片真情。这样的导语简洁明了,激发了学生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1.2、启发性语文课堂导入的启发性可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海洋。语文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借助这种独特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1.3、艺术性艺术性是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最高要求,也是教师导入技术的综合体现。这种艺术性首先表现在导入的内容、方法、手段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谐性,其次表现在导入的设计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第三还表现在导入环节与教授环节之间的衔接巧妙,转折自然,过渡贴切。
2、常见的几种导入艺术
2.1、以故事、谜语导入法
要使学生尽快了解该课的主题并对它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现代故事或时事新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地参与教学,在兴趣盎然中进入主题。如在讲《女娲补天》一文时,老师抓住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一上课就给孩子们讲了《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马上投入的感受着天和地的分离,盘古的神奇。再引入课文《女娲补天》的学习,既生动,又自然。孩子们的学习变得主动了、积极了。
例如:在学习《小小的船》一文时,一上课,老师就让学生猜谜语,有时挂在云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你们谁猜出来了,它的谜底是什么?”孩子们不知不觉进入了思索状态,当他们自己动脑说出谜底“月亮”时,心里充满了满足感。再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带着探究的心理认真地听教师读课文。这样的导入模式,要为学生所接受,还要和所讲的主题有某种联系,否则就南辕北辙了,弄巧成拙了。
2.2、图片导入法
每册语文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这些插图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活用这些素材可一举多得。还可通过网络查询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人新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先展示图片,学生边欣赏天上变化多端的云,边聆听课文朗读,耳闻目睹,形象直观,在此基础上讲解课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轻松自如。接下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音乐和云彩变化的图片,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介绍各种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学生在台前煞有介事地介绍,颇有新鲜感、成就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2.3、以旧带新导入法
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顺势过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一举多得,极有实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守财奴》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在初中阶段,我们学过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大家回想一下,于勒哥哥的一家人起先曾那么热切地盼望于勒回来,后来又为什么像躲瘟神一样地躲开于勒呢?他们家庭中亲人之间实质上是什么关系呢?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这就是对资产阶级本质的概括。所以,凡是生活在那个时代而又愿意真实地反映现实的作家,都必然会把这一点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学习的法国另一位大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守财奴》,也生动深刻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这一特性。这篇课文是从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节选出来的。这部小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它由著名翻译家傅雷译为中文,譯文流畅优美。大家一看就知道了,我们课文上所选的,只是这部名著的一个小小的片段。
2.4、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
例如:在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核舟记》一课,我又同样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实质上,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上述几点外,还有语感传送导入、提炼观点导入、幻灯投影导入、实验演示导入、点出人物导入、游戏导入、即兴导入等等,但不同的导入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一方面教者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践去精心设计,使之符合思维规律,激发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新教材的科学性、人文性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更好的驾驭教材提供了有利先机。只要教师导入时注意导入方式的科学性、新颖性、灵活性、简明性、生动性,就能使它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要善于探索教学规律,把握课文特点,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结束语
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争奇斗艳,百花盛开。
参考文献:
[1]俞秀梅.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文学教育,2008,(5).
[2]刘党桦,李金明.议论文导语设计三法[J].中学语文教学,2005,(12).
[3]乌云图.谈语文课堂导入艺术.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5).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 导入艺术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如果一节语文课是一件完整的故事,那么课堂导语则是最重要的,最能把学生的心统一到一个情节,所以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力求一鸣惊人,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迅速安定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兴趣盎然地与教师一起徜徉于语言文学的园林之中,尽情吸收知识的养分。
1、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要求
1.1、简洁性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它要求教师在导课时,运用简洁的语言,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为课的成功做铺垫。[1]例如《小巷深处》这一课,笔者实习时设计的导语是这样的:母亲总是给予儿女无私的爱,儿女们却总是要经过许多年才能懂得母亲的一片真情。今天我们要聆听一位从小巷深处走出来的一个女儿的心声,不知她是否也能懂得母亲的那片真情。这样的导语简洁明了,激发了学生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1.2、启发性语文课堂导入的启发性可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海洋。语文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借助这种独特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1.3、艺术性艺术性是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最高要求,也是教师导入技术的综合体现。这种艺术性首先表现在导入的内容、方法、手段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谐性,其次表现在导入的设计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第三还表现在导入环节与教授环节之间的衔接巧妙,转折自然,过渡贴切。
2、常见的几种导入艺术
2.1、以故事、谜语导入法
要使学生尽快了解该课的主题并对它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现代故事或时事新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地参与教学,在兴趣盎然中进入主题。如在讲《女娲补天》一文时,老师抓住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一上课就给孩子们讲了《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马上投入的感受着天和地的分离,盘古的神奇。再引入课文《女娲补天》的学习,既生动,又自然。孩子们的学习变得主动了、积极了。
例如:在学习《小小的船》一文时,一上课,老师就让学生猜谜语,有时挂在云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你们谁猜出来了,它的谜底是什么?”孩子们不知不觉进入了思索状态,当他们自己动脑说出谜底“月亮”时,心里充满了满足感。再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带着探究的心理认真地听教师读课文。这样的导入模式,要为学生所接受,还要和所讲的主题有某种联系,否则就南辕北辙了,弄巧成拙了。
2.2、图片导入法
每册语文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这些插图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活用这些素材可一举多得。还可通过网络查询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人新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先展示图片,学生边欣赏天上变化多端的云,边聆听课文朗读,耳闻目睹,形象直观,在此基础上讲解课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轻松自如。接下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音乐和云彩变化的图片,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介绍各种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学生在台前煞有介事地介绍,颇有新鲜感、成就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2.3、以旧带新导入法
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顺势过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一举多得,极有实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守财奴》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在初中阶段,我们学过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大家回想一下,于勒哥哥的一家人起先曾那么热切地盼望于勒回来,后来又为什么像躲瘟神一样地躲开于勒呢?他们家庭中亲人之间实质上是什么关系呢?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这就是对资产阶级本质的概括。所以,凡是生活在那个时代而又愿意真实地反映现实的作家,都必然会把这一点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学习的法国另一位大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守财奴》,也生动深刻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这一特性。这篇课文是从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节选出来的。这部小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它由著名翻译家傅雷译为中文,譯文流畅优美。大家一看就知道了,我们课文上所选的,只是这部名著的一个小小的片段。
2.4、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
例如:在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核舟记》一课,我又同样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实质上,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上述几点外,还有语感传送导入、提炼观点导入、幻灯投影导入、实验演示导入、点出人物导入、游戏导入、即兴导入等等,但不同的导入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一方面教者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践去精心设计,使之符合思维规律,激发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新教材的科学性、人文性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更好的驾驭教材提供了有利先机。只要教师导入时注意导入方式的科学性、新颖性、灵活性、简明性、生动性,就能使它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要善于探索教学规律,把握课文特点,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结束语
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争奇斗艳,百花盛开。
参考文献:
[1]俞秀梅.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文学教育,2008,(5).
[2]刘党桦,李金明.议论文导语设计三法[J].中学语文教学,2005,(12).
[3]乌云图.谈语文课堂导入艺术.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