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困生的厌学心理并不是个体自身单独形成的,是包括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四个方面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学困生问题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难题,因此,转化学困生的策略也必须从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着眼,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学困生;形成原因;教育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68-01
俞国良认为“差生是智力发展正常的青少年,由于环境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个体不良‘配置’,从而导致学习、品德、行为等诸方面长期落后,且这些落后面又融合在一起交互作用,需要特殊教育的一类学生。”
由于学习成绩落后,学困生往往会形成特有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叛逆、恐惧等。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制约了其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对其后继的学习活动、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师生关系等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学困生教育转化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方面原因:对于绝大多数学困生而言,往往不是智力或能力上存在问题,而是由于身心不成熟、不稳定,使他们好冲动、自控能力容易受情绪控制、意志薄弱、缺乏强烈求知欲、依赖性较大、自控能力较低,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良行为习惯或产生思想偏差。
(二)家庭方面原因:家长的不良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家长对待工作的态度,也能影响到 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家长,他的孩子在一定氛围下会认真对待学习;但如果是一位对工作没有追求,自由散漫的人,他的孩子很可能很久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如果家长信奉的是享乐主义,孩子就会很难适应艰苦的学习生活。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中学生出口成“脏”,追其根源,可以用“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来解释。所以家长自己要做好孩子的表率,让孩子看到自己认真向上,勤奋乐观的积极一面,同时尽量避免在儿童面前有不良行为习惯。
(三)学校环境方面:学困生由于长期学习成绩不佳,在学校环境中,经常受到老师家长及同学的歧视,在班集体中失去应有的地位。在学校氛围中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成就感。同时,由于同辈群体的压力,许多从内心深处想认真学习的学困生也只好“随大流”。
(四)社会方面: 受市场经济利益诱因的影响,一些市场主体为追求经济利益采用不法经营手段对未成年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学生沉迷网吧,迷恋电子游戏而无心向学。其次,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使得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看不到出路,因而对孩子的学习不抱希望,故而对其放任自流。
二、转化学困生的基本策略
转化学困生的策略也必须从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着眼。社会要加强网络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社区环境管理建设,净化社区文化风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家庭要积极与学校相互配合,共同督促,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单亲家庭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学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革:
除了改革传统评价考核中过分注重学习成绩的倾向,构建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外;教师要责无旁贷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是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父母是孩子的监护者,也是最直接、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及时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与策略跟家长沟通。同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工作,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念。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形成了“只要成绩差就是差生”的思维模式,以分数划线,以成绩取人,使学困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希望,造成自卑、自暴、自弃,有的甚至自暴自弃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学困生问题上,教师应该确立这样的观念:(1)学困生不是天生就差,有的是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如家庭关系、交友关系、师生关系;有的属于学校教育因素,就是由于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引导不得法造成的。(2)学困生不是一切都差,在他们的身上往往专长突出,特长明显,有的思想品德比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好。(3)今天差明天不一定差,现在差将来不一定差。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克服偏见,消除成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三是帮助学困生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首先要培养学困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应注意保护和利用学困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再次,教师要有意识、有控制地进行信任性考验,以锻炼学困生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在改变不良行为的同时需要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其次,要利用学困生已有的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有关研究表明,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兴趣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学生爱好游戏或其它方面的兴趣,使已有的兴趣和学习发生联系,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另外,教师要指导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学科知识教授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学困生的学习。
五是引导学困生积极归因,使其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积极归因对维持活动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引导学困生将学习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给学困生布置一些符合他们水平的学习任务,耐心辅导其完成,引导其通过努力体会成功的快乐,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学困生的厌学心理并不是短期内形成的,对他们的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转化学困生需要教育工作者要满怀热情,持之以恒,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细致的教育。同时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配合努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学困生;形成原因;教育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68-01
俞国良认为“差生是智力发展正常的青少年,由于环境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个体不良‘配置’,从而导致学习、品德、行为等诸方面长期落后,且这些落后面又融合在一起交互作用,需要特殊教育的一类学生。”
由于学习成绩落后,学困生往往会形成特有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叛逆、恐惧等。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制约了其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对其后继的学习活动、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师生关系等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学困生教育转化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方面原因:对于绝大多数学困生而言,往往不是智力或能力上存在问题,而是由于身心不成熟、不稳定,使他们好冲动、自控能力容易受情绪控制、意志薄弱、缺乏强烈求知欲、依赖性较大、自控能力较低,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良行为习惯或产生思想偏差。
(二)家庭方面原因:家长的不良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家长对待工作的态度,也能影响到 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家长,他的孩子在一定氛围下会认真对待学习;但如果是一位对工作没有追求,自由散漫的人,他的孩子很可能很久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如果家长信奉的是享乐主义,孩子就会很难适应艰苦的学习生活。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中学生出口成“脏”,追其根源,可以用“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来解释。所以家长自己要做好孩子的表率,让孩子看到自己认真向上,勤奋乐观的积极一面,同时尽量避免在儿童面前有不良行为习惯。
(三)学校环境方面:学困生由于长期学习成绩不佳,在学校环境中,经常受到老师家长及同学的歧视,在班集体中失去应有的地位。在学校氛围中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成就感。同时,由于同辈群体的压力,许多从内心深处想认真学习的学困生也只好“随大流”。
(四)社会方面: 受市场经济利益诱因的影响,一些市场主体为追求经济利益采用不法经营手段对未成年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学生沉迷网吧,迷恋电子游戏而无心向学。其次,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使得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看不到出路,因而对孩子的学习不抱希望,故而对其放任自流。
二、转化学困生的基本策略
转化学困生的策略也必须从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着眼。社会要加强网络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社区环境管理建设,净化社区文化风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家庭要积极与学校相互配合,共同督促,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单亲家庭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学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革:
除了改革传统评价考核中过分注重学习成绩的倾向,构建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外;教师要责无旁贷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是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父母是孩子的监护者,也是最直接、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及时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与策略跟家长沟通。同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工作,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念。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形成了“只要成绩差就是差生”的思维模式,以分数划线,以成绩取人,使学困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希望,造成自卑、自暴、自弃,有的甚至自暴自弃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学困生问题上,教师应该确立这样的观念:(1)学困生不是天生就差,有的是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如家庭关系、交友关系、师生关系;有的属于学校教育因素,就是由于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引导不得法造成的。(2)学困生不是一切都差,在他们的身上往往专长突出,特长明显,有的思想品德比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好。(3)今天差明天不一定差,现在差将来不一定差。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克服偏见,消除成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三是帮助学困生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首先要培养学困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应注意保护和利用学困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再次,教师要有意识、有控制地进行信任性考验,以锻炼学困生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在改变不良行为的同时需要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其次,要利用学困生已有的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有关研究表明,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兴趣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学生爱好游戏或其它方面的兴趣,使已有的兴趣和学习发生联系,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另外,教师要指导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学科知识教授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学困生的学习。
五是引导学困生积极归因,使其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积极归因对维持活动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引导学困生将学习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给学困生布置一些符合他们水平的学习任务,耐心辅导其完成,引导其通过努力体会成功的快乐,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学困生的厌学心理并不是短期内形成的,对他们的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转化学困生需要教育工作者要满怀热情,持之以恒,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细致的教育。同时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配合努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