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十课《诗四首》包括《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这几首诗的共同点是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因此,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往的教学都是按教材的固有顺序逐首进行讲析,总觉形式单调,学生也常产生厌烦情绪。为此,我反复琢磨了这几首诗的思想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巧妙整合,并设计了多种教学形式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热情,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把第一首《归园田居》和第四首《登岳阳楼》组合到一起作比较赏析:
我首先用这样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对《归园田居》的探究兴趣:见到“陶渊明”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想到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生活。事实上,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真的过上了躬耕劳作的田园生活。《归园田居》就反映了他此时的心境。假如你是陶渊明,请用第一人称描述一下自己一天的劳动生活。小组交流几分钟后选派代表发言,学生们说得很精彩,也很生动,这样就很自然的理解了全诗的主要内容。接着老师适时点拨:陶渊明回乡种田披星戴月,苦中作乐,原因就在于他喜欢这种回归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也就是作者自己坦言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此时,我很自然的写出板书:陶渊明归隐农村尽享田园劳作之乐,并告诉学生,这是老师根据这首诗的主旨拟写的上联,要大家再据《登岳阳楼》对出下联,这样很快过渡到下一首诗的学习。
接着我要求学生将《登岳阳楼》的内容改编成剧本形式,剧本内容必须包括时间,地点,背景,人物的外貌、神情、内心独白等。我的话音刚落,各学习小组就忙了起来:查背景资料的,译诗句的,编台词的……很快,他们就争着抢着到前边来展示,从他们声情并茂的表演就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对整首诗的理解感悟。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作一比较,并为“陶渊明归隐农村尽享田园劳作之乐”对出下联。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给出下联,如“陈与义浪迹天涯不堪颠沛流离之苦”,“陈与义沦落岳阳饱受漂泊无依之难”。在快速背诵五分钟之后,学生们又争先恐后地到前边板演默写,其他同学则在练习本上完成了默写。
二、把第二首《使至塞上》和第三首《渡荆门送别》组合到一起作比较赏析:
我先用四个“不同”引发了讨论:这两首诗同是以写景为主,比较一下,两首诗中的景物有何不同,作者的内心情怀有何不同,两首诗给你的感受有何不同,两首诗中的名句有何不同?然后指导学生仿照前边的格式,男女生之间展开联语对抗赛,最后由组长负责进行默写练习。
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巧妙地对教材进行整合,沟通教材与教材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感悟思维的纽带。正像特级教师王君所说的“这样的整合,于教师而言,是创造性地教;于学生而言,是创造性地学。整合,让语文教材立体起来,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
二、打破传统教学的课堂结构,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堂课都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导自演,努力让学生于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并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盎然趣味,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知识一同增强。
三、从课堂容量上说,一节课完成了四首古诗的比较赏析,而且背诵默写也落了到了实处。从教学形式上看,编故事,改剧本,赏名句,对联语等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可谓是一节高效有趣的的古诗赏析课。
总之,这节课在创造性地整合教材,运用多种方式创新诗词教学方面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比如对诗歌语言的赏析深度不够,对同一作者相关作品的拓展也有欠缺,为了进一步完善古典诗歌的教学,这些将成为今后重点突破的问题。
(作者单位:保定市涿州市实验中学)
一、把第一首《归园田居》和第四首《登岳阳楼》组合到一起作比较赏析:
我首先用这样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对《归园田居》的探究兴趣:见到“陶渊明”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想到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生活。事实上,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真的过上了躬耕劳作的田园生活。《归园田居》就反映了他此时的心境。假如你是陶渊明,请用第一人称描述一下自己一天的劳动生活。小组交流几分钟后选派代表发言,学生们说得很精彩,也很生动,这样就很自然的理解了全诗的主要内容。接着老师适时点拨:陶渊明回乡种田披星戴月,苦中作乐,原因就在于他喜欢这种回归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也就是作者自己坦言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此时,我很自然的写出板书:陶渊明归隐农村尽享田园劳作之乐,并告诉学生,这是老师根据这首诗的主旨拟写的上联,要大家再据《登岳阳楼》对出下联,这样很快过渡到下一首诗的学习。
接着我要求学生将《登岳阳楼》的内容改编成剧本形式,剧本内容必须包括时间,地点,背景,人物的外貌、神情、内心独白等。我的话音刚落,各学习小组就忙了起来:查背景资料的,译诗句的,编台词的……很快,他们就争着抢着到前边来展示,从他们声情并茂的表演就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对整首诗的理解感悟。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作一比较,并为“陶渊明归隐农村尽享田园劳作之乐”对出下联。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给出下联,如“陈与义浪迹天涯不堪颠沛流离之苦”,“陈与义沦落岳阳饱受漂泊无依之难”。在快速背诵五分钟之后,学生们又争先恐后地到前边板演默写,其他同学则在练习本上完成了默写。
二、把第二首《使至塞上》和第三首《渡荆门送别》组合到一起作比较赏析:
我先用四个“不同”引发了讨论:这两首诗同是以写景为主,比较一下,两首诗中的景物有何不同,作者的内心情怀有何不同,两首诗给你的感受有何不同,两首诗中的名句有何不同?然后指导学生仿照前边的格式,男女生之间展开联语对抗赛,最后由组长负责进行默写练习。
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巧妙地对教材进行整合,沟通教材与教材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感悟思维的纽带。正像特级教师王君所说的“这样的整合,于教师而言,是创造性地教;于学生而言,是创造性地学。整合,让语文教材立体起来,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
二、打破传统教学的课堂结构,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堂课都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导自演,努力让学生于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并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盎然趣味,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知识一同增强。
三、从课堂容量上说,一节课完成了四首古诗的比较赏析,而且背诵默写也落了到了实处。从教学形式上看,编故事,改剧本,赏名句,对联语等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可谓是一节高效有趣的的古诗赏析课。
总之,这节课在创造性地整合教材,运用多种方式创新诗词教学方面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比如对诗歌语言的赏析深度不够,对同一作者相关作品的拓展也有欠缺,为了进一步完善古典诗歌的教学,这些将成为今后重点突破的问题。
(作者单位:保定市涿州市实验中学)