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多数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厌烦的心理,觉得学习没有意思,做习题更是枯燥无味。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喜欢数学,我在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探索“高效精品课堂”教学实践上摸索出一些粗浅的方法,通过学生预习、探究、练习、评价四个环节使得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快乐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自主探索;快乐学习;“四部曲”
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就教学方式而言,目前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学生是“容器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多学生对反复的计算练习很反感,甚至产生厌学现象,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喜欢数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快乐地学习数学,是我们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借鉴杜郎口教学案例,结合学校近年推出的以“导学案”为突破口、构建“高效精品课堂”为契机的新的教学探索模式,以快乐学习为主旨,摸索出了让学生快乐学习的课堂教学“四部曲”。
一、 自主预习“前奏曲”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具体而言,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是学生进入学习的前奏,也是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所必需的。上课前一天,我就把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告诉孩子们,让他们提前预习,根据小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我提出让他们比一比,看谁预习的时候发现的问题和信息多,谁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多。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出哪些知识是自己可以看懂的,哪些是自己不明白的,并把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共同探讨、释疑解惑。
二、 主动探究“主题曲”
探究,就是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主动发现问题,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一) 发现问题
“数学孕育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现实生活存在着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这一课时,根据学生前一天的预习情况,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刚开始说得比较概括,提的问题也多种多样,有需要一步计算解答的,也有需要两部计算解答的。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寻找解题思路,从而解决问题。特别让是让学生思考“你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广开思路,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畅谈自己的想法,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明确各种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并能说出不同列式方法的道理,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次一次地体验成功,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并感受到解决问题在生活中的价值,滋生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 实践操作
“认识来源于实践”,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平均分”一课中,我让学生在摆一摆(用小棒代表实物摆一摆,一行栽5棵树,2行栽了多少棵树)、分一分(把10瓶水平均分给5人,每人几瓶)、看一看(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圈一圈(把12个圆分成4个一份,能分几份,用铅笔圈出来)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过程,通过同桌交流和集体展示,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进而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又如:在“平移和旋转”一课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剪纸人,剪一个纸人、手拉手的纸人、围成一圈的纸人,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 表达与交流
“解惑来源于争论”,争论是学生引起共鸣的导火索,是探究的源泉。例如解决一道关于年龄问题的题,小明今年8岁,他妈妈今年36岁,去年他妈妈的岁数是他的几倍?有的学生觉得没办法解决,不能整除,有余数,而有的学生列出的算式是35÷7=5。算式一写出,马上就有学生提出异议,信息里面没有35和7,35和7从哪来的?孩子们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争论,经过一番讨论,持有35÷7=5觀点的学生终于说服了不同意见,“小明今年8岁,去年就应该比今年小一岁,也就是7岁,他妈妈今年36岁,去年比今年小一岁,也就是35岁”,找到了35和7的出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通过这道题,也使大多数孩子明白,解决问题时,不能局限于提供的具体信息,还要分析题意,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提取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又如: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课中,通过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思考的过程,然后全班交流,使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唤起对“倍”概念的回忆,知道“4的6倍就是6个4,也就是24”。为解决实际问题做好认知上的准备。
三、 愉快练习“间奏曲”
各式各样的练习,是配合主题教学而设置的,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是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设计了接龙、竞赛、找朋友等游戏性练习活动。在练习时,我先让学生认真读题,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并在黑板上展示,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纠错,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抢黑板”的活动形式,在黑板上划分隔断,整个黑板被分成6~7个隔断,请写好自己算式的学生“抢”黑板(有时是一个大组,大约13~14个学生,有时是全班同学),展示、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大家评议,说出为什么对,为什么错,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改正,在充分探讨之后全班共同分享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们积极参与练习,对“抢黑板”更是热衷,极力表现自己,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学生有了信心,就会跃跃欲试,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甚至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四、 轻松评价“结束曲”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的一个粗浅的认识和小结。每节课后,我都会设置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点出这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认识)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自己学会了没有)有哪些优点?(学习过程中什么地方表现得好)有哪些不足?(自己觉得不好的地方,以后应该怎么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小结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在总结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并适时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成语或词语进行表达,目前,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完整的表达自己的学习情况,还有的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了如:美中不足、遗憾、滚瓜烂熟、十全十美、一心一意、自信、失误等成语或词语,学生的表达热情和欲望很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提高。
通过一个阶段的尝试,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很浓厚的兴趣,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熟悉的、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在自主预习、主动探究、愉快练习、轻松评价四部曲中掌握了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完成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调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高红,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峪关市师范附校。
关键词:自主探索;快乐学习;“四部曲”
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就教学方式而言,目前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学生是“容器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多学生对反复的计算练习很反感,甚至产生厌学现象,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喜欢数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快乐地学习数学,是我们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借鉴杜郎口教学案例,结合学校近年推出的以“导学案”为突破口、构建“高效精品课堂”为契机的新的教学探索模式,以快乐学习为主旨,摸索出了让学生快乐学习的课堂教学“四部曲”。
一、 自主预习“前奏曲”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具体而言,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是学生进入学习的前奏,也是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所必需的。上课前一天,我就把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告诉孩子们,让他们提前预习,根据小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我提出让他们比一比,看谁预习的时候发现的问题和信息多,谁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多。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出哪些知识是自己可以看懂的,哪些是自己不明白的,并把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共同探讨、释疑解惑。
二、 主动探究“主题曲”
探究,就是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主动发现问题,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一) 发现问题
“数学孕育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现实生活存在着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这一课时,根据学生前一天的预习情况,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刚开始说得比较概括,提的问题也多种多样,有需要一步计算解答的,也有需要两部计算解答的。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寻找解题思路,从而解决问题。特别让是让学生思考“你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广开思路,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畅谈自己的想法,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明确各种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并能说出不同列式方法的道理,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次一次地体验成功,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并感受到解决问题在生活中的价值,滋生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 实践操作
“认识来源于实践”,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平均分”一课中,我让学生在摆一摆(用小棒代表实物摆一摆,一行栽5棵树,2行栽了多少棵树)、分一分(把10瓶水平均分给5人,每人几瓶)、看一看(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圈一圈(把12个圆分成4个一份,能分几份,用铅笔圈出来)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过程,通过同桌交流和集体展示,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进而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又如:在“平移和旋转”一课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剪纸人,剪一个纸人、手拉手的纸人、围成一圈的纸人,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 表达与交流
“解惑来源于争论”,争论是学生引起共鸣的导火索,是探究的源泉。例如解决一道关于年龄问题的题,小明今年8岁,他妈妈今年36岁,去年他妈妈的岁数是他的几倍?有的学生觉得没办法解决,不能整除,有余数,而有的学生列出的算式是35÷7=5。算式一写出,马上就有学生提出异议,信息里面没有35和7,35和7从哪来的?孩子们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争论,经过一番讨论,持有35÷7=5觀点的学生终于说服了不同意见,“小明今年8岁,去年就应该比今年小一岁,也就是7岁,他妈妈今年36岁,去年比今年小一岁,也就是35岁”,找到了35和7的出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通过这道题,也使大多数孩子明白,解决问题时,不能局限于提供的具体信息,还要分析题意,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提取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又如: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课中,通过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思考的过程,然后全班交流,使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唤起对“倍”概念的回忆,知道“4的6倍就是6个4,也就是24”。为解决实际问题做好认知上的准备。
三、 愉快练习“间奏曲”
各式各样的练习,是配合主题教学而设置的,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是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设计了接龙、竞赛、找朋友等游戏性练习活动。在练习时,我先让学生认真读题,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并在黑板上展示,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纠错,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抢黑板”的活动形式,在黑板上划分隔断,整个黑板被分成6~7个隔断,请写好自己算式的学生“抢”黑板(有时是一个大组,大约13~14个学生,有时是全班同学),展示、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大家评议,说出为什么对,为什么错,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改正,在充分探讨之后全班共同分享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们积极参与练习,对“抢黑板”更是热衷,极力表现自己,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学生有了信心,就会跃跃欲试,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甚至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四、 轻松评价“结束曲”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的一个粗浅的认识和小结。每节课后,我都会设置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点出这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认识)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自己学会了没有)有哪些优点?(学习过程中什么地方表现得好)有哪些不足?(自己觉得不好的地方,以后应该怎么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小结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在总结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并适时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成语或词语进行表达,目前,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完整的表达自己的学习情况,还有的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了如:美中不足、遗憾、滚瓜烂熟、十全十美、一心一意、自信、失误等成语或词语,学生的表达热情和欲望很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提高。
通过一个阶段的尝试,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很浓厚的兴趣,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熟悉的、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在自主预习、主动探究、愉快练习、轻松评价四部曲中掌握了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完成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调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高红,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峪关市师范附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