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整合教材 创新诗词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new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十课《诗四首》包括《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这几首诗的共同点是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因此,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往的教学都是按教材的固有顺序逐首进行讲析,总觉形式单调,学生也常产生厌烦情绪。为此,我反复琢磨了这几首诗的思想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巧妙整合,并设计了多种教学形式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热情,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把第一首《归园田居》和第四首《登岳阳楼》组合到一起作比较赏析:
  我首先用这样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对《归园田居》的探究兴趣:见到“陶渊明”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想到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生活。事实上,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真的过上了躬耕劳作的田园生活。《归园田居》就反映了他此时的心境。假如你是陶渊明,请用第一人称描述一下自己一天的劳动生活。小组交流几分钟后选派代表发言,学生们说得很精彩,也很生动,这样就很自然的理解了全诗的主要内容。接着老师适时点拨:陶渊明回乡种田披星戴月,苦中作乐,原因就在于他喜欢这种回归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也就是作者自己坦言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此时,我很自然的写出板书:陶渊明归隐农村尽享田园劳作之乐,并告诉学生,这是老师根据这首诗的主旨拟写的上联,要大家再据《登岳阳楼》对出下联,这样很快过渡到下一首诗的学习。
  接着我要求学生将《登岳阳楼》的内容改编成剧本形式,剧本内容必须包括时间,地点,背景,人物的外貌、神情、内心独白等。我的话音刚落,各学习小组就忙了起来:查背景资料的,译诗句的,编台词的……很快,他们就争着抢着到前边来展示,从他们声情并茂的表演就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对整首诗的理解感悟。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作一比较,并为“陶渊明归隐农村尽享田园劳作之乐”对出下联。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给出下联,如“陈与义浪迹天涯不堪颠沛流离之苦”,“陈与义沦落岳阳饱受漂泊无依之难”。在快速背诵五分钟之后,学生们又争先恐后地到前边板演默写,其他同学则在练习本上完成了默写。
  二、把第二首《使至塞上》和第三首《渡荆门送别》组合到一起作比较赏析:
  我先用四个“不同”引发了讨论:这两首诗同是以写景为主,比较一下,两首诗中的景物有何不同,作者的内心情怀有何不同,两首诗给你的感受有何不同,两首诗中的名句有何不同?然后指导学生仿照前边的格式,男女生之间展开联语对抗赛,最后由组长负责进行默写练习。
  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巧妙地对教材进行整合,沟通教材与教材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感悟思维的纽带。正像特级教师王君所说的“这样的整合,于教师而言,是创造性地教;于学生而言,是创造性地学。整合,让语文教材立体起来,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
  二、打破传统教学的课堂结构,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堂课都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导自演,努力让学生于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并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盎然趣味,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知识一同增强。
  三、从课堂容量上说,一节课完成了四首古诗的比较赏析,而且背诵默写也落了到了实处。从教学形式上看,编故事,改剧本,赏名句,对联语等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可谓是一节高效有趣的的古诗赏析课。
  总之,这节课在创造性地整合教材,运用多种方式创新诗词教学方面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比如对诗歌语言的赏析深度不够,对同一作者相关作品的拓展也有欠缺,为了进一步完善古典诗歌的教学,这些将成为今后重点突破的问题。
  (作者单位:保定市涿州市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结婚十周年之际,妻子对丈夫说:“明天你要送我一个能瞬间从0跳到100的礼物。”第二天,她开门一看,院子里放着一个盒子,打开一看是个体重秤。  虽说这也许是个幽默,可不争的事实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遭遇各种失望,可能是因为工作、家庭或朋友,但总之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不是个“是否”会发生,而是个“何时”会发生的问题。  17岁生日前夕,爸爸告诉我会赠送一台车作为礼物,但要到生日那天早晨才能送到。你可以想象
“印度虎正在走向灭绝。”2月29日印度财政大臣奇丹巴拉姆在进行年度预算报告时以低沉的音调指出了这一点。巧合的是,过去3年中每年都能以9%增长的印度经济本身,也存在隐忧。在许多方面,印度都堪称是自由主义成功的典范。过去许多年,它突破层层障碍铸造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形成“印度特色”的增长速度。但过去15年间,这个国家也逐渐变成一个难以掌控自己强大实力的国家,印度公司逐渐在世界舞台拥有更大空间。假如没有印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关于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男性,“涉江”者与“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教师教学用书》采用前一观点,认为“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至于为什么是“游子采芙蓉”而非妻子采芙蓉,“
教辅,在“局外人”看来,似乎就是“题海”的同义词。不过,大多数的家长和学生不会这么极端,“学而时习之”是古训,书包里如果只有教科书而没有教辅书,心里怎么会踏实呢。  中国教育正承受着太多的诟病,吐槽最为积极的当然是心疼孩子的家长。不过,一片骂声无法取代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教辅究竟是难以承受的负荷,还是成功的踏脚石,不能一概而论。  一位中学校长说:“好学校苦老师,差学校苦学生。”他解释说,那些有追求
富大人吐槽一线工作者,打击业从业人员。新书《在吗》目前有售。  回到家,老李气呼呼地跟老婆说,以后再也不去张四老婆那个肉摊买排骨了,嘴巴真碎。去年下半年张四老婆去乡下照顾生病的老人,这几天才刚回来,见到老李,很是诧异,盯着看了一下,迟疑了几秒,才用大嗓门播报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原话是这样的:哎呀,你是李厂长啊?你怎么了?怎么变这样了,瘦成这样,你是最近中了风吗?  老李除了急着摆手否认,说不出一句话
随手翻阅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各类练习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许多题目都加上了诸如“我会”、“我能”之类的词语。可以看出作业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作业中都是“我”喜欢做,“我”能够做,目的是彰显自我。殊不知,自我是一种内心的觉醒,而不是内在的标签。不论是学生是否喜欢,是否会做,均以“我会”、“我能”强加于学生,恰恰丧失了学生自我反省的意识。以“我”的名义命题,使学生承受“哑巴吃黄连之苦”。  也
凡事都追求一个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时的环境等因素,设计形式各异的课堂“切入口”。下面就例举“导语”设计的巧妙之处。  一、巧在“留白”  这是2009年江苏省优课评比一等奖南京的刘洪伟老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刘老师是这样导入的:老师出场,却没有把上课的课题、文本事先呈现给学生。临时分发课文,反面朝上。一切准备就绪。老师开始导入课文。老师说,中国著
记得看见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素养如何,看这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一个民族的素养如何,就看这个民族的语文素养如何。诚哉斯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语文教育方面有两个基本观点,其一就是“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共同承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必须
在这股农民工失业大潮中,尤其要关注“80后”出生的所谓“第二代”农民工即青年农民工的失业问题。    多个部门的调查均显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提前返乡的人数已经达到近800万之巨,占到1.2亿外出农民工的6%,广东的统计也表明,10月份倒闭的企业达8万多家,与前9个月的数量齐平。《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上撰稿说,在这股农民工失业大潮中,尤其要关注“80后”出生的所谓
上课时,尼尔森老师不停地让大家安静下来,可是,完全没用。同学们说着悄悄话,笑得“哈哈哈”,做着鬼脸……他们什么都做,除了安静地听她讲课。  有一天,207班的同学们发现,尼尔森老师没来学校。他们很开心,玩得更疯了。不过,很快,一个穿着黑色连衣裙的女人走进了教室。她是斯万普小姐,她代替了尼尔森老师。  斯万普老師非常严厉,没人敢不听她的话。同学们觉得她就像一个巫婆,他们开始想念尼尔森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