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石斛联苄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来源 :中国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_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铁皮石斛乙酸乙酯部分中联苄类化学成分.运用大孔树脂、MCI、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ODS等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1 H-NMR、13C-NMR、MS等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铁皮石斛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15个联苄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dendrocandin X (1)、3,4\'-二羟基-4,5-二甲氧基联苄(2)、6\"-de-O-methyldendrofindlaphenol A (3)、3,4-二羟基-4\',5-二甲氧基联苄(4)、dendrosinen B(5)、3,4,4\'-三羟基-5-甲氧基联苄(6)、3,3\'-二羟基-4,5-二甲氧基联苄(7)、3,4\'-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8)、杓唇石斛素(9)、石斛酚(10)、4,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11)、3,4\',5-三羟基-3\'-甲氧基联苄(12)、3-O-methylgigantol (13)、dendrocandin U (14)和dendrocandin N (15).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首次在石斛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首次在铁皮石斛中分离得到.
其他文献
挥发油是艾叶中主要的药效成分,也是评价艾叶品质的重要指标。该研究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份艾种质资源,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中的总挥发油,并采用GC-MS对艾叶挥发油中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艾种质叶片中总挥发油为0.53%2.55%,平均质量分数1.43%;共鉴定出39种化合物,利用这39种成分的含量差异可以将100份种质分为4类,第Ⅰ、Ⅱ、Ⅲ、Ⅳ类群分别有9、2、66、23份种质,其中第Ⅲ类群的挥发性药用成分种类和含量较高;从各种质叶片挥发油中鉴定出13种共有成分,利用主成分分析
为探索浓缩液的黏度与临方浓缩水丸制剂成型的相关性,该研究采用旋转流变仪,建立了临方制剂浓缩液黏度的表征方法,选取7个模型处方进行不同浓缩阶段浓缩液黏度的测定,结果表明浓缩液在“挂旗中期”存在“黏度突跃”现象,提示在临方浓缩水丸制备过程中可能存在可制备理想丸剂的适宜黏度范围.以22个模型处方共81个样品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约82%处方的浓缩液黏度适宜范围为5~ 15 Pa·s(25℃),约18%的处方黏度适宜黏度较大,可能与“为辅”的粉碎部分中矿物药和甲壳类的占比和“为药”的煎煮部分中糖性料和纤维料的占比较高
基于特征图谱与3种挥发性成分量值传递关系的结合,考察薄荷挥发性成分在临方制剂各涉热环节中的变化规律,明确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在临方制剂应用的关键工艺控制点。采用气相色谱法,建立薄荷挥发性成分的特征图谱,并对薄荷中的3种挥发性有效成分薄荷酮、薄荷醇和胡椒酮进行含量测定。比较了薄荷挥发性成分在粉碎、提取、浓缩和制剂产品干燥工艺过程中成分保留率及特征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薄荷挥发性成分在各个环节中都有所损失,粉碎环节损失率相对较小,且没有成分峰的缺失,但在提取和浓缩环节中薄荷酮、薄荷醇和胡椒酮的损失率较高,存在
目的:分析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外周单个核细胞miR-199a、miR-196水平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2月—2019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患儿60例,作为实验组,同时又选择同时期体检的健康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两组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miR-199a、miR-196水平,同时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肾功能指标(尿素、肌酐、尿酸、尿蛋白)水平,分析miR-199a、miR-196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及临床诊断
草果种子具有显著的休眠现象,筛选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对于后续开展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来说至关重要.该研究以不同休眠解除阶段的草果种胚为实验材料,选取10个常用的基因(GAPDH、40S、actin、tubulin、EIF4A-9、EIF2α、UBC、UBCE2、60S、UBQ)作为候选内参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采用BestKeeper、geNorm、Norm-finder和Delta CT 4种方法对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在线分析工具RefFinder对其表
人参Panax ginseng长寿机制与其极强的分生能力相关。该文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人参TCP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其序列特征,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含有分生组织表达相关元件的TCP基因在人参主根、须根、茎、根茎、叶中的相对表达量,为进一步探究人参组织分生表达特异性、解释人参长寿机制奠定基础。利用PlantTFDB、ExPASy、MEME、PLANTCARE等在线网站以及TBtools、MEGA、DNAMAN等软件对人参TCP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人参中含有60个T
该文旨在阐明蔓荆子基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并对蔓荆子野外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相应策略及保护居群,以此为蔓荆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运用8对SSR分子标记分析了蔓荆子基原植物19个居群共232个个体的单叶蔓荆与蔓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利用Popgene32、GenAlex 6.502、STRUCTURE等软件对单叶蔓荆及蔓荆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并对个体数量大于10的种群进行瓶颈效应检测。研究结果显示单叶蔓荆与蔓荆居群分别检测到42、26个等位基因,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48
对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弯萼金丝桃Hypericum curvisepalum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多种色谱技术从弯萼金丝桃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6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命名为mysorenone D(1);其他化合物被分别鉴定为mysorenone-A (2)、mysorenone-C (3)、mysorenone-B (4)、peplidiforone A (5)、4-methoxy-3-(2-methylbut-3-en-2-yl)-6-phenyl-2H-py-ran-2-one(
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不仅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而且调控植物次生代谢,可影响植物体内黄酮、黄酮醇、花青素等类黄酮化合物的合成.类黄酮化合物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中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等生物活性,在中医药及食品营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植物激素对类黄酮代谢的影响与调控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该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常见植物激素如脱落酸、赤霉素、茉莉酸甲酯、水杨酸等对植物类黄酮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从分子角度探讨类黄酮次生代谢物形成和积累
为探究临方全粉末水丸制剂过程中,中药饮片物料分类与适宜黏合剂浓度、用量间的关系,建立适合全粉末水丸临方制剂的黏合剂浓度及用量的预测模型。研究中选取了5种不同物料中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以混料均匀设计法进行试验设计,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E5(hypromellose E5,HPMC E5)水溶液为黏合剂,采用挤出搓圆法制备丸剂,评价制剂中间体及丸剂成型质量,并对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从而建立黏合剂浓度、用量预测模型。黏合剂浓度预测模型Y1=0.378 6+0.570 1XA+2.271 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