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十年寒窗”走上“成才”之路。而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自身特点,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自己学会如何“成才”。基于这种发展变化,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有学习的快乐之感,即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保持这种兴趣,从而打开学生心灵的天窗,拨动学生的心弦,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就要靠具有很高语言素养的教师,用语言学家的准确、演说家的雄辩、艺术家的情感、科学家的敏捷去占领讲台。语言传授作为教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对于教师来说,有着特殊的职业要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新颖有趣的实验无疑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目前教师的教学工作时间主要仍是依靠教学语言来进行的。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怎样掌握教学语言呢?
1、准确、简炼
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科学知识,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是科学的。上课前要精心设计语言,字斟自酌,仔细推敲。上课时要清楚地讲出各种概念理论,说话不含糊,条理要清楚,逻辑性要强。每一节课下来都应该而且必须回顾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是否科学、规范,条理是否清晰、严密,举例是否恰当,物理语言是否正确加以应用,学生是否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精心设计语言就是要使教师说出的第一句话都是规范的、准确的。那种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语病应尽量避免。如不应该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而应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力”;不应该说:“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就是矢量”,而应该说“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不应该说:“质点就是有质量的点”,而应该说“质点是我们为了研究课题的方便把物体当成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的理想化模型”。
精心设计语言,有时对教材上的书面语言也要加以审查、订正。如司南版必修2对斜抛运动的定义是:“斜抛运动是指以一定的初速度将物体与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斜向上抛出,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我觉得,斜抛运动不仅仅有斜向上抛运动,也包含斜向下抛运动。严格的说应该说成“斜抛运动是指以一定的初速度将物体与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斜向上或斜向下抛出,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这样说显然会更科学一些。另外,对教材上尚待发展、完善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中学阶段尚不能讲透彻的问题也不能一下子讲死。
说到简练,就是指教学语言少而精。课堂上决不能空话连篇,不着边际。如果教师说话不简练,就会影响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只能是少、慢、差、费的低能劳动;如果重视提炼教学语言,紧扣所讲重点、难点、关键,做到言简意赅,箭无虚发,就可以少费口舌,让学生心领神会、豁然贯通,课堂上还能有较多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活跃思想,发展智力。
除做到言简意赅,还要富于情感、形象直观、趣味幽默,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并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注意疑难问题的难度,逐渐增加梯度。例如在讲解“参照物”概念时教师首先给学生讲一个千古奇闻的故事,即古代小说(镜花缘第七十九回)中“宝云问奶公家乡有什么趣闻,奶公说:前几天刮了一场大风,把咱家的一口井,忽然吹到墙外去了”。学生听完后非常活跃,紧接着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以井会吹到墙外呢?学生按照”惯性思维“纷纷讲不可能、纯属虚构。此时教师加以点拨道:古代小说中的墙实际是篱笆做的墙。请同学们根据“参照物”的概念结合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再认真思考一下是否有可能,学生经过变换思维方式认真思考后顿时醒悟说:原来被吹动的不是井,而是篱笆墙。以篱笆墙为参照物,井则是跑到墙外。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维。
2、生动、形象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好动、好奇、缺乏耐心且带有一定叛逆性的青少年,教学内容又多是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果教师的语言枯燥无味、千篇一律,满口书面语言,学生就会吃力费神、机械呆板,产生厌倦情绪。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尽量使语言活泼、有趣,还要深入浅出。
首先要善于启发学生想象。如在讲“光的折射”一节的引课时可借助让学生复习、叙述什么是光的反射,当学生们说到“……射到两种媒质界面上时,其中一部分光……”时,教师马上启发追问:“一部分光反回原来媒质中,那另一部分光到哪里去呢?”问题提出后,学生会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联想、判断另一部分光的去处。当学生意识到并回答出“另一部分光进入第二种媒质中”后,再发问:“沿什么方向射入第二种媒质呢?”通过这样一系列疑问性问题的发问,“光的折射”也就自然地引入了。
除善于启发学生想象外、教学中也应该有生动的比喻。在教学过程中,“比喻”虽不能代替知识本身,但它能使教师的语言变得幽默;它能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泼;它能使繁琐的东西变得简单;它能使肤浅的东西变得深刻。当学生对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煞费心机时,忽然从“比喻”中得到某种启示,问题便迎刃而解。其结果在学生内心会产生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动力,学习兴趣大增。一位老师在讲“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时,他把高频电磁波比成一个跑是很快的哑巴,把低频电磁波比成具有歌唱才能的瘸子。电磁波的发射就是哑巴背着瘸子跑向演出地点,当他们跑到演出地点时,看门人只让瘸子进去演去,而把哑巴拒之门外,这就是所谓的“解调”。老师讲述时,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学生的思维经过惊讶、思考、突破等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除善于启发学生想象、巧妙应用生动比喻外,形象描述也很重要。要从完成教学任务中去求生动形象,发挥语言的表现力。因为语言要受到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的制约。语言枯燥无味固然不好,如果脱离教学内容,单纯追求语言技巧,油腔滑调,华而不实,完不成教学任务也不好。
善于启发学生想象、巧妙应用生动比喻及形象描述这三者可以穿插进行、灵活多样。如有时可以像电影、戏剧导演一样,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小结问题,有时像相声演员一样来一段开场白,有时像评书演员一样来一段承前启后的结束语,均能收到一定效果。
3、声调、节奏
教师讲课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语气的轻重、面部表情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学语言速度太快,学生思维跟不上,听课感到吃力。学习的知识易夹生;教学语言速度太慢,输送给学生的知识满足不了需要,学生智力活动受限制,影响思维能力的顺利发展;讲课声音太低会使学生听课吃力费神,引起听觉不必要的紧张。所以课堂上首先要注意在用平和而流利的语言讲课的同时注意快慢适中、高低适宜。其次是注 意在尽量避免单调、平淡、注意抑、扬、顿、挫的同时加强语言的启发性。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验的安排注意掌握语言的速度,有快有慢,注意停顿,停顿的时间可长可短:还要能根据学生的情绪进行巧妙地控制和调节,善于利用语言节奏和声调的变化使学生的大脑皮质持续地处于积极而活跃的思维状态。要有设疑,有释疑,有讲述。当讲到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之处时,教师的语言可放慢,语气可加重;当讲到疑点之处时,教师声调可以提高,尾音适当拖长。另外要注意讲话时的表|隋和姿态,尽力做到以姿势助说话。语言枯燥无味、单调平淡无启发性不行,教态呆板也不好。用适当的姿势如准确无误的手势和眼神助说话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一节课不能语调不变,要根据知识内容,语调该重的重,该轻的轻,不能一节课一个声调讲到底,偶尔小幽默可以营造课堂气氛,但是幽默不能低级趣味,信口开河,随便乱说。
物理教材中一些定义、规律的归纳是科学的语言、是最简语言,它的逻辑性强,如果把握不住节奏,学生会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例如楞次定律的表述:“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句话如果毫无节奏、毫无轻重地读下去,教师费力、学生费解。同行们可试试以下节奏(,表示略停顿,下加点表示重音,下划波纹线表示慢速):“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样突出“磁场”、“阻碍”、“变化”三个重心,听起来轻重明了,层次分明,又自然流畅。教学中节奏明显、抑扬顿挫的语言学生听起来会是享受。另外,在讲解例题时,要求老师带领学生读题领会题意,如果能运用节奏明快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另外,口头语言应与其它传播媒介有机地结合。有些复杂、抽象的问题仅靠语言表达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无法理解,此时如果能结合手势、作图、板书、实验、电教等其它的段,用不多的语言即可使学生豁然开朗。例如高一新教材的同步卫星的教学中,讲解各种地球卫星的运动轨道及原因时,即使费尽口舌,也有部分学生似懂非懂。若能用地球仪并在仪器上加上卫星模型,实地转动地球仪及卫星,并结合讲解作图,学生感到抽象的问题不再抽象,难点便迎刃而解。口头语言确实是课堂上师生交流主渠道,应尽可能地借用实验、多媒体等等方式辅助教学,这样既可减少唇舌压力又能激起学生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水平是可以通过苦练得到提高的。演员练功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演员演戏必须进入角色,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讲台虽然不是舞台,教师虽不是演员,但锤练语言、练好讲功犹如演员,只有锤练出清晰、简练、准确、生动的语言才能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给学生以智慧,以力量,以鼓舞。
只要教师坚持勤学苦练,就一定能提高驾驭语言的本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保持这种兴趣,从而打开学生心灵的天窗,拨动学生的心弦,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就要靠具有很高语言素养的教师,用语言学家的准确、演说家的雄辩、艺术家的情感、科学家的敏捷去占领讲台。语言传授作为教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对于教师来说,有着特殊的职业要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新颖有趣的实验无疑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目前教师的教学工作时间主要仍是依靠教学语言来进行的。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怎样掌握教学语言呢?
1、准确、简炼
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科学知识,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是科学的。上课前要精心设计语言,字斟自酌,仔细推敲。上课时要清楚地讲出各种概念理论,说话不含糊,条理要清楚,逻辑性要强。每一节课下来都应该而且必须回顾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是否科学、规范,条理是否清晰、严密,举例是否恰当,物理语言是否正确加以应用,学生是否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精心设计语言就是要使教师说出的第一句话都是规范的、准确的。那种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语病应尽量避免。如不应该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而应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力”;不应该说:“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就是矢量”,而应该说“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不应该说:“质点就是有质量的点”,而应该说“质点是我们为了研究课题的方便把物体当成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的理想化模型”。
精心设计语言,有时对教材上的书面语言也要加以审查、订正。如司南版必修2对斜抛运动的定义是:“斜抛运动是指以一定的初速度将物体与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斜向上抛出,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我觉得,斜抛运动不仅仅有斜向上抛运动,也包含斜向下抛运动。严格的说应该说成“斜抛运动是指以一定的初速度将物体与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斜向上或斜向下抛出,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这样说显然会更科学一些。另外,对教材上尚待发展、完善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中学阶段尚不能讲透彻的问题也不能一下子讲死。
说到简练,就是指教学语言少而精。课堂上决不能空话连篇,不着边际。如果教师说话不简练,就会影响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只能是少、慢、差、费的低能劳动;如果重视提炼教学语言,紧扣所讲重点、难点、关键,做到言简意赅,箭无虚发,就可以少费口舌,让学生心领神会、豁然贯通,课堂上还能有较多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活跃思想,发展智力。
除做到言简意赅,还要富于情感、形象直观、趣味幽默,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并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注意疑难问题的难度,逐渐增加梯度。例如在讲解“参照物”概念时教师首先给学生讲一个千古奇闻的故事,即古代小说(镜花缘第七十九回)中“宝云问奶公家乡有什么趣闻,奶公说:前几天刮了一场大风,把咱家的一口井,忽然吹到墙外去了”。学生听完后非常活跃,紧接着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以井会吹到墙外呢?学生按照”惯性思维“纷纷讲不可能、纯属虚构。此时教师加以点拨道:古代小说中的墙实际是篱笆做的墙。请同学们根据“参照物”的概念结合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再认真思考一下是否有可能,学生经过变换思维方式认真思考后顿时醒悟说:原来被吹动的不是井,而是篱笆墙。以篱笆墙为参照物,井则是跑到墙外。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维。
2、生动、形象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好动、好奇、缺乏耐心且带有一定叛逆性的青少年,教学内容又多是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果教师的语言枯燥无味、千篇一律,满口书面语言,学生就会吃力费神、机械呆板,产生厌倦情绪。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尽量使语言活泼、有趣,还要深入浅出。
首先要善于启发学生想象。如在讲“光的折射”一节的引课时可借助让学生复习、叙述什么是光的反射,当学生们说到“……射到两种媒质界面上时,其中一部分光……”时,教师马上启发追问:“一部分光反回原来媒质中,那另一部分光到哪里去呢?”问题提出后,学生会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联想、判断另一部分光的去处。当学生意识到并回答出“另一部分光进入第二种媒质中”后,再发问:“沿什么方向射入第二种媒质呢?”通过这样一系列疑问性问题的发问,“光的折射”也就自然地引入了。
除善于启发学生想象外、教学中也应该有生动的比喻。在教学过程中,“比喻”虽不能代替知识本身,但它能使教师的语言变得幽默;它能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泼;它能使繁琐的东西变得简单;它能使肤浅的东西变得深刻。当学生对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煞费心机时,忽然从“比喻”中得到某种启示,问题便迎刃而解。其结果在学生内心会产生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动力,学习兴趣大增。一位老师在讲“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时,他把高频电磁波比成一个跑是很快的哑巴,把低频电磁波比成具有歌唱才能的瘸子。电磁波的发射就是哑巴背着瘸子跑向演出地点,当他们跑到演出地点时,看门人只让瘸子进去演去,而把哑巴拒之门外,这就是所谓的“解调”。老师讲述时,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学生的思维经过惊讶、思考、突破等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除善于启发学生想象、巧妙应用生动比喻外,形象描述也很重要。要从完成教学任务中去求生动形象,发挥语言的表现力。因为语言要受到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的制约。语言枯燥无味固然不好,如果脱离教学内容,单纯追求语言技巧,油腔滑调,华而不实,完不成教学任务也不好。
善于启发学生想象、巧妙应用生动比喻及形象描述这三者可以穿插进行、灵活多样。如有时可以像电影、戏剧导演一样,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小结问题,有时像相声演员一样来一段开场白,有时像评书演员一样来一段承前启后的结束语,均能收到一定效果。
3、声调、节奏
教师讲课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语气的轻重、面部表情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学语言速度太快,学生思维跟不上,听课感到吃力。学习的知识易夹生;教学语言速度太慢,输送给学生的知识满足不了需要,学生智力活动受限制,影响思维能力的顺利发展;讲课声音太低会使学生听课吃力费神,引起听觉不必要的紧张。所以课堂上首先要注意在用平和而流利的语言讲课的同时注意快慢适中、高低适宜。其次是注 意在尽量避免单调、平淡、注意抑、扬、顿、挫的同时加强语言的启发性。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验的安排注意掌握语言的速度,有快有慢,注意停顿,停顿的时间可长可短:还要能根据学生的情绪进行巧妙地控制和调节,善于利用语言节奏和声调的变化使学生的大脑皮质持续地处于积极而活跃的思维状态。要有设疑,有释疑,有讲述。当讲到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之处时,教师的语言可放慢,语气可加重;当讲到疑点之处时,教师声调可以提高,尾音适当拖长。另外要注意讲话时的表|隋和姿态,尽力做到以姿势助说话。语言枯燥无味、单调平淡无启发性不行,教态呆板也不好。用适当的姿势如准确无误的手势和眼神助说话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一节课不能语调不变,要根据知识内容,语调该重的重,该轻的轻,不能一节课一个声调讲到底,偶尔小幽默可以营造课堂气氛,但是幽默不能低级趣味,信口开河,随便乱说。
物理教材中一些定义、规律的归纳是科学的语言、是最简语言,它的逻辑性强,如果把握不住节奏,学生会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例如楞次定律的表述:“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句话如果毫无节奏、毫无轻重地读下去,教师费力、学生费解。同行们可试试以下节奏(,表示略停顿,下加点表示重音,下划波纹线表示慢速):“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样突出“磁场”、“阻碍”、“变化”三个重心,听起来轻重明了,层次分明,又自然流畅。教学中节奏明显、抑扬顿挫的语言学生听起来会是享受。另外,在讲解例题时,要求老师带领学生读题领会题意,如果能运用节奏明快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另外,口头语言应与其它传播媒介有机地结合。有些复杂、抽象的问题仅靠语言表达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无法理解,此时如果能结合手势、作图、板书、实验、电教等其它的段,用不多的语言即可使学生豁然开朗。例如高一新教材的同步卫星的教学中,讲解各种地球卫星的运动轨道及原因时,即使费尽口舌,也有部分学生似懂非懂。若能用地球仪并在仪器上加上卫星模型,实地转动地球仪及卫星,并结合讲解作图,学生感到抽象的问题不再抽象,难点便迎刃而解。口头语言确实是课堂上师生交流主渠道,应尽可能地借用实验、多媒体等等方式辅助教学,这样既可减少唇舌压力又能激起学生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水平是可以通过苦练得到提高的。演员练功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演员演戏必须进入角色,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讲台虽然不是舞台,教师虽不是演员,但锤练语言、练好讲功犹如演员,只有锤练出清晰、简练、准确、生动的语言才能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给学生以智慧,以力量,以鼓舞。
只要教师坚持勤学苦练,就一定能提高驾驭语言的本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