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上,要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通过参与讨论认识本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
关键词: 学习兴趣 小学品德教学与社会课 激发方法
我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都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其他教育的首位。自从我负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中,对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写几点体会和大家分享,希望同仁提出宝贵的建议。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品德与生活课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喜爱它,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认为要根据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爱玩、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和具体的课文内容,依托儿童现实生活,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在儿童生活实际中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培养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一、认真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学流程
有人认为,思想品德课,内容简单,道理浅显,容易说得清楚,都认为思想品德好上,勾勾画画就行。但是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道理,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就要认真地备课,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如何备课?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上学是生活的转折点,是一件大事。学生头脑中会产生各种想法,有新奇,有高兴,有自豪,也有害怕,甚至带有疑问。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挂图、幻灯、课本中的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回忆开学第一天,校门口“欢迎新同学”的横标,老师、大哥哥、大姐姐在校门口迎接他们,并把他们领到教室等情景,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温暖,集体生活的和谐友爱。由此可见,只有认真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教师才能确定教学目标,从而制订出最佳教学方案,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
二、寓教于乐,形象地讲清观点
形象生动地讲清观点,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关键是如何做到讲清观点、形象生动,千万不要连篇累牍。要注意从少年抽象思维不发达的特点出发,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通过活动、游戏、插图、幻灯、参观等,把道理寓于游戏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做到情理交融、深入浅出。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破课堂的“平静”和“平衡”,发挥学生的个性,呼唤学生“参与”与“合作”的意识,启发学生勇于提问、质疑、参加讨论;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列举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教育,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行动而外显出来。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培养能力,从而引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坐立走有精神》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观看同学们平时生活中坐、立、走的录像,再请特约嘉宾——民警叔叔现场表演各种队列和规范的坐、立、走的姿势。然后在民警叔叔的示范下,讨论分析坐正、立直、走稳的基本要领,最后通过练习模仿、个别指导、小组比赛、模特表演等形式,有效训练学生的坐、立、走的正确姿势。又如教《我换牙了》一课,如何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刷牙方法呢?在课堂中,教师先出示牙模型,请同学上来表演自己平时刷牙的方法与过程,其他同学朗诵儿歌:“小牙刷,手中拿,顺着牙缝上下刷。里里外外都刷到,牙齿洁白我欢笑!”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不但掌握了刷牙的正确方法,而且增强了趣味性。
四、体验生活过程,巩固学习兴趣
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对掌握知识是何其重要。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实践活动是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如教《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针对学生只能看到残疾人日常生活的艰难,而没有真切的感受,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两个体验性活动: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感受到残疾人需要正常人的关爱,提出对残疾人献上爱心。又如《关心老人》一课,在课堂中开展“我关心爷爷奶奶”活动,模仿给老人们梳头、端水、捶背、过马路等,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受到关心老人给老人们带来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在《春天来了》一课中,我给学生设计的“找春天”活动,让学生从身上找、在家里找、去大自然中,学生通过看、听、闻、想等方式发现了春天的主要特征,在活动中体会到了亲近大自然的乐趣,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加强行为训练,促进知行统一
品德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且必须重视道德行为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小学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根据“学一点,懂一点,做一点”的原则,在课堂上坚持行为规范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每节课进行道德行为的评论,强化道德观念。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内容进行道德行为的评论,即进行课堂行为分析。学生的评论虽幼稚简单,但通过这样一评,表扬了先进,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学生明白了是与非。根据学生分辨能力低的特点,经常向他们讲述革命英雄人物故事和学校中的好人好事,让他们学有榜样,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就能加强学生自我行为训练,达到思想品德课动情、晓理、导行的目的。在思想品德课中,提高学生明理能力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科学地把握和运用,就能够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六、从课内到课外,突出课程的社会性延伸功能
德育要求教师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调查、去访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展望未来世界,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验,真正领悟生活的趣味,从中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并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才能立于各类富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载体,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要以育人为目的,提高国民素质为核心。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关键词: 学习兴趣 小学品德教学与社会课 激发方法
我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都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其他教育的首位。自从我负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中,对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写几点体会和大家分享,希望同仁提出宝贵的建议。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品德与生活课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喜爱它,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认为要根据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爱玩、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和具体的课文内容,依托儿童现实生活,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在儿童生活实际中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培养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一、认真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学流程
有人认为,思想品德课,内容简单,道理浅显,容易说得清楚,都认为思想品德好上,勾勾画画就行。但是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道理,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就要认真地备课,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如何备课?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上学是生活的转折点,是一件大事。学生头脑中会产生各种想法,有新奇,有高兴,有自豪,也有害怕,甚至带有疑问。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挂图、幻灯、课本中的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回忆开学第一天,校门口“欢迎新同学”的横标,老师、大哥哥、大姐姐在校门口迎接他们,并把他们领到教室等情景,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温暖,集体生活的和谐友爱。由此可见,只有认真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教师才能确定教学目标,从而制订出最佳教学方案,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
二、寓教于乐,形象地讲清观点
形象生动地讲清观点,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关键是如何做到讲清观点、形象生动,千万不要连篇累牍。要注意从少年抽象思维不发达的特点出发,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通过活动、游戏、插图、幻灯、参观等,把道理寓于游戏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做到情理交融、深入浅出。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破课堂的“平静”和“平衡”,发挥学生的个性,呼唤学生“参与”与“合作”的意识,启发学生勇于提问、质疑、参加讨论;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列举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教育,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行动而外显出来。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培养能力,从而引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坐立走有精神》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观看同学们平时生活中坐、立、走的录像,再请特约嘉宾——民警叔叔现场表演各种队列和规范的坐、立、走的姿势。然后在民警叔叔的示范下,讨论分析坐正、立直、走稳的基本要领,最后通过练习模仿、个别指导、小组比赛、模特表演等形式,有效训练学生的坐、立、走的正确姿势。又如教《我换牙了》一课,如何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刷牙方法呢?在课堂中,教师先出示牙模型,请同学上来表演自己平时刷牙的方法与过程,其他同学朗诵儿歌:“小牙刷,手中拿,顺着牙缝上下刷。里里外外都刷到,牙齿洁白我欢笑!”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不但掌握了刷牙的正确方法,而且增强了趣味性。
四、体验生活过程,巩固学习兴趣
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对掌握知识是何其重要。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实践活动是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如教《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针对学生只能看到残疾人日常生活的艰难,而没有真切的感受,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两个体验性活动: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感受到残疾人需要正常人的关爱,提出对残疾人献上爱心。又如《关心老人》一课,在课堂中开展“我关心爷爷奶奶”活动,模仿给老人们梳头、端水、捶背、过马路等,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受到关心老人给老人们带来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在《春天来了》一课中,我给学生设计的“找春天”活动,让学生从身上找、在家里找、去大自然中,学生通过看、听、闻、想等方式发现了春天的主要特征,在活动中体会到了亲近大自然的乐趣,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加强行为训练,促进知行统一
品德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且必须重视道德行为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小学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根据“学一点,懂一点,做一点”的原则,在课堂上坚持行为规范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每节课进行道德行为的评论,强化道德观念。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内容进行道德行为的评论,即进行课堂行为分析。学生的评论虽幼稚简单,但通过这样一评,表扬了先进,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学生明白了是与非。根据学生分辨能力低的特点,经常向他们讲述革命英雄人物故事和学校中的好人好事,让他们学有榜样,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就能加强学生自我行为训练,达到思想品德课动情、晓理、导行的目的。在思想品德课中,提高学生明理能力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科学地把握和运用,就能够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六、从课内到课外,突出课程的社会性延伸功能
德育要求教师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调查、去访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展望未来世界,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验,真正领悟生活的趣味,从中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并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才能立于各类富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载体,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要以育人为目的,提高国民素质为核心。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