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真正的金融家首先必须是一位哲学家”在唐双宁的多重身份中,一以贯之的一点,就是哲学思想无时不渗透其中。
他是一位金融家,从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转任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一场“天书式的改革”让光大重现曙光;他是一位书法家,其狂草书法被人们誉为“当代第一狂草”;他是一位诗人,一首情真意切的《周总理逝世三十周年祭》让多少人闻之动容;他是一位党史研究专家,不仅因为他有一顶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央文献研究会副会长的头衔,更因为他几乎走遍了红军长征的道路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的足迹,掌握了许多的第一手资料……有了这些多重身份,要给“唐双宁”这个名字加一个定语,是很不容易的。但唐双宁本人曾说“一个真正的金融家首先必须是一位哲学家”。在他的多重身份中,一以贯之的一点,就是哲学思想无时不渗透其中。
到任光大:从“裁判员”到“运动员”
2007年6月,唐双宁被中央和国务院委任为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从“裁判员”到“运动员”,如何掌控光大,他凭借的一大法宝就是哲学。
唐双宁一上任就提出要分析光大系改革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他将光大集团的改革重组与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改制进行比较,总结他们的改革存在“一同三异”,“同”即改革的目的相同,“异”即光大涉及多个行业,属多级法人体制;光大的改革不是国家定了就行了,还需要绝大多数股东包括境外股东的同意;光大有大量在港企业,改革重组工作要充分考虑保持在港企业的稳定。他有一个形象比喻:国有银行改革是一枪打一头大象,光大改革是十枪打十只麻雀。
在哲学爱好者唐双宁的眼里,企业太微观,“是个企业它就鸡毛蒜皮”,更何况是架构异常复杂的光大。怎样对光大进行改革?他总结了生活哲理对光大改革的十点启示,其中第一个就是温水煮青蛙的哲理:“温水煮青蛙,青蛙将在承受度递减的情况下慢慢煮死。光大由于历史的原因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业务萎缩,人才流失,股东不能分红,年报不能披露,持续下去亦将产生温水煮青蛙效应。受温水煮青蛙哲理的启示,光大必须改革,否则就要慢慢等死。” 这让光大的员工们意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此外还有吃饼的哲理、走路的哲理、服药的哲理、倒开水哲理、打鸟的哲理、乘船的哲理、绘画的哲理、文化建设的哲理、学游泳的哲理等等,这些哲理从改革的协同性、改革措施的适度性、人才配置的合理性等方面对光大改革进行了生动的注解。
光大攻坚战:一场“天书式的改革”
他曾说“中国的事,心态是急不得等不得,力度是大不得小不得,进度是快不得慢不得”,在循序渐进中,他从宏观上给光大的改革圈定了“三大战役、四大战场”,从抓“主要矛盾的角度”把光大银行摆在光大系改革的重中之重。光大银行改革的三大战役是重组方案出台、注资到位、公开上市;而光大集团改革的第一战场是金融企业、第二战场是实业企业、第三战场是成立“中国光大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第四战场是在港企业。
领导这样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重获生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目前一波三折的第一战役“改革方案出台”和艰苦磨合的第二战役“注资到位”已经打胜,但由于市场的变化第三战役还在进行当中。这个过程中的艰辛实在是常人难以扛负。
2007年6月20日,唐双宁被任命为光大集团董事长,8月8日,光大集团改革重组方案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汇金公司向光大银行注资人民币200亿元,明确了成立中国首家金融控股集团的重组方式。但随后重组的艰难出乎意料。新老股东出现了权益分歧,汇金的立场是,以每股1元的价格购买光大银行200亿股新发行的股份。同时光大银行老股东按照50%的比例缩股,为历史上缩水的净资产买单,从而使光大银行实现每股净资产达到1元的上市要求。但已经形成联盟的光大银行老股东在2001年之前的入股价格均接近2元,而此时光大银行每股的市场价值已达7元,汇金以每股1元入股,本身已经使老股东股权缩水。他们无法再接受二次“缩水”的要求。
这几乎是唐双宁在光大最艰难的时期。他为了重组之事极度失眠,不得不一夜两次服安眠药入睡。作为备用方案,他向国务院争取到了市场化重组光大银行的批示,与此同时加大了对原定方案的攻关。在拖了数月之后,汇金作出让步,以每股1元的价格向光大银行注入200亿元,老股东不缩股。很多人记得谈判那个(2007年11月2日)拨云见日的下午。当谈判陷入僵局后,汇金公司谢平一行三人走进光大大厦。电梯直达25层,谢平只身走进了董事长唐双宁的办公室,与唐双宁单独对谈了半小时。当唐谢二人并肩走出办公室,向守在门外的汇金方与光大方重组项目成员宣布谈判达成一致时,掌声立刻响起。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让唐双宁打动汇金公司。唐双宁告诉《小康》,矛盾转化原理让他挺了过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让他劝说成功他的谈判对手:“要站得高一点看问题。站1楼看,觉得对面房子很高;站在25楼看,房子就很矮;站在飞机上看北京也不大;站在月亮上看,地球就是这么一小点。”
飞狂草书:最好的休息方式
唐双宁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还担任着若干书法界的荣誉职务和学术职务。他的书法作品被书界赞为“若长枪大戟,屈铁盘丝,豪放不羁,气度恢弘,于无法中而有法。”
在银监会工作期间,唐双宁几乎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三分之二的星期天都在加班中度过。但是在这种工作强度之下,唐双宁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他的作品曾在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荣宝斋以及美国等国家展出,被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朱德纪念馆、郭沫若纪念馆、张大千纪念馆、吴昌硕纪念馆、郑板桥纪念馆等数十家博物馆收藏,被若干碑林刻石,曾在《人民日报》等数十家报刊发表,并被收入数十册书法集中。出版有《唐双宁草书作品集》、《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系列丛书──唐双宁书法作品集》等。
身居高位,哪还有那么多时间搞这些业余爱好?对此,唐双宁有一套“特殊复杂劳动论”的解释。即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简单劳动靠时间,而复杂劳动不是靠时间堆积出来的。“像书法这种高级复杂劳动,只要来了灵感,要不了多少时间。”曹植可以七步成诗,而其他人一生也写不出一首诗来,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飞狂草书”是唐双宁为其书体新创造的名字,他介绍说其历史源流一方面是东汉蔡邕的“散隶”和宋代蔡襄的“散草”,一方面是唐代的颠张醉素。“这种书法的主要特征是,狂草中间夹杂着丝丝白痕,给人以飞动的感觉;同时打破狂草中横无行纵有列的界限,变横无行纵有列为横无行纵无列,产生‘乱石铺街,浑然一体’的效果。”唐双宁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演讲中这样定义书法:“以汉文字为对象,以笔墨纸砚为工具,以书外功夫为基础,用以宣泄情绪、创造美感的艺术”。
唐双宁说,在他眼里,一张白纸就好比宏观经济全局,章法的横与列、字体的大与小、用墨的浓与淡、下笔的迟与速,就好比宏观调控的不同形式。他还调侃说,楷书、隶书、篆书,整整齐齐,比较刻板,好像计划经济的调控方式,草书顺其自然,连绵环绕,是市场经济的调控方式。所以他经常在工作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挥毫一通,就产生了工作思路;有时候工作的时候,也经常产生艺术灵感。
“所以艺术同我的工作是相通的,书法不但成了我最好的休息方式,而且同我的工作相得益彰。”唐双宁对《小康》说。
诗,是怎样写成的
唐双宁擅长书法,亦精通诗词,对于金融,他反倒自称“略通”。细细推理,略通金融已能坐到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高位,那书法、诗词造诣又当如何?
对于一个诗词爱好者来说,如果说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的身份或者《若水斋诗集》、《霜凝诗选》两本诗作还无法形象地让我们了解其成就的话,一则流传甚广的“赋诗巧喻银行改革”的故事或可让我们窥知一二。
2006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届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与发展论坛上,唐双宁在演讲中以两首自做的古诗作结:
“房杜从来不可分,谋断戮力亦同心。不是后来藩镇乱,如何马嵬断香魂?”
“关张诸葛不宜分,鼎立皆仗士若云。西蜀奠基赖三顾,东吴毁盟怨征亲。高祖有恨封王事,姜维无悔归汉心。早遵长沙贾太傅,何必七国乱到今。”
诗中所述“房杜”是指唐太宗的两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唐双宁解释说,“房杜二相,各有所长,善谋善断,同心佐唐,若非藩镇割据,断不至于出现安史之乱及大唐的灭亡”。感念至此,唐双宁浮想于今,“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在现代金融体系建设中作用密不可分,可以共同以资本形式参与银行业的重组改制,并在其中发挥作用;但鉴于银行机构已经基本饱和,不宜过多新设。”
第二首诗的历史背景是蜀汉时期的争端,唐双宁把银行监管当中的诸多环节都寓于这首诗当中。他解释说,关张是刘备集团最早的“国有资本”,诸葛亮是后来补充的“民营资本”,两方共同发挥作用,不可或缺;三国形成鼎立之势,全靠人才济济,“猛将如云”,也就是资本充足。而吴蜀联盟的破坏,则是因为蜀汉集团一“长”独大,不尊重其他“董事”的意见。
两首诗借古喻今,道出了唐双宁对现有银行改革路径的战略性思考。
爱诗,写诗,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追求。在金融界浸淫多年,唐双宁反倒与企业界接触不多,他常常将因书法、诗词而结识的朋友引为知音。季羡林、文怀沙、贺敬之、杨仁恺、叶嘉莹、冯其庸、王学仲、沈鹏等文化界的泰斗人物,都是唐双宁的忘年之交,在他看来,“这些泰山北斗式的人物,皆无求于我……却不遗余力奖掖后生,提携晚辈,实在让我感动,乃奉为神交”。
在唐双宁的诗作中,不能不提的是那首《周总理逝世30周年祭》。“料得年年肠断日,定是岁岁一月八。今日人人肠更断,总理一去三十年。今日断肠更断魂,三十年来不归人……”纵贯全篇,字字含情,句句浸泪,许多人认为,这将是会被历史流传下去的诗作。在《诗,靠什么去写》一文中唐双宁评价“周总理,他不是完人,他生活在那个时代,有些事他身不由己,但他的人格,他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深深地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拍案而起易,忍辱负重难;拍案而起是心在痛饮,忍辱负重是心在凌迟”,这样的感受,这样的总结,恐怕也寄予着唐双宁作为一名高官的政治和道德理想。
也由此可见,唐双宁写诗,并非只是消遣。诗言志,言之必有物。对自己从事的金融工作与书法、诗词、散文之间的关系,唐双宁戏称“金融是利用利率、准备金、公开市场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书法是在尺幅之间利用激情对汉字进行宏观调控;诗词散文是在人生感悟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宏观调控”,唐双宁好哲思,思工作、思生活,诗词散文便是这种思考的文学表现。
洞见危机,靠的还是哲学
当下,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让世界震惊。今天,事后诸葛亮纷纷亮相,“马后炮”频频发射,但银监会的朋友告诉记者,金融危机之前的一年,也就是2007年初,唐双宁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认识经济运动规律,警惕经济拐点下的金融风险》,曾在内部印发;2007年10月因其为股份制银行董事授课,还曾正式印发给他们,后又被公开发表。文中对金融危机似有预见,读者不妨一翻。更有趣的是他2008年5月在华尔街与几位国际金融大亨的对话,大亨们认为次贷危机已经见底,唐双宁认为远未见底,回来后他将这件事讲给了在大连召开的光大银行分行长会议的全体代表,后来又被两房、雷曼兄弟等事件所证实。雷曼兄弟倒台后,他做出的下一步走势预测、布什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能否通过的预测,都是事前发表,后来几乎都被事实所证明。这大概就是哲学的威力。熟知他的人都知道“矛盾的双方无不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波浪式前进”、“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些话几乎经常挂在他的嘴上。
记者看到唐双宁几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金融家应当树立的八个意识》,似乎可以窥见唐双宁的金融哲学思维。唐双宁认为,金融家应该具备唯‘我’意识、逆向思维意识、分散意识、均衡意识、差别意识、联动意识、超越意识、全局意识等八个意识。
“一是唯‘我’意识。金融发展也好,管理也好,改革也好,开放也好,都要适合本国国情,都要以‘我’为主。其实,各国金融体制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没有完全一样的,如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以说,美国的金融管理体制是最‘乱’的,但它适合美国的国情,为美国社会所接受。因此,在金融开放中,凡对我有利的就要学,凡对我不利的就要防,不能闭目塞听、故步自封,也不能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对于分散意识,他认为,“金融是高风险行业,因此要注意分散风险,‘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外汇储备要有多币种的结构安排,其他金融风险也都要有预期的分散防范措施,变‘有震为无震’,‘大震为小震’。”
谈到均衡意识,他说“金融是一种国家资源,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将加大贫富差距,引起社会成员的不满;金融资源的配置既要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要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的综合使用,调整金融资源的分布,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使金融资源得到均衡配置。当前在中国,特别要建立起市场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体系,引导东部、城市过剩的流动性流向中西部、农村。”他还特别强调了联动意识,在金融工作中,科学发展是目标,改革创新是动力,加强监管是保障;也可以说科学发展是方向盘,改革创新是油门,加强监管是刹车,需要统筹考虑,配套联动,不能顾此失彼。
“最后是全局意识。金融是很重要的一项经济工作,同时金融又是全国大棋盘中的一枚棋子。金融从业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能就金融论金融,应该跳出金融论金融,站在全局看金融。全局是森林,金融是树木;全局是高山,金融是抔土。森林是由树木构成的,高山是由抔土构成的。金融家不能不要树木、不要抔土,要立足树木、立足抔土,但也要或者说更要看到森林、看到高山。”
光大如何科学发展:依然要靠哲学
唐双宁到任光大已经一年零八个月,业界公认,光大已经“改革起步了,指标改善了,人心基本稳定了,形象初步改变了”。这里不妨用一些事实和数字加以说明:主要企业光大银行取得了成立16年以来最好的经营业绩,由多年未出年报变为正式出年报;2008年实现净利润73.6亿,不良贷款率为1.97%,资本充足率为9.13%,拨备覆盖率为152.4%,基本具备上市条件。光大证券上市已获发审委通过,主要业务指标行业排名前十位以内;光大永明寿险公司拓宽了业务领域;香港光大控股公司稳步发展;光大国际公司环保业务独具优势;光大实业集团已经挂牌;目前光大总资产已接近一万亿。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光大集团属于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单位。唐双宁又从哲学的高度对此进行了概括,他在光大集团学习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总结讲话中说:“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注重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一是同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提高掌握经济规律的本领。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结合应对金融危机,我们重温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论述,进一步认识到‘高涨、危机、萧条、复苏’,不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运动规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也不例外,也会受到规律的影响。我们要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防范危机。二是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开阔工作思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结合学习《矛盾论》等著作,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和解决矛盾方法的认识,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的复杂过程中,其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因此要重点抓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在改革重组中提出了‘四抓一带’的思路,从抓主要矛盾入手,一手抓改革重组,从根本上解决集团的问题,为实现科学发展奠定基础;一手抓重点企业特别是光大银行的改革发展,带动集团整体的好转。三是同学习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指导工作实践。比如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结合学习《论持久战》,进一步加深了对光大改革重组进程的理解和把握。针对社会上流传的‘光大不改革等死,改革找死’的说法,我们既树立信心,根除‘亡国论’的悲观失望观点;又头脑冷静,防止‘速胜论’的不切实际的观点。光大不改革不行,急于求成也不行,只能坚持持久战。在2007年以前,光大的问题‘犬牙交错’,矛盾重重,总体上只能处于市场防御退却阶段;2007年开始,通过改革重组的启动,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改革重组的初步成效和新班子的调整配备,为我们进入市场的战略‘反攻’全面发展阶段提供了条件……”
采访结束,联想到,他曾三次到毛泽东写《矛盾论》的地方“吸收灵气”,他曾专门跑到艾思奇的老家一探究竟,他曾专门到苏格拉底演讲的地方“体验灵感”,他读了许多许多“枯燥乏味”的哲学书籍。所以全面概括唐双宁,哲学家或许更为贴切。虽然他一再告诉《小康》记者:“‘哲学家’要打引号,哲学是自己的业余爱好。”
链接
唐双宁
满族,1954年10月生,辽宁北镇人,1971年12月参加工作,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1982年7月毕业于辽宁财经学院(现东北财经大学)基建系,先后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市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沈阳分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央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2003年5月起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2007年6月任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在《人民日报》、《经济研究》等发表经济论文100多篇,著有《投资与金融——实践者的理性思考》、《中国信贷政策问题研究》等多部专著。
他是一位金融家,从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转任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一场“天书式的改革”让光大重现曙光;他是一位书法家,其狂草书法被人们誉为“当代第一狂草”;他是一位诗人,一首情真意切的《周总理逝世三十周年祭》让多少人闻之动容;他是一位党史研究专家,不仅因为他有一顶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央文献研究会副会长的头衔,更因为他几乎走遍了红军长征的道路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的足迹,掌握了许多的第一手资料……有了这些多重身份,要给“唐双宁”这个名字加一个定语,是很不容易的。但唐双宁本人曾说“一个真正的金融家首先必须是一位哲学家”。在他的多重身份中,一以贯之的一点,就是哲学思想无时不渗透其中。
到任光大:从“裁判员”到“运动员”
2007年6月,唐双宁被中央和国务院委任为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从“裁判员”到“运动员”,如何掌控光大,他凭借的一大法宝就是哲学。
唐双宁一上任就提出要分析光大系改革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他将光大集团的改革重组与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改制进行比较,总结他们的改革存在“一同三异”,“同”即改革的目的相同,“异”即光大涉及多个行业,属多级法人体制;光大的改革不是国家定了就行了,还需要绝大多数股东包括境外股东的同意;光大有大量在港企业,改革重组工作要充分考虑保持在港企业的稳定。他有一个形象比喻:国有银行改革是一枪打一头大象,光大改革是十枪打十只麻雀。
在哲学爱好者唐双宁的眼里,企业太微观,“是个企业它就鸡毛蒜皮”,更何况是架构异常复杂的光大。怎样对光大进行改革?他总结了生活哲理对光大改革的十点启示,其中第一个就是温水煮青蛙的哲理:“温水煮青蛙,青蛙将在承受度递减的情况下慢慢煮死。光大由于历史的原因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业务萎缩,人才流失,股东不能分红,年报不能披露,持续下去亦将产生温水煮青蛙效应。受温水煮青蛙哲理的启示,光大必须改革,否则就要慢慢等死。” 这让光大的员工们意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此外还有吃饼的哲理、走路的哲理、服药的哲理、倒开水哲理、打鸟的哲理、乘船的哲理、绘画的哲理、文化建设的哲理、学游泳的哲理等等,这些哲理从改革的协同性、改革措施的适度性、人才配置的合理性等方面对光大改革进行了生动的注解。
光大攻坚战:一场“天书式的改革”
他曾说“中国的事,心态是急不得等不得,力度是大不得小不得,进度是快不得慢不得”,在循序渐进中,他从宏观上给光大的改革圈定了“三大战役、四大战场”,从抓“主要矛盾的角度”把光大银行摆在光大系改革的重中之重。光大银行改革的三大战役是重组方案出台、注资到位、公开上市;而光大集团改革的第一战场是金融企业、第二战场是实业企业、第三战场是成立“中国光大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第四战场是在港企业。
领导这样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重获生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目前一波三折的第一战役“改革方案出台”和艰苦磨合的第二战役“注资到位”已经打胜,但由于市场的变化第三战役还在进行当中。这个过程中的艰辛实在是常人难以扛负。
2007年6月20日,唐双宁被任命为光大集团董事长,8月8日,光大集团改革重组方案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汇金公司向光大银行注资人民币200亿元,明确了成立中国首家金融控股集团的重组方式。但随后重组的艰难出乎意料。新老股东出现了权益分歧,汇金的立场是,以每股1元的价格购买光大银行200亿股新发行的股份。同时光大银行老股东按照50%的比例缩股,为历史上缩水的净资产买单,从而使光大银行实现每股净资产达到1元的上市要求。但已经形成联盟的光大银行老股东在2001年之前的入股价格均接近2元,而此时光大银行每股的市场价值已达7元,汇金以每股1元入股,本身已经使老股东股权缩水。他们无法再接受二次“缩水”的要求。
这几乎是唐双宁在光大最艰难的时期。他为了重组之事极度失眠,不得不一夜两次服安眠药入睡。作为备用方案,他向国务院争取到了市场化重组光大银行的批示,与此同时加大了对原定方案的攻关。在拖了数月之后,汇金作出让步,以每股1元的价格向光大银行注入200亿元,老股东不缩股。很多人记得谈判那个(2007年11月2日)拨云见日的下午。当谈判陷入僵局后,汇金公司谢平一行三人走进光大大厦。电梯直达25层,谢平只身走进了董事长唐双宁的办公室,与唐双宁单独对谈了半小时。当唐谢二人并肩走出办公室,向守在门外的汇金方与光大方重组项目成员宣布谈判达成一致时,掌声立刻响起。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让唐双宁打动汇金公司。唐双宁告诉《小康》,矛盾转化原理让他挺了过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让他劝说成功他的谈判对手:“要站得高一点看问题。站1楼看,觉得对面房子很高;站在25楼看,房子就很矮;站在飞机上看北京也不大;站在月亮上看,地球就是这么一小点。”
飞狂草书:最好的休息方式
唐双宁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还担任着若干书法界的荣誉职务和学术职务。他的书法作品被书界赞为“若长枪大戟,屈铁盘丝,豪放不羁,气度恢弘,于无法中而有法。”
在银监会工作期间,唐双宁几乎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三分之二的星期天都在加班中度过。但是在这种工作强度之下,唐双宁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他的作品曾在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荣宝斋以及美国等国家展出,被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朱德纪念馆、郭沫若纪念馆、张大千纪念馆、吴昌硕纪念馆、郑板桥纪念馆等数十家博物馆收藏,被若干碑林刻石,曾在《人民日报》等数十家报刊发表,并被收入数十册书法集中。出版有《唐双宁草书作品集》、《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系列丛书──唐双宁书法作品集》等。
身居高位,哪还有那么多时间搞这些业余爱好?对此,唐双宁有一套“特殊复杂劳动论”的解释。即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简单劳动靠时间,而复杂劳动不是靠时间堆积出来的。“像书法这种高级复杂劳动,只要来了灵感,要不了多少时间。”曹植可以七步成诗,而其他人一生也写不出一首诗来,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飞狂草书”是唐双宁为其书体新创造的名字,他介绍说其历史源流一方面是东汉蔡邕的“散隶”和宋代蔡襄的“散草”,一方面是唐代的颠张醉素。“这种书法的主要特征是,狂草中间夹杂着丝丝白痕,给人以飞动的感觉;同时打破狂草中横无行纵有列的界限,变横无行纵有列为横无行纵无列,产生‘乱石铺街,浑然一体’的效果。”唐双宁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演讲中这样定义书法:“以汉文字为对象,以笔墨纸砚为工具,以书外功夫为基础,用以宣泄情绪、创造美感的艺术”。
唐双宁说,在他眼里,一张白纸就好比宏观经济全局,章法的横与列、字体的大与小、用墨的浓与淡、下笔的迟与速,就好比宏观调控的不同形式。他还调侃说,楷书、隶书、篆书,整整齐齐,比较刻板,好像计划经济的调控方式,草书顺其自然,连绵环绕,是市场经济的调控方式。所以他经常在工作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挥毫一通,就产生了工作思路;有时候工作的时候,也经常产生艺术灵感。
“所以艺术同我的工作是相通的,书法不但成了我最好的休息方式,而且同我的工作相得益彰。”唐双宁对《小康》说。
诗,是怎样写成的
唐双宁擅长书法,亦精通诗词,对于金融,他反倒自称“略通”。细细推理,略通金融已能坐到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高位,那书法、诗词造诣又当如何?
对于一个诗词爱好者来说,如果说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的身份或者《若水斋诗集》、《霜凝诗选》两本诗作还无法形象地让我们了解其成就的话,一则流传甚广的“赋诗巧喻银行改革”的故事或可让我们窥知一二。
2006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届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与发展论坛上,唐双宁在演讲中以两首自做的古诗作结:
“房杜从来不可分,谋断戮力亦同心。不是后来藩镇乱,如何马嵬断香魂?”
“关张诸葛不宜分,鼎立皆仗士若云。西蜀奠基赖三顾,东吴毁盟怨征亲。高祖有恨封王事,姜维无悔归汉心。早遵长沙贾太傅,何必七国乱到今。”
诗中所述“房杜”是指唐太宗的两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唐双宁解释说,“房杜二相,各有所长,善谋善断,同心佐唐,若非藩镇割据,断不至于出现安史之乱及大唐的灭亡”。感念至此,唐双宁浮想于今,“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在现代金融体系建设中作用密不可分,可以共同以资本形式参与银行业的重组改制,并在其中发挥作用;但鉴于银行机构已经基本饱和,不宜过多新设。”
第二首诗的历史背景是蜀汉时期的争端,唐双宁把银行监管当中的诸多环节都寓于这首诗当中。他解释说,关张是刘备集团最早的“国有资本”,诸葛亮是后来补充的“民营资本”,两方共同发挥作用,不可或缺;三国形成鼎立之势,全靠人才济济,“猛将如云”,也就是资本充足。而吴蜀联盟的破坏,则是因为蜀汉集团一“长”独大,不尊重其他“董事”的意见。
两首诗借古喻今,道出了唐双宁对现有银行改革路径的战略性思考。
爱诗,写诗,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追求。在金融界浸淫多年,唐双宁反倒与企业界接触不多,他常常将因书法、诗词而结识的朋友引为知音。季羡林、文怀沙、贺敬之、杨仁恺、叶嘉莹、冯其庸、王学仲、沈鹏等文化界的泰斗人物,都是唐双宁的忘年之交,在他看来,“这些泰山北斗式的人物,皆无求于我……却不遗余力奖掖后生,提携晚辈,实在让我感动,乃奉为神交”。
在唐双宁的诗作中,不能不提的是那首《周总理逝世30周年祭》。“料得年年肠断日,定是岁岁一月八。今日人人肠更断,总理一去三十年。今日断肠更断魂,三十年来不归人……”纵贯全篇,字字含情,句句浸泪,许多人认为,这将是会被历史流传下去的诗作。在《诗,靠什么去写》一文中唐双宁评价“周总理,他不是完人,他生活在那个时代,有些事他身不由己,但他的人格,他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深深地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拍案而起易,忍辱负重难;拍案而起是心在痛饮,忍辱负重是心在凌迟”,这样的感受,这样的总结,恐怕也寄予着唐双宁作为一名高官的政治和道德理想。
也由此可见,唐双宁写诗,并非只是消遣。诗言志,言之必有物。对自己从事的金融工作与书法、诗词、散文之间的关系,唐双宁戏称“金融是利用利率、准备金、公开市场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书法是在尺幅之间利用激情对汉字进行宏观调控;诗词散文是在人生感悟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宏观调控”,唐双宁好哲思,思工作、思生活,诗词散文便是这种思考的文学表现。
洞见危机,靠的还是哲学
当下,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让世界震惊。今天,事后诸葛亮纷纷亮相,“马后炮”频频发射,但银监会的朋友告诉记者,金融危机之前的一年,也就是2007年初,唐双宁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认识经济运动规律,警惕经济拐点下的金融风险》,曾在内部印发;2007年10月因其为股份制银行董事授课,还曾正式印发给他们,后又被公开发表。文中对金融危机似有预见,读者不妨一翻。更有趣的是他2008年5月在华尔街与几位国际金融大亨的对话,大亨们认为次贷危机已经见底,唐双宁认为远未见底,回来后他将这件事讲给了在大连召开的光大银行分行长会议的全体代表,后来又被两房、雷曼兄弟等事件所证实。雷曼兄弟倒台后,他做出的下一步走势预测、布什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能否通过的预测,都是事前发表,后来几乎都被事实所证明。这大概就是哲学的威力。熟知他的人都知道“矛盾的双方无不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波浪式前进”、“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些话几乎经常挂在他的嘴上。
记者看到唐双宁几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金融家应当树立的八个意识》,似乎可以窥见唐双宁的金融哲学思维。唐双宁认为,金融家应该具备唯‘我’意识、逆向思维意识、分散意识、均衡意识、差别意识、联动意识、超越意识、全局意识等八个意识。
“一是唯‘我’意识。金融发展也好,管理也好,改革也好,开放也好,都要适合本国国情,都要以‘我’为主。其实,各国金融体制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没有完全一样的,如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以说,美国的金融管理体制是最‘乱’的,但它适合美国的国情,为美国社会所接受。因此,在金融开放中,凡对我有利的就要学,凡对我不利的就要防,不能闭目塞听、故步自封,也不能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对于分散意识,他认为,“金融是高风险行业,因此要注意分散风险,‘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外汇储备要有多币种的结构安排,其他金融风险也都要有预期的分散防范措施,变‘有震为无震’,‘大震为小震’。”
谈到均衡意识,他说“金融是一种国家资源,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将加大贫富差距,引起社会成员的不满;金融资源的配置既要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要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的综合使用,调整金融资源的分布,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使金融资源得到均衡配置。当前在中国,特别要建立起市场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体系,引导东部、城市过剩的流动性流向中西部、农村。”他还特别强调了联动意识,在金融工作中,科学发展是目标,改革创新是动力,加强监管是保障;也可以说科学发展是方向盘,改革创新是油门,加强监管是刹车,需要统筹考虑,配套联动,不能顾此失彼。
“最后是全局意识。金融是很重要的一项经济工作,同时金融又是全国大棋盘中的一枚棋子。金融从业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能就金融论金融,应该跳出金融论金融,站在全局看金融。全局是森林,金融是树木;全局是高山,金融是抔土。森林是由树木构成的,高山是由抔土构成的。金融家不能不要树木、不要抔土,要立足树木、立足抔土,但也要或者说更要看到森林、看到高山。”
光大如何科学发展:依然要靠哲学
唐双宁到任光大已经一年零八个月,业界公认,光大已经“改革起步了,指标改善了,人心基本稳定了,形象初步改变了”。这里不妨用一些事实和数字加以说明:主要企业光大银行取得了成立16年以来最好的经营业绩,由多年未出年报变为正式出年报;2008年实现净利润73.6亿,不良贷款率为1.97%,资本充足率为9.13%,拨备覆盖率为152.4%,基本具备上市条件。光大证券上市已获发审委通过,主要业务指标行业排名前十位以内;光大永明寿险公司拓宽了业务领域;香港光大控股公司稳步发展;光大国际公司环保业务独具优势;光大实业集团已经挂牌;目前光大总资产已接近一万亿。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光大集团属于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单位。唐双宁又从哲学的高度对此进行了概括,他在光大集团学习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总结讲话中说:“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注重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一是同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提高掌握经济规律的本领。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结合应对金融危机,我们重温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论述,进一步认识到‘高涨、危机、萧条、复苏’,不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运动规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也不例外,也会受到规律的影响。我们要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防范危机。二是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开阔工作思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结合学习《矛盾论》等著作,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和解决矛盾方法的认识,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的复杂过程中,其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因此要重点抓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在改革重组中提出了‘四抓一带’的思路,从抓主要矛盾入手,一手抓改革重组,从根本上解决集团的问题,为实现科学发展奠定基础;一手抓重点企业特别是光大银行的改革发展,带动集团整体的好转。三是同学习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指导工作实践。比如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结合学习《论持久战》,进一步加深了对光大改革重组进程的理解和把握。针对社会上流传的‘光大不改革等死,改革找死’的说法,我们既树立信心,根除‘亡国论’的悲观失望观点;又头脑冷静,防止‘速胜论’的不切实际的观点。光大不改革不行,急于求成也不行,只能坚持持久战。在2007年以前,光大的问题‘犬牙交错’,矛盾重重,总体上只能处于市场防御退却阶段;2007年开始,通过改革重组的启动,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改革重组的初步成效和新班子的调整配备,为我们进入市场的战略‘反攻’全面发展阶段提供了条件……”
采访结束,联想到,他曾三次到毛泽东写《矛盾论》的地方“吸收灵气”,他曾专门跑到艾思奇的老家一探究竟,他曾专门到苏格拉底演讲的地方“体验灵感”,他读了许多许多“枯燥乏味”的哲学书籍。所以全面概括唐双宁,哲学家或许更为贴切。虽然他一再告诉《小康》记者:“‘哲学家’要打引号,哲学是自己的业余爱好。”
链接
唐双宁
满族,1954年10月生,辽宁北镇人,1971年12月参加工作,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1982年7月毕业于辽宁财经学院(现东北财经大学)基建系,先后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市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沈阳分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央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2003年5月起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2007年6月任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在《人民日报》、《经济研究》等发表经济论文100多篇,著有《投资与金融——实践者的理性思考》、《中国信贷政策问题研究》等多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