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正严重威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本文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影响企业节能减排的各项因素,通过实地调研淮安市工业园区32家工业企业,找到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驱动力,对促进企业清洁生产,发展低碳经济起积极作用。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节能减排;驱动力
中图分类号:F425;F206;X3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02
前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日益富裕,但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众多社会矛盾的高发期,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如何走向低碳生产,如何向高新技术企业迈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难题。这就给企业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对落实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计划行为理论(TPB)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由美国学者Ajzen和Fishbein共同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的继承者,该理论认为预期的行为结果及结果评估决定行为态度,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该理论引入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等变量,能让态度与行为直接的联系更明显,对实际行为解释的力度更强。
行为态度指主体对某种行为喜欢或不喜欢的程度评估,是该理论最核心的概念。一般地,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态度受主体对节能减排预期结果的影响,行为主体社会责任感越强、节能减排意愿越强烈,对节能减排预期效果越好,则态度越积极。经营目标、经济风险、消费需求、竞争水平等因素会影响行为态度。
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决策是否执行某项决策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它反映的是外界对主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就企业节能减排的主观规范而言,它受企业对外界对其是否执行企业节能减排行为赞成与否的影响。政府压力、媒体压力、市场压力、内部阻力等因素会对主体主观规范产生影响。
知觉行为控制即是主体感知达到特定目标的难易程度,是主体对目标完成过程的预期感知,由企业对促进或者阻碍行为因素及其影响强度感知的信念决定。政策优惠、金融支持、节能技术、人才储备、自有资金、制度安排、管理水平、协作交流等因素会影响决策者知觉行为控制。
依据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行为主体在做出节能减排行为决策时,其内心的相关信念只有部分能够突显,并影响其对于节能减排的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态度信念,并最终影响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意愿和行为。
本文选取了淮安市内工业园区38家具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进行问卷和访谈调研,搜集原始资料与数据,为深入研究各相关因素对企业节能减排的影响提供支持。
二、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
1.行为态度方面
即行为主体认为是否对企业有利,如果对节能减排的预期较高,那么该决策越容易实施。通过调研发现,认为节能减排对企业利润增长贡献大约为10%—15%的企业占52.5%,认为节能减排对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大约为5%—10%的企业占52.5%,其余则认为节能减排对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低于5%;判断其对手会主动开展节能减排的占94.5%;周围居民认为企业应该加大节能减排的占95%;有23%的企业认为节能减排可以直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可见,对于节能减排的预期,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有较高的期望,认为节能减排可以企业提供利润率,树立环保型企业形象,提高社会公众的认同感。
2.主观规范方面
在企业节能减排中,会有各种压力,包括制度压力、舆论压力、市场压力等。在38家调研的企业当中,38.3%的企业认为,其节能减排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管制。目前,我国政府高调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提出“节能优先、立足国内、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四大战略,要将“节能优先”放在第一位,企业必须节能减排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也承担着各方面的压力。
3.知觉行为控制方面
在企业节能减排中,政府優惠,金融支持、节能技术、专业人才、制度安排、管理水平等方面影响知觉行为。在38家调研的企业当中,认为节能技术及产品对企业节能减排效果良好的占92%;98.3%的有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方面投入超过200万元的企业占96.5%。建立节能减排工作制度的企业占94.5%,如能量计量制度,节能减排考核制度等。95%的企业认为节能减排应当建立企业投入为主、政府适当支持、投资方式多样的多元投入机制。
另外,在调查中14%的企业不清楚如何申请清洁生产项目补贴,对节能减排政策不了解,这意味着政策优惠、部门监管与企业管理层信息不对称,存在沟通障碍。18.5%的企业认为实行节能减排的主要困难在于企业资金紧张,节能减排投入较大,没有金融政策优惠,企业很难开展。这些阻碍因素不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节能减排效率优化
1.政府方面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对企业节能减排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引导规范企业行为。一方面建立节能减排的制度、标准体系和问责机制,制定污染物排放的最低标准,对违反规定的企业施加惩罚措施,比如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环保部门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对高污染企业采取零容忍。对污染物排放量达标的企业或者技术革新的企业多渠道安排专项资金,提供低息、贴息或无息贷款支持,对节能减排产品实行税收优惠,对企业购买环保设备进行补贴。另一方面,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企业方面
在新的形势下,要努力实现经营目标,就要提高自身的技术,重视节能减排,承担社会责任,同时积极了解政府相关激励政策及配套资金,以减少企业成本。其次,加强企业自身管理,结合企业经营目标,将节能减排的理念贯穿到整个管理体系中,树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节能环保的形象,动员管理者和所有员工提高节能减排意识,增加研发支出为改进技术提供支持,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来降低成本。最后培养技术骨干负责节能减排,科学型人才是节能减排的主体,对节能减排技术及创新能力有直接影响,可以提高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效率,缩短节能减排的周期,使企业步入节能减排良性循环。企业可以对科技型人才提高较好的生活条件精神激励,注重对节能减排人才的培训,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节能减排及创新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
3.社会公众方面
作为社会舆论的传播者和载体,社会公众是影响企业节能减排的外界力量,推动和监督企业节能减排。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企业与公众之间的交流,致力于技术创新,搭建一个企业节能技术资源共享平台,如政府开展节能减排的知识宣传活动,在各大网站通过知识竞赛、讲座、展览会等活动来提高公众对企业节能减排的参与意识,同时多利用平面媒体多企业节能减排加强宣传,提高对节能减排的认同感,大力宣传节能产品,拓展节能产品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则,余余伟,廖振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研究——基于江西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意愿调查[M].现代商贸工业,2010(23).
[2]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M].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315-320.
[3]周明芳,傅胜,舒畅,等.企业节能减排行为调查及对策分析——以江西工业企业为例[M].中国市场,2013(18).
通讯作者:邱 娟(1982-),女,江苏徐州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税法研究。
作者简介:刘李婷(1995-),女,江苏淮安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朱殿勤(1983-),男,安徽阜阳人,淮安市盐化产业园区管委会财政局。
基金项目: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节能减排;驱动力
中图分类号:F425;F206;X3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02
前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日益富裕,但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众多社会矛盾的高发期,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如何走向低碳生产,如何向高新技术企业迈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难题。这就给企业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对落实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计划行为理论(TPB)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由美国学者Ajzen和Fishbein共同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的继承者,该理论认为预期的行为结果及结果评估决定行为态度,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该理论引入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等变量,能让态度与行为直接的联系更明显,对实际行为解释的力度更强。
行为态度指主体对某种行为喜欢或不喜欢的程度评估,是该理论最核心的概念。一般地,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态度受主体对节能减排预期结果的影响,行为主体社会责任感越强、节能减排意愿越强烈,对节能减排预期效果越好,则态度越积极。经营目标、经济风险、消费需求、竞争水平等因素会影响行为态度。
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决策是否执行某项决策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它反映的是外界对主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就企业节能减排的主观规范而言,它受企业对外界对其是否执行企业节能减排行为赞成与否的影响。政府压力、媒体压力、市场压力、内部阻力等因素会对主体主观规范产生影响。
知觉行为控制即是主体感知达到特定目标的难易程度,是主体对目标完成过程的预期感知,由企业对促进或者阻碍行为因素及其影响强度感知的信念决定。政策优惠、金融支持、节能技术、人才储备、自有资金、制度安排、管理水平、协作交流等因素会影响决策者知觉行为控制。
依据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行为主体在做出节能减排行为决策时,其内心的相关信念只有部分能够突显,并影响其对于节能减排的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态度信念,并最终影响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意愿和行为。
本文选取了淮安市内工业园区38家具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进行问卷和访谈调研,搜集原始资料与数据,为深入研究各相关因素对企业节能减排的影响提供支持。
二、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
1.行为态度方面
即行为主体认为是否对企业有利,如果对节能减排的预期较高,那么该决策越容易实施。通过调研发现,认为节能减排对企业利润增长贡献大约为10%—15%的企业占52.5%,认为节能减排对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大约为5%—10%的企业占52.5%,其余则认为节能减排对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低于5%;判断其对手会主动开展节能减排的占94.5%;周围居民认为企业应该加大节能减排的占95%;有23%的企业认为节能减排可以直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可见,对于节能减排的预期,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有较高的期望,认为节能减排可以企业提供利润率,树立环保型企业形象,提高社会公众的认同感。
2.主观规范方面
在企业节能减排中,会有各种压力,包括制度压力、舆论压力、市场压力等。在38家调研的企业当中,38.3%的企业认为,其节能减排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管制。目前,我国政府高调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提出“节能优先、立足国内、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四大战略,要将“节能优先”放在第一位,企业必须节能减排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也承担着各方面的压力。
3.知觉行为控制方面
在企业节能减排中,政府優惠,金融支持、节能技术、专业人才、制度安排、管理水平等方面影响知觉行为。在38家调研的企业当中,认为节能技术及产品对企业节能减排效果良好的占92%;98.3%的有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方面投入超过200万元的企业占96.5%。建立节能减排工作制度的企业占94.5%,如能量计量制度,节能减排考核制度等。95%的企业认为节能减排应当建立企业投入为主、政府适当支持、投资方式多样的多元投入机制。
另外,在调查中14%的企业不清楚如何申请清洁生产项目补贴,对节能减排政策不了解,这意味着政策优惠、部门监管与企业管理层信息不对称,存在沟通障碍。18.5%的企业认为实行节能减排的主要困难在于企业资金紧张,节能减排投入较大,没有金融政策优惠,企业很难开展。这些阻碍因素不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节能减排效率优化
1.政府方面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对企业节能减排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引导规范企业行为。一方面建立节能减排的制度、标准体系和问责机制,制定污染物排放的最低标准,对违反规定的企业施加惩罚措施,比如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环保部门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对高污染企业采取零容忍。对污染物排放量达标的企业或者技术革新的企业多渠道安排专项资金,提供低息、贴息或无息贷款支持,对节能减排产品实行税收优惠,对企业购买环保设备进行补贴。另一方面,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企业方面
在新的形势下,要努力实现经营目标,就要提高自身的技术,重视节能减排,承担社会责任,同时积极了解政府相关激励政策及配套资金,以减少企业成本。其次,加强企业自身管理,结合企业经营目标,将节能减排的理念贯穿到整个管理体系中,树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节能环保的形象,动员管理者和所有员工提高节能减排意识,增加研发支出为改进技术提供支持,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来降低成本。最后培养技术骨干负责节能减排,科学型人才是节能减排的主体,对节能减排技术及创新能力有直接影响,可以提高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效率,缩短节能减排的周期,使企业步入节能减排良性循环。企业可以对科技型人才提高较好的生活条件精神激励,注重对节能减排人才的培训,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节能减排及创新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
3.社会公众方面
作为社会舆论的传播者和载体,社会公众是影响企业节能减排的外界力量,推动和监督企业节能减排。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企业与公众之间的交流,致力于技术创新,搭建一个企业节能技术资源共享平台,如政府开展节能减排的知识宣传活动,在各大网站通过知识竞赛、讲座、展览会等活动来提高公众对企业节能减排的参与意识,同时多利用平面媒体多企业节能减排加强宣传,提高对节能减排的认同感,大力宣传节能产品,拓展节能产品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则,余余伟,廖振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研究——基于江西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意愿调查[M].现代商贸工业,2010(23).
[2]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M].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315-320.
[3]周明芳,傅胜,舒畅,等.企业节能减排行为调查及对策分析——以江西工业企业为例[M].中国市场,2013(18).
通讯作者:邱 娟(1982-),女,江苏徐州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税法研究。
作者简介:刘李婷(1995-),女,江苏淮安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朱殿勤(1983-),男,安徽阜阳人,淮安市盐化产业园区管委会财政局。
基金项目: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