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声乐教学与少数民族学生歌唱心理认同问题研究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声乐教学与少数民族学生歌唱心理认同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我国主流艺术文化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而在社会变迁与文化入侵的地问题上,我国广阔地域客观上起到对民族文化的守护作用。专业声乐教师应当研究专业声乐教学与少数民族学生歌唱心理认同问题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带来的障碍,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角度,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消除这一心理认同问题对少数民族学生专业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专业声乐教学 歌唱心理 心理认同
  从1999年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关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措施以来,我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战略早已深入人心,十五大提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一个国家在整个世界格局中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这个国家高素质人才比例,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出现,其根本必须加大教育事业的发展力度,面对21世纪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新形势下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我们国家把加快教育发展作为迎接挑战争取强有力国际竞争力的国策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而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等教育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同时,艺术教育学科的美育功能,素质教育功能得以足够的重视,虽然各级教育部门在推进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还有差强人意之处,但艺术教育依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全国高校包括全国民族高校纷纷开设艺术教育专业,民族高校开设艺术教育专业往往能取得好的发展,首先,民族高校普遍起步较晚,其他学科在国际国内知名度相对小,所以一般民族高校对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很重视。其次,艺术教育很多专业入学文化考试门槛较低,民族高校生源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而我国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部教育相对滞后地区。第三,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能歌善舞,因此在艺术类招生专业考试中通过率较高。
  一、现象与问题
  (一)专业声乐教学心理表象
  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声乐教师来源于国内外艺术专业院校毕业的声乐专业人才,或从事艺术实践的歌唱演员。他们自身经过所谓专业的声乐培训,学习阶段受到的声乐教育是我国主流声乐文化的教育。因此,他们已有的声乐知识与经验是科学的发声方法、经典的艺术唱段。他们的歌唱心理是崇拜“声乐大师”,理想的是经常欣赏阳春白雪的“抚琴弄唱”。这种长期形成的专业声乐学习经验必然会内化成为他们进行声乐教学实践的专业声乐教学心理。我们把这种教学心理叫做声乐学科本位教学心理。
  这种心理有几个突出表现。首先,从音乐心理学看,人类的音乐行为往往可细化为出于本能反应的音乐行为、无意学习得来的音乐行为和有意识学习来的音乐行为。专业声乐教师在担任教师之前的无论是通过本能反应、无意学习还是有意识学习来的声乐技能与声乐专业知识结构。都是他(她)们成为专业声乐教师之后教学行为实施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他们会把原有的声乐知识经验来传授给他们的学生。其次,专业声乐教学都会谈到一个专业术语“正确的声音形象”,正确的声音形象是指通过所谓科学的发声方法获得所谓“对的声音”,它的本质在于声乐教学行为中往往通过音乐记忆首先在声乐学课堂上让学生记住一个正确的音乐声音记忆,让学生能够在课后练习中通过寻找大脑中的音乐记忆“正确的声音形象”来调整练习。因此,声乐教师们往往都有一个所谓正确的声音形象,这个形象很大程度受个人音乐记忆、音乐喜好、音乐经验、甚至是个人演唱声部的制约。比如男高音歌唱家也许就钟爱于男高音的音乐声音形象。声音形象在他们的教学行为中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教学中相反会成为制约因素。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活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声音往往有得天独厚的特点。如果声乐教师们禁锢于原有的“正确的声音形象”来训练少数民族声乐学生,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心理上的错位。
  (二)少数民族学生歌唱心理表象
  从少数民族学生角度看,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高校艺术专业学习之前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声乐教育。统计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地处偏远、环境比较艰苦,音乐师资短缺情况很普遍。即便是有汉族音乐专业毕业生到这些地方执教,也会受到很多限制。一方面有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习惯使用本民族母语,对汉语教学存在接受困难;另一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对主流音乐学科学习持不支持态度。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高校艺术专业学习之前受本民族传统音乐影响很深。
  (三)心理差别问题表象
  在这样情况下,会造成专业声乐教学心理与少数民族学生歌唱心理认同问题。笔者教过部分声乐表演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深切地感到,这样的声乐学科教与学的心理认同问题严重存在。如果不能很好的加以解决,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一方面,少数民族毕业学生大多回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教,往大了说,他们的肩上担负着提高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素质教育水平;振兴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教育教学的重任。而他们掌握专业技术时间就是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他们在校期间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制约他们将来成为教师过后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中不乏艺术天赋高,有发展空间的优秀的音乐人才,如果因为在大学期间受到客观存在的专业声乐教学与歌唱心理认同问题的制约,使得他们降低甚至是丧失对声乐演唱的兴趣,那么,这样的教学不可能是合格的。
  造成专业声乐教学与少数民族学生心理认同问题原因从宏观来看,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沿袭西方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主要是在一套所谓科学、完整教学模式下的内容。声乐学科概念在我国形成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最初的内容与教学方法都是引进西欧的先进声乐理论。教学内容一部分是演唱西方固有的艺术歌曲、歌剧选段。另一部分是认同西方音乐理论的音乐人运用西方作曲理论创作的艺术歌曲与歌剧。虽然通过几代中国音乐人的努力,我国声乐教学水平、歌唱水平、创作能力都已经与世界接轨,但是一直沿用的还是这套教学模式。我们把它称为主流艺术文化教学。同时,我国幅源辽阔,地区差异很大,少数民族众多。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浓郁的地域文化。而这些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往往存在较偏远的地区,这些地区客观上受到主流艺术文化的辐射较少。从具体看,这些比较偏远地区形成的文化,很多具有自身比较稳固的系统与体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抵抗主流文化的入侵。   二、处理好专业教学心理与少数民族学生演唱心理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社会意义
  在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中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对教育系统有着深刻影响力。政体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机制。而政纲会包含明确的教育条款,规定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实现教育目的的措施及物质保证等。教育系统要保证政纲中相关教育条款的贯彻实施,并要为实现政治纲领服务。经济是教育存在的基础,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教育发展程度,因此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师受制于经济。社会文化对教育系统的影响是具体的,它直接决定着教育内容。文化意识形态中的政治、道德、信仰、艺术等观点,以及非意识形态中的科学技术、语言、历史等,都会成为教育内容选择的方向。反过来,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反作用。长远看,政治化是人的政治化,而实现人的政治化根本是人,人的培养必须依赖教育来完成。同时教育最大的作用在于培养了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成分——生产力。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正是体现在它可以提高社会劳动者接受文化、科学技术的水平与能力。而教育也是社会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教育一面实施着现有社会文化的传递;同时通过传递与传承,培养出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的人才。推动社会文化以至于整个社会系统向前发展。从此意义上讲,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学习不能粗浅地看做是一门学科教育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它关系着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社会大事。每一位专业声乐教师应该从思想上建立起为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逐步实现缩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与东部发达经济地区教育差距的宏伟社会目标的教育观。研究出现专业声乐教学心理与少数民族学生歌唱心理差异问题根源。从而切实可行地消除这种心理对教学实施效果的负面作用。
  综上所述,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都有着影响力,而具体到音乐学科来看,它对艺术文化所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就音乐声乐学科教育的社会艺术文化功能而言,音乐声乐学科教育具有延续社会艺术文化的功能;具有选择、整理、创造、更新社会艺术文化的功能。人类社会从愚昧野蛮走向今天的文明与开放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艺术文化教化的结果,而社会艺术文化教化的前提是社会艺术文化的传递,音乐声乐学科教育通过对社会艺术文化延续与传递,并把它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不断发扬光大。音乐声乐学科教育对社会艺术文化的选择主要体现在音乐声乐学科教育对社会艺术文化发展的积极引导和自觉规范,音乐声乐学科教育的社会艺术文化选择主要体现在音乐声乐学科教育对社会艺术文化发展的积极引导与自觉规范,音乐声乐学科教育的社会艺术文化选择既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也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社会艺术文化的生命不仅在于它的保存和积累,更在于它的更新与创造。音乐声乐学科教育通过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成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他们对社会艺术文化的浓厚兴趣,使他们不仅能够适应和参与现实社会的社会艺术文化活动,而且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创造更好的美好的社会艺术文化成果。
  (二)声乐学科建设意义
  专业声乐教学心理与少数民族学生歌唱心理差异问题暴露出我国声乐学科建设不完善或有所欠缺的本质问题。前面已经提及的我国声乐学科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及发展状况是重要原因。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也是主要的根源。那么,就学科建设层面来讲,我们应当重视这个问题的存在。从高校声乐人才的培养本源入手,对声乐学科教学内容加以改进以适应我国教育地区性不平衡发展现状。
  (三)传承与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意义
  主流艺术教育与传承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已经在艺术理论界获得广泛的认识,但是在实践中存在着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与问题。这其中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根据调查,民族地区大量缺乏“合格”的音乐教师,这里说的“合格”是指既具备专业素养,又具有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专职的音乐教学人员。追根溯源来看,这些合格的民族地区音乐教师培养依靠高校教育,声乐学科作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专业技能之一,它的教学实施情况对于整个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声乐专业教师们不能忽视对专业声乐教学心理与少数民族学生歌唱心理认同问题。
  三、消除两种心理认同问题的措施
  要从根本上消除专业声乐教学心理与少数民族歌唱心理差异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至少应当从这些方面入手:首先,声乐专业教师应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应当站在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具有过硬专业技能同时又具备较强文化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去实施教学行为。其次,专业声乐教师应当革新固有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学内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广大的民族地区艺术院校的专业声乐教师们应当加强学习,除了自身原有的声乐知识结构之外,还应该向传统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地区广阔的民族文化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已有声乐习惯与知识结构,更好地调整与优化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教学行为。最后,要培养良好的声乐教学心理,特别是面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心理。理解与尊重少数民族学生歌唱习惯与歌唱心理,切实解决消除客观存在的专业声乐教学心理与少数民族学生歌唱心理认同问题对实施声乐教学问题的障碍与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凯.音乐心理(第2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朝刚.西北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研究(第一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基于MSR的小波图像增强改进算法,选择了合适的小波基将图像进行三层小波分解,对分解后的小波系数和尺度系数分别采用不同的增强算法进行处理。结合各层小波系数的特点,
瓦斯压力和含量所受影响因素较多,不同区域瓦斯灾害所发生的条件和特征差异大.青山矿切合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煤与瓦斯突出综合治理技术.如开采保护层及预抽煤层瓦斯等区域防突
目的 探讨护理差错的防范措施,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方法 对我院2010-2011年各科室上报给护理部的46例护理差错发生原因及易发生差错人员进行分析.
随着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成立,城镇化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基于苏南五市2006—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对苏南五市的城市化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常态化发展阶段,以数量导向型为显著特征的职业教育模式越来越不符合经济新常态的要求。职业院校要想寻求新的突破,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由外延建设向
针对巷道围岩稳定性与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复杂非线性关系,对煤矿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体系;介绍了概率神经网络(PNN)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基于P
本杰明·施瓦茨是美国著名的中国思想史专家,他的代表作《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与毛的崛起》,是西方毛泽东研究从“新闻传记”走向“学术论证”的分界性标志。施瓦茨提出“毛
针对平顶山煤矿底抽巷穿层钻孔封孔工艺复杂,抽采瓦斯浓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两堵一注"封孔新工艺,并对该装置封孔原理和封孔工艺进行了较为详细介绍.指出了该方法能够在瓦斯抽采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在平煤十三矿底抽巷的D23钻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展开了各方面的研究.通过测量D23钻场每组平均瓦斯浓度,得出每组钻孔平均瓦斯浓度低于30%,达不到瓦斯抽采的预期效果,为此结合现场实际地质资料和分析钻场周围水
为了解决芝兰冲煤矿通风困难、通风阻力分配不合理以及风机效率低等问题,基于通风实测参数,对芝兰冲煤矿通风现状提出了3个改造方案,选用Ventsim软件创建了芝兰冲煤矿三维通风仿
我国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历史久远,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着中华文明的本源。时至今日,民间工艺在现代化浪潮推动下走向产业化道路。分析民间工艺产业化过程中人才匮乏、人才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