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98年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后又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至2007年,没有医疗保障制度安排的主要是城镇非从业居民。为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起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从2007年起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首批试点共79个城市和地区,2008年扩大试点城市为229个。2009年试点城市争取达到80%以上,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
关键词:医疗;分析;居民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13-02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一政策的实施体现了现代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完善了国家保障全体公民的利益的目标,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一具体的政策,笔者从投入—产出导向式的社会政策分析框架进行了分析。
一、投入—产出导向式的社会政策分析框架
在社会政策实践领域,研究者或评估者通常要对不同的政策方案或决策议案进行评价分析,以最终做出恰当的选择。在建立社会政策分析框架的过程中,通常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理性目标分析和过程分析两种,社会政策分析框架的建立要从政策实践具体过程的基本维度来进行。
美国学者D.伊特瑞迪斯就社会政策分析提出了一种投入—产出模型。在一个特定的国家或社会,意识形态和国家目标被设定为价值输入部分,并成为发展实践的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政府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最后分配机制使公民福祉水平达到一个预期的水平。
在他的模型中,理想社会、制度安排和分配产出三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个模型呈现一种循环结构。理想社会指一个国家或政府指定的要达成的社会目标,一般体现在比较宏观的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制度安排主要指为了实现社会目标指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制度,包括资金来源渠道、输送渠道、保障对象的选择等;分配是指具体的资源等福利的分配措施,以此缩小社会成员间的差距,实现社会中所有公民福祉的改善。
二、社会政策分析框架的应用
政策分析的模式客观上说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探讨,是一种标准化与抽象化后的结果,在现实社会中,社会政策的运行是比较复杂的,按照上述各模块一步一步执行某一社会政策几乎是不现实的。笔者在此运用上述模型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做一个初步的解读与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社会医疗保险与社会价值理念。
综观各社会政策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政策的制定实施必然基于当时的国情,政策的制定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社会价值理念的影响更甚。社会政策体现社会价值理念,同时社会价值理念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也不可忽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的主导思潮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倡导的那种社会主义理念,阶级是社会公敌,各行各业都要进行阶级斗争以实现社会平等,它强调无产阶级的基本权利,这是一个注重消灭阶级划分的年代。在社会保障和福利方面,建立的是城乡分割的医疗保障制度,在社会平等理念的促使下,国家保障政策更加注重保障群体的范围,保障水平较低。
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社会医疗保障政策也在不断完善,其发展更加符合国家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现状。同过去的社会医疗保障政策相比,现在的医疗保障政策体现出新的理念和取向。其一,强调社会的责任,主张以国家和社会为责任主体;其二,政府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了在实践中实现社会主义正义与公平的价值观;其三,在政策落实中,注重公开、公正和效率相结合的原则。从1998年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后来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相继建立,为了实现构建和谐社会,人人享有医疗保健的目标以及“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战略设想,2007年国家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这是促进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新农合构成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
(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础分析。
2007年4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7年7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从2007年在全国部分城市开始试点,到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从而建立起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07年开始启动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各项制度安排可以说都已经相当成熟。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见表1。
政治制度的发展也更加成熟,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多样化,可以概括为几下几点:一是调控计划者。政府在医疗服务领域进行资源、服务等的规划与设计,为政策实施做好准备,并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对通过一系列的法规政策和具体措施来限制、规范和引导医疗人员和医疗机构的行为,保障消费者利益。二是资助者。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提供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购买医疗器材或者政府提供其他方面的福利服务。三是购买者。政府为居民购买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提供部门签订医疗服务购买契约,以此保障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
在社会制度的发展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至今已经显示出了其巨大的优越性,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随着国家政策的制定而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包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从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制度基础分析中看出,制度安排是国家目标和政策实施之间的桥梁,如果没有适合的制度基础,那么政策的实施就没有依托,更别谈国家目标的实现,国家目标就像一个城市规划,制度安排就是城市道路的建设,政策实施则是道路上奔驰的汽车,若是没有了马路谈何汽车的行驶。合适的制度安排政策的实施意义重大,从而可以达成国家目标。 三、结语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起步较晚,政策制定时社会保障体系已经经历了我国社会体制的各种变革而发展的较为成熟。许多具体实施细则的制定可参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这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具有的一大优势。就其具体的实施内容来看,笔者认为其保障范围涵盖了城镇职工之外的其他城镇居民,有效保障了这一部分人的利益,体现了新时期公平正义的主题,缓解了诸多社会矛盾,当然,城镇居民的划定是以户口为基础的,城市里在校大学生和其他一些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还有待进一步确定,不能忽视这部分人的利益,也不能让其重复参保,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其保险基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来源,这是基本的资金来源渠道,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等的发展,可以拓宽其资金来源,同时也可以扩大已有保险基金的“再收入”,即参加其他金融投资方式,增大社保基金基数,有效利用社保资金的机会成本。其缴费标准和补助标准,笔者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均可向上“微调”,这样可以增大社会流动资金的总量,社会保险基金基数相应增加,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患者,同时可以适当开放报销的特殊病种的范围,给人们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政策具体的实施流程方面,仍需要加大各层级的监管工作,特别是医院内部的操作,以防这些保障政策变成人们就医的负担。
笔者认为,对于我国政策的分析只看到经济上的作用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到“政治决定政策”,政治制度可以作为政策的基础,在今天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政治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的政党政治表现出更强的实用性。21世纪我国迎来了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新的机遇,新时代的政治理念强调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强国的道路选择中,“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和战略地位。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制度安排的协调性与具体分配实施的有效性要求高度统一起来,才能发挥政策的保障性,政治文化、社会制度和政策实施者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策发展的最终结果。
参考文献:
[1]曾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问题研究[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学专业,2012.
[2]陈琦.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发展面临的问题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专业,2013.
[3]曹翠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社会保障专业,2013.
[4]李佳.山西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问题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社会保障专业,2013.
[5]孙莎.武汉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社会保障专业,2012.
[6]孙文基.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07).
作者简介:徐杰(1990年生),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
关键词:医疗;分析;居民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13-02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一政策的实施体现了现代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完善了国家保障全体公民的利益的目标,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一具体的政策,笔者从投入—产出导向式的社会政策分析框架进行了分析。
一、投入—产出导向式的社会政策分析框架
在社会政策实践领域,研究者或评估者通常要对不同的政策方案或决策议案进行评价分析,以最终做出恰当的选择。在建立社会政策分析框架的过程中,通常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理性目标分析和过程分析两种,社会政策分析框架的建立要从政策实践具体过程的基本维度来进行。
美国学者D.伊特瑞迪斯就社会政策分析提出了一种投入—产出模型。在一个特定的国家或社会,意识形态和国家目标被设定为价值输入部分,并成为发展实践的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政府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最后分配机制使公民福祉水平达到一个预期的水平。
在他的模型中,理想社会、制度安排和分配产出三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个模型呈现一种循环结构。理想社会指一个国家或政府指定的要达成的社会目标,一般体现在比较宏观的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制度安排主要指为了实现社会目标指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制度,包括资金来源渠道、输送渠道、保障对象的选择等;分配是指具体的资源等福利的分配措施,以此缩小社会成员间的差距,实现社会中所有公民福祉的改善。
二、社会政策分析框架的应用
政策分析的模式客观上说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探讨,是一种标准化与抽象化后的结果,在现实社会中,社会政策的运行是比较复杂的,按照上述各模块一步一步执行某一社会政策几乎是不现实的。笔者在此运用上述模型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做一个初步的解读与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社会医疗保险与社会价值理念。
综观各社会政策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政策的制定实施必然基于当时的国情,政策的制定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社会价值理念的影响更甚。社会政策体现社会价值理念,同时社会价值理念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也不可忽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的主导思潮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倡导的那种社会主义理念,阶级是社会公敌,各行各业都要进行阶级斗争以实现社会平等,它强调无产阶级的基本权利,这是一个注重消灭阶级划分的年代。在社会保障和福利方面,建立的是城乡分割的医疗保障制度,在社会平等理念的促使下,国家保障政策更加注重保障群体的范围,保障水平较低。
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社会医疗保障政策也在不断完善,其发展更加符合国家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现状。同过去的社会医疗保障政策相比,现在的医疗保障政策体现出新的理念和取向。其一,强调社会的责任,主张以国家和社会为责任主体;其二,政府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了在实践中实现社会主义正义与公平的价值观;其三,在政策落实中,注重公开、公正和效率相结合的原则。从1998年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后来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相继建立,为了实现构建和谐社会,人人享有医疗保健的目标以及“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战略设想,2007年国家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这是促进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新农合构成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
(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础分析。
2007年4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7年7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从2007年在全国部分城市开始试点,到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从而建立起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07年开始启动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各项制度安排可以说都已经相当成熟。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见表1。
政治制度的发展也更加成熟,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多样化,可以概括为几下几点:一是调控计划者。政府在医疗服务领域进行资源、服务等的规划与设计,为政策实施做好准备,并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对通过一系列的法规政策和具体措施来限制、规范和引导医疗人员和医疗机构的行为,保障消费者利益。二是资助者。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提供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购买医疗器材或者政府提供其他方面的福利服务。三是购买者。政府为居民购买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提供部门签订医疗服务购买契约,以此保障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
在社会制度的发展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至今已经显示出了其巨大的优越性,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随着国家政策的制定而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包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从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制度基础分析中看出,制度安排是国家目标和政策实施之间的桥梁,如果没有适合的制度基础,那么政策的实施就没有依托,更别谈国家目标的实现,国家目标就像一个城市规划,制度安排就是城市道路的建设,政策实施则是道路上奔驰的汽车,若是没有了马路谈何汽车的行驶。合适的制度安排政策的实施意义重大,从而可以达成国家目标。 三、结语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起步较晚,政策制定时社会保障体系已经经历了我国社会体制的各种变革而发展的较为成熟。许多具体实施细则的制定可参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这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具有的一大优势。就其具体的实施内容来看,笔者认为其保障范围涵盖了城镇职工之外的其他城镇居民,有效保障了这一部分人的利益,体现了新时期公平正义的主题,缓解了诸多社会矛盾,当然,城镇居民的划定是以户口为基础的,城市里在校大学生和其他一些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还有待进一步确定,不能忽视这部分人的利益,也不能让其重复参保,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其保险基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来源,这是基本的资金来源渠道,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等的发展,可以拓宽其资金来源,同时也可以扩大已有保险基金的“再收入”,即参加其他金融投资方式,增大社保基金基数,有效利用社保资金的机会成本。其缴费标准和补助标准,笔者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均可向上“微调”,这样可以增大社会流动资金的总量,社会保险基金基数相应增加,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患者,同时可以适当开放报销的特殊病种的范围,给人们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政策具体的实施流程方面,仍需要加大各层级的监管工作,特别是医院内部的操作,以防这些保障政策变成人们就医的负担。
笔者认为,对于我国政策的分析只看到经济上的作用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到“政治决定政策”,政治制度可以作为政策的基础,在今天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政治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的政党政治表现出更强的实用性。21世纪我国迎来了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新的机遇,新时代的政治理念强调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强国的道路选择中,“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和战略地位。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制度安排的协调性与具体分配实施的有效性要求高度统一起来,才能发挥政策的保障性,政治文化、社会制度和政策实施者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策发展的最终结果。
参考文献:
[1]曾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问题研究[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学专业,2012.
[2]陈琦.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发展面临的问题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专业,2013.
[3]曹翠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社会保障专业,2013.
[4]李佳.山西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问题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社会保障专业,2013.
[5]孙莎.武汉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社会保障专业,2012.
[6]孙文基.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07).
作者简介:徐杰(1990年生),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