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这种现象:为应付中考,教师不厌其烦说“道理”,复习时学生不辞辛苦地记要点,考试时学生不差一字地复制要点。虽然教学中有时也兼顾培养应试能力,但学生最终获得的却只是一些教条,甚至有时学生会觉得所学的都是高大空远,是无用的东西。于是课堂教学中出现“只见教师,不见学生”,气氛沉闷,形式单一,学生昏昏欲睡的场面。这显然是与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教材(江苏版)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特别可贵的是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和社会的实际,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广大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想方设法激活学生。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构建学生有兴趣、会参与、能感动的课堂。那么,思品教师该如何激活学生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导入,吸引学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思品课堂导入就要激活学生,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相应的情境,并在情感催化下,积极思考和探究。课堂导入设计没有固定格式,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图片导入。图片往往更具有直观性,取材于学生生活或贴近学生的图片,更加容易打动学生。例如七年级《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教学前,我先出示该班与邻班拔河比赛的图片,这样便于学生首先从感性角度感知,丰富情感,进而逐步升华,达到理性认识的目的。
(二)故事导入。初中生都爱听故事,上课前讲一段反映学生(最好是本班的)生活并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迁移到教学情境之中。记得在教学《天下父母心》一课前,我先讲了一个故事:有个早产的小男孩出生时不足4斤,从小体弱多病,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终于长成健壮的棒小伙。然后请故事的主人公(本班的大高个)起立,顿时全班掌声雷动,为伟大的父母之爱喝彩。
(三)经典导入。诗词佳句优美、生动、精炼,学生喜爱诵读和运用。如教学七年级《让生命更有意义》前,我先和学生一起朗诵奥斯托洛夫斯基的名言,学生就能很快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氛围之中。
(四)时政导入。学生往往都关心国内外时政大事。如以此为切入点,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例如教学八年级《孝敬父母长辈》前,我让学生看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孝亲敬老的相关视频和十七届六中全会辅导报告的片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又充实和升华了教学内容。
(五)选取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导入。现版教材中,收集了一些寓意深刻、感染力强的经典案例,但未必在开头部分,教师可根据需要让学生先听先读先看先体悟,达到教学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的功效。
(六)选取网上典型事例材料导入。选择能打动学生又贴近教学内容的东西作为课堂引语,对于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尤为明显。例如教学八年级《科教兴国》前,我先让学生观看乔布斯与苹果公司的相关视频材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立刻就被激发起来了。总之,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方式,导入只要能迅速找到学生的动情点,紧扣他们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不失为成功的课堂导入。
二、多样化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
虽然思品《课程标准》和新版教材淡化了知识性要求,强化了德育功能,但我认为,思品教学培德启智并重,课堂教学必须达到一定深度,思品教学有深度,学生认识和觉悟才有高度,书上的东西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激活情感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升华价值观。为此,我们就有必要探究思品课堂教学形式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温馨、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课堂,自主合作探究。此时学生的热情奔放、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因而教师就要精选多样化、高效性的课堂教学形式。
(一)小品。小品因其诙谐幽默、贴近生活、引人入胜、启迪心智而为大众喜爱,在思品教学中,偶尔插入一段小品,能使同学们在放松身心、调节情绪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如在八年级《天下父母心》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小品教学法。请同学分角色表演“一张账单”的小品。这样一方面满足了部分学生的表演欲望,发展了学生的才能,另一方面增强了“材料”的感染力、震撼力,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真正领悟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全班同学都能分享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辩论。初中生多有标新立异,且试图自圆其说的心理倾向。在思品教学中,我设置“道德和法律哪个更重要”、“穷困的海因茨该不该偷特效药为病危的妻子治病?”等辩题,引导学生分正反方辩论,并请其他同学评点,这种教学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加深了学生对法律与道德、行为与后果关系的深刻理解。
(三)走出去。英国学者麦克菲尔说:“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因此,在思品课教学前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有目的地开展采访、参观、调查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与父母平等沟通》、《理解我们的老师》、《网络是把“双刃剑”》时,我安排一个小型社会调查。这些安排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新的体验和感悟。
(四)谈心得。在同学们分组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设问释疑完成教学内容后,我几乎都安排一个让学生说心得、谈体会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与启迪。可以是一事一议、一点一议,也可以是本课学习后的感想。只要有真情实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实践证明,这一教学形式对于培养初中生敢说会说的能力,提炼和深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健全学生人格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导语和课堂教学形式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贴近学生生活。因为初中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自主意识增强,有希望得到认可“小大人”的一面,同时也有好奇心强、爱发表不同意见、活泼好动“孩子气”的一面,教师如果忽视他们的心理特点,对他们“另类”的表现一味压制,就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教材中的事例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初中思品教学必须把学生激活,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与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成功……从而真正丰富情感世界,真正树立科学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思品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创设情境导入,吸引学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思品课堂导入就要激活学生,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相应的情境,并在情感催化下,积极思考和探究。课堂导入设计没有固定格式,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图片导入。图片往往更具有直观性,取材于学生生活或贴近学生的图片,更加容易打动学生。例如七年级《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教学前,我先出示该班与邻班拔河比赛的图片,这样便于学生首先从感性角度感知,丰富情感,进而逐步升华,达到理性认识的目的。
(二)故事导入。初中生都爱听故事,上课前讲一段反映学生(最好是本班的)生活并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迁移到教学情境之中。记得在教学《天下父母心》一课前,我先讲了一个故事:有个早产的小男孩出生时不足4斤,从小体弱多病,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终于长成健壮的棒小伙。然后请故事的主人公(本班的大高个)起立,顿时全班掌声雷动,为伟大的父母之爱喝彩。
(三)经典导入。诗词佳句优美、生动、精炼,学生喜爱诵读和运用。如教学七年级《让生命更有意义》前,我先和学生一起朗诵奥斯托洛夫斯基的名言,学生就能很快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氛围之中。
(四)时政导入。学生往往都关心国内外时政大事。如以此为切入点,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例如教学八年级《孝敬父母长辈》前,我让学生看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孝亲敬老的相关视频和十七届六中全会辅导报告的片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又充实和升华了教学内容。
(五)选取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导入。现版教材中,收集了一些寓意深刻、感染力强的经典案例,但未必在开头部分,教师可根据需要让学生先听先读先看先体悟,达到教学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的功效。
(六)选取网上典型事例材料导入。选择能打动学生又贴近教学内容的东西作为课堂引语,对于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尤为明显。例如教学八年级《科教兴国》前,我先让学生观看乔布斯与苹果公司的相关视频材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立刻就被激发起来了。总之,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方式,导入只要能迅速找到学生的动情点,紧扣他们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不失为成功的课堂导入。
二、多样化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
虽然思品《课程标准》和新版教材淡化了知识性要求,强化了德育功能,但我认为,思品教学培德启智并重,课堂教学必须达到一定深度,思品教学有深度,学生认识和觉悟才有高度,书上的东西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激活情感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升华价值观。为此,我们就有必要探究思品课堂教学形式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温馨、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课堂,自主合作探究。此时学生的热情奔放、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因而教师就要精选多样化、高效性的课堂教学形式。
(一)小品。小品因其诙谐幽默、贴近生活、引人入胜、启迪心智而为大众喜爱,在思品教学中,偶尔插入一段小品,能使同学们在放松身心、调节情绪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如在八年级《天下父母心》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小品教学法。请同学分角色表演“一张账单”的小品。这样一方面满足了部分学生的表演欲望,发展了学生的才能,另一方面增强了“材料”的感染力、震撼力,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真正领悟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全班同学都能分享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辩论。初中生多有标新立异,且试图自圆其说的心理倾向。在思品教学中,我设置“道德和法律哪个更重要”、“穷困的海因茨该不该偷特效药为病危的妻子治病?”等辩题,引导学生分正反方辩论,并请其他同学评点,这种教学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加深了学生对法律与道德、行为与后果关系的深刻理解。
(三)走出去。英国学者麦克菲尔说:“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因此,在思品课教学前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有目的地开展采访、参观、调查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与父母平等沟通》、《理解我们的老师》、《网络是把“双刃剑”》时,我安排一个小型社会调查。这些安排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新的体验和感悟。
(四)谈心得。在同学们分组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设问释疑完成教学内容后,我几乎都安排一个让学生说心得、谈体会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与启迪。可以是一事一议、一点一议,也可以是本课学习后的感想。只要有真情实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实践证明,这一教学形式对于培养初中生敢说会说的能力,提炼和深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健全学生人格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导语和课堂教学形式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贴近学生生活。因为初中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自主意识增强,有希望得到认可“小大人”的一面,同时也有好奇心强、爱发表不同意见、活泼好动“孩子气”的一面,教师如果忽视他们的心理特点,对他们“另类”的表现一味压制,就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教材中的事例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初中思品教学必须把学生激活,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与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成功……从而真正丰富情感世界,真正树立科学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思品课教学的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