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三分须自悟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承十分古来无,接得七分即高徒。要想十分艺,三分须自悟。”自悟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悟性。悟性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洞察能力等。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悟性,一个人对甲事有较高的悟性,对乙事却很迟钝,另一个人却正好相反。说一个人悟性高,是针对某一事而言,有人偏于悟人,有人偏于悟事,有人偏于悟物,有人偏于悟体,悟性是很个人的事情。悟性与天赋、后天开发都有关。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傅只能提供七分的帮助,要想十分艺,三分靠自悟。笔者就自悟在太极拳练习时中的内容和作用,试举例一二。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以前,没有教科书,没有教学录像,第一阶段的招熟只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面对面完成,没法自悟。现在不一样了,只要肯下功夫,招熟完全可以从教科书和教学录像中自学完成,完全可以无师自通。自悟能力强的人,自学起来不困难;自悟能力弱的人,自学起来费劲一些。现在不但太极拳套路可以无师自通,很多其他技艺也都可以无师自通,老师就在网上,就在书里。第二阶段的懂劲,第三阶段的神明,主要靠体悟来完成,几乎与老师无关。懂劲和神明需要动脑筋,需要看前人的文章,更需要身体感悟,身体力行去实证。即使是聪明绝顶、知识渊博、经典拳论背得滚瓜烂熟的博士后,如果悟性差,理解出偏,身体协调性差,体感差,太极拳也不会练得很好。
  学太极拳的时候,老师讲要沉肩坠肘,有些人马上就能做出来,有些人不管老师怎么纠正怎么比画都做不到,总要耸肩抬肘,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做不出来。老师讲要立身中正,有些人一做就有板有眼是那么回事,有些人却总是七倒八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这个样子。虚领顶,劲气沉……等等,老师也帮不上忙。这跟一个人身体的感知能力、运动能力、协调能力方面的悟性有关。
  用寸劲抖飞扑克牌,扑克牌能嵌入西瓜中,能嵌入紧绷的薄铁片中。在一般情况下,用扑克牌去切去划西瓜是切不进划不破的,去切去划铁片也是切不进划不破的,因为西瓜皮、铁片要比扑克牌硬。一般情况下用钢针去刺玻璃,也是刺不破的,但用寸劲抖飞钢针,钢针就能轻易洞穿玻璃。硬度低者,只要速度够快,就能弥补硬度不足,打穿打透比它硬的物体。这些現象似乎与太极拳练习不相关,其实不然,如果能看出其中的相关性,并拿来指导太极拳练习,这就是悟性。唯快不破,快是所有搏击术的追求,如何使速度和力量达到最完美的结合,冷暖自知,靠悟性。
  打沙袋练习能增大击拳力量和上肢各关节的承受力,练习时肩、肘、腕关节要紧,如果不紧就会受伤,但是紧了,相对空击拳速要慢许多,如何取舍,这个问题非悟性不能解决。
  定步发力简单,动步发力难,动步发力要兼顾步速、步幅和发力。如何使步速、冲力、发力达到最完美的结合,是悟性的事。
  借助器械练力量是基础力量训练,套路、单操、推手练习是专项技术力量训练。前者对力量的贡献最大,但容易造成肌肉僵硬;后者对速度的贡献最大,但容易流于无力。基础力量与专项技术力量的完美结合,肌肉块的发达和动作的灵活两者间的完美结合,就看悟性了。
  “用意不用力”这五个字,重点在前面的“用意”两字,还是在后面的“不用力”三字?有人把重点放在“用意”上,有人把重点放在“不用力”上,重点不同,效果不同。以哪个为重点呢?这个选择要靠悟性。所有拳术都要用意,没有不用意的拳术,“用意”不是太极拳所独有,不是太极拳的特点。除了太极拳,其他拳术几乎都是要用力练,“不用力”是太极拳所独有,是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练习,不在“用意”两字,在“不用力”三字。“不用力”的拳术练什么呢?这要靠悟性了。
  拳术以形为本,以劲为求。形,简而言之就是身体端正。劲,简而言之就是柔性用力,“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练习的时候不能用力,不能松懈,不能快,不能呆滞,要匀缓连绵,等等。不用力,匀缓连绵,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这种特殊的运动形式下身体会发生一个生理现象,出现气感。气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生理现象而已,是练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过程中的副产品,是自己来的,只是目前还说不清楚而已。气感是很个体的事情,谁都不知道自己所谓的气感是强还是弱,因为它无法测量无从比较。有人借此钻空子,把气感讲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你别当真,权作茶余饭后的消遣。
  气,可以通过站桩、静坐、太极拳等练出来,可以通过想、意念导引练出来,还可以通过排打身体练出来。前两种方法练出来的气,练者会有感觉;后一种方法练出来的气,练者没有感觉。而事实上,身体排打,气行于筋串于膜的效果更好,健身作用更好。只注重站桩、静坐、太极拳练气,而忽略了身体排打的方法,是一大损失。身体排打,太极拳练习,两者结合,最安全,效果最好。
  杨澄甫先师说“愈慢愈好”。慢的主要好处是能提高灵敏度,能细致入微地体认,能获得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能力。灵敏度提高,技击、应急时反应速度会快,平时走路被磕碰时也能迅速作出恰当的反应,不容易摔倒。国标竞赛套路打一遍规定在5~6分钟间,如果是“愈慢愈好”地打一遍,可以在20分钟以上。“愈慢愈好”,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都应该做到的。感觉出现或呆滞或僵硬或断劲或断气时,就不要慢。不要为慢而慢,但要有慢打的目标追求,逐渐慢下来。自己的所谓慢是否恰当,冷暖自知,师傅帮不上忙,这是自己悟性的事情。
  太极拳,重点在“太极”,还是在“拳”?这个选择也得靠悟性。太极,是哲学术语,它的诞生已有2000多年。太极拳是一个拳种,它的名字的出现不足200年。太极是太极,太极拳是太极拳,太极文化不等同于太极拳文化,两者不能混同。观音拳,不在“观音”,在“拳”。哪吒拳,不在“哪吒”,在“拳”。练习观音拳的,把精力花在研究观音上,练习哪吒拳的,把精力花在研究哪吒上,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好在没有人这样干。太极拳的情况就没有这样乐观了,好多人沉溺于“太极”这个哲学术语不能自拔。太极拳不在“太极”,在“拳”,能把两者分开,不在“太极”这个哲学术语上空耗精力和时间,需要悟性。
  很多抱着锻炼身体的目的,不求甚解的太极拳练习者,有的很少看书,有的看了书也不当回事儿,每天就“傻傻”地“糊里糊涂”地练,出成绩的却往往是这样的人。经典太极拳论其实没有几个字,以前的理论总量大体恒定,变化缓慢,以经验传承为主。进入信息时代,情况大大不同,尤其是近年,以经验为主导代代传承的模式正在被网络和影像传播的模式所取代,各种声音充斥网络,鱼龙混杂,让人莫衷一是。如何面对这种局面呢?初学者只管动作准确,身体端正,其他都先丢在一边就好了。如何才能身体端正?看经典拳论中有关身法的论述就好了,什么意呀气呀不要管它。练了几年,有了感觉,有了辨别能力,再多看些书。
  初学者需要钝感力,不要太敏感,不要急着弄明白。太极拳不是知识,是实证体悟,书看多了看杂了不一定好。有了丰富的体悟之后会明白,太极拳最终无非是——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呼吸,顺其自然;意,有意无意;气,不运气。这些都不需要练习的时候刻意为之,太极拳里面没有东西,没有了东西就有了东西。书重在实用可以奉行,而非造论之幽玄。有些书是要看的,有些书看了之后会起反作用,尽信书不如无书。个体有差异,上到一定水平时,应该是各行其道,莫问前程。最了解自己的是自己,听从自己的感觉,一人一法,自度方是真度。
  三分靠自悟,虽然只是三分,作用却不少,内容却很多,不胜枚举。
  (编辑/刘强)
其他文献
笔者读博士期间偶然认识了南少林香店拳武术家吴孔谈先生,得以深入了解这一南方特色拳种的历史脉络和现代发展路径。  福建为南少林的发源地,相关传说在福州、莆田、泉州广为流传,福建流传的拳种多与南少林相关,如果深究其拳理和历史脉络,能够发现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如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香店拳、鹤拳、龙拳、虎拳、地术拳、罗汉拳、上乘梅花拳、狮拳、牛拳、鸡拳等福州本地流传拳种的第一个入门级套路,名字都叫“三战”,
期刊
震脚也如出拳,震脚也存在着“用意不用力”的问题。不用拙力是震脚的原则。  震脚时五趾分开,脚面放平,脚底板平面落地,“足心含空,涌泉穴要虚”。这类似于拍巴掌,掌心空,响声大,力量足。震脚之足意到气到力到,发寸劲,脚未接触地面腿已全部放松,靠惯性击地震脚。重心保持不变,震脚之足为虚,立足之足为实。由于提前停止用力,震脚之后没有反作用力,不会因震脚而伤及膝关节、腰椎、大脑。在演练震脚时应避免足跟落地,
期刊
“背”者,反也;“丝”者,即螺旋缠丝也;“扣”者,绕轴旋转,丝丝入扣也。陈式太极拳用“背丝扣”移重心的方法,是借用民间用绳子搭扣作为比喻而得名的。  太极拳的先辈智慧非凡,民间用绳子的活儿很多,如绳子套、绳子箍、绳子系、绳子结等。就说绳子扣,也有各种各样的扣,如汉子扣、老婆扣、网扣、死扣等等。太极拳为什么单单选用“背丝扣”来命名呢?一句话,此“扣”非凡扣,“扣”里有讲究,可以说太极拳的精华全部都在
期刊
初练太极拳的人,总把通小周天当作一个目标。  小周天,又称子午周天、取坎填离、水火既济、玉液还丹、金液还丹、河车搬运等,简言之就是通任督二脉。《内功经》上说:“前任后督,气行滚滚。”  我们虽没有明显的感觉,但人体的小周天本来就是通的,只不过运转得较慢,还时不时有不通的时候。当人体阴阳不协调的时候,容易引发疾病。练通小周天,人为地用意让任督循环周转的速度加快,有益于养生防病。  小周天于养生作用巨
期刊
常练太极拳入道者(且不谈得道),可以享受到三种福惠果报。  1.心灵自悟常乐之福  我们这个世界,纷繁繁复;我们这个人间,红尘滚滚;我们这个心灵,烦恼杂陈。修炼太极拳可澄清玉宇,可超凡脱俗,可常乐我心。太极拳的经典理论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太极拳的运作让理论现实化。语言、文字是什么呢?是心灵的记录,是思维的轨迹,是历史的镜子。而阅读经典可触摸圣者的心灵,可观瞻贤者的思绪,可了知能者的历程。故读、诵、
期刊
一、醉汉推车  技法:當对方上步右冲拳向我面部攻击时;我左手向上猛托其肘关节下侧后,迅速上左脚插进对方双腿间,同时,勾头、弓腰、俯身,双手抓扣对方双腿脚踝和小腿部位,随即,肩部前顶其腹,双手向后、向上提拉,将对方掀倒。(图1-1~图1-5)  要领:托臂、上步快速一致,搂腿顶腹贴身要紧,压膝准确有力。  二、金蛇缠身  技法:当对方上左脚用右摆拳向我攻击时;我上体稍左拧侧闪,右脚进步扣绊其腿前,用
期刊
据传,明代少林武僧在少林爪法的基础上,模拟龙、凤、虎、豹、蛇、鹤、猴、马、鹰、兔、燕、鸡、牛十三种动物的动态,象形取义,创编出“少林十三抓”。  少林十三抓散手,注重擒抓,招法独特,灵活多变,实战性强,是不可多得的防身绝技。  一、青龙探爪  【散手分解】  1.敌我对峙。  2.我方左脚前移步,右脚踩踢敌方前锋腿(左腿)胫部,同时,右爪抓击敌方面部。敌方收左脚,提右脚,左手向左横格,阻截我方右腕
期刊
驼背俗称为“背锅子”“罗鍋”,除了影响美观,还可引起生理的不适乃至疾病。一般而言,有不良的劳作习惯、身体特别瘦弱者、年老者均会有不同程度的驼背,有的则因为某些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等出现了驼背。前者称为活动性驼背,通过适当的方法可以纠正;后者属于固定性驼背,必须在治疗原发病的前提下进行不同程度的矫正,以免加深驼背的进展。  当背部或腹部肌肉薄弱时,就会显得松弛无力,保持脊柱常态的拉力就会减弱,于是极有
期刊
太极拳是武术众多类别中的一类,它的礼仪自然遵循武林的礼仪。但太极拳的思维理念和训练方法有别于其他拳术,故礼节也与其他拳术略有不同。太极拳的“作揖”有两种:一是“抱拳礼”,二是“拱手礼”。  1.抱拳礼  从历史上看,抱拳礼起初是周朝的军礼,后为武者沿用,称作“武揖”。人们一般都用右手拿武器,用左手抱住或遮住右拳,表示对武力的自我约束,双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于胸前,平身行礼。  抱拳礼是由中国传统“
期刊
第四段  (二十五)退步劈棍  1.上体向左转,身体重心向后移。左脚提起向后退步,脚尖先着地,随即全脚掌踏实;右脚前掌着地成为右虚步,两腿屈膝。同时右手持棍使棍把头向上、向前下劈,手心向下,高与头顶平;左手持棍向棍梢滑动,继而握牢,并屈肘收于腰左侧,手心向里。目视棍的前方(图65)。  2.身体向右转。右脚提起向后退步,腳尖先着地,随即全脚掌踏实,左脚前掌着地成为左虚步,两腿屈膝。同时左手持棍使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