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给教学方式带来巨大变革,在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确实有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随着信息技巧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利用,许多教师在实际利用中涌现了误区。
1、为应用计算机而应用计算机。
在信息技巧与课程整合的实际利用中,教师的课件只是原模原样的照抄书本,把本来书本上的文字、图片等投影到大屏幕上。例如:教师通过课件把课本上“做一做”要完成的填空题标题演示给学生,学生答复后再把答案展现出来。这样的课件内容并没有超出书本内涵,这种整合与靠语言与粉笔的教学没有本质的差别,相反丢了教学之源—课本。教导信息起源是多渠道、多层次的,我们不能把信息技巧手段作为获取教导信息的唯一依附,不要认为上课用了盘算机就做到了信息技巧与课程的整合。
2、脱离学生实际地投放信息量。
由于用上信息技术,可以快速地搜索到、编辑好与教学相关的信息,作为教师往往认为这些信息很好而且不难,特别是经过几遍准备更加觉得简单因此高估学生实际水平,盲目投放信息,造成学生无法接受,影响教学效率。
3、拿来就用,盲目堆砌。
由于信息时代,互联网上资料非常多,它既是信息爆炸时代,也是信息垃圾时代。什么可用什么无用,什么可不用,什么不可用,教师没有清醒认识,拿来就用,生拉硬扯,或者盲目堆砌,信息投放不合时宜,结果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4、把整合看成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要把教学内容整版整版地“刷”到屏幕上,追求所谓的“省时、省力”。表面上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大了题目的训练量,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追求“高效率、大容量、高密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记忆负担,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具体操作时,应注意控制显示的容量和速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看清、看懂,并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推理,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避免走过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的高度和谐、统一的有机部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不是“电(脑)灌”代替了“人灌”,不是“信息技术越多、越有滋味,整合就越充分”,也不是“制作一个课件或调出一段录像了事”,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
5、课程与信息技术地位颠倒
按照现代课程观,课程不仅指教科书,还指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等整合而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从现代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应该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否则会陷入“唯技术主义”的泥潭。
6、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误解为“学习的自由化”
信息技术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条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构建一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作为价值取向,旨在实现从过去仅仅重“教”到现在同时重“学”的转换。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理念容易绝对化,走上一条“自由化”的道路。
7、放弃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灵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实行者。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是靠教师来设计、造就和创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领导地位是不被代替,也不可缺乏的。在有的信息技巧与学科整合中,这种作用被抛弃了。例如:七年级历史教学中,一个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意义都用信息技巧设备代替了,课件的交互性做得很好,可教师成了实现交互的操作者,教师的作用只是点击鼠标。可见,这样的课堂教学相当于让学生看一堂电影,教师仅在应用多媒体技巧而完整放弃了教师的作用。我们强调:信息技巧与课程整合中施展学生主体作用不等于教师不施展任何作用。
8、教学模式上仍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巧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步教学效率,改良教学效果,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过渡。但是教师制作的课件只是把不形象的变形象,把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如数学教师把“解利用题的各个步骤”用课件逐步展现给学生,语文教师把“齐读课文,分读课文”用音响设备代替等等。这种方法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这种方法不过是一种被扭曲了的现代教导方法。
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進而积极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
1、为应用计算机而应用计算机。
在信息技巧与课程整合的实际利用中,教师的课件只是原模原样的照抄书本,把本来书本上的文字、图片等投影到大屏幕上。例如:教师通过课件把课本上“做一做”要完成的填空题标题演示给学生,学生答复后再把答案展现出来。这样的课件内容并没有超出书本内涵,这种整合与靠语言与粉笔的教学没有本质的差别,相反丢了教学之源—课本。教导信息起源是多渠道、多层次的,我们不能把信息技巧手段作为获取教导信息的唯一依附,不要认为上课用了盘算机就做到了信息技巧与课程的整合。
2、脱离学生实际地投放信息量。
由于用上信息技术,可以快速地搜索到、编辑好与教学相关的信息,作为教师往往认为这些信息很好而且不难,特别是经过几遍准备更加觉得简单因此高估学生实际水平,盲目投放信息,造成学生无法接受,影响教学效率。
3、拿来就用,盲目堆砌。
由于信息时代,互联网上资料非常多,它既是信息爆炸时代,也是信息垃圾时代。什么可用什么无用,什么可不用,什么不可用,教师没有清醒认识,拿来就用,生拉硬扯,或者盲目堆砌,信息投放不合时宜,结果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4、把整合看成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要把教学内容整版整版地“刷”到屏幕上,追求所谓的“省时、省力”。表面上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大了题目的训练量,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追求“高效率、大容量、高密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记忆负担,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具体操作时,应注意控制显示的容量和速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看清、看懂,并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推理,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避免走过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的高度和谐、统一的有机部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不是“电(脑)灌”代替了“人灌”,不是“信息技术越多、越有滋味,整合就越充分”,也不是“制作一个课件或调出一段录像了事”,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
5、课程与信息技术地位颠倒
按照现代课程观,课程不仅指教科书,还指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等整合而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从现代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应该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否则会陷入“唯技术主义”的泥潭。
6、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误解为“学习的自由化”
信息技术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条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构建一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作为价值取向,旨在实现从过去仅仅重“教”到现在同时重“学”的转换。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理念容易绝对化,走上一条“自由化”的道路。
7、放弃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灵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实行者。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是靠教师来设计、造就和创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领导地位是不被代替,也不可缺乏的。在有的信息技巧与学科整合中,这种作用被抛弃了。例如:七年级历史教学中,一个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意义都用信息技巧设备代替了,课件的交互性做得很好,可教师成了实现交互的操作者,教师的作用只是点击鼠标。可见,这样的课堂教学相当于让学生看一堂电影,教师仅在应用多媒体技巧而完整放弃了教师的作用。我们强调:信息技巧与课程整合中施展学生主体作用不等于教师不施展任何作用。
8、教学模式上仍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巧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步教学效率,改良教学效果,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过渡。但是教师制作的课件只是把不形象的变形象,把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如数学教师把“解利用题的各个步骤”用课件逐步展现给学生,语文教师把“齐读课文,分读课文”用音响设备代替等等。这种方法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这种方法不过是一种被扭曲了的现代教导方法。
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進而积极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