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外周单个核细胞miR-199a、miR-196水平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proklklkl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外周单个核细胞miR-199a、miR-196水平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2月—2019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患儿60例,作为实验组,同时又选择同时期体检的健康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两组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miR-199a、miR-196水平,同时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肾功能指标(尿素、肌酐、尿酸、尿蛋白)水平,分析miR-199a、miR-196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及临床诊断
其他文献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之前确诊或未确诊的慢性肝病患者,有急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如黄疸和凝血功能障碍,4周内出现腹水和(或)肝性脑病的严重肝病综合征。在我国ACLF是主要的肝衰竭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其主要病因,该病进展迅速,短期死亡率为50%~90%[1]。因肝移植供体缺乏,人工肝支持系统常被用作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一线治疗,以促进肝功能恢复或作为肝移植的桥梁。血浆置换(PE)因疗效确切,但因血浆缺乏,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
糖尿病患病率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急剧上升,据统计,2017年全球约有4.51亿糖尿病患者,到2045年,预计将增加到6.93亿患者[1],这些患者约有25%~40%的几率将最终出现糖尿病肾病这一并发症[2]。因此,对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防治新策略的研究变得迫切需要。然而,目前除了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及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外,还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些年,有越来越多研究者们发现,自噬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某些内在联系,但具体机制仍不甚清楚。现已初步证实的是,自噬存在于足细胞
金粟兰属Chloranthus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和东北地区,分为13个种和5个变种.研究发现该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为萜类,包括二萜、倍半萜和倍半萜二聚体等;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真菌、抗病毒和神经保护等多种生物活性.该文综述了近五年金粟兰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以期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在美国等发达国家,DN早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首位病因。根据《中国肾脏疾病年度科学报告》[1],我国DN已超越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一举成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最常见的病因之一,CKD病因中DN所占比例达到27.0%,未来10~20年,我国将有大批DN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这将为我国带来极大的医疗负担。DN发病机制众多复杂且尚不明了,临床缺乏DN的特异性治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慢性肾脏病大鼠存在认知障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即对照组(a组),早期CKD组(b组),肾衰竭组(c组),采用肾切除法建立慢性肾脏病模型。造模后大鼠饲养24周并处死,处死前所有大鼠完成Morris水迷宫实验及跳台实验。留取大鼠血清、肾组织及脑组织标本待检。结果:(1)a、b组大鼠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血肌酐水平显著增高;(2)a组大鼠肾脏病理无明显改变,b组病变轻微,c组存在明显病理改变;(3)光镜下观察a组、b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均无明显病理改变
尿毒症是以内分泌代谢失衡为特征的由急性或慢性肾衰竭持续进展至晚期阶段引起的一系列机体中毒症状[1]。流行病学显示,尿毒症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有90.6%的慢性肾病患者最终会行血液透析治疗来维持生命[2]。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目前是提高尿毒症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治疗方式[3],但尿毒症患者由于长期频繁的接受侵入性透析以及自身往往营养不良、有不同程度的机体微炎症,导致其存在较高的医院感染风险[4],感染会造成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经济负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在天然产物中,萜类化合物数量最多并且包含非常丰富的骨架结构,萜类化合物的环化反应也是自然界中发现的最复杂反应之一.长期以来,结构多样的萜类化合物一直吸引着天然产物化学家去探索其生物合成机制.萜类合酶的酶催化形成了大量的萜类骨架.倍半萜合酶是萜类合酶中的一种,可催化线性的前体法尼基焦磷酸环化成倍半萜骨架.倍半萜合酶可以将单一的法尼基焦磷酸环化成种类丰富的倍半萜骨架.随着倍半萜合酶的不断发现,其环化机制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近年来,对底物法尼基焦磷酸的同位素标记以及倍半萜合酶的结构解析等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倍半
挥发油是艾叶中主要的药效成分,也是评价艾叶品质的重要指标。该研究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份艾种质资源,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中的总挥发油,并采用GC-MS对艾叶挥发油中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艾种质叶片中总挥发油为0.53%2.55%,平均质量分数1.43%;共鉴定出39种化合物,利用这39种成分的含量差异可以将100份种质分为4类,第Ⅰ、Ⅱ、Ⅲ、Ⅳ类群分别有9、2、66、23份种质,其中第Ⅲ类群的挥发性药用成分种类和含量较高;从各种质叶片挥发油中鉴定出13种共有成分,利用主成分分析
为探索浓缩液的黏度与临方浓缩水丸制剂成型的相关性,该研究采用旋转流变仪,建立了临方制剂浓缩液黏度的表征方法,选取7个模型处方进行不同浓缩阶段浓缩液黏度的测定,结果表明浓缩液在“挂旗中期”存在“黏度突跃”现象,提示在临方浓缩水丸制备过程中可能存在可制备理想丸剂的适宜黏度范围.以22个模型处方共81个样品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约82%处方的浓缩液黏度适宜范围为5~ 15 Pa·s(25℃),约18%的处方黏度适宜黏度较大,可能与“为辅”的粉碎部分中矿物药和甲壳类的占比和“为药”的煎煮部分中糖性料和纤维料的占比较高
基于特征图谱与3种挥发性成分量值传递关系的结合,考察薄荷挥发性成分在临方制剂各涉热环节中的变化规律,明确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在临方制剂应用的关键工艺控制点。采用气相色谱法,建立薄荷挥发性成分的特征图谱,并对薄荷中的3种挥发性有效成分薄荷酮、薄荷醇和胡椒酮进行含量测定。比较了薄荷挥发性成分在粉碎、提取、浓缩和制剂产品干燥工艺过程中成分保留率及特征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薄荷挥发性成分在各个环节中都有所损失,粉碎环节损失率相对较小,且没有成分峰的缺失,但在提取和浓缩环节中薄荷酮、薄荷醇和胡椒酮的损失率较高,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