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最大的平台就是数学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课堂生成”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和教师备课的“预设”是相对的。在数学课堂中,大多时候学生的想法和做法都不在教师的预设之内,如果教师为了不节外生枝马上阻止孩子的想法和表达,仍旧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预设继续课堂,老师就会错过很多珍贵的生成资源。机智的教师就能够抓住时机对学生的想法加以引导,思维的火花就很有可能在课堂中产生“课堂生成”.因此想要建立出一个生成性课堂就需要教师掌握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机械的按部就班地完成教案,整个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构建新的数学知识和思维体系。“生成”不仅是学生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并且尝试解答,更是学生之间一种合作交流相互补充的一个互动过程。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形成数学智慧和思维空间。
一、着眼现代教育观,建立生成性课堂之教师理念策略
1.建立新的教材观
统观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科书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材通过设计教学情境再加问题串的方式展开。每个单元每一节课中的重难点都是通过一组情境进行,每册编排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每一课均是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来学习新知。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材也可以当作教师的引导者,但是如果老师完全按照书上的这些问题来上课的话,半节课足以解决新知识的授课。有心的教师就可以发现,教材的编写其实留给老师很大的挖掘空间,只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善于挖掘适合本班学生的素材,不拘泥于教材限定的情景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变通。例如一年级中的“分一分”,学生观察图形后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分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学生不能将分类标准和结果完整地表达出来。因此笔者在上课的时候,在黑板上提供了这样的句式:“按……分,分为……类,有……”学生的思路比较有逻辑性,而且能够一步一步地思考并且将过程完整地表达出来。规范了学生的回答语言,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教材补充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但说的学生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让倾听的同學听得更清楚明白。
2.建立新的师生观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完全的独立人。师生关系已然改变,不再是老师说学生听,整个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一个互动交流。小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关系体现的载体,课堂上建立师生关系的平等的基础上,听学生的探究讨论的结果,发现学生的质疑并一起讨论求证正确与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可生成资源的来源,没有这些资源课堂就是死板的没有活力的,就不能实现生成性课堂了。因此建立正确的角色观是建立生成性数学课堂的基础。
以北师大版二上数学中的《购物》单元为例,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一分、两分、五分和一角的关系转换。课堂上有孩子质疑:“这些钱确定存在吗?为什么生活中都不用呢?现在使用手机扫一扫就行了。”还有一个“可以怎样付钱?”的问题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不可以随便付?这又联系到了人民币面值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老师有必要穿插人民币的使用和发展历史,让大家去感知人民币使用的必要性。课后孩子还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制作一张关于钱币历史发展的手抄报加深印象。在课堂中有很多这样的疑问,老师不能用一句话堵死他们的想法,而是要以理服人,大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性提高理解能力。
二、着眼问题情境串,建立生成性课堂之学生思维策略
1.创设能人人参与的情境
建立生成性课堂就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做到面向全体。北师大版二下数学中的《比一比》为例,如何创设教材中原有的情境呢?在出示了四座山的高度后,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提问:“四座大山一较高下,谁能当裁判给他们排个名,排好后需要说明理由,要让大家心服口服才行,这个裁判谁来当?”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学生马上开始独立思考并且跃跃欲试自己的想法。随即老师邀请学生进行判决“要当好裁判课不容易,必要有理有据公平公正!谁将是最优秀的裁判员呢?”指名回答后,不难小结出三位数和四位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了。
2.创设富有明确指令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出入学时,对老师的指令不明,课堂上很难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因此,在创设情境时教师需要有明确的问题指令。这样学生才有想象空间和创新生成的空间,而不是无厘头地盯着数学信息在猜老师问的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最重要的方式,问题问得好那么学生的思维也能随之打开,从而生成更加有价值的课堂问题资源。例如北师大版二上《回家路上》,老师如果能用“能找到图中有数字规律的数学信息吗?”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提炼说出有几组动物,一共有几组。
最后课堂上还需要重视生成性教学的同时注重教师的主导型作用,不可让学生的随意生成牵着鼻子走。教师应该有收有放,合理转变有效的教学资源,将富有数学教学目标真正意义的问题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不要为了生成而生成,教师要取舍好大方向。
参考文献:
[1]潘小明 . 让数学思维与数学兴趣共生[J] . 江苏教育 ,2002
[2]叶澜.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J] . 教育研究,1997
[3]潘小明.数学生成教学[J].首都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机械的按部就班地完成教案,整个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构建新的数学知识和思维体系。“生成”不仅是学生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并且尝试解答,更是学生之间一种合作交流相互补充的一个互动过程。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形成数学智慧和思维空间。
一、着眼现代教育观,建立生成性课堂之教师理念策略
1.建立新的教材观
统观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科书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材通过设计教学情境再加问题串的方式展开。每个单元每一节课中的重难点都是通过一组情境进行,每册编排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每一课均是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来学习新知。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材也可以当作教师的引导者,但是如果老师完全按照书上的这些问题来上课的话,半节课足以解决新知识的授课。有心的教师就可以发现,教材的编写其实留给老师很大的挖掘空间,只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善于挖掘适合本班学生的素材,不拘泥于教材限定的情景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变通。例如一年级中的“分一分”,学生观察图形后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分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学生不能将分类标准和结果完整地表达出来。因此笔者在上课的时候,在黑板上提供了这样的句式:“按……分,分为……类,有……”学生的思路比较有逻辑性,而且能够一步一步地思考并且将过程完整地表达出来。规范了学生的回答语言,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教材补充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但说的学生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让倾听的同學听得更清楚明白。
2.建立新的师生观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完全的独立人。师生关系已然改变,不再是老师说学生听,整个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一个互动交流。小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关系体现的载体,课堂上建立师生关系的平等的基础上,听学生的探究讨论的结果,发现学生的质疑并一起讨论求证正确与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可生成资源的来源,没有这些资源课堂就是死板的没有活力的,就不能实现生成性课堂了。因此建立正确的角色观是建立生成性数学课堂的基础。
以北师大版二上数学中的《购物》单元为例,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一分、两分、五分和一角的关系转换。课堂上有孩子质疑:“这些钱确定存在吗?为什么生活中都不用呢?现在使用手机扫一扫就行了。”还有一个“可以怎样付钱?”的问题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不可以随便付?这又联系到了人民币面值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老师有必要穿插人民币的使用和发展历史,让大家去感知人民币使用的必要性。课后孩子还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制作一张关于钱币历史发展的手抄报加深印象。在课堂中有很多这样的疑问,老师不能用一句话堵死他们的想法,而是要以理服人,大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性提高理解能力。
二、着眼问题情境串,建立生成性课堂之学生思维策略
1.创设能人人参与的情境
建立生成性课堂就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做到面向全体。北师大版二下数学中的《比一比》为例,如何创设教材中原有的情境呢?在出示了四座山的高度后,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提问:“四座大山一较高下,谁能当裁判给他们排个名,排好后需要说明理由,要让大家心服口服才行,这个裁判谁来当?”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学生马上开始独立思考并且跃跃欲试自己的想法。随即老师邀请学生进行判决“要当好裁判课不容易,必要有理有据公平公正!谁将是最优秀的裁判员呢?”指名回答后,不难小结出三位数和四位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了。
2.创设富有明确指令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出入学时,对老师的指令不明,课堂上很难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因此,在创设情境时教师需要有明确的问题指令。这样学生才有想象空间和创新生成的空间,而不是无厘头地盯着数学信息在猜老师问的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最重要的方式,问题问得好那么学生的思维也能随之打开,从而生成更加有价值的课堂问题资源。例如北师大版二上《回家路上》,老师如果能用“能找到图中有数字规律的数学信息吗?”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提炼说出有几组动物,一共有几组。
最后课堂上还需要重视生成性教学的同时注重教师的主导型作用,不可让学生的随意生成牵着鼻子走。教师应该有收有放,合理转变有效的教学资源,将富有数学教学目标真正意义的问题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不要为了生成而生成,教师要取舍好大方向。
参考文献:
[1]潘小明 . 让数学思维与数学兴趣共生[J] . 江苏教育 ,2002
[2]叶澜.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J] . 教育研究,1997
[3]潘小明.数学生成教学[J].首都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