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选人用人的境界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a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革命战争时期,陈毅同志总是能够将部队很好地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诀窍就是知人善任、慧眼识才。他往往能及时发现和起用那些能胜任其职的优秀军政人才。
  1938年1月,时任闽东红军独立师师长兼政委的叶飞,向主持新四军组建工作的陈毅汇报闽东红军独立师的建设和作战情况。在仔细听取叶飞的汇报后,陈毅就许多具体情况提出了问题。叶飞对独立师的情况非常熟悉,很好地作了回答。就在这次汇报中,陈毅对叶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四军在江南地区扎下根后,陈毅思考最多的就是怎么样才能取得更大发展的问题。这时他想起了叶飞,决定让这位得力战将带着一个团的兵力向江北发展。叶飞出发前,陈毅为了避免国民党第三战区的刁难,还亲自为他起了化名“聂杨”。后来的实战证明,陈毅对叶飞的发现和任用是极为正确的。叶飞独立工作能力强,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完全能够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他到了江北之后,广泛地联络当地的各个民间抗日武装,灵活机动地开展对日军和伪军的游击战,显著扩大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使新四军的人、枪、款得到迅速补充,仅供给到新四军军部的机关枪就有数百挺之多。
  在新四军的江北部队得到较大发展后,陈毅感到江南、江北两处的军事斗争错综复杂,需要更多能够担当重任的人。于是陈毅又再次运用他的慧眼识才之法,这一次他发现的人才是谭震林。陈毅向新四军军部要求派谭震林到江南地区,独立指挥东路部队,独当一面地扩充和发展东路的力量。谭震林到达江南指挥部后,十分赞赏江南部队已经取得的成绩,同意陈毅在江南部队对敌斗争方式方法上的看法。对于某些同志说陈毅是所谓的“人、枪、款主义”,他明确表示反对对陈毅的错误批评。在如何应对国民党顽固派挑起的反共高潮问题上,他与陈毅的观点更是不谋而合,认为应该坚持“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独立自主地领导和发展共产党自己的抗日武装,保持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因而根本不用理会国民党反动派的无理干涉。谭震林对陈毅说:“到了东路,我希望能通过办教导队等办法,尽快培养出一百名连长、一百名指导员,共二百名连一级的军政干部”,“我想在过去‘江抗’和现在‘挺纵’二团活动的基础上,争取尽快把人枪弄到一万”。陈毅听后,既惊喜又放心,他知道谭震林是很有主见、很有辦法的人,说到的事情一定会做到的。果然,谭震林不仅出色超额完成了任务,而且逐渐成长为后来华东野战军的高级将领。他与粟裕一起策划指挥了“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与许世友共同领导华野内线兵团坚持巩固山东根据地并大量歼灭了国民党军,作为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参与领导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历史证明陈毅的眼光是敏锐的,他发现的人才大多成为后来华东野战军及第三野战军的领导骨干。
  大凡用人,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以才御才”,即通过自己高水平的专业指导,发挥自己在本专业领域的影响力来带动下属开展工作;另一种方式是“以德御才”,即通过自己的品德威信来影响下属,只要大的原则性问题不出格,就放手让下属去展开工作,不过问过多的具体业务工作。陈毅元帅的识人用人风格就属于后者,他坦诚豁达、心胸宽阔,从来不摆官架子,特别善于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人才、影响人才、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很少直接地去干预下属的具体工作,尤其不会对下属的工作“指手画脚”“指指点点”,而是放手让人才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除非是在确实需要他帮助的时候。这是一个很高的用人境界。“以才御才”者,他的专业水平必须是团队中最高的,通过自己在专业上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来带领团队完成任务。“以德御才”者,他的专业水平不一定很高,但是他的领导品质和领导威信一定很高,能够从思想上团结带领团队完成任务。两相比较,越是到了基层,就越是需要“以才御才”这种领导方式,因为在基层单位特别是专业技术性比较强的基层单位,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是很难服众的。相反,越是到了高层,就越需要“以德御才”,因为到了高层之后,对具体专业水平的要求并不高,主要是一种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因而如果缺乏一种领导威信和群众公信力,即便是个人在某一专业领域的水平再高,也无助于有效地实施领导、用人御人。
  (摘自《学习时报》,原标题为《陈毅精心挑选新四军骨干》)
其他文献
没有全民健康 就没有全面小康  阳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飞赴重庆,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贫困户张剑峰坐在总书记左侧长条凳上,给总书记算起了自己的医药费:“前年查出了鼻咽癌,党和政府雪中送炭报销了8万元”。  一旁的中益乡卫生院院长蒋凤插话说:“像这种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中益乡还有200多户,我们实施了资助参保、先诊疗后付费和大病救助兜底。
烟雨朦胧,云雾缭绕。  4月21日,车出开州城,一路盘山而行,大约一个半小时,修缮一新的大进镇长城村便民服务中心便映入记者眼帘。  雨水洗刷下,大山深处的长城村格外静谧,便民服务中心对面的蟠桃试验基地,枝头挂满了水珠。望着眼前的一切,很难将这个产业红火、道路通畅、村民幸福的小山村与曾经的市级贫困村联系起来。  这一切,少不了长城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主动思考,积极作为。长城村以党建为抓手,全面加
——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只有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才能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新农村谁来建的现实难题,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2014年隆冬,梁平县蟠龙镇青垭村。  村民王兴贵站在山坡地头,望着绿油油的一地青菜,心中一阵感慨。  不久前,这里还是王家的老宅;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了一片菜地。  当初,面对闲置已久的老宅,王兴贵一直不知如何处理。  “卖给其他村民,价格低、不划算。”王兴贵说。  后来,
“以前小区停车位不够,出行相当不便,这次在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出行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8月6日,看到道路焕然一新,九龙坡区华庆路朝阳小区居民向女士兴奋地说。  今年以来,重庆市公安局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疏堵保畅和道路交通安全这些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全力疏堵治乱,维护道路安全畅通,使全市交通状况得到改善。  多管齐下守护百姓“菜篮子”  7月30日,受新冠
为民服务解难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具体目标之一,也是这次主题教育的落腳点。奉节县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把“民”字写大,把 “民”事做细,切实把主题教育的成效体现在解决现实问题上。  在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问题上下功夫。围绕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交通出行、就业创业、食品安全、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问题,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农技随访“
从某种意义上说,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对过去一年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的总结和升华。  过去一年,重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深入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涌现出不少好做法、好经验。认真分析和总结这些好做法、好经验,将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供借鉴、开拓路径。  深学方能践悟  2016年10月21日,江北区五里店街道举办了一场以“严守党规
菊黄蟹肥,又到了品尝大闸蟹的时节。  在重庆武隆,提到大闸蟹,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养蟹达人”樊霞。  5年前,樊霞将养殖阳澄湖大闸蟹的技术引入武陵山,不仅丰富了武隆人的餐桌,而且还先后带动当地500余户养殖户增收致富。  因为致富带头作用明显,樊霞作为乡村领军人才入选重庆英才计划第一批人才(团队)名单,她也因此成了大忙人。  10月29日,樊霞启程前往河南洛阳,应邀参加第二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鑒》上。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
11月16日9:30,渝北区回兴街道居民李舒的手机闹铃响了。  闹铃提示李舒,该启程赶往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航站楼了——不久后,他将飞往新加坡。  打开手机应用,一张航线图映入李舒眼帘:以重庆为中心点,这些年他走南闯北,飞向世界各地的航迹像是一张网。  看着手掌般大的航线图,李舒突然觉得世界好小。  世界有多小?离家10余公里的江北机场就是答案。  作为重庆连通世界的蓝天窗口,江北机场既是李舒走向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了一条铁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起于布衣,旁眼观之,朱元璋对宦官专权的危害洞若观火。  为彰显这条铁律的严肃性,朱元璋还令铸之以铁牌立于宫门。  吊诡的是,开国即立下如此铁律的明朝,宦官干政的程度却超越任何一个朝代,也成了明王朝衰败的致命伤。  为何事与愿违?  答案还要从朱元璋自身来找。  坏了这条铁律的,恰恰是朱元璋——他自己就派过宦官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