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究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研究對象为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接诊的100例中医内科疾病患者,根据患者个人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是对照组(50例,常规西医治疗)和观察组(50例,活血化瘀法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综合治疗效果与用药安全性。结果:评价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评价用药安全性,观察组小于对照组,不同数据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内科疾病应用活血化瘀法实施治疗,总体治疗效果较好,而且用药期间不会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具有安全可靠的优势。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医内科;临床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接诊的100例中医内科疾病患者,根据患者个人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是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33岁~78岁,平均年龄(61.93±4.46)岁;疾病类型:15例头痛、13例腹痛、17例心悸、5例胸痹。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34岁~76岁,平均年龄(61.90±4.49)岁;疾病类型:14例头痛、12例腹痛、18例心悸、6例胸痹。两组患者入院时各项资料满足统计学中的可比性要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西医方法实施治疗,其中头痛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或者镇静止痛药物实施治疗;腹痛患者使用腹可安治疗;心悸患者吸氧治疗、静脉滴注肌苷、氧化钾等;胸痹采取吸氧、吸痰、镇静、硝酸甘油等常规西药治疗方法。
观察组:所有患者应用活血化瘀法,主要包括:(1)头疼患者:使用通窍活血汤治疗,基本方包括:川芎9g,白芍8g,地龙9g,川红花8g,桃仁8g,白芷8g;头疼严重的可加入蜈蚣、全蝎;(2)腹痛患者使用自拟活血化瘀汤,基本方包括:桔梗6g,当归12g,全瓜蒌12g,川芎9g,桃仁9g,枳壳9g,赤芍9g,生地黄9g,三七粉10g,川红花9g;(3)心悸患者:基本方组成包括:桃仁12g,赤芍12g,红花6g,丹参24g,生地黄12g,川芎12g,当归12g;(4)胸痹患者使用血府逐瘀汤,基本方:郁金6g,桔梗15g,黄芪30g,川芎30g,桃仁10g,人参20g,降香10g,生地黄10g,赤芍12g,枳壳6g,牛膝20g,红花10g,当归12g,柴胡10g。不同患者根据开具的药方,将药物用水煎熬,最终保留药液约300mL,每次150ml,每天2次。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完成后对其综合效果做出评价。
1.3观察指标
本次观察指标为:(1)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半年、1年总有效率情况对比。(2)两组患者不良反发生率情况对比。(3)两组患者治疗后起效时间对比。
1.4统计方法
本次分析探讨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若P<0.05,则表明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分析
评价两组患者综合治疗效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对应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用药毒副作用分析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用药安全性,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2。
3讨论
通过研究指出,作为临床医学发展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治疗方式,在活血化瘀治疗技术的应用控制中,应该对治疗方案设计做出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保障在相关设计工作的分析和实施中,能够为患者治病控制奠定基础。同时在对患者治疗用药控制中,需要科学的整合患者用药控制剂量。借助用药控制为患者病情协调提供保障,实现对患者用药控制的综合性及科学性处理。通过研究指出,以活血化瘀作为临床治疗主要方式时,能够结合患者治疗中的要求,及时地对患者治疗中的针灸用药方式调整。并且在对患者活血化瘀治疗过程中,应该科学的分析引起患者血瘀的原因。进而按照相关分析中的要求,对患者病情控制做出全面的优化。如以泻法治疗为患者实施,通过泻法治疗,达到提升患者病情控制目的。为患者治疗控制的科学化调整奠定基础,展示出患者病情控制特色。通过研究指出,作为临床内科治疗中的主要管理人员,在针对患者病情控制中,应该以科学的治疗方案为基础,确保在治疗方案的设计和处理中,能够对患者治疗工作实施的科学化控制提供保障。由于患者血瘀的引起因素不同,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出患者病情治疗控制需求,需要对其治疗控制中的主要方式调整,适当优化患者中医治疗方案,为患者病情控制的最大限度提升奠定基础。本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在两组患者治疗中选择的治疗方案不同,使得患者整体的治疗效果出现了差异。中医组患者在以中医治疗为基础的临床治疗方案应用中,全面地提升了患者临床治疗应用效果。并且在相关治疗工作的处置和实施中,为患者治疗病情控制提供了支撑,全面体现出了中医活血化瘀治疗控制效果。在中医内科治疗方式应用下的患者临床治疗中,整个组内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而在常规活血化瘀治疗方式应用下,患者临床治疗效率虽然也得到了提升,但是总体患者治疗有效率要低于中医组患者。
结论
综上所述,在中医内科活血化瘀治疗工作开展中,作为主治医师应该按照患者临床治疗工作开展中的要求,及时的为患者治疗中的用药方式以及用药控制剂量做出调整。为患者治疗工作开展和实施的综合性及多样性转变奠定基础。实践表明,以中医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方式,能够为患者治疗工作实施和控制的多样性转变奠定基础。且能够在活血化瘀治疗工作开展中,以患者治疗工作实施中的要求,对其整个治疗工作实施中的用药方式,针灸方式以及对于理疗方式的控制都做出全面的分析,进而保障在相关分析工作的实施和处置中,能够为整体的治疗效果提升奠定基础。因此,在未来临床医学发展中,应该将活血化瘀治疗方式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松.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8,8(21):7-8.
[2] 韩晓会.探讨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2(39):123-125.
[3] 李术先.探讨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体会[J].健康之路,2018,33(5):225-226.
[4] 方春凤.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8,32(16):89.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医内科;临床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接诊的100例中医内科疾病患者,根据患者个人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是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33岁~78岁,平均年龄(61.93±4.46)岁;疾病类型:15例头痛、13例腹痛、17例心悸、5例胸痹。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34岁~76岁,平均年龄(61.90±4.49)岁;疾病类型:14例头痛、12例腹痛、18例心悸、6例胸痹。两组患者入院时各项资料满足统计学中的可比性要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西医方法实施治疗,其中头痛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或者镇静止痛药物实施治疗;腹痛患者使用腹可安治疗;心悸患者吸氧治疗、静脉滴注肌苷、氧化钾等;胸痹采取吸氧、吸痰、镇静、硝酸甘油等常规西药治疗方法。
观察组:所有患者应用活血化瘀法,主要包括:(1)头疼患者:使用通窍活血汤治疗,基本方包括:川芎9g,白芍8g,地龙9g,川红花8g,桃仁8g,白芷8g;头疼严重的可加入蜈蚣、全蝎;(2)腹痛患者使用自拟活血化瘀汤,基本方包括:桔梗6g,当归12g,全瓜蒌12g,川芎9g,桃仁9g,枳壳9g,赤芍9g,生地黄9g,三七粉10g,川红花9g;(3)心悸患者:基本方组成包括:桃仁12g,赤芍12g,红花6g,丹参24g,生地黄12g,川芎12g,当归12g;(4)胸痹患者使用血府逐瘀汤,基本方:郁金6g,桔梗15g,黄芪30g,川芎30g,桃仁10g,人参20g,降香10g,生地黄10g,赤芍12g,枳壳6g,牛膝20g,红花10g,当归12g,柴胡10g。不同患者根据开具的药方,将药物用水煎熬,最终保留药液约300mL,每次150ml,每天2次。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完成后对其综合效果做出评价。
1.3观察指标
本次观察指标为:(1)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半年、1年总有效率情况对比。(2)两组患者不良反发生率情况对比。(3)两组患者治疗后起效时间对比。
1.4统计方法
本次分析探讨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若P<0.05,则表明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分析
评价两组患者综合治疗效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对应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用药毒副作用分析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用药安全性,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2。
3讨论
通过研究指出,作为临床医学发展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治疗方式,在活血化瘀治疗技术的应用控制中,应该对治疗方案设计做出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保障在相关设计工作的分析和实施中,能够为患者治病控制奠定基础。同时在对患者治疗用药控制中,需要科学的整合患者用药控制剂量。借助用药控制为患者病情协调提供保障,实现对患者用药控制的综合性及科学性处理。通过研究指出,以活血化瘀作为临床治疗主要方式时,能够结合患者治疗中的要求,及时地对患者治疗中的针灸用药方式调整。并且在对患者活血化瘀治疗过程中,应该科学的分析引起患者血瘀的原因。进而按照相关分析中的要求,对患者病情控制做出全面的优化。如以泻法治疗为患者实施,通过泻法治疗,达到提升患者病情控制目的。为患者治疗控制的科学化调整奠定基础,展示出患者病情控制特色。通过研究指出,作为临床内科治疗中的主要管理人员,在针对患者病情控制中,应该以科学的治疗方案为基础,确保在治疗方案的设计和处理中,能够对患者治疗工作实施的科学化控制提供保障。由于患者血瘀的引起因素不同,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出患者病情治疗控制需求,需要对其治疗控制中的主要方式调整,适当优化患者中医治疗方案,为患者病情控制的最大限度提升奠定基础。本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在两组患者治疗中选择的治疗方案不同,使得患者整体的治疗效果出现了差异。中医组患者在以中医治疗为基础的临床治疗方案应用中,全面地提升了患者临床治疗应用效果。并且在相关治疗工作的处置和实施中,为患者治疗病情控制提供了支撑,全面体现出了中医活血化瘀治疗控制效果。在中医内科治疗方式应用下的患者临床治疗中,整个组内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而在常规活血化瘀治疗方式应用下,患者临床治疗效率虽然也得到了提升,但是总体患者治疗有效率要低于中医组患者。
结论
综上所述,在中医内科活血化瘀治疗工作开展中,作为主治医师应该按照患者临床治疗工作开展中的要求,及时的为患者治疗中的用药方式以及用药控制剂量做出调整。为患者治疗工作开展和实施的综合性及多样性转变奠定基础。实践表明,以中医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方式,能够为患者治疗工作实施和控制的多样性转变奠定基础。且能够在活血化瘀治疗工作开展中,以患者治疗工作实施中的要求,对其整个治疗工作实施中的用药方式,针灸方式以及对于理疗方式的控制都做出全面的分析,进而保障在相关分析工作的实施和处置中,能够为整体的治疗效果提升奠定基础。因此,在未来临床医学发展中,应该将活血化瘀治疗方式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松.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8,8(21):7-8.
[2] 韩晓会.探讨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2(39):123-125.
[3] 李术先.探讨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体会[J].健康之路,2018,33(5):225-226.
[4] 方春凤.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8,32(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